近日,2020第十六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開幕式暨「金天使獎」頒獎典禮通過線上方式與觀眾見面。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國際性中國文化體驗項目《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在數百部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年度最佳系列微電影獎。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創始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她表示,2020年正值《看中國》項目十周年,這個獎項不僅是對《看中國》成績的肯定,也是一種莫大的支持,更是《看中國》繼往開來的動力。雖持燭炬之光,但報四海之心,我們將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事業繁榮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2011年創辦的一項中國文化體驗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外國青年電影人的獨特視角,每人拍攝完成一部中國文化紀錄短片,截至目前,已組織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等60國610名青年導演,完成609部短片,共獲110餘項國際獎。
2018「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展映儀式
2019「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展映式
疫情時期,「看中國」中外交流不停息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看中國」項目及時進行了調整,在原有的「農事·農家·農人」主題外新增「後疫情時代」主題,並創新性地開展了「遠程看中國」和「在華外國青年看中國」兩個全新單元。
▲黃會林先生在後期製作過程中與導演交流
「遠程看中國」單元邀請到來自加拿大、南非、印度、俄羅斯等12國青年導演,通過與中方青年遠程合作,以動畫、圖片、影像素材、圖表等方式創作了15部「融媒體短片」,此外,還聯絡了西班牙、愛沙尼亞、羅馬尼亞、巴西等國參與過「看中國」的青年導演們,拍攝了10部「回看中國」短片,分享了他們遠赴重洋來到中國的體驗經歷,以及「看中國」對他們的深遠影響。
新華社 | 10年,600多名外國青年用影像記錄真實中國
「在華外國青年看中國」單元於今年9月正式啟動,在北京、武漢、重慶三地,來自美國、俄羅斯、義大利等30名各國青年導演,圍繞「農事·農家·農人」和「後疫情時代」的年度主題拍攝短片,展現中國農村風貌,記錄中國農人故事,呈現疫情後中國各行各業的復甦和發展。
「看中國·湖北行」 | 影片《堅守·我與武漢在一起》
2020「看中國·重慶行」
文化考察活動
《本草堂》導演MARINETTE與紀錄片
主人公盧忠銀醫生
導演KALIM USAMA與
製片人任超正在採訪
當地居民
此外,「看中國」大電影項目也在疫情期間完成了拍攝剪輯。9位在華外國青年受邀參與,分赴福建、廣東、雲南、內蒙古、北京、陝西、雲南、四川等地,從除夕開始接力式拍攝,拍攝了9部「新銳導演看中國」短片,並共同剪輯完成了一部85分鐘大電影《路:外國青年看中國》,目前正在申請龍標,計劃年底登陸院線。
《光明日報》:透過外國青年的鏡頭「看中國」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短片《天路之路》裡,村民們在高山險崖上放繩梯、打炮眼、埋炸藥,用鋼釺鐵錘一寸一寸鑿石頭,只為摳出一條連通外界的希望路;《苦盡柑來》中,柑橘園一派豐收景象,留守老人吃著自家種的柑橘,笑在嘴邊,甜在心頭;《秀山迢遞》裡,經過農民、廠家、快遞的接力,茶葉和泡菜這些偏僻山村的農產品只用一天多時間,就被送到四百多公裡外的買家手中……這些作品是「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的成果。出乎意料的是,這些飽含深情的中國故事居然都出自外國青年之手。
自2011年創辦以來,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看中國」項目已走過十個年頭。「青年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人生階段。『看中國』活動通過文化體驗的方式,促進了外國青年一代對中國的認知。通過外國青年獨特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更為豐富、立體、充滿文化底蘊並且朝氣蓬勃的中國形象,看到了超越語言、國界、種族的人類之愛,看到了不同國家的青年對中國的深厚情感和積極評價。『看中國』短片的宣傳效應不斷發酵,培養了一批批愛華、友華的青年火種,探索了一條依託高校、依託青年的對外聯誼之路,開創了一條跨學科、跨學界協同式影視教學的新模式。」10月25日,在重慶舉行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十周年國際學術論壇上,「看中國」項目創始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總結道。
▲第八組與京西稻傳承者合影
用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態記錄中國人、中國事、中國情
2011年「看中國」項目的第一批小導演、9個來自美國波士頓的大學生一下飛機,就有了收穫:「中國怎麼會有這麼現代化的機場!」「我印象裡中國的馬路上汽車很少,大家都穿同樣布料和款式的套裝,現在看到的卻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們穿著也時髦多樣,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真是不可思議!」三十年前來過中國的葡萄牙盧索佛納大學教授安東尼·科斯塔接受項目邀請再次來到中國,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羅孔權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科技對百姓生活的改變。「無現金交易系統真厲害,所有東西都可以裝在手機裡!」
這些令人欣喜的「發現」,也讓人陷入深思。它告訴我們,雖然伴隨網際網路發展,通信傳播越來越便捷高效,身處地球村的人們聯繫往來越來越密切,但世界對中國仍存在臆想的成分,很多通過圖書、新聞等媒介形成的認知與真實的中國存在偏差甚至是對中國的誤讀。因此,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並在這個過程中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必要又緊迫。
帶著「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到底是什麼樣子,高速發展的當代中國又是怎樣的景象」的問題,從未踏足中國的外國青年電影人在中國志願者的協助下與中國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拍攝完成一部部10分鐘左右的紀錄短片。從繁華摩登的都市,到閒適恬靜的鄉村,從蘭州拉麵、重慶火鍋,到羊皮筏子、秦腔,從歷史人文景觀到普通百姓家庭,他們用心去看、去聽、去感受。
「到中國前我希望發現中國和我們國家的差異所在,但我到這之後,看到更多的是兩個國家、兩國人民、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似之處。」俄羅斯姑娘艾麗莎·帕什科娃選擇以「貫通」為主題來拍攝。她解釋:「我的家聖彼得堡有很多橋,所以來『橋隧之都』重慶,就有一種親切感。橋梁連通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人們出行便利了,但人與人心靈的距離呢?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印度國立設計學院的杜魯夫·薩迪加在拍攝短片《磐石》期間,一天有20小時與蔣家人一起度過。「蔣媽媽取笑丈夫的大肚子,同時她對女兒嚴厲又關心。這些生活瑣事和發生在我家鄉的無數家庭故事一樣,不需要語言講述,我也能懂。」
「這些藝術家不僅是觀察者,更是文化體驗者、參與者。他們在平等、尊重與包容的心態下,以他者身份用影像記錄中國人、中國事、中國情,找出一個個關於中國的答案。」北京大學教授俞虹指出。
易縣調研小分隊▲
從拍中國到愛中國,很多外國青年的觀念甚至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義大利青年導演安德裡亞·瓦萊羅把「看中國」項目比作重慶火鍋。「把各種食材放到大鍋裡煮,讓你了解另外一個國度的方方面面,永遠吃不膩、看不膩,其中最關鍵的一味料,就是與可愛的中國人相處。」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吉姆·丹迪回憶起與中國志願者相處的點滴時說,何佳很有耐心,早晨4點起床和我拍日出,也不喊累;我不好意思問拍攝對象是否允許拍,她總幫我問;她還提前做攻略,帶我去好吃的餐館,點她認為我喜歡的菜。
翻看外國青年的創作感言,「感激」「改變人生」等關鍵詞頻繁出現。葡萄牙教師龔賽樂半開玩笑地說:「『看中國』應該改名叫『愛中國』,它讓我們每一位參與者都愛上了中國。它或多或少都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人生軌跡。」很多外國青年如今已成為專業的電影人,不少人是從「看中國」起步的,巴西的佩德羅·尼西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他參加「看中國·新疆行」,創作了《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在國內外多個重要電影節獲獎。因為這部短片,尼西被業界「獵頭」發現,獲得了第二筆資金。於是,他又與一起參加「看中國」項目的盧卡斯合作。尼西動情地說:「我很感激『看中國』這個項目,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我。」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將這個項目比喻成一條影像之橋。他說:「它加強了中外青年之間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與合作,對人類文明交流互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落地海外媒體,讓觀眾通過中國故事影像之橋找尋到世界價值
「看中國」的接收者是各國觀眾。怎麼傳播最有效?用兩句話概括,即「我把你們的故事講給我們聽」和「我把我在你們國家的故事講給我們聽」。這些從世界各國而來的外國青年把他們在中國看到的、經歷的,甚至與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故事,講給他們國家的受眾聽,這比「自己講自己的故事」更容易讓人接受。
2019年年末,「看中國」項目與美國鷹龍公司達成合作,落地北美本土新聞網和電視臺。今年以來,「看中國」的作品登陸美國城市衛視下設的五大平臺和美國主流新聞臺CBS加盟臺多媒體官網。其中,美國城市衛視通過衛星頻道、無線頻道、有線頻道、IPTV和新媒體手機終端每天24小時播出,覆蓋全球觀眾人數超過3500萬。「換個視角看中國,請外國學生用視頻拍攝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真實反映中國的巨變,這個視角非常新,希望通過這個窗口,讓更多其他國家的人看懂中國,自覺當好文化傳播的使者。」美國約巴林達市議員黃瑞雅觀看作品後如是說。
今年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許多跨國交流活動,卻阻擋不了「看中國」前進的步伐。主辦方及時對項目進行調整,在原有的「農事·農家·農人」主題外新增「後疫情時代」主題,並開展「遠程看中國」和「在華外國青年看中國」兩個全新單元。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虞吉分析:「今年『看中國』最大的變化是創作人員從專業人士變成了非專業。非專業的創作者拍攝的作品鏡頭畫面可能不甚精美,但他們真摯的情感卻是難能可貴的,經過指導,反而有望創作出具備超越性的作品,更能體現『看中國』項目的文化傳播價值。」
在多方努力下,「看中國」項目的影響力也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深化——巴西指導老師麗婭·米洛在聖保羅大學組建了「看中國」大家庭,定期召集參加過「看中國」項目的青年人聚會;義大利的吉安·盧卡·桑保羅2017年來中國時只會說「你好」「謝謝你」,如今已能使用流利的中文聊天;曾參加2017「看中國·深圳行」的蘿拉·巴佐託在河南一家跨國企業開始了她的中國生活……
正如伊朗青年尼基塔摩爾所說,「看中國」讓我們在中國文化中找尋到了世界價值,它是全球年輕人溝通的平臺,而最終它會成為全世界人與人心靈聯結的橋梁。期待「看中國」推動更加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
-bnuweixin-
來源: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
新華社、光明日報
排版:李欣妍、範珂心、吳譜樂
原標題:《又獲國際獎項!十年,600多名外國青年通過這個項目,用影像記錄真實中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