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懷化市鶴城區黃巖旅遊渡假區管理處白馬村,青山間一棟棟木質民宿建築點綴其間,遠離城市喧囂,是遊客回歸自然的好處所。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行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熊遠帆 周紫雲 通訊員 郭飛 劉海鑫
山徑盤層巒,遠山接近山。
在雪峰山支脈涼山之腰、懷化市鶴城區黃巖生態旅遊區白馬村,貴州媳婦董靜仍忘不了10年前嫁來時的景象:泥巴路、破木屋,窮得叮噹響。那時丈夫在外務工,公公在地裡從早忙到晚,她也背著女兒去幫忙。
「太苦了。不過,都過去了。」董靜說。
8月9日一大早,董靜和丈夫開車來到白馬村村部。
村部一樓有一間辦公室,是村裡電商服務站。這是董靜工作的地方。現在,她是擁有102萬「快手」粉絲的「網紅」。
(8月9日,懷化市鶴城區黃巖管理處白馬村村民在家門前小河邊洗剛剛採摘的芹菜。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行 攝)
打開「快手」,裡面多是鄉村常見的筍子、毛豆、楊梅採摘及農家做菜的視頻。董靜也沒想到,這些鄉村生活煙火氣竟得到大批粉絲追逐。
作為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董靜每天可得到四五百元平臺分成。她也順勢做起了電商,幾次直播,銷售農產品5000多公斤。
「鄉親們的土特產,如黃桃、筍子,我都會想法幫他們銷。」董靜在村部找到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肖方,「我覺得村裡可以辦一個加工廠,加工筍子、藍莓、楊梅等,我也可以幫大家多銷貨。」
肖方嘿嘿一笑說,這事兒好,接下來一起想辦法做。
「現在覺得,白馬村真是個出寶貝的地方喲。」董靜感慨道。
董靜這話,她公公信了。她公公餘學生是一位生長在本地的69歲老人,家裡原本貧怕了,今年他卻壯著膽子接手30畝黃桃園。談起兒媳婦,他讚不絕口:「很能幹,掙了錢,還在市裡買了房。我種的黃桃,要靠她才能賣出去。」
人的思路活了,大山不再沉默,展現出萬物並育的氣量。
(8月9日,遊客在懷化市鶴城區黃巖管理處白馬村選購聖女果。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行 攝)
這幾年,在扶貧工作隊和黃巖旅遊度假區管理處幫扶下,白馬村許多村民種起了黃桃、藍莓、聖女果、芹菜等果蔬,它們都是董靜眼中的「寶貝」。
一條叫龍巖江的小溪從村子流過,太陽照在溪水上,閃著細碎的金光。
臨近中午,村民田元鐵和老伴向大媽在溪水中涮洗新摘的芹菜。岸上,一輛大貨車等著打包運貨去廣東。向大媽說,白馬村的芹菜可收3季,去年她家光種芹菜就純賺6萬元。
村裡果蔬為什麼能成為換錢的「寶貝」?下午在白馬景區巡查的貧困村民胡光興心裡明白。
2014年,扶貧隊在白馬村的石山上撒下格桑花種子,次年變成一片格桑花海。
「那時路還沒修好,大家就沿街販賣各種特產,遊客都說我們的東西好。」胡光興說,他揪準機會,狠心掏了7700元,入股村裡旅遊開發。
(8月9日,懷化市鶴城區黃巖旅遊渡假區白馬風景區,遠眺猴山雲霧繚繞。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行 攝)
現在白馬村不但有花海,還有溶洞、滑草、漂流、滑索等,遊人越來越多。胡光興在景區做管理工作,妻子在景區收門票,兩人月收入接近9000元。
天色漸暗,炊煙嫋嫋。
村民餘紹付家前坪,一輛帶著露營物品的越野車停了下來。
「老鄉有飯吃嗎?」
「有,有剛殺的鴨子。」
餘紹付說,來遊玩的人多了,每周總有十幾二十桌,一年收入10多萬元。
夜幕降臨,白馬村換上了明月星辰。山腰上民宿星星點點,田小玲在為她家新建的民宿安裝紗窗。
「剛完工,設施還沒全弄好。可周末客人太多,只好開始搞接待了。」田小玲的民宿共10間房,這晚只剩2間空房。
田小玲家也曾是村裡的貧困戶,為了掙錢,她離家打工10餘年。2018年回了村,在村裡景區運營公司工作,每月能拿4000元。
現在,自己的店子開起來了,安裝設備、做清潔、做服務,忙到凌晨1時。
■記者手記
喚醒沉睡的「寶貝」
熊遠帆
日出日落,播種發芽,開花結果,這是土地的自然秩序。
多少年來,人們在土地上奔跑、勞作,艱難度日。
「國家扶貧政策好,我也要踏踏實實幹。」董靜在採訪中說的這句話,記者記得深刻。
山水自然的聲音,是永遠讀不完的詩句。白馬村,這個大山中的村子,因為旅遊開發被喚醒,被人知道,引人來玩,其物產也得以走出大山。
過去沉默的大山,成為人們生活的寶礦。
扶貧,要的是打通原本閉塞的空間,讓道路通了、交流通了,那些原本沉睡的「寶貝」就會被喚醒。
解決問題的答案通常不會是一兩個人看似有智慧的一兩句話,而要靠許多人日積月累默默力行。在一顆種子上撒下勤勞的汗水,就能收穫一株希望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