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格桑扶貧花
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通訊員 滿長水
走進白馬,猶如走進花的海洋。
6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鶴城區旅遊扶貧示範基地——黃巖管理處白馬村,沿著山間小道,舉目四望,附近的山坡上、田野裡,紅的、粉的、白的、紫的,構成了美麗的格桑花海。
「花海致富,特色扶貧。」黃巖管理處黨委書記潘謀志說。格桑花又稱格桑梅朵,在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長期以來寄託著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廣布高原的格桑花,如今已是白馬村群眾的致富之花。
徜徉在花海中,聽著村幹部講述美麗格桑花「開出」致富之花的故事。黃巖距懷化城區20公裡,海拔1174米,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014年,尚有貧困人口90戶、330人。去年,管理處在白馬村因地制宜開展旅遊扶貧,致力打造「高山景觀、石林花海」景觀,28戶村民首吃「螃蟹」,入股種植格桑花。
去年10月,白馬村的200多畝格桑花首次盛開,加之又與喀斯特地貌相映成景,成千上萬的市民聞香而來,白馬村恍如一夜成名。
白馬的格桑花火了,白馬村的村民笑了。「來村裡觀賞格桑花的人每天絡繹不絕。」白馬村黨支部書記餘紹友談起當時的情景,臉上燦爛如花。當年,該村接待遊客7萬多人次,白馬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全村5戶20人實現脫貧。
今年3月,管理處啟動了白馬村格桑花海擴園提質工程,採取「村集體+公司+基地+貧困戶」運行機制,共同打造千畝石林花海園區,面積從200畝擴到1200畝,花海的品種從單一的格桑花增至13個品種。
站在花海的一處涼亭內,觀賞著今年栽種的雞冠花,一簇簇鮮紅的雞冠花在怪石嶙峋中綻放,讓人賞心悅目。這時,一陣陣歡笑聲從對面的山坡上飄下來,舉目望去,是近百名村民在對面的上頭上揮舞鋤頭,煉山整地,準備種植格桑花。
「看到其他村民有錢了,我也想早點富起來。」因病致貧的村民王賢梅一邊擦著汗珠,一邊告訴記者,今年自家2畝多地流轉種花,除了租金,每天在花海中打工就有100元錢,全年有200多個工作日,可收入2萬多元。加上資金入股,今年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
「他倆可是二百五。」王賢梅笑著指著旁邊的田均宏夫婦說。記者一打聽,原來是男勞力打工一天收入150元,女勞力100元。夫妻加起來每天打工收入250元。田均宏樂哈哈地說:「原來在城裡打掃衛生,每天收入僅40元,還是村裡打工合算,發財快些。」
「以前我們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現在有了『花海』,有事做了,很多人都回來了。」返鄉青年田元友感慨地說。
陽光下,美麗的格桑花扮靚了白馬村的土地,更輝映著村民們張張幸福的笑臉。白馬村村主任向其松信心滿滿地說:「全村貧困戶都加入了種花致富的行列,資金入股年底分紅不會低於1萬元,今年整村脫貧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