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鳳凰網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魏晉時代產生很多著名的文化人,他們在當時就已經成為社會觀瞻的中心,但是有一個在那個時代默默無聲,幾乎沒有引起多少注意,甚至在他去世後很長時間,他的歷史地位也不高,只不過歷史終將證明,他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最高峰,他就是陶淵明。
餘秋雨:魏晉時代的那些人物,他們都是軍事和政治的強人,當時九州皆知,但是誰也不知道誰是這些人中間的最高的那個高峰。就像我到歐洲去看勃朗峰,永遠被雲遮住,其實真正到雲散的時候,真正勃朗峰才出現了。但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的實在太慢了,他一直默默無聞,在這麼一個亂世當中,能夠攀登到中國文化那麼高的高度,他真是個奇蹟。我很想讓大家談一談到現在為止,你們對陶淵明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
同學A:我非常喜歡陶淵明寫的一篇自傳,叫《五柳先生傳》,我們知道這個傳非常有名,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獨立的自傳型作品。它開篇就沒有講自己是誰,只是因為家門旁邊有五棵柳樹,然後就自稱叫五柳先生。這篇文章非常短,只有100來字,但是有一句話特別特別有名,而且所有的學生都特別喜歡,「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就是我喜歡讀書,但是我不想研究它裡面具體什麼東西,我明白這些東西我就很高興,我就忘了吃飯。
餘秋雨:你講的那個好讀書不求甚解,我也覺得很喜歡。我們現在把「不求甚解」四個字作為貶義詞來說了,其實它是一個道家思維,他不會鑽牛角尖。現在我們的電視傳媒把一些非常瑣碎的細節性問題,通過那樣廣泛的電波,佔據了那麼多普遍老百姓的時間,這就是偏執性的求解。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可能是要抓住大綱解目,抓住整體氣勢。
同學B:我喜歡陶淵明的一首詩叫做《輓歌》,「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此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與其說這更像一首詩,不如說更像陶淵明自己說的一句話,因為實在太簡單、太白話了,我覺得這反應了陶淵明對生死的一種觀念,他不是不珍惜生,但是他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就是對於生命中的一些事情的來去,他顯得非常的自如,不會特別的介意。他認為死是一種永恆。
餘秋雨:說的好!「他人亦已歌」沒有任何批判的色彩,不是說他人多麼忘情負義,不是說人家剛死他們就在唱歌了,不是這個意思,在陶淵明的眼中「他人亦已歌」是對的,大化就是這樣的,到最後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青山,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是無奈的事情。有好多人在講這首詩的時候,用一種無奈的口氣來講,這搞錯了,其實是非常積極、非常正面的。我想,每一個中國文人如果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能夠默念這幾句話,他會更安詳。
同學C:我真的很慚愧,對他的印象不深,但是在生活中出現某些場景的時候,老能想起這個人,我覺得這也是某種魅力,就像你看過一個很好的文學作品,當時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你日後會經常想起它。我的一個阿姨去歐洲旅行,看見很多歐洲人每天都在坐在咖啡館曬太陽,一坐就是一天,有一次哪個阿姨就問他,說你不覺得在浪費時間嗎,然後那個人說時間用來幹什麼呢,阿姨回答說用來賺錢使勁往前跑啊,那人說前面是墳墓啊,我就在這兒享受陽光,這就是最珍惜時間了。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件事情讓我想起陶淵明,咖啡館那些老頭兒就是悠然見南山的。《聖經》上說它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息的水邊,我們回到陶淵明,他為什麼不為五鬥米折腰,因為他的生命價值是高於官本位思想的,我想這一點是值得那些阿諛奉承之流應該學習的。
本期節目免費視頻:
陶淵明 隱入雲端的最高峰
陶淵明教我們以「不求甚解」抓綱解目
名門之後 淡薄名利
陶淵明最大的願望
陶淵明辭官後的自然自給
陶淵明是生命哲學的領路人
更多秋雨時分免費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