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2020-12-14 謝鳴嵩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如同他的性格,灑脫不羈,狂妄放恣,他討厭虛偽,討厭迎合,討厭作秀,討厭他所討厭的一切官場形制。

他最初當過州裡的祭酒,可是他自己認為自己難以勝任如此繁文縟節的官場瑣碎。所以,他人生中第一次棄官而歸。

他太有才華了,博學而多識,州裡的長官們怎可放過他這個才子,於是執意請他出仕。

他很倔強,大概讀書人都是性子裡帶著一股倔勁兒。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半耕半讀之人。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閒來無事好讀書。這些都是他所一直憧憬的。

他給回絕了。很堅定的告訴州裡的官老爺們。「溜須拍馬的事,我幹不了,您找別人幹吧。」

可是禁不住官老爺們的思想挾持,他到底還是出仕了。

他被派遣到彭澤當一個小小的彭澤令。

官場生活似乎總是人浮於事的,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應酬,迎來送往的。他似乎失去了那份讀書人的雅致。

有一天,同僚告訴他:「過些時日,將有督郵來縣視察,到時候您可要穿戴整齊,整的利索點,對人家恭敬點兒啊」。

同僚這話,委實也是出於好心,知道他脾氣倔,所以先給他預防下。可是,陶淵明心裡很不開心,非常非常不開心。他好歹也是名門之後,他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司馬陶侃。出生於世家,自然不屑於世俗的禮節。

他嘆了口氣,說道:「我陶潛怎可為了五鬥小米,就天天屈顏於人呢?這官,我不幹了!」

他毅然決然的把印綬封還於縣,從此,棲心田園,無意仕途了。

他為此還作了一篇賦,表達心志,《歸去來兮辭》。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過上了他所期望的生活。沒有阿諛奉承,沒有溜須拍馬,當然,也沒有了俸祿,他自己又不會營生。所以,他的生活常常是拮据的。

四壁蕭然,不蔽風雨,下雨了,在屋裡都沒處躲。

他卻樂呵呵。他生平只喜歡一件事,飲酒。

他愛酒,愛到骨子裡。魏晉時期的文人仕子們都是嗜酒如命的,像阮籍,像劉伶。他當然也不例外。

他卻買不起酒。親朋好友們見狀,紛紛解囊相助,他才有得酒喝。

喝的酣暢之際,便索筆而書。

醉生夢死君莫笑,他不怕別人笑他狂愚。

他的院子裡栽了五棵柳樹,他自號五柳先生。他常常喝倒在樹下。

他就這樣過了好些時日,他的心越來越趨於恬靜,恬淡,澄澈,仿佛此生有酒,有書,就足夠。

還是有人慕他名號,請他做「著作郎」。他不幹,他是才華滿腹,但卻不想售之帝王。

他就是那麼厭倦官場。

刺史王弘想親自會唔一下這個傳說中的五柳先生。但卻吃了個閉門羹。陶淵明說他正臥疾養痾,不想受任何官場上的人叨擾。

王弘想:「呵呵,這傢伙許是怕惹麻煩,但是他不讓見,我偏要見。」

他聽說陶淵明不日將赴廬山逍遙,便找來陶淵明的故交龐通之,自己送上好幾壇陳年佳釀,託龐通之在半路上截住陶淵明。

路遇舊人,且有好酒暢飲,陶淵明很是高興,半路上,野亭裡,他和龐通之不醉不休。

陶淵明實在是囊中羞澀,已多日未飲了。他仿佛忘了自己此次出行的目的。

喝到歡暢之刻,潛伏在一旁的刺史王弘這才出來相見。

「元亮兄,今日終於見到您本人了,哈哈哈。」王弘爽朗的笑著說。

陶淵明自是一驚,但知道原來一切都是王弘做局,他也只得和這位刺史大人唱和一番。

觥籌交錯之後,陶淵明發現這位官場中人也並非無可交之處。

從此,王弘只要想見陶淵明,便自覺提了兩壺酒在林間相候。

因為認可王弘的為人,加之美酒吸引,陶淵明總不爽約。

他和這位官場中人,成了「酒肉之交」。

王弘心裡明白,請陶淵明出仕,那是萬萬不可取的事。陶淵明是屬於林野的。

他尊重陶淵明的抉擇。

陶淵明就這樣一直過著歸隱般的生活。沒有世俗喧囂,他總是在夏季的夜裡,沐浴在皎潔的月色之中,臥於北窗之下,趁著絲絲的涼風,飲酒賦詩,快意人生。

他自己稱自己為羲皇上人。

他的靈魂從此一無所羈。

宋元嘉年間,才駕鶴而行。

他活了六十三歲。他的人品,詩品,酒品,成為後世毅德之典範。

相關焦點

  • 重陽節與陶淵明
    這裡的「無人送酒」可以有兩種理解:我坐在香氣盈把的菊叢,久久等待,卻像陶淵明一樣沒有人送酒過來;或者,我不像陶淵明那樣幸運,我久坐菊叢,香氣徒然盈把,卻無白衣人送酒過來。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暗用陶淵明「無人送酒」典,身邊「無人」,只好獨自把酒,是在抱怨丈夫趙明誠節日不歸。清代蒲松齡有一首嘆息自己漂泊命運的《重陽》詩:「中秋恨是在天涯,客裡悽涼負月華。
  • 認清陶淵明的複雜性
    《陶淵明的遺產》,張煒著,中華書局出版,42.00元著名學者型作家張煒先生所著《陶淵明的遺產》是一部「異書」,作者在前言中介紹說:這不是關於陶淵明著作的考辨,不是學術文字,而僅僅是一個讀者的感言與賞讀。這些文字由於是在討論對答中產生的,所以成書時需要擬出題目,歸類訂改。
  • 《陶淵明經緯》自序
    編者按:陶淵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在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與深遠的影響。《陶淵明經緯》全書嘗試以考據、義理、辭章三法對其生平、思想及藝術創作展開比較全面的研究。(吳雲《百年陶學史》)我於1990年在《求索》雜誌上發表了《矛盾與和諧——陶淵明詩歌中的一重關係》的論文,初步形成自己對陶淵明思想與藝術的一些基本看法,此後在多部有關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專著中繼續展開對陶淵明的論述,並發表了專題論文,應中華書局之請撰寫並出版《陶淵明傳》,但自問仍然不能算是陶淵明研究專家。
  • 陶淵明的菊與酒
    雖然,他歸隱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陶淵明的歸隱之心卻堅若磐石。李白的歸隱終南是為了出仕,嚴子陵的歸隱是為了揚名,而陶淵明的歸隱卻是那樣的純粹,真正做到了「貧賤不能移」。        史載,江州刺史檀道濟新上任,去看望陶淵明。而此時陶淵明已經年過六十,長期營養不良,勞動過度,病倒在床。
  • 酒仙榜|酒聖 · 陶淵明
    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擔任的是彭澤縣令。他原本對做官早已失去興趣,但親友舉薦、朝廷徵召,加上養家餬口的現實需要,陶淵明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任了。履職彭澤令不久,正趕上郡守(陶淵明的上級領導)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 陶淵明為何自作祭輓詩文
    目前陶淵明詩文研究幾乎到了「陶盡門前土」的地步,似乎已無可挖掘之處。但細細品讀陶集,仍有值得關注和研究之詩文。如陶集中有一篇《自祭文》和三首《擬輓歌辭》。《文選》選陶淵明《輓歌》第三首,題曰《輓歌詩》;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龔斌《陶淵明集校箋》和王孟白《陶淵明詩文校箋》等均改「《擬輓歌辭》」,題作「《輓歌詩》」,認為此三首輓歌乃是陶淵明自作,而非擬作。
  • 一座默默無聲的最高峰——陶淵明
    但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的實在太慢了,他一直默默無聞,在這麼一個亂世當中,能夠攀登到中國文化那麼高的高度,他真是個奇蹟。我很想讓大家談一談到現在為止,你們對陶淵明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同學A:我非常喜歡陶淵明寫的一篇自傳,叫《五柳先生傳》,我們知道這個傳非常有名,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獨立的自傳型作品。
  • 陶淵明後人聚居藍地
    圖:矗立藍地新陶氏宗祠堂的陶淵明塑像  屯門藍地有多個圍村,其中屯子圍、青磚圍等是陶氏宗族建立的,據說他們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後人。村內有一些與陶淵明有關的事物,在香港難得一見。  五柳堂建於康熙年間  欲往屯子圍,需經過「五柳路」,一般人都以為不過普通路名罷了。當你知道這裡是陶氏的聚居地,腦海中自會浮現「五柳先生」四字。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有《五柳先生傳》一文傳世。五柳路無疑是為紀念陶淵明而命名的,以上古人物命名的香港街道並不多見。
  • 陶淵明為啥當不了官?(上)
    陶淵明畫像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的開國元勳陶侃,外祖父是儒士孟嘉,這兩個人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陶侃,戰功赫赫,官至大司馬。陶淵明從小就希望像曾祖父一樣,大濟蒼生,名揚四海。孟嘉溫文爾雅,淡泊處世。陶淵明雖然祖上有名,但家道中落,他遲遲得不到在仕途施展才華的機會。後來,由於江州刺史王凝之賞識陶淵明的文採,邀他來做"別駕祭酒"這個官。此時,陶淵明已經29歲。雖然官小,但是他覺得自己能吃苦,可以從基層一點一點做起。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
  • 陶淵明:其實,我不是隱士
    陶淵明被後世人稱為「中國田園詩之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長久以來,他幾乎就成了「隱士」的代名詞。但是,當我們撥開歷史的塵埃,重新審視陶淵明的生活,說陶淵明是「隱士」,多少有些不準確。就連陶淵明最好的朋友文壇領袖顏延之,也是因為陶淵明人品好才跟他相處的,壓根就沒把他當詩人看。陶淵明的寫詩就是率性而為,隨口而出,不言教化,不事雕琢。陶淵明不但在當時備受冷落,就是死後多年,都沒有引起史家、評論家的關注。
  • 陶淵明離普通人有多遠
    龔自珍針對陶淵明很有名的三首詩,其中一首就是「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他認為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就說了「陶淵明其實很有一些他個人的抱負」。11月8日,「大眾講壇」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國家圖書館《文獻》季刊常務副主編張廷銀教授,以平民和學者的視角解讀陶淵明。
  • 陶淵明|我可不背「逃避主義者」的鍋
    後來有上級要來視察,縣吏要求陶淵明高規格出見,陶淵明嘆道: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啊。於是又辭了職,若遊子望鄉而見山河對自己心靈的召喚:「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而一生自我地活著的陶淵明也是懂得愛的,不然也寫不出那美妙的情書《閒情賦》。陶淵明歸田之初,生活並無負擔,所以很逍遙。他精心地建設者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宅邊遍植了菊花。從此俗世的陶淵明漸行漸遠,而遠遠地行等來了那「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從此,他日日過著飲酒看花的日子,看花而見自己花開。
  • 陶淵明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麼樣的?
    在距老子時代一千年後,晉代的陶淵明(365-427)繼承並重現了這一設想,借《桃花源記》將他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細細描述了一遍,卻比老子所說更為細膩,也讓人感覺真實,這裡「土地平曠,屋含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裡「黃髮垂鬢,並怡然自樂」。
  • 喜歡陶淵明
    因為陶淵明的關係,我的心裡多了一樣東西,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為了這種模糊的美,我的目光已經不在眼前了,看著雞棲於樹,看著鴨鵝成群,在那裡欣欣然吟誦著「雞鳴桑樹顛」的世外桃源。因為陶淵明的關係,我對鄉村的記憶裡又多了一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味道。即便來到城市,心靈裡也安放著一個田園,四時花開,風吹鬆動,雲蒸霞蔚,萬物皆得自在。
  • 陶淵明《桃花源記》出自「遂陽」
    這年,原為東晉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的陶淵明53歲,於次年春,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三月,奉劉敬宣之命,到建康(今南京,東晉國都)上《求解職表》,劉敬宣解職,陶淵明也辭職回老家尋陽(今九江)園田裡了。陶淵明任劉裕參軍時,洪紹曾隨劉裕平廣州刺吏盧循之亂,他們在共事時相識了。  這次平亂,洪紹立了功,於義熙五年(409年)升為明威將軍,不久升兵部尚書,金紫大祿大夫。
  • 誰說陶淵明不是冤民?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猛一諧音竟然是冤民!陶淵明有冤嗎?大家看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知道,陶淵明的冤大概在於懷志不遇或者懷才不遇之冤上。其實懷志不遇懷才不遇者,又何止陶潛?杜甫屈原李白嶽飛甚至姜太公都是!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兒?
    相傳三國時的田疇曾在這裡避難並曾經建立過特殊形式的社會,陶淵明慕其為人,曾來過這裡,尋訪其事跡。王瑤先生在編注《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注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託。」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桃花源」。盤山之水自古有名。在古代,漳河水大都源於盤山。清泉秀水,是盤山一絕。
  • 王菊火了,正好跟大家聊聊陶淵明
    陶淵明跟王菊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說不上來,據說就是「菊外人」了。最近在《創造101》的熱門選手王菊,憑藉跟傳統嬌柔、可愛的少女偶像完全不同的形象與性格,開創了一條獨闢蹊徑的走紅之路。因為陶淵明對菊花情有獨鍾,王菊的粉絲們便順水推舟自稱為「陶淵明」。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應該在哪裡?
    筆者作為常德人,自然希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在這裡。但是,根據陶淵明的一篇賦就引來後人對於桃花源之爭的正宗,一方面確實是人們都嚮往陶淵明筆下的和諧且無剝削的社會能夠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另一方面當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出於經濟效益的目的,利用桃花源這個歷史名片吸引遊客,正如近年來出現的西門慶之爭、諸葛亮南陽之爭是同一個道理,其實完全背離了陶淵明寫這篇賦的初衷,這或許是陶淵明生前沒有想到的。
  • 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
    由於歷史原因陶淵明墓所在面陽山已成軍事禁區,政府在廬山市區內仿建了陶淵明墓,供遊人瞻仰。因此,陶淵明墓就有了真與仿的不同。然天道人書陶淵明詩句陶淵明真墓,需經軍方批准方能拜謁。陶淵明墓前有護欄圍合,墓周蒼松環繞。近前細看陶淵明墓,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豎刻「道光二十三年立」。墓碑,中間豎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碑上還刻滿了密密的小字,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認真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