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
陶敏輝
讀者看題目,難免心生疑惑:什麼是真墓?真墓是因為存在仿墓而得名。由於歷史原因陶淵明墓所在面陽山已成軍事禁區,政府在廬山市區內仿建了陶淵明墓,供遊人瞻仰。因此,陶淵明墓就有了真與仿的不同。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卒於公元427年11月,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辭官後應徵不出,又被稱為徵士。陶淵明死後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即今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陶淵明真墓,需經軍方批准方能拜謁。我們一行二十八人,分兩批依次進入軍營,經門衛登記身份證後在士兵陪同下,沿林蔭大道前行約四百米,左拐拾階而上,經過藍球場,步入一棟營房,登上一層樓梯,打開通往房後山坡的鐵門進入後院,出後院進入墓道。
陶淵明墓道寬一米,磚階沿山坡盤旋而上幾十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西省人民委員會1959年11月30日頒布的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水泥牌。陶淵明墓前有護欄圍合,墓周蒼松環繞。
近前細看陶淵明墓,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豎刻「道光二十三年立」。墓碑,中間豎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碑上還刻滿了密密的小字,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認真解讀。
碑首與墓碑不同石材,顯然是不同年代多次修繕的結果。墓兩側分別是陶靖節(淵明)墓簡介與桃花源記書法石碑。我們十幾人擠在墓圍內列成兩排,向陶淵明行三鞠躬禮。
軍事禁區不許拍照,但局限於墓地是可以留影的。雖然知道有不與墳墓合影的禁忌,但是,我年青時與母親墓早有合影,而且在親人墓前油然而生是親情。親情總是情不自禁,此生可能也僅此一次拜謁先祖的機會,我掏出手機拍了一組照片,留作紀念。
我讀過陶淵明傳世的所有詩文,他有一篇詩《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餘襟良已殫。」詩中的「柏下人」是指東晉初期的一代名將周訪將軍,他是陶淵明的曾祖父東晉大將軍長沙郡公陶侃的生死至交。
陶淵明和他的朋友們在墓前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這是何等的曠達!其實,遊墓是盛行於我國中古時代的一種名士風尚。我們探訪陶淵明墓,雖是拜謁先祖,為何不學習先祖曠達的生活態度,在悼墓的同時也有一點遊墓的情調呢?相信先祖也會因死後1592年仍有後人吊墓而感到欣慰。
結束了在墓地的活動與暇想,我們原路返回。上山前探訪的心情比較急切,步履匆匆;下山來心情放鬆,邊走邊觀察周邊景致。原來,在操場臺階下左側還有一塊大石碑,駐足欣賞,正面有陶淵明畫像,對聯為:五柳搖風抒先生節氣,三徑疊彩展來者情懷。
敬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像,三八五八二部隊,一九八六年。背面刻:陶靖節(淵明)祠簡介。落款是九四九二O部隊,二OO三年。讀罷全文得知,此地原是陶淵明祠,文物部門於一九八二年將祠移建於九江縣靖節公園內,空留遺址,部隊立碑,以茲紀念。三十七年來,部隊幾經調防,但敬陶愛陶之心始終未變。
在乘車返回廬山陶淵明文化主題酒店的途中,我想到的是陶淵明的生死觀。陶淵明對待死亡,有著一種超越常人的灑落與幽默。他在《形影神》一詩中提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在公元427年9月,陶淵明自感已到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他寫了《自祭文》與《擬輓歌辭三首》,這是他的絕筆。在《自祭文》中,他對自己的生活情狀、性格志趣和人生理想作了總結性的抒寫,雖置辭簡賅,
但意象生動,含蘊豐富,瀟灑飛動。《擬輓歌辭三首》,第一首詩想像了自己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了兒女朋友痛哭的場景。他豁達地說:「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第二首詩想像自己出殯前的祭祀,第三首詩是想像自己的下葬情形。全
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不但豁達,還帶著幾分樂天的詼諧。我想,我學不到陶淵明的幽默,應該學到他對待死亡的灑落,向死而生,快樂地過好自己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