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

2020-12-20 藝林漫步

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

陶敏輝

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刻石

讀者看題目,難免心生疑惑:什麼是真墓?真墓是因為存在仿墓而得名。由於歷史原因陶淵明墓所在面陽山已成軍事禁區,政府在廬山市區內仿建了陶淵明墓,供遊人瞻仰。因此,陶淵明墓就有了真與仿的不同。

陶淵明墓側觀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卒於公元427年11月,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辭官後應徵不出,又被稱為徵士。陶淵明死後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即今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然天道人書陶淵明詩句

陶淵明真墓,需經軍方批准方能拜謁。我們一行二十八人,分兩批依次進入軍營,經門衛登記身份證後在士兵陪同下,沿林蔭大道前行約四百米,左拐拾階而上,經過藍球場,步入一棟營房,登上一層樓梯,打開通往房後山坡的鐵門進入後院,出後院進入墓道。

陶淵明祠簡介

陶淵明墓道寬一米,磚階沿山坡盤旋而上幾十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西省人民委員會1959年11月30日頒布的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水泥牌。陶淵明墓前有護欄圍合,墓周蒼松環繞。

近前細看陶淵明墓,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豎刻「道光二十三年立」。墓碑,中間豎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碑上還刻滿了密密的小字,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認真解讀。

陶淵明墓碑

碑首與墓碑不同石材,顯然是不同年代多次修繕的結果。墓兩側分別是陶靖節(淵明)墓簡介與桃花源記書法石碑。我們十幾人擠在墓圍內列成兩排,向陶淵明行三鞠躬禮。

然天道人書陶淵明詩句

軍事禁區不許拍照,但局限於墓地是可以留影的。雖然知道有不與墳墓合影的禁忌,但是,我年青時與母親墓早有合影,而且在親人墓前油然而生是親情。親情總是情不自禁,此生可能也僅此一次拜謁先祖的機會,我掏出手機拍了一組照片,留作紀念。

我讀過陶淵明傳世的所有詩文,他有一篇詩《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餘襟良已殫。」詩中的「柏下人」是指東晉初期的一代名將周訪將軍,他是陶淵明的曾祖父東晉大將軍長沙郡公陶侃的生死至交。

後龍山人書陶淵明詩句

陶淵明和他的朋友們在墓前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這是何等的曠達!其實,遊墓是盛行於我國中古時代的一種名士風尚。我們探訪陶淵明墓,雖是拜謁先祖,為何不學習先祖曠達的生活態度,在悼墓的同時也有一點遊墓的情調呢?相信先祖也會因死後1592年仍有後人吊墓而感到欣慰。

雪華書陶淵明詩句

結束了在墓地的活動與暇想,我們原路返回。上山前探訪的心情比較急切,步履匆匆;下山來心情放鬆,邊走邊觀察周邊景致。原來,在操場臺階下左側還有一塊大石碑,駐足欣賞,正面有陶淵明畫像,對聯為:五柳搖風抒先生節氣,三徑疊彩展來者情懷。

敬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像,三八五八二部隊,一九八六年。背面刻:陶靖節(淵明)祠簡介。落款是九四九二O部隊,二OO三年。讀罷全文得知,此地原是陶淵明祠,文物部門於一九八二年將祠移建於九江縣靖節公園內,空留遺址,部隊立碑,以茲紀念。三十七年來,部隊幾經調防,但敬陶愛陶之心始終未變。

在乘車返回廬山陶淵明文化主題酒店的途中,我想到的是陶淵明的生死觀。陶淵明對待死亡,有著一種超越常人的灑落與幽默。他在《形影神》一詩中提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然天道人書陶淵明詩句

」在公元427年9月,陶淵明自感已到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他寫了《自祭文》與《擬輓歌辭三首》,這是他的絕筆。在《自祭文》中,他對自己的生活情狀、性格志趣和人生理想作了總結性的抒寫,雖置辭簡賅,

亭霏書陶淵明句

但意象生動,含蘊豐富,瀟灑飛動。《擬輓歌辭三首》,第一首詩想像了自己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了兒女朋友痛哭的場景。他豁達地說:「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第二首詩想像自己出殯前的祭祀,第三首詩是想像自己的下葬情形。全

然天道人書陶淵明詩形影神

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不但豁達,還帶著幾分樂天的詼諧。我想,我學不到陶淵明的幽默,應該學到他對待死亡的灑落,向死而生,快樂地過好自己的餘生。

亭霏書陶淵明句
陶淵明祠牌坊

相關焦點

  • 深秋,拜謁武侯墓,附近的煙囪噴雲吐霧,真受不了
    我是在昨天拜謁武侯墓的。昨天,也就是2020年11月4日,勉縣的天空依舊是灰濛濛的。我從勉縣城區剛一過漢江大橋,幾根巨大的煙囪就讓我大開眼界。只見它們濃煙滾滾,爭先恐後地向天空噴雲吐霧。黃月英的心眼很多,她為了考驗諸葛亮是否真有超人之才,提出了「三不」條件,就是結婚時一不坐轎,二不騎馬,三不乘旱船。諸葛亮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最終才發明了木牛流馬。
  • 陶淵明和《桃花源記》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文學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間歇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倦俗世,辭官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等。《桃花源記》借武陵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
  • 田園詩的開創者,「忘我」灑脫「真」性情的擁有者——陶淵明
    這是蘇軾給陶淵明的評價之一,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一生過得自然灑脫,他以詩酒自娛,縱浪大化,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抱樸含真,任情自得,這位最真誠的詩人獲得了最藝術化的人生。
  • 倫敦見聞 | 拜謁馬克思的墓
    我真沒見到她有任何遮擋,真的是讓我太噁心了,還提心弔膽,只能祈求那位老者她沒有得過新冠肺炎。另外,我房東對於新冠的態度,也許是很多英國人的代表。截止到2020年9月12日,英國已經有超過36萬人確診患有新冠肺炎,超過4.1萬人死亡,但我房東從3月份到現在一直認為新冠疫情被誇大了,沒有那麼嚴重,她不太信政府的數據,對於個人防護也很不上心。
  • 一生平淡無奇的詩人,五柳先生陶淵明,為何會被世人尊崇上千年?
    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有一位獨特的人物,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的一生平淡無奇,他既沒有卓著的功業建樹,也沒有曲折複雜的人生經歷,就連文學作品創作也不是很多,一生留下了120首左右的詩歌和12篇辭賦散文,其作品也沒有奇情壯志,在他生前並不被文壇關注,但是就是這樣平淡度過一生的他,卻在身後的名聲和地位與日俱增,成為中國歷代文人無比敬仰的文化偉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陶淵明讓後人由衷的敬仰呢?
  • 1967莫斯科紅場事件:中國留學生拜謁列寧墓被毆
    1967年1月,69名中國留學生利用經莫斯科回國的機會,在莫斯科紅場拜謁列寧墓,瞻仰了列寧的遺容。作為這批回國留學生中的一員,我參加了整個活動。在我們舉行悼念列寧的儀式過程中,蘇聯警察竟對中國留學生大打出手,釀成一起重大的國際事件,導致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
  • 龍城飛將,拜謁李廣墓
    龍城飛將,拜謁李廣墓(漢將軍李廣)2013年李廣墓門票李廣墓建於何時,史無記載。這座李廣墓是李廣的衣冠冢,墓地有高達6米的碑塔一座(重建),有清代建享堂和墓碑,祭廳和蔣介石填寫的墓碑均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建造。
  • 陶淵明:詩酒相伴歸隱九江,墓碑塋塋遙向南山
    也許是為官日久,陶淵明已看清了官場的腐敗,民間的疾苦,心生厭倦;也許是宦海沉浮,陶淵明發現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本心追求,所以選擇詩酒相伴,歸隱山林。隱居的生活平淡自得,詩酒相伴,卻也逐漸陷入貧困之中。三十四時,陶淵明再度出仕。
  • 歸去來兮陶淵明,一生只好三件事
    陶淵明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喜歡他有魏晉名士之風,喜歡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曠達情懷,喜歡他真性情,真自我的人格魅力。陶淵明留下來的詩並不多,就125首,有散文十二篇,如桃花源記,每一首都清新脫俗,優雅清秀。
  • 陶淵明對我國漢魏古詩詠懷興寄傳統的繼承
    崇尚自然的陶淵明白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時,在各種流派中,他雖未採取同阮、稽等人相似的激烈任誕做法,但也傾向於阮、康二人以自然對抗名教的態度。因而,陶淵明的有關田園詩作如《雜詩》《飲酒》等,與阮籍《詠懷》中所傳達的情感情緒一脈相通。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到陶淵明,我們才給阮籍找到了遙遙嗣響的人;同時在阮籍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的影子」。
  • 拜謁沈天祥墓
    老人說:墓是有的,墓碑有一人多高,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被人毀了,那些黑心人以為是縣長的墳墓,裡面肯定埋有不少值錢的東西,結果挖出來後,除了頭下枕著的一把松香之外,什麼東西也沒有。老人非常氣憤地說:這麼一個好官,生前為老百姓減糧減稅,死後沒錢辦理後事,是他的女人變賣首飾安葬的,墓裡還能有什麼東西?
  •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飲酒·其五》注釋:結廬(lú)在人境,而無車馬喧(xuān)。
  • 魏晉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這首詩當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四十歲。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行鎮軍將軍。軍府設在京口。陶淵明當時為生活所迫,出任鎮軍將軍府的參軍,在赴京口上任行經曲阿(今江蘇丹陽)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 魏晉風骨之陶淵明:歸隱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懦夫行為?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很長一段時間裡,竟沒有一個領袖文壇的作家,一直到陶淵明的出現。生平經歷陶淵明――字元亮,一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的曾祖父於東晉是位名臣,陶淵明的父親亦曾出仕,但是在陶淵明青少年的時候,家中就已經中落了,陶淵明一心嚮往山水自然之樂,但是迫於生活的巨大壓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出仕,但是不久之後便自行解職回家了。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陶淵明都一直待在家裡務農。之後,因為陶淵明族人的提攜,陶淵明當了彭澤令,但是,他在官僅僅八十多日就解職而去了。
  • 採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歸隱抉擇和詩意人生
    陶淵明的一生,一言以蔽之:真。其志真,性真,情真,人真,詩文真。生逢「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聞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的時代(《感士不遇賦》序),他為人的真實,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他一切任性順情,順其自然,從沒有半點虛偽,沒有一絲矯情,也從不加掩飾,一切都寫在詩文中。這是他的性情,也是他的人生境界。
  • 魏晉陶淵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其二》古詩欣賞及...
    創作背景:此詩寫於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淵明三十六歲。作者此時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此前,陶淵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後,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回家省親,然而被風阻在途中。這首詩就是寫在途中受阻時的情景。
  • 走驪山/拜謁神醫扁鵲紀念館
    適逢清明假期,驅車驪山腳下南陳村,參觀扁鵲紀念館,拜謁神醫扁鵲。神醫殿後是第二重院落,中間是扁鵲墓冢,周長約 30 米,高約2.75 米,墓旁蒼松肅立,墓前並排豎立三座石碑,字跡斑駁。中間那塊石碑,是一塊高4.5 米的墓碑,碑首高為0.9 米,碑座高0.6米,刻著四個篆體大字「扁鵲之墓」。看起來很滄桑,年代感十足。左右是紀念碑文,墓後也有一座高大的記事碑。墓冢周圍擺放著幾尊石羊石虎,兩邊各一的石制旗杆底座,還是有些看頭,會不會是原來扁鵲廟前的舊物就不得而知了。
  • 陝南旅遊,拜謁東漢名臣李固之墓,我的心頭,始終有個未解之謎
    今天,秋陽高照,秋風蕭瑟,我決定獨自去拜謁李固墓。它,肯定就是李固之墓。李固墓,就在鐵路邊我順著水泥路來到李固墓前。>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正中的石碑上,刻有隸書「漢太尉李公固墓」
  • 【糜氏頭條】糜氏族人相聚連雲港拜謁先祖糜竺公
    ——江蘇宗親拜謁先祖竺公活動紀實。    清明節前正是鶯飛草長,桃花盛開的季節。糜氏聯合會江蘇分會經過積極倡議,精心籌劃,率先組織了江蘇各地的糜氏宗親赴連雲港石棚山桃花澗景區,舉行拜謁先祖竺公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