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沈天祥墓

2021-02-09 旬河浪花

(沈天祥長眠的煙墩嶺,石全平攝影)

2021年1月7日上午九點多,德智主任讓我陪他出去一趟,說是去尋找旬陽名人沈天祥的墓地。

我們乘車從縣委大院出發,經過劉灣那個涵洞,沿水溝上山,來到魯家壩村二組,走到水泥路的盡頭。我們下車,站在山梁瞭望,山根是白柳鎮老龍溝村,山前是旬河,對岸是旬陽捲菸廠,那應該是城關鎮草坪村地界。

我們來回尋找,周圍都是荒坡荒草,不知墓地藏在何處?這時發現梁下有戶人家,老太婆正在院壩剁豬草,老大爺迎面走來,招呼我們進屋去坐。我們隨他走進院壩,互相攀談,得知老人名叫李德未,今年78歲了,家裡目前只有夫妻二人,三個兒子成家立業之後住到別處。

詢問老人是否知道沈天祥?老人說沈天祥是清朝時的旬陽縣長,是個大清官,怎能不知道呢?問他是否知道沈天祥埋在哪裡?老人說埋在對面的山嶺上,邊說邊指著那個方向。問他那裡是否有路?能不能走到跟前?老人說過去有條小路,常年無人走過,裡面全部是雜草和刺架,不好走。

(新立的旬陽縣文物保護單位牌,石全平攝影)

考慮憑我們要找到墓地不太容易,就問老人能否給我們帶路?沒想到老人滿口答應,說走就走。他在前邊引路,我們在後邊跟隨,朝來路返回。走到梁上的豁口處,老人引著我們向左側那條山嶺走去。嶺上確實有條羊腸小道,兩旁荊棘密布,藤蔓纏繞,路上雜草叢生,枯葉遍地,若非老人引導,確實難以尋找。

終於找到了,按照老人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一塊旬陽縣文物單位保護牌,是2020年10月10日新立的。牌子的後面除了那些荊棘藤蔓以及雜亂石塊之外,什麼東西也沒有,根本看不出墓地的痕跡。老人說:墓是有的,墓碑有一人多高,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被人毀了,那些黑心人以為是縣長的墳墓,裡面肯定埋有不少值錢的東西,結果挖出來後,除了頭下枕著的一把松香之外,什麼東西也沒有。老人非常氣憤地說:這麼一個好官,生前為老百姓減糧減稅,死後沒錢辦理後事,是他的女人變賣首飾安葬的,墓裡還能有什麼東西?

老人還對我們說:盜墓賊本想挖了縣長墓後,再去挖丫鬟墓,當發現縣長墓裡啥都沒有,一溜煙跑了,所以丫鬟墓得以保全。說罷他就把我們引到比沈天祥墓稍低些的丫鬟墓前,雖然墳墓有些坍塌和變形,但墓地原貌還在。我們問這個地方小地名叫啥?老人說叫上墳嶺。但史料記載的卻是「邑北草坪鋪煙墩嶺」,估計這個地方過去隸屬草坪鋪,應該是沒有錯的。

(被毀後的沈天祥墓荊棘叢生,石全平攝影)

回到單位,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上到宋家嶺太極城森林公園,去看旬陽名人榜。在那面牆上找到了沈天祥的畫像和簡介,拍下照片留作資料。按照德智主任的提示,我又找到清光緒《洵陽縣誌》,翻到第八卷「職官」(縣令)中有沈天祥的記載,翻到後邊的「宦績附」中有沈天祥傳,反覆研讀,認真思考。至此,我對沈天祥才有了大致地了解。

沈天祥,字吉人,浙江鄞縣(今浙江省鄞縣)人。由吏員出任陝西寶雞縣丞,清康熙十九年(1680)任洵陽縣知縣,署興安州知州。連續擔任洵陽縣知縣15年之久,其間屢署漢陰、白河等縣知縣。任內勤政愛民,「凡可以節民財力者,必晝夜殫劃」。後因病卒於洵陽官署。彌留之際,撰文向士民告別,其文「纏綿愷惻,讀之悽咽」。葬於縣北草坪鋪煙墩嶺,家屬因無歸裡旅費,留居於洵陽,以農為業。後散居石泉、安康等地。

其主要功績: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吳三桂之子吳世璠遣將攻四川,清政府派重兵前往鎮壓,洵陽縣奉令為官軍採買軍糧。康熙二十一年(1682),又奉令徵調並轉運鎮安軍糧至陽平關,人民身為其累。沈天祥軫念民瘼,向上呈文,以興安州屬六縣「地瘠民貧,不能供應」為由,請求減免,獲準。洵陽縣至清順治七、八兩年因荒提請減免糧賦後,每年仍要繳納2270多兩糧銀,山僻民貧,賦銀常難以收齊。沈天祥再次向上峰請求減免,戶都派使臣親往洵陽調查,招待上員等項雜費,皆由沈天祥從個人薪俸中開支,薪俸不敷,便不惜借債,以至變賣夫人首飾。經天祥力爭,洵陽縣全縣每年得減賦糧銀1700餘兩。以故至清光緒年間,洵陽人仍「每飯不忘天祥」。

(煙墩嶺的冬景依然很美,石全平攝影)

讀罷上面兩段引用的文字,一代廉吏沈天祥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令人追思,讓人感懷。多好的縣令啊!生前殫精竭慮,為民請命,捨己為公,兩袖清風;死後身無餘財,家屬因無旅費難歸故裡,不由得不讓人頓生憐憫之情,為之肅然起敬!老百姓多麼需要這樣的好官啊!社會多麼需要這樣的好官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對照封建時代的旬陽縣令沈天祥,檢視新時代的人民公僕,是否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是否能夠從中受到啟示?尤其是那些腐敗官員,是否會覺得汗顏?

趙攀強,陝西省旬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全國各類報紙副刊和文學期刊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篇百餘萬字。曾出版《旬河浪花》《漢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極城絮語》《留住鄉愁》等五部作品集。散文《在那大山深處》《又聞水笑聲》《母親的升子》《母親的茶飯》多次入選初中語文考試卷和課輔教材。散文集《留住鄉愁》榮獲「首屆絲路散文獎」。

相關焦點

  • 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
    拜謁陶淵明真墓 感受靖節公遺風陶敏輝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刻石讀者看題目,難免心生疑惑:什麼是真墓?真墓是因為存在仿墓而得名。由於歷史原因陶淵明墓所在面陽山已成軍事禁區,政府在廬山市區內仿建了陶淵明墓,供遊人瞻仰。
  • 1967莫斯科紅場事件:中國留學生拜謁列寧墓被毆
    1967年1月,69名中國留學生利用經莫斯科回國的機會,在莫斯科紅場拜謁列寧墓,瞻仰了列寧的遺容。作為這批回國留學生中的一員,我參加了整個活動。在我們舉行悼念列寧的儀式過程中,蘇聯警察竟對中國留學生大打出手,釀成一起重大的國際事件,導致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
  • 龍城飛將,拜謁李廣墓
    龍城飛將,拜謁李廣墓(漢將軍李廣)2013年李廣墓門票李廣墓建於何時,史無記載。這座李廣墓是李廣的衣冠冢,墓地有高達6米的碑塔一座(重建),有清代建享堂和墓碑,祭廳和蔣介石填寫的墓碑均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建造。
  • 倫敦見聞 | 拜謁馬克思的墓
    已經流亡至英國倫敦的卡爾·馬克思--維基百科 教師節那天,我「拋妻棄子」(其實是我媳婦給我放了一天的假)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地鐵,去倫敦海格特公墓 (Highgate Cemetery)拜謁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墓。
  • 深秋,拜謁武侯墓,附近的煙囪噴雲吐霧,真受不了
    我是在昨天拜謁武侯墓的。昨天,也就是2020年11月4日,勉縣的天空依舊是灰濛濛的。我從勉縣城區剛一過漢江大橋,幾根巨大的煙囪就讓我大開眼界。只見它們濃煙滾滾,爭先恐後地向天空噴雲吐霧。墓冢後,有兩棵古老的漢桂,冠蓋如亭,人稱「護墓雙桂「,樹齡都是1700多年。
  • 走驪山/拜謁神醫扁鵲紀念館
    適逢清明假期,驅車驪山腳下南陳村,參觀扁鵲紀念館,拜謁神醫扁鵲。神醫殿後是第二重院落,中間是扁鵲墓冢,周長約 30 米,高約2.75 米,墓旁蒼松肅立,墓前並排豎立三座石碑,字跡斑駁。中間那塊石碑,是一塊高4.5 米的墓碑,碑首高為0.9 米,碑座高0.6米,刻著四個篆體大字「扁鵲之墓」。看起來很滄桑,年代感十足。左右是紀念碑文,墓後也有一座高大的記事碑。墓冢周圍擺放著幾尊石羊石虎,兩邊各一的石制旗杆底座,還是有些看頭,會不會是原來扁鵲廟前的舊物就不得而知了。
  • 陝南旅遊,拜謁東漢名臣李固之墓,我的心頭,始終有個未解之謎
    今天,秋陽高照,秋風蕭瑟,我決定獨自去拜謁李固墓。它,肯定就是李固之墓。李固墓,就在鐵路邊我順著水泥路來到李固墓前。>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李固墓前,有碑三通:正中的石碑上,刻有隸書「漢太尉李公固墓」
  • 【糜氏頭條】糜氏族人相聚連雲港拜謁先祖糜竺公
    ——江蘇宗親拜謁先祖竺公活動紀實。    清明節前正是鶯飛草長,桃花盛開的季節。糜氏聯合會江蘇分會經過積極倡議,精心籌劃,率先組織了江蘇各地的糜氏宗親赴連雲港石棚山桃花澗景區,舉行拜謁先祖竺公的活動。
  • 拜謁「蘇武陵園」 感懷
    拜謁「蘇武陵園」 感懷 ——蘇武牧羊及蘇武精神 文/王忠蒙 己亥隆冬十一月二十日,我約同三位文友專程赴武功,拜謁仰慕已久的「蘇武陵園」。 武功縣蘇坊鎮,是民族英烈、大漢忠臣蘇武之故裡。
  • 山河地理——塞外拜謁昭君墓
    出呼和浩特市不遠,過大黑河南岸,就已到達昭君墓昭君墓始建於公元前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進入展覽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昭君懷抱琵琶的壁畫雕塑,踏雪前行,昂首回眸,似乎在回望關山萬裡,沉思自己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肩負和親使命,遠嫁匈奴,身如浮萍的漂泊人生。
  • 上海書法界組織拜謁吳昌碩墓地,研討紀念胡問遂百年
    浙江超山以梅花知名一代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的墓地地處浙江餘杭超山,今年是他辭世90周年,正當超山梅花綻放之際,由上海書法家協會與上海中國書法院聯合主辦的「紀念書法名名家胡問遂先生誕辰100周年國際書法活動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超山舉行,來自上海、北京、河南等地的書法名家、書法理論家等會聚超山,共同拜謁吳昌碩先生之墓
  • 晚秋,拜謁馬超墓祠,遊人稀少,冷冷清清
    馬超塑像,拍攝於馬超祠我來勉縣旅遊,自然要去拜謁馬超墓祠遊覽完馬超祠,我過了風雨橋,來到了馬超墓前。;墓前,豎一墓碑,上刻隸書「漢徵西將軍馬公超墓」,這是清乾隆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所書;墓冢上,有高大粗壯的古樸樹一棵。
  • 旅遊費縣,拜謁顏真卿文化之旅
    顏真卿祖籍琅琊孝悌裡,即原歸屬費縣的方城鎮諸滿六村,是顏真卿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現全村508戶,1732人,設有顏林,位於方城西北5公裡處蒙山南麓,有顏姓墓多座,唐代顏氏後裔建顏真卿、顏杲卿墓。顏體書法特點是大開大合,豐滿有力,楷書點如墜石,豐腴雄偉,質樸自然,區別與王羲之的研雅之美。
  • 秋高氣爽,重遊蕭何墓,墓前古碑記載了城固為什麼會有蕭何墓
    到了杜家槽村後,我才發現蕭何墓的大門緊鎖,門上貼著「正值汛期,謝絕參觀」的告示。我有些失望地站在蕭何墓的圍牆外,望著牆裡面那片蔥蘢的樹林,陷入沉思。去年的冬天,我獨自來到這裡,遊覽了蕭何墓。蕭何墓,坐西向東,墓冢呈橢圓形,長15米,寬10米,高5米。墓上,古樹蔥蘢,鳥鳴聲聲。我去的時候,驚起一群飛鳥。
  • 60年之後的拜謁(讀者來鴻)(圖)
    1982年,葛利普教授的墓由北京沙灘遷到北京大學校園內。  葛利普教授的侄孫女婿、美國錫拉丘茲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儒,在大洋彼岸也注意到了西方學者到北大訪問回國後發表的文章和照片,當中提到葛利普教授的墓坐落在環境優美的校園裡,有人經常打掃,中國人沒有忘記他。
  • 有人在英國的北洋水師墓前,放了一張山東艦的照片
    文/七隻小狼2019年12月18日,就在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服役的第二天,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布消息稱,有人在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北洋水師水兵墓前,放了一張山東艦的照片。《阿姆斯特朗的船與人》一書中關於北洋水師在紐卡斯爾接收軍艦和北洋水師水兵墓地的記載(圖源:《光明日報》)2019年6月15日,英國紐卡斯爾市的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完畢,這是水兵墓自1911年重修以來的首次修繕
  • 西藏考古之藏王墓
    由於藏王墓既有關於陵墓的可靠傳說,又有一些至少能為其中一些陵墓斷代的碑銘,因此,我們進入了一個明確界定的歷史時期。 我曾在1948年拜謁過這些陵墓,並公布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為了獲得更詳細的情況有可能會涉及到這些研究。H·E·黎吉生曾發表過進一步的研究成果。他曾擔任駐拉薩的英國使團團長達數年之久,一直居住到1950年。
  • 拜謁中山陵(探幽發微)(圖)
    中山陵,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憑弔和拜謁,其中不乏藍眼睛、白皮膚的外國人。他們和來自中華大地的同胞們一起默默地走在墓園中,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中山陵的博大與精深。陵園中那略顯溫熱的泥土上密不透風的蒼松翠柏,沁人心脾的玉蘭花,仿佛都在招展一分厚重的共和宣言。中山陵蒼翠之間,上連古代碧綠的底蘊,下連心靈蔭庇的棲息。  人到牌坊前,中山先生的陵寢就要到了。
  • 尋訪揚州鄉賢焦循、阮元墓
    ,本周末因為回去吃酒,返程時順道從揚菱公路尋找拜謁故鄉先賢。墓四周用欄杆圍起來,周圍有新栽的青松,墓前有長約二十米的墓道,左側有原邗江縣紅色文保標誌牌。  2,尋訪阮元墓 拜謁完黃珏焦裡堂墓,沿揚菱公路繼續前行,過方巷抵槐泗鎮南,也就是揚菱公路到啟揚高速入口附近,再向南的主道以前叫友誼路,近幾年則改成了瘦西湖路。
  • 沒有想到,日本山口縣居然也有一座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一個叫「久津」的海邊小村,有一塊規模不大的墓地,據說位於墓地的最前面靠近大海處是中國唐朝楊貴妃的墓地。這是一個由亂石砌成的十幾平方米的平臺,臺上有5座石塔,被日本人稱為「五輪塔」,現已列為國家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