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2020-12-24 陳林說歷史

社會動蕩的背景

漢末董卓之亂,猶如一股強勁的風,使久已搖搖欲墜的漢帝國終於崩潰瓦解。繼而一場長達近四百年的戰亂由此展開,政治舞臺上的角色更跌入走馬燈一般令人眼花繚亂。魏、蜀、吳三國鼎立;繼而晉亡,在北方,先後有十六國割據,後有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嬗遞。在南方,則有東晉、宋、齊、梁、陳諸王朝的起伏更迭。換來的是玄學的興起和文學的沉寂。很長一段時間裡,竟沒有一個領袖文壇的作家,一直到陶淵明的出現。

生平經歷

陶淵明――字元亮,一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的曾祖父於東晉是位名臣,陶淵明的父親亦曾出仕,但是在陶淵明青少年的時候,家中就已經中落了,陶淵明一心嚮往山水自然之樂,但是迫於生活的巨大壓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出仕,但是不久之後便自行解職回家了。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陶淵明都一直待在家裡務農。之後,因為陶淵明族人的提攜,陶淵明當了彭澤令,但是,他在官僅僅八十多日就解職而去了。

陶淵明生活雖然一直都是處於一種很貧苦的境地,歷經了各種苦難,還有耕作務農的辛勞,但是他從未有過放棄和退縮,堅持著歸隱的志向。期間雖然朝廷一直數次詔證,但是他也一直稱病不出。堅守著歸隱的志趣。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之趣的秉性。

陶淵明的文風

因為深受那個時代的影響:玄學盛行。所以陶淵明的作品裡充滿了自然的玄學風氣和名士的風流,這也和陶淵明歸隱之趣的秉性相關聯。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與人已經融為一體,仿佛已經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淵明著名的作品之一:《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吳落塵王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向官場和俗世告別,寫出了追求歸隱的理想境界。還有《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首詩用平淡樸實的語言寫務農的的場面,細細品味,可以體會到陶淵明躬耕隴畝的艱辛與歡樂,但這種樂趣是非親身務農者體會不到的。

再如:《飲酒》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多數詩歌作品都是寫復返自然田園生活的愜意,無拘無束的理想境界。陶淵明開創出了平淡自然的是個境界,是田園詩不可逾越的高峰。

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田園詩,還有詠懷與詠史,這些則是側重寫他的所感,當然和他生活的時代是有巨大的關係的,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多樣,風格也是多樣的。此外陶淵明寫的文章,包括詞賦三篇等眾多作品。都能體現出他的才華和個性。

對於陶淵明你有什麼自己獨特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或者私信討論。

相關焦點

  • 上比屈原,下比杜甫的隱逸詩人陶淵明,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第一人
    《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曾經有人問我,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什麼?我脫口而出的就是其中的那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兒時,在山村裡的屋前種下了菊花和美人蕉。
  • 田園詩的開創者,「忘我」灑脫「真」性情的擁有者——陶淵明
    這是蘇軾給陶淵明的評價之一,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一生過得自然灑脫,他以詩酒自娛,縱浪大化,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抱樸含真,任情自得,這位最真誠的詩人獲得了最藝術化的人生。
  •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 田園風格裝飾掛畫 醉心山水 回歸山水田園之中
    田園風格的裝飾不知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其風格提倡貼近自然、回歸自然。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之中生活久了,難免會有些厭倦,想念最喜歡的那年,空氣自由而新鮮,狗和田野,遠山和炊煙。田園風格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山水畫的影子,山水畫的自然和諧、柔和靜謐,聲不亂耳,色不擾目。將山水田園畫裝飾於家中歸隱田園,日升夕下; 採菊東籬,望斷天涯。
  • 「當代詩話」劉慶霖:無限接近「天人合一」境界
    古代詩歌情感理論中的物感論、天樂論和情景交融論與天人相通、天人相親、天人一體相對應。這與我在《能使江山助我詩》一文中提出的「視山水為書」、「與山水為友」、「融山水為己」等觀點是一致的。第一,做到天人相通。前面說了,天人相通對應的是物感論。最初是一種自然審美理論,解釋人在自然審美中發生的心理反應的原因。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陶淵明這首詩表面寫喝酒,卻寫的是山水,每句都是一段美景
    在古代也有這樣拋下世俗繁華,選擇去山水田園之地生活的人。田園派的詩人,也將這些心願寫進了自己的詩詞之中,田園派鼻祖陶淵明的詩作,更是將田園風光之美寫到了極致。陶淵明是田園派的創始人,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之稱,他流傳下來的詩作有很多,其中就有大量描寫飲酒或者田園風光的詩作,可見,他心中對閒適的生活或者是田園山水的環境有著很大的嚮往。
  • 閒說詩人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生活!
    說到山水田園,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陶淵明為人剛正,不願觸及官場黑暗,拒絕了官職俸祿,帶著一身傲骨,選擇了走入田園,留下了無數詩文。陶淵明選擇種田,是不願同流合汙的抗爭,也是追求自己內心桃花源的抉擇。拿起農具後,陶淵明也沒有放下筆,而是在這種隱居的環境下,成為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合一思想應用」矛盾對立統一,物我合一之關鍵
    天人合一的起點在於吸收外部能量為己用的樸素發展思想,要點是明了生使合一,即生使合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動力源泉與最終指向。難點是如何達成生使合一,說到底,天人合一思想的根諦在於使人明了個人的使命、價值、意義及如何在有生之年達成之。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陶淵明在詩歌創作上究竟屬於寫實家呢?還是屬於理想家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問題了。陶詩中所表現的「意」正是詩人縱浪大化的人生理想與客觀外界事物冥會而產生的一種物我渾融的藝術境界。
  • 「心遠地自偏」,陶淵明的山水境界
    在建安中,很多文人在詩中寫景的成分都逐漸加多,向單純寫景的山水詩過渡。而謝靈運的出現,使得山水詩最終出現繁榮的局面,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自覺以山水入詩的詩人。誠然,山水詩的出現和永嘉南渡有一定的關係,當士人們看著眼前那陌生的山山水水,勢必會懷著各種各樣的心情,詠上一番的。不過,產生山水詩騰湧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因為玄學思想的盛行。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人類與自然世界在這個夢裡融合為一,物我相交。人看蝴蝶,感覺它如草木一秋、如蛾蟲一豆;那麼同理,人之一世,也就如天地一瞬、如滄海一粟。莊周夢蝶,物我交合,如真如夢的幻身,如臨現場的體驗,這是人在體察「天」。  而大乘佛教,提倡萬物皆有佛性。比如佛經裡常問的「如何是道?」
  • 都是喜歡安靜的隱士,但是他與陶淵明之間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隱居是一種融入自然的生活,放棄向外的追逐,轉而反思內心,這種向內轉使詩人開始關注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探索人生的意義,尋求宇宙的真理,從餘閒到心適,從容自得,徹底地放鬆自己的心胸,在悠然恬淡的山水田園中逐步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導語: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
  • 王維和陶淵明:詩中有山水,無處不田園。
    同時,他參禪悟理、精通佛學,有「詩佛」的美稱,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 王維現存詩約400首,主要是描繪山水田園、歌詠隱居生活,並有意識地把詩歌、繪畫、音樂等進行溝通。文學史家大多認為,王維是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後才成就了自己。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句句如珍珠
    陶淵明鍾情自然,熱愛自由,追求真善美,人格強健,魅力四射,對後世詩人影響深遠。陶淵明詩如其人,質樸純真,妙句迭出,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田園詩派開山鼻祖。陶淵明不但詩名鼎盛,其散文成就也極高。《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均是千古名篇。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人類與自然世界在這個夢裡融合為一,物我相交。人看蝴蝶,感覺它如草木一秋、如蛾蟲一豆;那麼同理,人之一世,也就如天地一瞬、如滄海一粟。 莊周夢蝶,物我交合,如真如夢的幻身,如臨現場的體驗,這是人在體察「天」。而大乘佛教,提倡萬物皆有佛性。比如佛經裡常問的「如何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