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鎮東北二十公裡有個被叫做箭鎮(Arrow Town)的地方,有著讓華人感到凝重的歷史。因為當日要驅車趕往米佛峽灣,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離開皇后鎮。
箭鎮頂多算是中國國內一個小村的規模,它的興衰與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淘金熱息息相關。自一八六一年金礦被首次發現,儘管試圖保密,但箭鎮很快聚集了上千名淘金工人,到一八六三年初已經累計出產黃金一萬兩千盎司。但好景不長,隨著西海岸仙蒂鎮等地發現儲量更大的金礦之後,歐洲淘金者們轉去那邊尋求更多財富而離開箭鎮,於是當局做出決定,邀請澳大利亞的華工來此淘金,進而讓箭鎮與華人之間有了數十年的關係。讓華工來此淘金遭到了一定的異議,政府反駁的說法是:人口增長,哪怕是黑猩猩的增長,也比沒人好。那時是1865年
中國農民離開耕作的土地出外務工,往往是同鄉結伴而且很多人都有著親屬關係,到今天仍然如此。如果在外有出路、有發展需要更多人手的時候,先行者會捎信給老家讓更多同鄉甚至同族的人前來,形成一種漸進式的「鏈狀遷移」。在這種模式下,來自同一地方的工人往往從事相同的行業,看上去似乎是某地的人精通某某工種,比如當今中國的橋隧工程幾乎都是福建平潭人的天下。
1881年,當地政府頒布法令禁止華人移民並限制華人返鄉,令許多華人的淘金夢就此破碎。無奈之下,華人淘金者只能轉移重心,依靠傳統農耕技藝過活。在如今的華人村舊址,我們依然能看見山坡上有幾處圍欄隔出的田地,也就是傳說中的菜園子,我們堅強不屈的先輩們,在現實的壓迫之下重新拾回老祖宗靠土地吃飯的本領,在這方寸之地,種上馬鈴薯、玉米、捲心菜、醋慄與草莓,每逢集市日運到箭鎮城區,賣給當地居民,也有些農戶乾脆手捧糧食,在鎮裡挨家挨戶推銷,以此賺些額外收入。
1890年,箭河的金礦幾近挖空,歐洲礦工很快離去,奔赴下一個淘金點。華人礦工的去向各自不同,大部分人選擇返回中國,一部分人前往西海岸繼續淘金,另一部分人則留了下來,在當地尋找新的工作。然而此時的紐西蘭政府依然對華人充滿敵意。1898年,政府頒布的老齡退休金法案明確將華人排除在福利享受人群之外,可憐不少年事已高,在異鄉漂泊數十年的年老礦工,最終只能靠近鄰接濟度日,過著極其孤獨的晚年生活。然中國歷來講究落葉歸根,當時這些老人的遺願出奇得一致,希望去世後自己的遺骨能被送回家鄉。但這在當時並非易事,一來願意接濟送返遺骨的華人不多,二來因長年背井離鄉而與親人失聯的老人不在少數。最令人唏噓的,當為1902年最後一艘運送中國華人遺骨的輪船在駛至紐西蘭北部荷基安港時不幸觸礁沉沒,船上500具華人遺骨也隨之長眠海底。
2002年初,紐西蘭政府為歷史上對早期華人定居者實行法律歧視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次年,紐西蘭保護署把改善箭鎮華人聚居區作為民族和解進程的一部分,以承認「最初華裔紐西蘭人的獨特身份、歷史和勇氣」。當然,淘金熱結束後留下華人的很小一部分,真正融合到當地的西方人社區,成為紐西蘭多種族社會的早期成員。
感謝你與本編的一同成長 百忙之中的瀏覽 您的評論、點讚和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舞 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