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破除官本位觀念 淨化政治生態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破除官本位觀念 淨化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就是社會政治生活的宏觀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於社會政治生活而言,恰如山青水秀的自然環境對於居民的日常生活一樣重要。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著力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他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汙染。因此,必須做到有腐必反、除惡務盡。

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個包括政治變遷在內的社會整體進步過程。跟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民主法治的進步和國家治理開始走向現代化。然而,從大量腐敗案例反映的問題看,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門,局部政治生態十分惡劣,腐敗和特權肆虐,政府公信力缺乏,公共權威喪失,假話空話盛行,形式主義泛濫。一些幹部以權謀私,大搞錢權交易,權色交易,腐敗墮落;一些幹部獨斷專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些幹部消極怠政,不認真履行職守,得過且過;一些幹部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沉湎於燈紅酒綠,熱衷於風水迷信;一些幹部對上獻媚阿諛,對下頤指氣使;一些幹部搭建私人小圈子,搞人身依附;還有一些幹部對不同意見者打擊報復,使某些部門出現人才的逆向淘汰。這種狀態離我們長期嚮往的政通人和、風清氣正、國泰民安的政治生態相距甚遠。

惡劣的政治生態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但所有惡劣政治生態的背後,必然存在一種共同的東西: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官本位的實質是權力本位,它是我國傳統官本主義的一種流毒。在中國傳統官本主義體制下,權力是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基本標準,也是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權力支配著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的配製,「有權就有一切」成為社會的流行信條。只要擁有權力,就意味著擁有社會資源。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擁有金錢和財產,可能不一定擁有權力;反之,擁有權力,則必定會擁有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特權,從物質財富和生活特權,到社會榮譽和文化特權,等等。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從根本上摧毀了中國傳統的官本主義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其核心是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公民的權利本位,這與傳統官本主義條件下的君主主體地位和官員權力本位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數千年的官本主義傳統,加上現存制度的某些缺陷,使得官本主義的餘毒在社會上,特別是在一些官員身上依然嚴重存在。他們仍然信奉「有權就有一切」的封建政治邏輯,把當官和當大官本身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為了獲取權力和維護權力,可以不擇任何手段,賣官買官、拉幫結派、欺上瞞下、阿諛奉承、坑蒙拐騙、違法亂紀,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朝有權,便十分「任性」。

官本位意識也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重要思想根源。一些官員搞所謂「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的職務晉升增添政績資本,或是為了給自己為官一任留下所謂的「美名」。一些官員講排場,比闊氣,端架子,計較名位和排序,無一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現實生活中每每能看到,一些官員,連個筆記本和水杯都讓秘書拿。並非官員們拿不動,而是在顯示自己的「威嚴」和「權威」。中共十八大後新一屆中央實施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重要目的就是要淨化政治生態。不僅如此,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依法治國,加大打擊腐敗力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目標當然在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但直接目的也是為了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健康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創造必要的社會政治條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作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則從更深刻的制度層面,對消除官本位現象,改善政治生態提出了明確要求。影響國家治理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治理主體,二是治理制度,三是治理技術。良好的國家治理,制度是決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質也至關重要。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是影響治理者素質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進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現代核心政治價值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有權就有一切」的官本主義餘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

破除官本位觀念之於淨化政治生態,就像清除毒霾之於潔淨大氣那樣重要。破除官本位觀念,淨化政治生態,是一項艱難而長期的任務,從眼前看,應當著重做到以下五點。

大力推進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當作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培育公民意識,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讓每一個公民從小樹立起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一個公民明白,公民的權利本位,而不是官員的權力本位,才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真諦。離開公民的權利本位,人民當家作主便是無本之源。

重塑社會的政治倫理,把責任和政績當作評價官員的基本標準。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條件下,責任意識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首要意識,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就要敬畏民意,敬畏法律,而不是崇拜權力。評價民眾和官員的基本標準,應當是其社會貢獻的多少,而不是其權力的大小。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消除官員的各種特權。官本位觀念的現實基礎,在於利益與權力的直接聯繫。要從根本上消除官本位觀念,必須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斷絕利益與權力的不正當連結。工人、農民、專家、學者、軍人、官員、藝人,無論哪一種從業者,只要他們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都有權獲得適當的利益回報。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分配機制,才能真正消除「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的物質基礎。

擴大公民參與渠道,促進各類精英的正常社會流動。任何職業一旦能夠獲取超額利益,從業者便會自發地產生壟斷行為,阻止其他社會人員的進入,從政者也不例外。當權力可以產生額外利益時,權力的壟斷現象勢必產生。打破權力壟斷的有效途徑,就是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形成優勝劣汰的政治競爭機制,讓更多的民眾有權參與政治過程。

推進民主法治,是消除官本位觀念、淨化政治生態的根本途徑。消除官本位觀念、割斷權力與利益的非正常連結,最終還得依靠民主政治。在將官員的權力關進位度籠子的同時,用制度來構築保障公民權利的長城。就目前我國的政治生態而言,消除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最重要的制度,是授權和限權制度,而這正是民主政治的關鍵環節。

總而言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破除官本位觀念」,直接關係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關係到政治生態的淨化,關係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弘揚,關係到民主政治的進步,不是一項軟任務,而是一項硬任務。

相關焦點

  • 專家談社會性官僚政治:中國官本位傳統之源
    破除官本位的途徑 王亞南研究中國官僚政治的基本結論是:其一,「官僚政治得從技術的社會的兩方面去說明,而當作一種社會體系來研究的官僚政治,寧是重視它的社會的方面,雖然我們同時沒有理由不注意它的技術的方面。」
  • 以政治生態山清水秀守護自然生態山清水秀
    他嚴肅指出,從今往後,在陝西為官,首先要了解這段歷史、這個教訓,警鐘長鳴,明白自己的職責,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切勿重蹈覆轍。秦嶺違建教訓表面上是自然生態破壞問題,背後卻是當地政治生態遭腐蝕的嚴峻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汙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
  • 半月談:拿什麼淨化官場政治生態
    不治此症,官風不正。  揭開「賣官書記」們幹部提名權黑幕  ——拿什麼淨化官場政治生態(之一)  下屬「花錢買提名」,高官隨心「玩程序」  今年6月,安徽巢湖市原市委書記周光全涉嫌受賄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在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接受審判。
  • 太保首席投資官鄧斌:全球貨幣體系的發展與金本位
    來源:新浪財經文/鄧斌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太保中國香港首席投資官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電視上宣布:「......除了出於為美國的最大利益和貨幣系統的穩定,我命令財政部長康納利停止美元對黃金和其他儲備資產的兌換。」
  • 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
    抓作風建設要著力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汙染。因此,必須做到有腐必反、除惡務盡。
  • 孟彥弘 | 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
    在北周、北齊與南朝的對峙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佔據關中一隅的西魏-北周是實力最弱的。但就是這個蕞爾小邦,卻前後滅掉北齊和陳,實現了對中國的武力統一。原因何在?或者說,西魏-北周憑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陳寅恪歸納或提煉出了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即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來加以解釋。
  • 當好基層政治生態的「護林員」
    周悅 丁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內政治生態得以持續淨化。但同時要看到,基層政治生態建設現狀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農村基層幹部「官本位」思想和「家長制」作風嚴重,有的地方小官貪腐、「四風」問題突出,有的企業基層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依然存在……面對這種現狀,基層黨委、紀委要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找準職責定位,當好基層政治生態的「護林員」。緊盯一個「關鍵少數」。「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木屑下的河流——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政策
    在北周、北齊與南朝的對峙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佔據關中一隅的西魏-北周是實力最弱的。但就是這個蕞爾小邦,卻前後滅掉北齊和陳,實現了對中國的武力統一。原因何在?或者說,西魏-北周憑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陳寅恪歸納或提煉出了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即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來加以解釋。
  • 鍥而不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原標題:鍥而不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養正氣、固根本,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實現正氣充盈、政治清明。
  • 《鹽都問政》第二十六期 「整治涉農保險亂象 淨化基層政治生態」
    今晚(13日),由市紀委、市監委、市委宣傳部主辦,自貢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鹽都問政》第26期節目再次與鹽都觀眾見面,本期針對「整治涉農保險亂象 淨化基層政治生態」等問題開展問政。自貢廣播電視臺以全媒體矩陣對節目進行了直播。直播節目中,現場播放短片,接受問政的各單位負責人現場做出回答。
  • 弱化本位主義要理順三大關係
    為確保「守土有責」,本來應該賦予部門與地方的合理資源與法定權力,屬於正常的自然的部門利益與地方利益,不能視為本位主義。更不能將利益群體有序推進政治參與定為本位主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實踐中,有些地方「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這是一種具有高度責任心、使命感的體現。只有那些將分工演變為「分割」「分立」「分裂」的「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群體利益」才屬於本位主義。
  • 木屑下的河流——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政策丨孟彥弘
    在北周、北齊與南朝的對峙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佔據關中一隅的西魏-北周是實力最弱的。但就是這個蕞爾小邦,卻前後滅掉北齊和陳,實現了對中國的武力統一。原因何在?或者說,西魏-北周憑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陳寅恪歸納或提煉出了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即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來加以解釋。
  • 以鏈信CCT為本位的夸克生態
    由於網際網路和區塊鏈的開放性特性,夸克生態中不斷湧現出第三方應用平臺,就目前夸克生態中的第三方已經達到幾十個之多,夸克生態也隨著第三方應用的增多而越發有活力,那麼這些涉及各領域的第三方應用究竟是如何與夸克生態相聯繫?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夸克生態中本位通證cct與生態應用的關係。
  • 馳而不息深化黨的政治建設
    原標題:馳而不息深化黨的政治建設 黨的政治建設是一個永恆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突出抓好黨的政治建設,把準政治方向,把穩政治立場,把牢政治大局,夯實政治根基,涵養政治生態,防範政治風險,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 以政治風清氣正促生態山清水秀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當好生態衛士,必須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深刻認識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於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的深遠影響,以政治風清氣正促生態山清水秀。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東西綿延約1600公裡的秦嶺,有著「國家中央公園」的美譽,是一道巨大的生態安全屏障,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
  • 為官講究「性價比」,區一把手成政治生態最大汙染源
    五、嚴重脫離監督,自由主義突出,影響政治生態  2010年下半年擔任黔江區委書記後,認為黔江地處偏遠,真是「山高皇帝遠」,組織對自己的監督有限。一方面想方設法躲避上級監督,另一方面聽不進不同意見。嚴重缺乏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刻認識,臺上講一套,臺下搞一套,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搞「雨過地皮溼」。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舉辦學術交流大會,就是要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推動人才將追求學術理念、學術標準、學術成就上的卓越作為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的以人才稱號論英雄。破除「五唯」,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五唯」的核心是要打破一切束縛人才評價機制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評價回歸學術評價本身。
  • 美元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驚天巨變 地緣政治緊張恢復金本位被重提!
    如果要恢復金本位,美元的控制將恢復自由市場的力量,而不是美聯儲的心血來潮。這將意味著,每一美元都將擁有相當於1913年之前的黃金等價物。當時,美國高速發展經濟的年增長率達到4%,而自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只有2%。  官方數據顯示,美國擁有8133.5噸黃金儲備,不過政府不會確認這一數字。在各種保險庫中沒有人被允許核實。
  • 遠東二小校長陳連鋒:推進「名校+」工程 需要破除思想障礙
    作為校長來說,首先要破除我們自己思想觀念上的障礙。從服務於一校到服務於兩校,甚至服務於多校,可能更苦更累,還要面對更多困難,我們要有緊迫的責任感,要有致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使命、責任和擔當。對名校的所有老師來說,也要有這種使命擔當、責任和情懷,要有更遠的眼光、更高的境界……」面對記者的採訪,遠東二小校長陳連鋒表示。
  • 唐崇榮|人的本位
    二十世紀是個分崩離析的世紀,充滿各種意識心態:在本世紀初期,人們懷著樂觀的心態向前邁進,如今已過中期,人們則悲觀地向後退卻,其間還有各種各樣的心態,觀念,思想,意識,影響人,困惑人,控制人,紛亂人,管理人。這個世紀更是個紛亂的世紀,不但道德紛亂,觀念紛亂,價值紛亂,目的紛亂,人對自己的認識也紛亂。然而人的本位究竟怎樣呢?人藉著什麼能夠真正認識自己呢?是透過哲學來了解嗎?透過宗教來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