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山竹」訪港,摧毀了中環都爹利街,香港僅存的煤氣燈,颱風過境後一片狼藉。
這條百年老街,被習慣叫煤氣燈街,是很多港產電影的取景地,號稱tvb女主角崴腳最多的煤氣燈石板路,製造了tvb無數浪漫。
《夢伴》、《妙手仁心》《有誰共鳴》、《金枝玉葉》、《喜劇之王》等經典都在此取景,最新的《再創世紀》也在這裡拍過。張栢芝在銀幕第一個鏡頭,取景地就是都爹利街煤氣燈處的樓梯,TVB御用的戀愛聖地,也成為很多影迷打卡追溯的地方。
隨著時代變遷,老式的煤氣燈被淘汰,那些僅存下來的,低調隱匿在高樓大廈之中,像是歲月中的老人,靜靜地看著這時尚繁華中,留有的一絲絲傳統和寧靜。
閉上眼睛都能感受到那種場景:坐在花崗巖的臺階上,慢慢等著夜晚昏黃的煤氣燈慢慢亮起,時間仿佛就此停駐。
是不是勾起太多回憶?這些老式樣燈的美好,其實我們並沒有忘記。
上海商店餐廳保留的海派吊燈,讓人想起上世紀30年代,繁華鬧市裡的老上海風情。
懷舊的味道,散發著濃鬱的舊日氣息,瀰漫午後的下雨天,讓你記起在外婆家,那扇老窗戶前的斑駁光影。
很多主打海派懷舊風格的民宿,都能看到這款老式綠玻璃罩(也有白色)的銀行檯燈。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大概不會忘記,每晚夜幕降臨,家裡「嗤」的一聲,母親划過一根」洋火「,點亮煤油燈。
霎時,屋子裡的大小角落就亮堂了,儘管飯桌上飯菜很清淡,可覺得好像也香了許多,吃得有滋有味。
借著昏黃的亮光,母親圍上圍裙,收拾晚飯後的灶頭鍋尾。我們掏出課本和作業本,趴在煤油燈前,寫作業和複習功課,母親還會時不時地注意調一下煤油燈的燈芯。
後來,條件好一些的家庭,用上了帶玻璃罩的高檔的煤油燈,燃燒充分,亮度好,油煙小還省油。寂靜的夜晚、牆面上映照著的斑駁身影,成了那一代人最為難忘的記憶。
馬路彎燈。不管日子再苦,外面天氣多冷,借著昏暗的燈光,琅琅上口的童謠,我們冬天晚上放學回家,依稀能看見母親的身影。
那時大雜院裡的男孩子淘氣,總拿著彈弓,對著燈泡比劃兩下子。一位從小住在老北京胡同的網友,就把這種馬路彎燈放進家裡,是不是也好看的很,勾起美好的童年記憶。
馬燈。不僅一點不土,還很受年輕人喜歡,被設計成各種日式、北歐清新文藝風格。
探照燈、攝影燈。這些工業時代的物品,被再設計成復古懷舊風格的吊燈、地燈等,成為那些偏愛工業風格的人們的心頭好。
礦燈、倉庫燈。生活過於喧鬧,甚至讓人審美疲勞,久而久之,我們會懷念以前簡單的生活,想起舊時廠房大院裡下班後,那些其樂融融的日子。
在歐美國家,舊工業時代充滿金屬感味道的燈具,帶著些時髦復古的意味,也漸漸成為成為我們很多家庭室內裝飾的偏愛。
這些家是不是都很美呢?你一定也會驚嘆,怎麼以前沒有發現。
還有這種愛迪生鎢絲燈,在國外的老電影裡經常見到,現在看上去有種冷酷的詩意。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你喜歡哪一個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本文為新京報家居原創內容。作者:Cynthia;圖片:來源於網絡;編輯:李揚。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