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朝年間,紹興府設有山陰,會稽兩縣,兩縣就以一條河流作為分界,河的東面屬於山陰縣,河的西面屬於會稽縣,河上有一座橋,叫利濟橋,方便兩縣的人們南來北往行走交流。
這一天,文人徐文長路過此地,發現橋上倒斃這一個老者,徐文長就去報告了山陰知縣,可知縣卻說,刺橋不屬於本縣管轄,一次推諉,徐文長聽了,想想也有理,於是,徐文長就來到了會稽縣府,告訴橋上有一死亡的老者,希望大人大發慈悲之心,將老者收斂,讓他入土為安。可哪知道知縣卻大聲說道,此橋不屬於本縣管轄,以此推諉。
徐文長聽了也就不覺十分惱火,讓人將老者從橋上移走,方便人們行走。並在橋的兩段個豎上了涼快牌子,上書:此橋山陰不管,會稽不收。凡過橋之人,需留下買路錢。
如此行了幾天,徐文長看到已經夠了安葬老人的費用,也就撤銷了這一措施,安排了一些人把老人給下葬了,讓他入土為安。
從此以後,那些暫時成為空擋,無人管理的地方,人們就把它叫做「山陰不管,會稽不收「的三不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