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2020-12-17 老時光

國民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裡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臺兒莊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臺兒莊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臺兒莊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嶽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徵軍副司令出徵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徵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勳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勳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儘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嶽: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徵戰,功勳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讚此戰與平型關、臺兒莊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嶽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嶽是受之無愧的。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徵軍司令長官時遠徵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鬥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臺兒莊大戰等。在崑崙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徵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徵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係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係,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逕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共產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

彭德懷:第一名將,八路軍副總司令。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共軍隊發動的最大的一次對日作戰行動,消滅敵軍25000餘人,戰果巨大。儘管這次戰役有值得探討 的地方,但它打出了八路軍的軍威。這一戰績中共其他將領無法比擬,作為這一戰役的策劃者和總指揮,彭德懷以高票當選第一是理所當然的事。

林彪:第二名將,八路軍115師師長。雖然他只打了兩仗就出國了,但平型關戰鬥意義非同小 可,它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第一次取得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這次勝利就如同許海峰在奧運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一樣,成績雖不是十分出色,但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劉伯承:第叄名將,八路軍129師師長。抗戰頭叄年,他指揮部隊打了一系列對日戰鬥,大多是伏擊戰 ,比較著名的有七亙村重疊設伏、黃崖底、廣陽、長生口、神頭嶺、長樂村、香城固等戰鬥,規模雖不是很大,但積少成多,總成績也頗為可觀。

楊靖宇:第四名將,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我心中是一座巍然的豐碑,他的偉大不能用數字即打了幾次仗、消滅了多少敵人來評價,他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當年,我看《黑的土,紅的雪》,對這位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大為欽敬,看到英雄末路,叱詫風雲的抗聯領袖竟然被一個鼠輩出賣,慘死於賊寇之手時禁不住悲從心來、喟然涕下。

粟裕:第五名將,新四軍1師師長。韋 崗之戰雖然只是遊擊隊級的戰鬥,但畢竟是江南新四軍對日寇的處女戰;車橋戰役雖然是葉飛指揮的,但畢竟是粟裕籌劃的;一師滅敵十萬人雖然大部分是偽軍,但畢竟有不少是鬼子。

聶榮臻:第六名將,晉察冀軍區司令兼政委。主要戰績:配合林彪打平型關戰鬥,指揮楊成武打黃土嶺戰鬥,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多次指揮反掃蕩。聶榮臻軍事作戰戰果並不突出,他的主要功勞是建設晉察冀根據地,反掃蕩。晉察冀深處日軍大後方,牽制了大量日軍主力部隊,對全局來講,功勞很大。

陳賡:第七名將,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八路軍建立後,129師385旅大部留守陝北,129師打仗主要靠386旅,所以,劉伯承的戰績和陳賡基本上是一體的,劉策劃,陳戰場指揮。陳賡的軍事指揮水平很高,並不亞於一些元帥。

羅榮桓:第八名將,山東軍區司令兼政委。前期主要是配合陳光作戰,負責政治工作,只有梁山戰鬥和叄打白彥算兩人共同指揮。後期擔任山東軍政最高領導後,除了反掃蕩,主要是消滅偽軍。建立我軍最大的敵後根據地,功勞和聶榮臻相似。

呂正操:第九名將,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抗日很堅決,不僅在八路時期,即便在張學良手下時,也是強硬的反日分子。但冀中軍區部隊戰鬥力不強,大多是反掃蕩,主動對日作戰不多,戰果並不十分突出。由於冀中根據地文化人多,解放後描寫冀中抗日鬥爭的文藝作品很多,影響較大,呂作為冀中軍區司令,水漲船高,自然名氣很大。

趙尚志:第十名將。趙尚志的悲劇色彩比楊靖宇還濃。楊靖宇雖然雖然慘死於日軍手下,但在革命隊伍裡畢竟還是受到尊崇,德高望重。趙尚志則不僅要外抗日寇漢奸,對內還要遭到自己人的懷疑、責難和處分,兩次開除黨籍,遭蘇軍逮捕。堂堂的抗聯總司令後來只能帶一個小分隊和鬼子作戰,最後和楊靖宇一樣,遭蟊賊出賣,被鬼子殺害,令人憤懣。

相關焦點

  • 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國民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
  • 揭秘鹽城抗日名將:同時被國共兩黨追認為烈士
    抗戰期間,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鹽城地區有一對義兄弟,分屬不同政黨卻有著同一抗戰目標。其中隸屬國民黨的抗日名將陳中柱,從反共到聯共,拒絕投靠日偽軍懷抱而壯烈犧牲,成為「斷頭將軍」;他的義兄弟趙敬之烈士是鹽城地區早期的共產黨員、革命教育家,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多處重合,他們身上的炙熱兄弟情以及傳奇故事至今被當地人傳頌。
  • 國共兩黨杭州、廬山談判
    國共兩黨杭州、廬山談判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國民黨與共產党進行的兩次談判。1937年3月下旬至4月初,周恩來與蔣介石開始在杭州舉行會談。會談的中心議題是邊區政權和紅軍改編問題。蔣介石為抗日形勢所迫,表示在西安所談的具體問題易解決,重要的是商量一永久合作的辦法,要中共拿出方案給他,並同意由周恩來負責起草共同綱領。4月4日,周恩來回到延安,開始著手準備起草綱領。同年6月4日,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準備,周恩來攜中共中央草擬的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民族統一綱領,到廬山與蔣介石、宋子文進行談判。
  • 在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十大名將是哪些人?排名第一可能有些爭議
    在1998年時,日本政府在他們的國立公文書館下面設立了亞洲歷史資料研究中心,裡面提供了許多關於抗日十大將軍的珍貴原始公文資料。對於日本收集這些資料足以看出日本對中國的名將有多重視了。
  • 解放後國共兩黨三次秘密和談始末
    中共政策的變化,對國共對峙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些參加過國共談判的人士都認為,新一輪的國共兩黨談判一定會到來。     1949年參加過北平和談的南京政府代表團代表章士釗更是激動不已,向周恩來主動請纓去香港,找他滯留在香港的國民黨舊故,去向蔣介石做工作,溝通與臺灣的關係,爭取實現國共談判。
  •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
    隨即,國共兩黨先後在西安、杭州、廬山進行多次會談,商討合作抗日等問題。1937年3月杭州談判期間,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和蔣介石達成一致意見,擬於本年清明節由國共兩黨同赴中和縣(今陝西黃陵縣)祭拜黃帝陵。共產黨方面非常贊同這個意見。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伯渠,曾為國民黨早期黨員。
  • 國共抗戰名將後代成都高歌緬懷先輩(圖)
    組圖:抗戰將領親屬在建川博物館緬懷先輩  中新社成都十二月二十日電(記者 淮黎霞)今天上午,三十多名國共兩黨抗日名將後代齊聚成都建川博物館的壯士群雕廣場,高歌一曲,緬懷先輩,弘揚抗戰精神。  這些國共抗戰名將後人包括毛澤東之女李敏、周恩來侄子周秉均、侄女周秉德,彭德懷侄女彭鋼,陳毅之子陳丹淮、羅瑞卿之子羅箭、黃克誠之子黃煦,謝晉元之子謝健民、戴安瀾之子戴復東、戴澄東,侯鏡如之子侯伯文等。
  • 他是民國時期傳奇人物,力促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病逝後國共兩黨都為之痛惜!
    他陪同周恩來「一登莫幹,兩至匡廬」,面見蔣介石,為抗日救國大計奔走操勞。兩人雖然政見不同,但為共赴國難,能夠摒棄前嫌,存異求同,並在談判中建立起日漸深厚的友誼。  張衝從周恩來的身上,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所以他後來說:「當前日寇侵略日亟,共產黨也是有愛國心的,為什麼不可以聯合起來一致對外?」
  • 國共兩黨在重慶的三次重要談判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問題是一個非常突出和尖銳的問題。國民黨利用抗日的旗幟和在實力上具有的某種優勢,對共產黨採取「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企圖吞併共產黨;而共產黨則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衝破國民黨的一切限制,放手發展自己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
  • 6月8日:國共兩黨廬山談判
    精選大事件  - 1810年6月8日德國作曲家舒曼誕辰  - 1881年6月8日清政府撤回留美學生  - 1921年6月8日印尼前總統蘇哈託誕生  - 1932年6月8日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劉天華逝世  - 1937年6月8日國共兩黨廬山談判
  • 盤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10次會晤
    習近平強調,面向未來,國共兩黨要對民族、對歷史負責,堅定信心、勇於擔當,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鞏固「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決反對「臺獨」,持續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和親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這是繼去年11月7日"習馬會"後,國共兩黨領導人的再次握手。
  • 國共兩黨關係走上新歷史起點
    國共兩黨關係走上新歷史起點 2008年05月27日 08: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5月27日電 香港《文匯報》5月27日發表社評《國共兩黨關係走上新歷史起點》指出,吳伯雄在兩岸關係發生積極重大變化的時刻訪問大陸,特別是即將舉行的「胡吳會」,不僅將開啟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首次接觸,而且雙方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
  •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將
    彭德懷:第一名將,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省湘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與朱德總司令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1940年,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使全國軍民受到鼓舞。
  • 瑋觀世界: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的美蘇視角
    而在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籤訂了《雙十協定》。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如今,共產黨領導14億中國人民戰爭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力爭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寫了歷史最著名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另外一個著名的事件就是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籤訂的《雙十協定》,而且這是國共兩黨夾在美蘇之間的一次重要和平談判。(文末有重磅思維導圖,不可錯過!)
  • 譚平山:國共兩黨的昔日風雲人物
    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譚平山曾是身兼國共兩黨要職的風雲人物,但因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先後被國共兩黨開除黨籍,不得不另尋出路,成為中華革命黨的創始人。由於中共「三大」決定實行國共合作,譚平山在會後積極參加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1923年10月,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在廣州召開,譚平山被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並任該委員會書記兼組織員,具體負責改組工作。隨後,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在譚平山的主持下,先後召開了28次會議,做出了400多項有關改組問題的決議案。
  • 國共後代共續當年合作抗日佳話
    通訊員  孫寶泉      1939年的豫西北地區「常平阻擊戰」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第40軍39師115旅在少將旅長黃樹勳率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支持、配合下,面對日軍第35甲級師團前田治中將近3萬人的強攻,不畏強敵、殊死搏鬥,合力抗擊日寇,成為抗日戰場上國共兩黨的一段合作佳話。
  • 習近平參觀抗戰展覽 問「都是國共兩黨將領名字嗎」
    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等展區,習近平不時駐足,向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有關情況。  習近平在參觀「偉大勝利」紀念展覽時,紀念館講解員黃超承擔了全程講解工作。  「習主席一直看得很認真。」黃超之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說,在刻有295位英烈姓名、事跡等內容的英烈環廊浮雕前,習近平問了一個問題。
  • 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
    在這個電報內,要求國民黨向共產黨保證停止內戰,實行民主自由,召開國民大會,迅速準備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項;共產黨也向國民黨保證取消兩個政權敵對,紅軍改變名稱,在革命根據地實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沒收地主的土地等四項。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步驟,因為如果沒有這一步驟,則兩黨合作的建立勢將推遲,而這對於迅速準備抗日是完全不利的。  自此以後,兩黨的談判接近了一步。
  • 國共雙方公認的二十二名國軍抗日名將(上)
    葉挺盛讚此戰與平型關、臺兒莊三足鼎立;1941年冬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嶽指揮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敵五萬六,被稱為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並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被網民稱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張治中將軍曾稱其為百戰名將。
  • 你不知道的國共合作故事
    《國共合作重慶談判圖史》 內容簡介 全書以圖片為主,輔以簡短的說明文字,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如何在民族大義面前追求和解和合作的努力,以諸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展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艱難歷程,對於今天發展國共關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而實現祖國統一,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