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剛過去不久的2013年,金山朱涇鎮羅星新村年過八旬的馮秀芳老人會說:「生活越來越方便了,居住在這裡很幸福。」
馮秀芳是個獨居老人,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五,她都會用筆在掛曆上圈出來,因為這個日子是城東片區「紅帽子」志願服務聯盟的愛心服務時間。每到這天,志願者們組成的「愛心大篷車」準時開進居民區,為居民們提供理髮、修傘、修補羊毛衫、修理電器等40多項志願服務。「前兩天,志願者小薛還為我理了個發,很清爽。」說這話時,馮秀芳阿婆滿臉笑容。
和馮阿婆一樣有切身感受的,還有不少生活在全鎮各個角落的居民群眾。近年來,朱涇人口不斷增長,目前總人口已突破15萬!如何有效配置管理服務資源,更好地貼近居民群眾的需要,已成為朱涇不能迴避的挑戰。為此,2012 年下半年,朱涇鎮開始了「鎮管社區」試點工作的探索,作為全區唯一一個試點鄉鎮,全無現有的經驗做法可照搬借鑑。然而,群眾利益無小事,小處務實贏民心,正是本著這樣的情懷,全鎮團結一心,廣聽意見,在「鎮管社區」的這條新路上探索前行。
為更好的方便群眾,服務群眾,朱涇鎮根據社區實際,將全鎮17個居委會劃分為城東、城西和城南三大片區,整合社區資源,分別形成了「紅帽子」志願者聯盟、「紅馬夾」星級服務團和「紅心結」民情理事會三支服務隊伍,每個片區都有超過40名志願者,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如此一來,特色更加鮮明,服務等級和服務規模也更加壯大,一改以往居民區「各自為戰」、「服務零星」的情形,收到了「1+1>2」的效果。
民情民需有人聽
朱涇鎮在探索實踐「鎮管社區」工作中,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通過科技手段拓寬為群眾服務的渠道和內涵。「電子走訪」就是其中之一。所謂電子走訪,就是工作人員手持GPS移動終端上門走訪,將民情日記通過行動網路直接與社區管理聯動中心連接。這樣,聯動中心的系統就會像一雙隱形的眼睛時刻盯著走訪人員,逼迫基層幹部腳更勤、心更細。
訴求有人聽,難題有人管。在開展「電子走訪」時,手中的這部GPS電子移動終端成了連接政府和居民的「連心橋」。通過「連心橋」提交的各類民情民需,都會通過一個「大後方」進行匯總、派單、聯繫、解決,這個「大後方」就是朱涇鎮社區管理聯動中心。而對於一時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後臺系統會自動生成「電子日誌」任務單,提醒相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既智能又高效。如今,電子走訪已累計走訪4600人次,社區管理聯動中心已處理各類事件103起。
服務更貼心便捷
在開展「鎮管社區」試點工作中,朱涇鎮小處務實,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真情實踐「為民服務」四個字。由鎮黨委、政府精心出版的《朱涇社區便民服務手冊》,就是這樣一本散發著濃濃為民情的「萬寶全書」。在這本書裡,匯集了衣、食、住、行、娛等方方面面,今後居民想要解決生活瑣事在家就能實現一步到位。翻開這本被譽為居民生活「指南針」的《朱涇社區便民服務手冊》,內容涵蓋了社區公共服務、便民指南、求助熱線等民生基本需求,首批35000本便民服務手冊已發放到所有鎮區居民家中,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社區服務的宗旨,就是為居民實現更高層次的安居樂業,讓生活在朱涇的居民更有歸屬感。很快,朱涇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就將正式對外開放。在功能設置和服務定位等方面,鎮黨委、政府花了不少心思,從群眾真正需要的方方面面出發,設置了社區公益大篷車、愛心協力社、陽光志願者驛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健康小屋、慈善超市等,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社區生活服務。
百姓的幸福,民生的關切,是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接下來,朱涇鎮將努力構建集便民家政、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於一體的「一刻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更方便、快捷地滿足民需,提升居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全力打造「美麗朱涇、和諧家園」。
(金山區朱涇社區報 譚淑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