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褲瑤傳統文化維繫與認同現狀

2021-01-10 綜合快報文賢

白褲瑤的民族傳統文化 歷史 悠久、內容豐富,雖然經過幾百年的社會變遷和歷史滄桑,白褲瑤民族的文化傳統內核至今仍然比較好地得到保護,其根源於白褲瑤的強烈民族認同意識、傳統倫理規範的繼承,傳統信仰、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思想的維繫等。主要表現如下:      (一)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白褲瑤的民族認同意識主要是表現在傳統服飾文化的維繫、傳統農耕文化的維繫和傳統居住文化的維繫等。

  1.傳統服飾文化的維繫。白褲瑤的服飾是彰顯民族身份認同的最顯著特徵,是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載體,也是判斷是否是本民族成員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廣西南丹縣裡湖瑤族鄉的許多民族群眾自古以來就有崇尚民族服飾的傳統,在日常生活中都習慣穿民族服裝,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民族群眾。「白褲文化對白褲瑤的 發展 進程起著主導地位,並決定著白褲瑤與其他瑤族支系在宗教信仰、生產條件、性格心理上的各種差異,這種差異構成白褲瑤文化的特徵。」筆者調查發現,白褲瑤的民族服裝認同率是最高的,大多數白褲瑤群眾都認同本民族的服裝,認為穿自己辛勤勞動製作的衣服好。以穿本民族的服裝感到自豪。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更加能夠凸現自己能幹和手巧,要知道一個連本民族的衣服都不懂製作的適齡姑娘往往在白褲瑤地區被視為是笨拙的。因此,很多年輕的姑娘在家都喜歡製作本民族服裝,這是她們去相親的必備條件之一。

  然而,很多人對本民族的服飾內涵很難說出所以然來。大部分的中年人、包括一些老年人對本民族服裝的圖案是什麼含義說不清楚(因為白褲瑤民族長期缺少文字記載,服裝的製作、圖案的繡制往往是通過口頭上流傳的),圖案的很多含義已經失傳。關於白褲瑤的服飾圖案說法不一,有的老人認為是根據「盤王失印」和「五指血手印」製作而成的,即白褲瑤祖先們在與莫氏壯族土司的戰爭失敗後留下的傷痕。而有學者認為:「白褲瑤服飾圖案,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和歷史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的。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盤王失印』與『五指血手印』,是白褲瑤支系留著他們原始文明的遺蹟,是進入嶺南,遷居南丹大寨之前,而不是定居大寨之後與莫氏壯族土司鬥爭失敗才出現的。」不管如何,目前白褲瑤民族對本族服裝的認同源於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和民族心理情結,在一定意義上說,維繫民族傳統服飾是對祖先的尊重,易言之,民族服飾是祖先所創製的,尊重祖先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在一定意義上是白褲瑤祖先崇拜的重要內容之一。

  2.傳統農耕文化的維繫。維繫了上千年的牛耕時代在白褲瑤至今沒有終結。而且仍然發揮重要作用。白褲瑤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裡,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頂上,傳統牛耕文化至今仍然沒有改變。他們傳承著傳統的農業操作,依時令而耕種、收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農作物是玉米、黃豆、大米、棉花、油料等。白褲瑤的 自然 經濟 狀態保持得比較好。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得到傳承。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許多家庭基本上都保留有紡紗機、織布機、輾谷機等,自己的衣食基本上自己解決。他們生產的糧食、衣服等大部分是供自己家庭享用,主要是維繫一個家庭的生產生活等。雖然收入都普遍偏低,但他們對自己的目前生活狀態表示比較滿意。調查數據顯示,個體月收入低於500元的約佔66.7%,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間的約佔22.2%。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約佔7.4%,月收入達1500元以上的約佔3.7%。或許是自然經濟的安逸生活造就了他們對傳統牛耕文化的眷戀,在我國城市化、城鎮化進程中,這種文化能夠維繫多久?這是一個值得深刻反思的問題。

  3.傳統居住文化、陀螺文化、銅鼓文化、喪葬文化的維繫。在白褲瑤地區,基本上是維繫傳統的居住文化,大部分民族群眾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或山頂上,以土屋瓦房或A字型的草房為主要建築。最具有建築特色的是穀倉,維繫了上百年的穀倉文化至今仍然在白褲瑤的村落四處可見,每家每戶屋旁邊都建有一個小小的穀倉。白褲瑤的穀倉與其他民族不一樣,穀倉不是建在屋內而是建在屋外(據說是白褲瑤的社會風氣極好,從來沒有偷盜事件發生)。穀倉體積不大,比屋小許多,是用來儲存糧食之用,是用木材、竹竿、茅草等建成、設置精密。倉頂成A字型,底下用四根圓柱支撐。古老的穀倉具有獨特的防雨、防鼠、防盜、防火等功能。   陀螺文化是白褲瑤的獨特文化。打陀螺是白褲瑤的傳統活動之一,具有禦寒、社交、娛樂等重要功能。打陀螺是白褲瑤群眾的愛好,幾乎人人會打,技藝精湛。陀螺是用木頭製作,碗口大,託頂刻著許多花紋,並用長繩繞起,拉著繩子用力一劈,陀螺就在地上打轉。陀螺傳說是白褲瑤祖先為了禦寒而創立的一項活動,後來逐漸演化成為鄉村集會、過年過節、集市比賽的重要活動項目之一,誰把陀螺劈得最猛、讓陀螺轉得最久。誰就是陀螺的贏家,受到年輕姑娘們的讚揚。打陀螺同時也是青年男女們結交朋友、認識新人、尋找配偶的重要載體。

  白褲瑤自古以來就有銅鼓崇拜的傳統,白褲瑤的銅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白褲瑤民族之象徵。白褲瑤把銅鼓當作一種神器,認為銅鼓具有銅鼓神,一般的村落都需要銅鼓神來庇護。因此,在白褲瑤,銅鼓的存在就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銅鼓的使用也顯得十分神聖。據有關數據顯示。「南丹縣境內的白褲瑤銅鼓,共有311面(其中裡湖229面,八圩80面,小場2面)。南丹縣白褲瑤人口為27900餘人,依次 計算 ,白褲瑤平均每89人中即有一面銅鼓,其銅鼓密度之高居國內外當今使用銅鼓民族之首」。銅鼓文化的維繫主要靠一種信仰和崇拜,其表現形式往往與安葬文化交織在一起。在白褲瑤地區不是隨時或隨便都敢使用銅鼓,只有在特定的場合下才能夠使用,並且必須在祭鼓儀式之後才能使用。「喪葬活動至今仍然是白褲瑤銅鼓最主要的使用場合。」白褲瑤認為,「喪事打銅鼓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使死者安然進入陰間,登上天堂,消遙自在」。喪葬是白褲瑤群眾集體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獨特的是,在隆重的喪葬活動裡包含著多種活動,喪葬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哀悼,同時也是青年男女物色對象的重要場合。據南丹裡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陸朝金副館長介紹。喪葬當天,很多附近鄉裡的青年男女前來參觀,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邊觀看葬禮邊尋找對象,並且是女性佔主動地位,當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就跟他對唱情歌並逐漸離開葬禮去偏僻的地方約會。易言之。白褲瑤的喪葬文化蘊涵並催生其他文化的生成。

相關焦點

  • 淺談白褲瑤獨特的服飾文化
    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部的南丹縣八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那麼,民族文化保存如此完整的白褲瑤又有怎樣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呢?白褲瑤族服飾,分男裝、女裝、節日盛裝和便裝。
  • 積澱著最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和習俗的白褲瑤(圖)
    積澱著最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和習俗的白褲瑤(圖)河池市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懷裡村是十三五規劃少數民族貧困村,總面積26.6平方公裡,轄19個村民小組670戶,人口3032人,其中白褲瑤佔全村人口總數的99%。
  • 探訪我國神秘的民族---白褲瑤(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生活著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的瑤族支系,名為白褲瑤。白褲瑤,因其男子都穿著長剛及膝的白褲而得名,總人口約三萬,主要聚居在南丹縣的裡湖瑤族鄉和八圩瑤族鄉。當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峰叢地貌,海拔約800多米。
  • 陳建:貴州省荔波縣白褲瑤粘膏染
    白褲瑤是我國南方一個具有古老色彩的民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南丹縣和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一帶。現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白褲瑤總人口只有三千多人,人口稀少,是國家重點扶貧地點。「瑤人以藍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鎔灌於鏤中,而後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
  • 瑤族·「白褲瑤」
    在貴州南部的荔波縣境內,有一支瑤族,名為「白褲瑤」,他們生活在九萬大山中,自古以來與世隔絕,因此能夠保存本民族的風俗和文化。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之所以叫做「白褲瑤」,是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
  • 衣裳上的白褲瑤(多圖)
    梁漢昌攝   只要去過白褲瑤村莊,一定忘不了白褲瑤的服飾。那不是一片炫目的花海,也不是漆黑的一片,而是一片白色中嵌著深藍、淺藍,黑色中裝飾著深沉的紅、成熟的黃。簡單卻厚重,樸素卻不失華美。  清代李琰《慶遠府志》說,南丹「瑤人居於瑤山,男女皆蓄髮。男青短衣,白褲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齊膝」,顯然,白褲瑤是因其男子的「白褲」而得名。
  • 拍視頻記錄生活,白褲瑤老鄉多年前就有機會了!看他們拍了啥?
    街上,身著白褲瑤傳統服裝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陽光般的笑容。裡湖瑤族鄉 這裡既是一座充滿民族風情的古樸小鎮,又像一個井然有序的現代化社區。不時地如風般穿行在馬路上的孩子和年輕人,以及隨處可聞的鳥叫聲,更是給整個裡湖瑤族鄉帶來了青春與活力。
  • 廣西南丹:白褲瑤年街節上演「最炫民族風」
    新華社南寧2月9日電(記者曹禕銘)2月9日,農曆正月十三,一年一度的白褲瑤年街節在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舉行。今年的年街節,白褲瑤獨特的服飾及製作工藝、粘膏畫等仍是重頭戲,各類具有瑤族民族特色的比賽活動在一整天裡上演了「最炫民族風」,向世人展示了最淳樸的白褲瑤民俗文化。
  • 白褲瑤年街節開幕了!河池南丹與貴州荔波聯手打造旅遊新熱點
    2月16日,2019南丹—荔波白褲瑤年街節在廣西河池南丹縣開幕。2000多名白褲瑤群眾身著盛裝,歡聚「世界白褲瑤鄉」核心景區——裡湖瑤族鄉,共同敲銅鼓、打陀螺、射駑箭,展示神秘的民俗文化。開幕式現場。黃平強/攝 據悉,此次活動由南丹、貴州荔波兩縣共同舉辦,旨在共建瑤人文化旅遊區和地方旅遊廊道,打造「跨省縣域經濟先行試驗區」,形成「賞民俗·遊桂黔」的旅遊新熱點。白褲瑤的觀演群眾。黃平強/攝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自稱「朵努」,因其男子長年穿著及膝的白色褲子而得名。
  • 南丹白褲瑤:從深山走進新寨(民族團結石榴情②)
    這個「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讓廣西南丹白褲瑤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探究的目光。 這片土地曾長久籠罩著一張神秘面紗。雲貴高原南麓,廣西西北部,距離首府南寧約4小時車程的南丹,被稱為中國白褲瑤之鄉。白褲瑤是瑤族支系之一,自稱「朵努」,因男子皆穿及膝白褲而得名,是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少數民族之一。
  • 「黔桂秘境」國慶中秋雙節,探訪神奇的白褲瑤部落
    南丹有蒼翠連綿的林海、重巒疊嶂的幽谷、飛流直下的瀑布、潺潺奔湧的溪澗、熱氣蒸騰的溫泉、雄偉壯觀的天然石橋、瑰麗神奇的洞天石府,風景如畫的紅水河、清水河,以及亙古傳存的文化古蹟等,有「南丹避暑勝廬山」之說。
  • 廣西神秘的南丹白褲瑤,有個珍藏五萬噸美酒的巖洞,你見過嗎?
    廣西是少數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在雲貴高原南麓,有一座千古風韻的山城,居住白褲瑤。瑤族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子穿齊膝白褲,稱白褲瑤,自稱「布諾」。至今白褲瑤仍保留著原始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是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 神秘的白褲瑤古村落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族。定居在溶峰林立,耕地稀少的廣西南丹大石山區裡,所以也是被稱為石頭山上的人家,也是被認為世界上最落後的民族。踏著石塊路步行綠蔭掩映,依山而建的白褲瑤村落。土民居建築風格,牆上一道道裂縫給人留下一種滄桑殘缺的美。
  • 不是色情、不遮雙乳的兩片瑤--世界的白褲瑤
    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白褲瑤是瑤族眾多支系中的一個分支,當地方言稱為「朵努」,意思就是「我們是瑤族人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裡湖瑤族自治鄉、八圩鄉,總人口約3萬人,因該分支男子常年穿著白褲而得名。
  • 河池:南丹縣裡湖瑤族鄉「中國白褲瑤之鄉」!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南丹縣轄下的一個民族鄉,位於南丹縣東北部,總面積383.75平方公裡,總人口1.8萬餘人,有「中國鐵隕石之鄉」、「中國白褲瑤之鄉」、「中國瑤山雞之鄉」的美稱。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長屋王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漢詩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文化上的共通性和精神層面的互相接納,彰顯出挖掘共通的傳統接點對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英語強有力的威脅使得漢語的國際地位明顯下降,這標誌著中文遭遇危機,不管從人們的思想觀念認識或對漢語的學習現狀上,還是從現實生活應用、文化的傳承來說,中文所遭遇的困難都已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步。近些年,對外雖有開設孔子學院來宣揚漢學教育但成效不容樂觀,國內雖已掀起傳統文化學習熱潮但真正是為弘揚國之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在跨文化傳播中從一開始就喪失了文化對等的資格,傳播的結果只會令人失望。跨文化傳播中漢語的地位下降,代之為英語更為長久的霸主地位,文化的對等交流將成為空談。
  • 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
    文化認同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文化認同理論是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松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文化理論,它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
  • 夏遊廣西·四大避暑旅遊勝地 | 來南丹感受白褲瑤之鄉的「涼夏」
     河池市南丹縣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南麓,是中國著名世界白褲瑤之鄉。南丹富有積澱千年的土司文化,境內的白褲瑤是中國最古樸、最神秘、最原始的民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