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愛吃荔枝是盡人皆知。那麼她吃荔枝和我們現代有多大區別呢?
讓我們來結合歷史看一看吧。
當年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全國多個州郡,以廣東廣西嶺南為主,和現在差異並不大。但是想在長安城裡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可是需要「不惜代價」才行。
一顆鮮荔枝的價格,早已超過了等重的黃金。
愛吃荔枝的貴妃。
荔枝在唐代號稱「百果之中無一比」,有百果之王的美譽。
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出生在四川(籍貫山西),從小就喜歡吃川東的荔枝。到後來,她發現廣西廣東的荔枝口味更好,朝廷每年便專門安排嶺南地區進貢上好的荔枝供貴妃享用。
《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由於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自然會盡力滿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鮮荔枝——這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擺上了臺面。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路程在大約2100多公裡以上。
這段路我們現代坐飛機的話只要2個多小時,來不及打個盹便已經平安落地。
如果是坐火車則需要30多個小時,這趟旅途就顯得不那麼輕鬆,即便是臥鋪也讓人有點疲累。
回到唐代,剛採摘的荔枝為了保持新鮮,只有靠驛卒快馬傳遞。按當時的加急速遞每天200公裡計算,需要大約10天半的時間。這還是不間斷換人換馬,保持最高速度的結果。
《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我們可以略略看看當年荔枝道上驚心動魄的場面。
整條官道上,氣氛肅殺的怕人。每隔五裡,十裡都有驛站和望臺,驛卒和公人們緊張的等待著,有人伸頭探看著遠方,有人給馬匹反覆檢查著鞍具。突然,道路盡頭傳來越來越響亮的馬蹄聲,驛馬來了!
驛站裡每個人的毛髮都幾乎直立起來,他們攥緊了拳頭吞著口水,像迎接皇親國戚一般緊張。驛馬緊急停駐揚起的飛塵還沒有落下,公人們快速的行動了。早已準備停當的馬匹被牽出來,吃飽喝足的一位公人紮緊腰帶,他接過了包裹嚴實的竹筒,在旁的驛卒麻利幫他系在後背。帶子還沒有完全綁緊,驛長已經在心急火燎的呵斥催促。公人趕忙抓緊韁繩急跨上馬,揚鞭飛馳而去。
駿馬繼續奔馳在蜿蜒的山路上,那管他路旁坑谷裡摔死的人馬交錯重疊。連山裡一字不識的百姓都知道,那就是妃子想吃的荔枝啊!
經過千難萬險到達長安時,荔枝依舊清枝綠葉,果實仿佛剛從樹上採摘一般。
蘇軾《荔枝嘆》: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
這就是宋代蘇軾對遞送荔枝的描寫,排除文學因素,當時的場景大致不差。
荔枝的來源:
(圖片來自彭博新聞網)
早在漢武帝擊破南越以後,荔枝就有進貢的傳統。由於中原地區難以種植,只能從嶺南驛站運送。其路途艱難,「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和唐代如出一轍。以至於幾任皇帝都深感勞民傷財,下令免除了新鮮荔枝的需求,只有加工過的幹荔枝和荔枝脯還在貢品之列。
唐代進貢長安宮廷的荔枝主要以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為主。為了給楊貴妃尋找荔枝,太監高力士下了大功夫。他本姓馮,家族在嶺南地區勢力很大,便設法將家鄉特產荔枝進獻,以博取寵幸。唐玄宗和楊貴妃對此都很滿意,於是上行下效,進貢荔枝的風潮應運而生。
不像現代有冰鮮等各種先進保鮮技術,宋代的蔡襄和曾鞏都提到過,新鮮荔枝極難保存。外地進獻的「生荔枝」經過驛站急遞,還是「五七日輒壞」,「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幾矣。」
唐代沒有給我們留下荔枝保鮮的資料,宋代開始才有了記錄,所以我們可以猜想,荔枝的運送很可能不是次次成功。據推斷,當時可能採用把帶枝葉的荔枝裝入密封大竹筒的辦法進行保鮮,此法可維持5天左右,再久味道就容易衰敗。也有可能像蔡京那樣不計代價的進行整株搬運。
對運送荔枝的品種也並非一般之類,通常的荔枝口味不一定能達到貴妃要求,而且容易腐壞。只有優質品種才能既滿足美味又能存貯的苛刻條件。
比如現在廣州增城掛綠的荔枝品種,母樹已有400多年歷史,曾經賣出了55.5萬元一顆的天價。雖然有炒作的成分,但口感非凡,保質期比一般荔枝更長。唐朝時為了長途運輸,很可能選擇這種耐保存類型的荔枝。
(現存的增城掛綠古樹,曾經被人偷摘)
為了彌補嶺南荔枝的供應不足,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一帶)的荔枝也在備選之列。通過蜀道運送趕往長安的話,快馬需要6,7天時間。更容易保持荔枝果實的新鮮。涪州西邊十餘裡處的」妃子園「所產荔枝,顆肥肉脆,很受貴妃喜愛。
一年四季吃荔枝。
根據明清時期《廣東新語》的記載,「貴妃吃各地荔枝,自酸而食到甜,自青黃而食到紅。」可見楊貴妃一年四季幾乎都會吃這種佳果,不僅不厭煩,還會不斷品嘗各種不同種類的荔枝。
如此福分,直到千百年才進入尋常人家,可嘆大不易。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最後提一下,楊貴妃可不是吃荔枝才長胖的,其實唐代的史書上根本沒有提到她肥胖——所以,在這個可以隨意大吃特吃荔枝的時代,大家放心開動吧!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