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樹王》《孩子王》:阿城值得你字字精讀

2020-12-16 且與言書

阿城的「三王」系列,我拖了很久才讀完。不是因為不好看,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覺得他的書更適合慢悠悠的逐字品味,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泛讀或聽書。他獨特的文字不僅可以作為寫作風格的一種榜樣,也有助於思考大事小事的是是非非,正如其它很多經典作品一樣。

妙在細節

《樹王》裡阿城寫月亮,「淡著半邊」。隨便一個「淡」字,就可見作家觀察和寫作的深厚功力了。阿城寫東西總是字斟句酌,但用語又總是那麼自然、素淡。

寫當過兵的肖疙瘩,一拳擊斷大石頭,「我」拿起他的手檢視是否有痕跡時,只感覺「沉甸甸的」。觸覺有關的描寫立刻讓人產生一種感同身受,仿佛這飽經風霜,成天幹粗重活計的千斤大手也正被我們捧著審視似的。而最後燒山時,即將一病不起的他手卻「粉一樣無力,燙燙的如一段熱炭」。

又如那節寫六爪的文字,把他描繪得十足可愛。阿城把個聰明伶俐,與大自然為伴的,皮膚曬黑的農村赤腳小娃娃簡直寫活了。連次要的人物描寫都如此精彩,不得不令人讚嘆。

門口的小草棚裡響動了一下,我回身一看,六爪已經赤腳躥了進來,問:「整哪樣?」肖疙瘩跪在地上,問:「那塊青石呢?找來給叔叔磨刀。」六爪看一看我,眯起一隻眼睛,用手招招,示意我湊近。我彎下腰,將臉移近他。他將手括在嘴上,悄悄地問:「有糖麼?」我直起身,說:「沒有了,明天去買來給你。」六爪說:「青石是明天才用麼?」我料不到他會有這個心計,正要笑,肖疙瘩已經站起來,揚起右手,吼道:「小狗日的!找打麼?」六爪急忙跑到門口,吸一下鼻子,哼著說:「你有本事,打叔叔麼!青石我馬上拿來,叔叔明天能買來糖?去縣裡要走一天,回來又是一天,好耍的地方叔叔能只待一天?

又比如《孩子王》裡面老農的一句:「我家老三你認得,書念得吃力,你在學校,扯他一把,鬧了就打,不怕的,告訴我,我也打。」

話裡藏著樸實傳統的人情世故。類似的話,可能很多人都聽到過。話面上是「儘管打,沒關係」,給你放心管教的保證,但並不是真打了就不會在意不會心疼,話的本質目的還是讓你「認真點,多費費心」。如果你也見過這樣說話的人,讀到這裡一定會產生共鳴,會心一笑吧?

但如果,你缺乏某些生活經驗,偶爾就會有點理解的障礙。例如下面這個描述,缺乏相關經驗的人,很難想像出來具體應該是什麼樣的聲音和感覺。

我穿上一雙新尼龍絲襪,腳上繭子厚,扯得襪子噝拉噝拉響,……

可見阿城有著多麼豐富的生活體驗。而離了這一點,作家是很難寫出好小說的。

自由解讀

對於阿城故事中任意一個場景,不同的人很容易有不同的解讀。這也是他的小說顯著特徵之一,同時也是他自己所希望的。

比如《樹王》中,隊長領著知青們上山時,對路遇的肖疙瘩說:「老肖,到山上轉轉?」

肖疙瘩仍不說話,仍在弄他的。隊長也不再說,領了我們走。

當時我還沒看到後面,就猜測隊長這樣力邀肖疙瘩,有可能是肖疙瘩路熟,砍樹技術高可傳授,可以幫上大忙。然而肖疙瘩並不情願,有可能本就不想同去,不想砍樹破壞大自然,再加上有個知青說他撿的洋白菜葉子只能「餵豬」,可能讓他有自卑或受辱的感覺。

然而別的書友卻有猜隊長和肖疙瘩的老婆有私情,見面比較尷尬。

又例如《孩子王》這一段,很多人都認為老黑是故意的。我卻覺得,老黑倒是未必知道凳子有問題,但文中「我」的忠厚卻是顯而易見的。

慢慢坐在凳上,不想一跤翻在地上。坐起來一看,凳的四隻腳剩了三隻,另一隻撇在一邊。老黑笑得渾身亂顫,我看桌子也晃來晃去,連忙爬起,叫老黑下來,都坐到床檔上。

阿城2007年曾在「三王」的臺灣版自序裡提到,希望在二十年後,有人可以解讀出自己小說裡更多的東西,例如「同性目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種目光,是極權下最公開,同時也是最隱私的目光。」

顯然阿城所謂同性目光不是單純地指gay,儘管也會有書友這麼理解,而是更為寬泛的一種含義。男權社會裡,很多故事都是在同性目光之下發生的。而權利發展到極致,就容易變態。

「我經常注意到這種盯視,它以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崇拜權力的,暗禱的,解脫的,還有情色曖昧的等等。」最後他說:「寫作和閱讀的開放與自由,取決於我們內心的能力。」

意味深長

作者在卷尾語中提到自己的寫作手法時說:

我之所以寫小說,是因為有「意」,行之以「象」,達到「意象」。或者隨手寫「象」,不知會有何「意」,「意象」既出,就結束。中國的古琴曲,並無主題,趣味在聲音和無聲之意。中國詩的本質與境界在意象,這影響到我如何用感覺控制寫中文小說。

《棋王》《孩子王》的寫法似乎都是先有「象」再有「意」的,懶懶散散地說著人和事,直到最後才自然地顯出些「意象」來,留下些繞梁不絕的迴響。《樹王》卻顯得比較刻意,先有了「意」,再填補些「象」上去。

讀這個故事時,我正好在研讀莊子,不禁聯想到莊子經常提到的「無用之樹」。一棵大樹,既可以因為「無用」而被砍伐,也可以因為「無用」而躲過一劫。說來說去,「有用」還是「無用」,都是人為定義的。但大自然從不輕易向人屈服。被砍倒的「樹王」經過火與水的洗禮之後,終歸還會老根發新芽。而人呢?文化和思想是不是也會代代薪火相傳?還是會被攔腰截斷?……阿城的這則故事儘管痕跡稍重,在「三王」中卻最令人深省。

但在「三王」系列中,《棋王》和《樹王》裡,「我」都只能算一個旁觀者,而唯有《孩子王》是直接以「我」本人的故事為主線的。

而且明明是「不好」的結尾,卻無一點頹喪,甚至正好相反,竟還有種「新的開始」的光明感。

我走出辦公室。陽光暴烈起來。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門內黑黑的,想,先回隊上去吧,便頂了太陽離開學校。 第二天極早的時候,我回來收拾了行李,將竹笆留在床上,趁了大霧,掮行李沿山路去三隊。太陽依舊是白白的一圈。走著走著,我忽然停下,從包裡取出那本字典,翻開,一筆一筆地寫上「送給王福 來娣」,看一看,又並排寫上我的名字,再慢慢地走,不覺輕鬆起來。

雖然寫的是荒唐的年代,各種不合理的事,阿城的人生觀卻並沒有太悲觀。

相關焦點

  • 值得重讀的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01最近,又重讀了一遍《棋王 樹王 孩子王》(以下簡稱「三王」),阿城先生的代表作。;《樹王》,肖疙瘩,掩藏曾經的軍人身份,生活於大山之中化為樹王,與參天巨樹共生死;《孩子王》,上了一年高一的「我」偶然成為初三學生的老師,任性教一些有用卻超出課本範圍的內容,被調離崗位。
  • 終於讀了阿城老師的《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老師的名字總是從各種文化節目中聽到,他的作品在我的必讀書單裡很久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今天才讀到。一下明白,那些關於阿城老師的溢美之詞,毫不誇張。別人眼中的阿城孫鬱:那時我們看了,都傻了,小說還能這麼寫。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引言阿城被認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
  • 阿城經典作品推薦,《棋王 樹王 孩子王》最受讀者歡迎
    阿城(1949- ),男,原名鍾阿城。原籍重慶江津,生於北京。是當代尋根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除小說外,還創作和改編劇本。代表作是小說《棋王》。喜愛阿城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他被王朔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稱雜家,文字手藝人的阿城先生。書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棋王》裡寫了痴迷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頗為傳奇。《棋王》出版2年後,也就是1986年,新書《棋王、樹王、孩子王》。集合了三個中篇,以後的各版本似乎都為三篇的合集。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主題:1.如何努力吃飽飯 2.棋呆子如何成為棋王。特點:白描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畫面感強。動詞多而且精準到位,短句多情節緊湊。看似平淡,大有深意,有十分說三分,回味無窮。故事說得驚心動魄。
  • 阿城寫餓貨棋王的吃相,讓王蒙大呼過癮:我久沒有見這樣的文字了
    只因為《棋王》這本書,事實上,阿城一共也沒有出幾本小說,後來他就當編劇去了,或許作家的限制比較多,編劇卻可以改進劇本,和許多人交流。這本小說有多好看?不光是王蒙大呼過癮,全國的年輕人都在搶購這本書。作為"最被低估的作家",他的這篇14000多字的小說就能轟動全國。據記載,1984年,阿城的《棋王》在《上海文學》剛一發表,就引發了閱讀熱潮。
  • 阿城的小說,今天還是值得一讀再讀
    據悉 ,《樹王》的原著電影將由導演田壯壯拍攝。此次的紀念典藏版收錄了阿城先生早年的手稿便箋與小物件(楊葵老師提供),均為首次面世。同時,封面選用日本古沉香紙;採用小開本裝幀,輕盈便攜,適於在書桌、床頭、旅途中閱讀。如果你對此次2019年紀念典藏版的《棋王》感興趣,想要重溫阿城先生的經典名作,歡迎閱讀此次評審團成員們的閱讀反饋。
  • 阿城這本書,時隔十年再讀,依舊無法自拔!
    其中就包括這本書,阿城的《棋王 樹王 孩子王》。阿城,作品不多,《棋王 樹王 孩子王》算是代表作。我試圖回想當時讀他的感受,想不太起來了,隱約記得《棋王》說的是下棋的事兒,具體說應該是一個高手下棋的事。《樹王》記得個大概,跟砍樹有關的一件事,具體不記得了。《孩子王》不記得了。
  • 衣食雖是本,可終究還需要點別的-《棋王》阿城
    —題記現在的80或者90年代的年輕人,熟悉阿城的人,好像並不多。開始了解阿城,是從竇文濤的節目《鏘鏘三人行》中得知,他們談論到很多次,好像關於阿城的趣事很多。阿城,主要身份是編劇和作家。擔任編劇的作品中,比較被熟知的應該是《芙蓉鎮》《刺客聶隱娘》。
  • 莫言被《棋王》所徵服:阿城在我的心目中毫無疑問是個巨大的偶像
    文壇教父返城後阿城有了更多的時間,繼續看書寫作,期間他將自己的"習作"給身邊的朋友看,朋友大呼"大感刺激,不敢置信。"1984年,阿城以一篇《棋王》在文壇嶄露頭角,一經問世便斬獲獎項無數,引發競相購買。
  • 陳凱歌早期作品《孩子王》將重映 改編自阿城同名小說
    《孩子王》在國內據說只賣出三個拷貝,與席捲國內票房的《紅高粱》可謂雲泥之別。這一切恐怕都令心高氣傲的陳凱歌內心倍感挫敗。「三王」的「從影之路」在阿城的經典名作「三王」(《棋王》《孩子王》《樹王》)中,《孩子王》是第一部被改編為電影的,《棋王》隨後被改編成了滕文驥和嚴浩兩個版本。羅大佑為嚴浩版創作的主題歌《愛人同志》在內地一度風靡。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生一棋王,名叫王一生,和小說裡的「我」一樣,都是下鄉插隊的知青。
  • 1984年阿城火遍全國,約稿者踏破門檻,為何卻在巔峰時期遠走美國
    當時正在讀書的莫言看完這本書,瞬間被徵服,說:阿城在我心目中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偶像。《棋王》走紅後,阿城陸續寫了《樹王》和《孩子王》,轟動更大。據說當時的著名導演陳凱歌和侯孝賢為這些書的電影版權而戰。毫不誇張地說,「《棋王》」引領了中國文壇——尋根文學的新流派。
  • 阿城《棋王》:除了吃飽穿暖,人還要有點「東西」,才叫活著
    餘華在《活著》中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而不是為了其他的事情;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阿城在《棋王》中說,人還要有點東西,才叫活著。阿城,當代作家,編輯、攝影師、文化項目策劃者,1984年開始發表文字,以小說《棋王》著名,與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等人合作,將許多作品改編為電影。王蒙曾評價阿城的文字:「口語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過『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細密有致,刻畫入微卻又惜墨如金」。其代表作有《棋王》、《樹王》、《孩子王》等作品。
  • 王朔:阿城一開口,女生笑得神魂顛倒!如果必須追星,我就追他
    19世紀80年代,一本叫《棋王》的書,震驚了中國文壇,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阿城。阿城說,自己寫這本書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沒有耗費太多精力,自己也沒想過這本書能引起轟動。他的妻子也曾回憶,阿城寫這本書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
  • 把中國作家全都扔在一個島上,不給吃喝,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如果你對中國文學了解很多,你可能聽說過這位70歲的老人,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被低估的作家,他寫了一篇14000字的短篇小說,可能會轟動全國。1984年,阿城的短篇小說《棋王》在上海文學中發表,引起了讀者的狂熱。
  • 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作者阿城,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下放那些年,每天吃完飯侃大山,大伙兒最盼望聽他講故事,他也能聊,從名著到聊齋,從神話到野史,阿城的故事總是層出不窮。《棋王》是他八十年代發表的《三王》中的一篇,篇幅不長,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細品一品,你會發現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
  • 豆瓣評分高達9.0,莫言把他當偶像,王朔稱他為人精,阿城是誰?
    他的棋王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0,我們都知道豆瓣評分還是比較嚴格的,有很多獲得過獎項的作品在上頭的評分都沒有達到8分以上。阿城,對於喜愛文學的朋友對他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被王朔、陳丹青這些名人一度推崇的「作家」。
  • 奇人阿城: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作家
    在中國當代文學圈,阿城絕對算是一個奇人。他是作家,同時還是一個手藝人、智者,是當下這個時代已經罕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   上世紀80年代,阿城的3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橫空出世,震動華人地區。驚濤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還懸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