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產業成銅山轉型發展新引擎
徐州銅山區彭祖養生園 特約記者供圖
徐州銅山區鮮花港 特約記者供圖
徐州銅山,是有著蘇北第一區之稱的蘇北經濟重鎮,聲名顯赫。與之相匹配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在逐漸叫響全國。銅山有著五千年歷史,是烹飪、養生鼻祖彭祖建立大彭氏國之地。歷史上,孔子、劉邦、蘇軾都曾在此留下足跡。近現代,走出了張竹坡、張伯英、喻繼高等文人雅士。
銅山區委書記畢於瑞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對於銅山來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點。如何完成從歷史文化積澱到文化產業融合這道命題?近幾年來,銅山區在不斷探索。
「三大組團」支撐文化產業
格局
去年,徐州銅山區和中國傳媒大學籤訂了規劃編制協議,通過座談、實地考察等形式,多位文化產業規劃領域知名學者前來調研、探討。目前,《徐州市銅山區文化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初稿已經完成。
根據這份規劃,銅山區被定位為「徐州市文化產業發展龍頭地區」,建設全國養生文化中心、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示範區、蘇北創意經濟發展實驗區和徐州市文化產業橋頭堡。文化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塊:以漢王鎮、大彭鎮為中心的產業核心組團、以呂梁風景區為中心的山水文化組團和以微山湖、利國鎮為中心的生態休閒組團,最終形成全區文化產業發展「三足鼎立,多點支撐」的產業空間格局。
據介紹,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塊中,漢王鎮、大彭鎮以兩漢文化著稱,楚漢相爭時,劉邦在漢王鎮拔劍得泉,留下了漢文化的最初記憶。而大彭鎮現有徐州最後一個沒有開發的國家級「文物」——西漢楚國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的陵園。呂梁風景區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孔子曾在此講學,觀湖水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一嘆。利國鎮則以蘇軾文化為背景,蘇軾曾在當時的利國驛大興煉鐵,為中國的冶煉史寫下濃重一筆。
事實上,銅山的文化積澱不限於此。渡江戰役中,總前委把指揮部設在漢王鎮大北望村,運籌帷幄,指麾南北,從此改寫了中國的命運。而清代評點《金瓶梅》的張竹坡、民國書法大家張伯英、現代工筆花鳥畫大師喻繼高等文人雅士,則壘築起銅山人文的高地。
突破
養生文化要打好「彭祖」牌
2013年第九屆深圳文博會上,銅山區和中國飯店管理有限公司就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等11個項目進行了籤約,總投資42.3億元。
彭祖文化涵蓋了飲食養生、武術氣功和宗教等諸多方面,更對儒、釋、道、醫、武、俗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彭祖倡導靜心、寡慾、快樂生活,對去除病害、健康生活有著獨到的理解,這對目前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們來講具有十分珍貴的實用價值。銅山作為徐州市彭祖文化的核心區域,發展彭祖養生文化優勢獨具。
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項目位於有著徐州後花園之稱的漢王鎮,依託該鎮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已有的月亮灣、納帕溪谷、拔劍泉、月河灣、名醫堂、郡嶺莊園等建設的基礎上,項目進展迅速。目前,餐飲項目場所主體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即將對外開放,12戶家居式旅館已完成場所租賃,正在裝修招商。
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項目是銅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點,銅山將養生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主導產業,通過把彭祖養生文化與現代餐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現代會展業等領域進行有機結合,打造全國最大的養生文化綜合體——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形成「養生文化看彭祖,彭祖文化看銅山」品牌,並最終實現全國養生文化中心的目標。
在今年的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銅山區和江蘇奧辰置業有限公司就漢王景區建設項目籤訂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總佔地約5000畝,建設拔劍泉景區、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區、鮮花種植基地、月河灣休閒廣場、農特產品展銷中心、漢何路景觀帶、溫泉度假中心及配套設施等。根據項目規劃,2016年底前將完成所有景區的開發建設工作,並全部對外開放。
做強
深挖兩漢文化亮出新名片
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一直享有較高聲譽。不可小覷的是,銅山區在其中佔據龍頭地位。除卻已經名聲在外的漢王鎮拔劍泉,位於大彭鎮的楚王山漢墓群也即將散發光彩。
據了解,該處漢墓群是西漢楚國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的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銅山區啟動了「楚王山漢墓群遺址公園」建設,編制規劃,實施了「一增一減」項目,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目前,保護區範圍內的違法建築已基本拆除,綠化造林801.9畝,共栽植常綠樹種、彩葉樹種33701株,計劃用3年完成3300畝的總綠化面積目標。
茅村鎮洞山村有著另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遺址——北洞山漢墓。據介紹,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大司馬桓魁石室及中國第一寺廟龍華寺遺址等,都坐落在洞山村,歷史文化底蘊可謂得天獨厚。
根據北洞山景區總體規劃,整個景區將形成漢文化及宗教文化遊覽區、文化休閒娛樂區、科普教育示範區、水岸農家度假休閒區、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和村民生活集聚區六大功能區域,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
其中,漢文化及宗教文化遊覽區主要結合茅村境內的漢墓、石室、古文化遺址、廟宇遺址等歷史資源條件,打造「漢風、古韻、歷史傳承」的茅村北洞山漢文化景區。遊覽區主要由徐州兩漢王陵中葬制結構最為複雜、規模最大的北洞山漢墓為中心,輔以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大司馬桓魁石室,中國第一寺廟龍華寺遺址上復建的嘉福寺,繼而輻射到茅村漢畫像石墓,梅莊村蔡丘古文化遺址,大莊村嶽飛紀念堂,班山村洪裏白雲洞等景點。
水岸農家度假休閒區則依託徐州市京杭大運河風光帶的建設,利用茅村鎮20餘裡的運河沿岸,打造一條休閒、趣致、心情釋放的水岸度假休閒帶,主要由「特色農家度假村」「自駕遊營地」「驢友集散地」等內容組成。
茅村鎮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北洞山漢文化旅遊區的建設將利用洞山運河大橋建成後的便捷交通條件,以洞山居民點的建設為契機,突出兩漢文化,通過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相互融合滲透達到農村與城市、遠古與當代、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的,使之成為集歷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度假區。
推動
500萬引導資金的「酵母」效應
在這一系列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背後,是一整套產業戰略發展機制,以及500萬元的引導資金,和招商隊伍留下的一連串足跡。
2013年,銅山區首次設立500萬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資助扶持能夠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明顯提升文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迅速壯大文化產業規模,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影響力大的項目。對符合上述條件的項目,採取財政貼息、儀器設備購置補助、獎勵等方式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銅山區加大對文化產業隊伍的建設,組織全區21個鎮(場)的宣傳委員和相關單位的分管負責人,在北京清華大學參加文化產業研修班。邀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中國傳媒大學範周院長及清華、北大教授授課,提高人員素質。
隨著招商隊伍素質強化,500萬元的引導資金逐漸顯示出「酵母」效應。除了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銅山僅去年上半年,籤約和在談文化產業項目就多達30多個。卓美彩印數字印刷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數字印刷項目,欲信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日光能溫泉項目,欲信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亞澳森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的農業婚紗攝影外景基地等項目成功籤約。
卓美數字彩印項目,是一項以現代數位技術為核心,實施印刷擴能、提速、升級的文化產業項目,也是江蘇第三家數字印刷企業。該項目的落成填補了蘇北地區缺乏科技含量較高的印刷技術的空白,對徐州印刷業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開花
實現歷史文化與產業項目完美融合
站在戰略的高度,銅山區委區政府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彭祖故裡、養生之源、創新新城、綠色銅山」,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徐州原動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能夠感受到創新帶來的一系列成果。這是一家創意自主、技術自主、生產自主的本土原創動漫、動畫、連環畫等製作與發行的企業,出品的所有動漫作品全部取自於本土原創,從項目企劃、提案、故事創意、劇本寫作,到動畫設定、動畫編輯,直至後期合成、剪輯、特效、配音配樂,均為徐州本土自主智慧財產權。該公司集合了徐州本土最強動畫創意人才與動畫製作人才,團隊主力曾參與6部原創動畫製作,並分別在中央電視臺和江蘇少兒頻道(優漫卡通)播放,其中三部分別獲得國家優秀動畫片二等獎、三等獎。
在銅山區,越來越多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公司在不斷湧現,一大批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逐漸開花結果,大放異彩。「在2014年,銅山文化產業迎來爆發期:徐州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月亮灣旅遊文化度假區、蘇軾文化名鎮、彭城歡樂世界等項目加速推進;北洞山漢文化景區建設項目、漢王拔劍泉主題公園、蘇北農耕文化生態園、天鵝湖溼地生態莊園、徐州國際鮮花港等15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額超57億元。」該區文產辦負責人說,「這一切都可以歸結於對文化產業的精準定位和對歷史積澱的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之上推動了歷史文化與產業項目的完美融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