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成銅山轉型發展新引擎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文化產業成銅山轉型發展新引擎

 

  徐州銅山區彭祖養生園 特約記者供圖

 

  徐州銅山區鮮花港 特約記者供圖

  徐州銅山,是有著蘇北第一區之稱的蘇北經濟重鎮,聲名顯赫。與之相匹配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在逐漸叫響全國。銅山有著五千年歷史,是烹飪、養生鼻祖彭祖建立大彭氏國之地。歷史上,孔子、劉邦、蘇軾都曾在此留下足跡。近現代,走出了張竹坡、張伯英、喻繼高等文人雅士。

  銅山區委書記畢於瑞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對於銅山來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點。如何完成從歷史文化積澱到文化產業融合這道命題?近幾年來,銅山區在不斷探索。

  「三大組團」支撐文化產業

  格局

  去年,徐州銅山區和中國傳媒大學籤訂了規劃編制協議,通過座談、實地考察等形式,多位文化產業規劃領域知名學者前來調研、探討。目前,《徐州市銅山區文化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初稿已經完成。

  根據這份規劃,銅山區被定位為「徐州市文化產業發展龍頭地區」,建設全國養生文化中心、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示範區、蘇北創意經濟發展實驗區和徐州市文化產業橋頭堡。文化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塊:以漢王鎮、大彭鎮為中心的產業核心組團、以呂梁風景區為中心的山水文化組團和以微山湖、利國鎮為中心的生態休閒組團,最終形成全區文化產業發展「三足鼎立,多點支撐」的產業空間格局。

  據介紹,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塊中,漢王鎮、大彭鎮以兩漢文化著稱,楚漢相爭時,劉邦在漢王鎮拔劍得泉,留下了漢文化的最初記憶。而大彭鎮現有徐州最後一個沒有開發的國家級「文物」——西漢楚國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的陵園。呂梁風景區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孔子曾在此講學,觀湖水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一嘆。利國鎮則以蘇軾文化為背景,蘇軾曾在當時的利國驛大興煉鐵,為中國的冶煉史寫下濃重一筆。

  事實上,銅山的文化積澱不限於此。渡江戰役中,總前委把指揮部設在漢王鎮大北望村,運籌帷幄,指麾南北,從此改寫了中國的命運。而清代評點《金瓶梅》的張竹坡、民國書法大家張伯英、現代工筆花鳥畫大師喻繼高等文人雅士,則壘築起銅山人文的高地。

  突破

  養生文化要打好「彭祖」牌

  2013年第九屆深圳文博會上,銅山區和中國飯店管理有限公司就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等11個項目進行了籤約,總投資42.3億元。

  彭祖文化涵蓋了飲食養生、武術氣功和宗教等諸多方面,更對儒、釋、道、醫、武、俗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彭祖倡導靜心、寡慾、快樂生活,對去除病害、健康生活有著獨到的理解,這對目前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們來講具有十分珍貴的實用價值。銅山作為徐州市彭祖文化的核心區域,發展彭祖養生文化優勢獨具。

  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項目位於有著徐州後花園之稱的漢王鎮,依託該鎮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已有的月亮灣、納帕溪谷、拔劍泉、月河灣、名醫堂、郡嶺莊園等建設的基礎上,項目進展迅速。目前,餐飲項目場所主體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即將對外開放,12戶家居式旅館已完成場所租賃,正在裝修招商。

  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項目是銅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點,銅山將養生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主導產業,通過把彭祖養生文化與現代餐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現代會展業等領域進行有機結合,打造全國最大的養生文化綜合體——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形成「養生文化看彭祖,彭祖文化看銅山」品牌,並最終實現全國養生文化中心的目標。

  在今年的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銅山區和江蘇奧辰置業有限公司就漢王景區建設項目籤訂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總佔地約5000畝,建設拔劍泉景區、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區、鮮花種植基地、月河灣休閒廣場、農特產品展銷中心、漢何路景觀帶、溫泉度假中心及配套設施等。根據項目規劃,2016年底前將完成所有景區的開發建設工作,並全部對外開放。

  做強

  深挖兩漢文化亮出新名片

  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一直享有較高聲譽。不可小覷的是,銅山區在其中佔據龍頭地位。除卻已經名聲在外的漢王鎮拔劍泉,位於大彭鎮的楚王山漢墓群也即將散發光彩。

  據了解,該處漢墓群是西漢楚國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的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銅山區啟動了「楚王山漢墓群遺址公園」建設,編制規劃,實施了「一增一減」項目,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目前,保護區範圍內的違法建築已基本拆除,綠化造林801.9畝,共栽植常綠樹種、彩葉樹種33701株,計劃用3年完成3300畝的總綠化面積目標。

  茅村鎮洞山村有著另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遺址——北洞山漢墓。據介紹,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大司馬桓魁石室及中國第一寺廟龍華寺遺址等,都坐落在洞山村,歷史文化底蘊可謂得天獨厚。

  根據北洞山景區總體規劃,整個景區將形成漢文化及宗教文化遊覽區、文化休閒娛樂區、科普教育示範區、水岸農家度假休閒區、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和村民生活集聚區六大功能區域,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

  其中,漢文化及宗教文化遊覽區主要結合茅村境內的漢墓、石室、古文化遺址、廟宇遺址等歷史資源條件,打造「漢風、古韻、歷史傳承」的茅村北洞山漢文化景區。遊覽區主要由徐州兩漢王陵中葬制結構最為複雜、規模最大的北洞山漢墓為中心,輔以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大司馬桓魁石室,中國第一寺廟龍華寺遺址上復建的嘉福寺,繼而輻射到茅村漢畫像石墓,梅莊村蔡丘古文化遺址,大莊村嶽飛紀念堂,班山村洪裏白雲洞等景點。

  水岸農家度假休閒區則依託徐州市京杭大運河風光帶的建設,利用茅村鎮20餘裡的運河沿岸,打造一條休閒、趣致、心情釋放的水岸度假休閒帶,主要由「特色農家度假村」「自駕遊營地」「驢友集散地」等內容組成。

  茅村鎮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北洞山漢文化旅遊區的建設將利用洞山運河大橋建成後的便捷交通條件,以洞山居民點的建設為契機,突出兩漢文化,通過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相互融合滲透達到農村與城市、遠古與當代、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的,使之成為集歷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度假區。

  推動

  500萬引導資金的「酵母」效應

  在這一系列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背後,是一整套產業戰略發展機制,以及500萬元的引導資金,和招商隊伍留下的一連串足跡。

  2013年,銅山區首次設立500萬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資助扶持能夠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明顯提升文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迅速壯大文化產業規模,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影響力大的項目。對符合上述條件的項目,採取財政貼息、儀器設備購置補助、獎勵等方式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銅山區加大對文化產業隊伍的建設,組織全區21個鎮(場)的宣傳委員和相關單位的分管負責人,在北京清華大學參加文化產業研修班。邀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中國傳媒大學範周院長及清華、北大教授授課,提高人員素質。

  隨著招商隊伍素質強化,500萬元的引導資金逐漸顯示出「酵母」效應。除了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銅山僅去年上半年,籤約和在談文化產業項目就多達30多個。卓美彩印數字印刷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數字印刷項目,欲信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日光能溫泉項目,欲信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亞澳森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的農業婚紗攝影外景基地等項目成功籤約。

  卓美數字彩印項目,是一項以現代數位技術為核心,實施印刷擴能、提速、升級的文化產業項目,也是江蘇第三家數字印刷企業。該項目的落成填補了蘇北地區缺乏科技含量較高的印刷技術的空白,對徐州印刷業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開花

  實現歷史文化與產業項目完美融合

  站在戰略的高度,銅山區委區政府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彭祖故裡、養生之源、創新新城、綠色銅山」,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徐州原動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能夠感受到創新帶來的一系列成果。這是一家創意自主、技術自主、生產自主的本土原創動漫、動畫、連環畫等製作與發行的企業,出品的所有動漫作品全部取自於本土原創,從項目企劃、提案、故事創意、劇本寫作,到動畫設定、動畫編輯,直至後期合成、剪輯、特效、配音配樂,均為徐州本土自主智慧財產權。該公司集合了徐州本土最強動畫創意人才與動畫製作人才,團隊主力曾參與6部原創動畫製作,並分別在中央電視臺和江蘇少兒頻道(優漫卡通)播放,其中三部分別獲得國家優秀動畫片二等獎、三等獎。

  在銅山區,越來越多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公司在不斷湧現,一大批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逐漸開花結果,大放異彩。「在2014年,銅山文化產業迎來爆發期:徐州彭祖養生文化產業園、月亮灣旅遊文化度假區、蘇軾文化名鎮、彭城歡樂世界等項目加速推進;北洞山漢文化景區建設項目、漢王拔劍泉主題公園、蘇北農耕文化生態園、天鵝湖溼地生態莊園、徐州國際鮮花港等15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額超57億元。」該區文產辦負責人說,「這一切都可以歸結於對文化產業的精準定位和對歷史積澱的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之上推動了歷史文化與產業項目的完美融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

相關焦點

  • 愛了愛了,這樣的銅山!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的深化之年,也是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再出發的起步之年。面對新徵程,銅山牢固樹立「工業立區、產業強區」導向,系統破解資源供給、政策配套、服務保障等難題,打造新的發展引擎。
  • 文化成為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 超3000人從事工藝美術行業
    在晉城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基因歷久彌新,上千年的工匠精神代代相傳。如今,我市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已然成為全市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文化基因和工匠精神綻放光芒 文化基因在晉城大地上早就生根發芽了。2500年前,孔子北遊晉國,留下了「孔子回車」的典故。1000年前,北宋理學奠基者程顥在晉城做縣令,新建書院,形成人人讀書、家家向善之民風。
  • 仙遊著力打造特色小鎮和文化名勝區 奮進轉型新引擎
    去年2月,榜頭鎮上榜福建首批特色小鎮之「仙作工藝小鎮」,不僅給仙遊建設特色小鎮和文化名勝區帶來了新的啟示,也成為推進項目建設、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  仙遊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名人輩出,給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蔡襄書法茶藝、國畫大師李耕藝術天地、戲劇大師陳仁鑑精品力作,給仙遊縣發展帶來了大家風範和工匠精神。
  • 高端影視成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新引擎
    原標題:高端影視成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新引擎  影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影視產業呈現一片繁榮的態勢,吸引了眾多機構的湧入,政府對影視文化產業也日漸重視,並將其作為撬動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有力槓桿。
  • 銅山「三鄉工程」成鄉村振興助推器
    去年以來,銅山區把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三鄉工程」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科學謀劃,精準施策,以資金扶持、項目帶動、典型示範全面推進工作開展,全力推動優質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同時將「三鄉工程」與農業農村改革、人居環境整治、特色產業發展、新一輪扶貧攻堅相結合,人才下鄉讓農村「活」起來、能人返鄉讓農民「富」起來、資本興鄉讓農業「旺」起來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 旬邑土橋鎮: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
    旬邑縣土橋鎮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為目標,積極實施產業引領持續增收工程,努力打造現代化農業園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陝西長豐鴻遠農業商貿公司糧食加工廠位於土橋鎮南坡村,總投資兩千萬元,佔地面積15畝。
  • 「新時代 新使命 新作為」 2020 CDEC看中國文化產業數位化轉型
    作為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同期舉辦的產業權威高端會議,今年大會以「新時代 新使命 新作為」為主題,分為上午的「擁抱願景 不負韶華」和下午 「內容有為 聯結致遠」 ,「數字驅動 文化新生」三大板塊,順應當前社會熱點,關注疫情下企業發展的新走向、新機會、新模式,更加強調共克時艱,實現企業數位化轉型,創造更多精品內容。
  • 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
    原標題: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來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報導(下)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授牌,98家園區分獲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提名)、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 推動產業大轉型 尋找洲泉發展新動力
    這些天,洲泉正以史無前例的招商力度向外推薦自己,試圖以招商選資為突破口,增強發展後勁。大力度的招商,與目前洲泉的形勢密不可分。20多年來,化纖業一直是洲泉的主動力產業,但是化纖行業連續兩年的低迷,使拉動洲泉發展的這駕「大馬車」慢了下來。有人質疑,洲泉是不是不行了?  當記者翻看洲泉去年的檔案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莘縣古雲鎮:以改革創新鍛造轉型升級新引擎 打造綠色高端石化產業...
    古雲化工產業園作為莘縣重要油鹽化工產業基地、資源型園區,要實現傳統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最根本、最徹底的出路就是走出以往傳統經濟發展時代,換乘綠色發展之道。  作為莘縣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古雲鎮將搶抓此次發展機遇,率先發力,積極做好園區產業提升、項目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
  • 南充:培育產業新動能 轉型發展正當時
    記者 梁洪源 攝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是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面對機遇和挑戰,南充緊緊抓住產業這個做大做強地方經濟的「總開關」,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大力實施「產業年」行動,構建「5+5」現代產業體系,突出抓好文化旅遊產業,全力推進集群壯大、園區提升、創新驅動、品牌培育、上市加速「五大計劃」,全市「五大千億產業集群」、「五大百億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遊產業實現提質增效、蓬勃發展。
  • 文化為民宿產業開啟創新發展新引擎
    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導旅遊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無「行」不成「旅」,無「住」則不能產生更多消費。在休閒度假時代,「住」甚至可以成為業態支撐型旅遊吸引物,儘管作為旅遊目的地、旅遊度假區最終會發展成為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旅遊經濟綜合體,但在此過程中,「住」完全可以「獨當一面」。
  • 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來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
    這些園區像一顆顆珍珠,串起了城市的文化亮點;像一個個窗口,展示著文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像一個個試驗田,探索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實踐;更像一個個「穴位」,連通經絡,從點、線、面激發城市創新活力。  不大拆大建,不大興土木,保持胡同肌理,尊重城市文脈,延續文化空間,對原有建築和環境進行創意改造,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實施「針灸術」對園區進行刺激更新,一個個「穴位」被激活,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旅遊融合,使古都北京煥發文化創新活力,彰顯園區轉型升級對產業發展的新貢獻、對城市改造的新啟示。
  • 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文旅產業全面開花——棗林灣旅遊度假區轉型升級邁出可喜步伐
    棗林灣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理辦主任張國民介紹說:「目前,銅山體育小鎮全力推進、2021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工程紮實推進、總投資300億元的萬有國際旅遊度假區落戶並首期項目動工……標誌著度假區文旅文創、科技研發、體育健身和健康養生四大主導產業正在集聚發展,不斷譜寫棗林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四川十大特色民宿亮相 民宿產業成助推鄉村振興新引擎
    說到四川民宿近幾年的發展,榛果民宿CEO馮威赫頗有感觸。「目前,精品鄉村民宿往西部遷移的趨勢明顯,四川民宿發展水平直追發達地區。」馮威赫則表示,根據後臺數據,無論是房源量還是交易量,成都均排名第一,發展基礎、速度和潛力都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
  • 臨空經濟將成京津冀經濟發展新引擎
    原標題:臨空經濟將成京津冀經濟發展新引擎   本報記者 李如意 豐家衛   伴隨真機試飛成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進程正有序推進,關於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成為普遍關心的話題。作為「5·18」中國·廊坊經貿洽談會的主論壇,第二屆中國國際臨空經濟發展論壇日前在廊坊舉行。
  • 寧波象山打造產業升級和城鄉發展新引擎
    原標題:精心布局省市縣三級特色小鎮象山打造產業升級和城鄉發展新引擎 寧波象山日前啟動第二批縣級特色小鎮申報工作,鶴浦百丈沙灣小鎮、黃避岙海洋生物研學小鎮依託良好的山海旅遊資源和海洋養殖、生物醫藥研發產業特色,成功通過縣級各部門專家評審。
  • 數字創新,泰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
    到2027年數字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預計將達25%  數字創新,泰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  讓百姓真切感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改變  發展數字經濟是驅動泰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信息技術創新正成為推動「泰國4.0」戰略的重要引擎。泰國副總理頌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位化帶來的效益正在向其他行業延伸,幫助提升生產力、降低成本、升級服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基於數位化的創新為所有人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 ...斷培育文化和旅遊消費新亮點,打造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網紅之城」閃耀文旅新名片(奔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報導)  長沙不斷培育文化和旅遊消費新亮點,打造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站在新起點,長沙將不斷培育文化和旅遊消費新亮點,打造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重大文旅項目形成新型文化集群  過去,遊客來長沙,只知道嶽麓山、橘子洲。近年來,隨著瀏陽河文化旅遊產業帶、湘江古鎮群及恆大童世界,以及炭河古城、華強方特東方神畫、新華聯銅官窯古鎮等一批重點景區和大型文旅項目推向市場,形成新型文化集群,長沙旅遊頻添新名片。
  • 新時代下的文化復興之鐵礦資源大縣的轉型發展之路
    同時其產業結構畸重難解,這也是代縣的現實和困境。作為山西省著名的鐵礦資源富集地區,近年來,代縣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引擎,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同時也成為驅動經濟轉型的強大「助推劑」。從一個鐵礦資源大縣擺脫工業依賴資源的發展實踐來分析,把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不僅是代縣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也是代縣轉型發展的特色,更是代縣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