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李九龍
代縣邊靖樓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鐵礦資源得天獨厚,這是代縣的稟賦和優勢。同時其產業結構畸重難解,這也是代縣的現實和困境。作為山西省著名的鐵礦資源富集地區,近年來,代縣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引擎,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同時也成為驅動經濟轉型的強大「助推劑」。從一個鐵礦資源大縣擺脫工業依賴資源的發展實踐來分析,把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不僅是代縣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也是代縣轉型發展的特色,更是代縣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代縣已探明鐵礦儲量15.36億噸,佔山西省總量的42%,位居全省第一。涉鐵產業集群對代縣地方稅收的貢獻率一度達到82.5%,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和地方稅收的主體性稅源。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際精品文化旅遊縣、山西省重點旅遊縣,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使得代縣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更具優勢。在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代縣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因此,做大文化旅遊產業成為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代縣把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全縣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把產業結構的重點由「鐵礦黑色產業」調整為「旅遊綠色產業」,全面實施文化旅遊強縣戰略,以打造精品景區的開發思路,採取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模式,推進各景區景點開發建設。黑與綠,兩個反差巨大的顏色,正趨於完美統一。
相關資料顯示,代縣75%以上的財政總收入來源於鐵礦及其相關行業,涉鐵企業是代縣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形成了「一鐵獨大」的畸重產業格局。鐵對於代縣,猶如煤對於山西一樣,成為左右縣域經濟稅收的重要槓桿。作為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經濟地區,代縣縣域經濟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其經濟增長是建立在鐵礦採選業產能規模的不斷增長和鋼鐵市場形勢穩定看好的基礎之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去產能形勢下,代縣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在增長動力、資源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面臨很大的風險性、脆弱性和不確定性,長期積累的「一鐵獨大」的結構性矛盾和創新不足的素質性矛盾遠未從根本上解決,必須尋找新的增長引擎,探求新的發展方式。文化旅遊產業環境汙染小、資源消耗少、發展潛力大,與傳統產業相比優勢明顯。歷史經驗證明,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往往是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期,也是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機遇期。
文化旅遊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旅遊生產和文化旅遊活動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基礎。代縣是全國127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趙國門戶,漢室要塞,大宋邊防,朱明重鎮」之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是「胡服騎射」的實踐地、「和親政策」的起源地、「雁門之變」的發生地、「克用復唐」的起兵地、「楊家將御遼」的鎮守地。早在遠古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歷史發展和社會更替過程中,由於其所具有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作用,代縣既是扼土守國的軍事重鎮,又是商賈通衢的經濟要地,更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融場所。長期的文化碰撞、交融、沉澱,凝結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宏博、源遠流長的古關文化、古道文化、古城文化、邊塞文化,特別是人文資源與人文環境底蘊豐厚、優勢凸顯,為民族大融合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縣有「中華第一關」,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的雁門關;有蜿蜒起伏、保存完整的內長城;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的萬裡長城第一樓邊靖樓;有挺拔秀美、高聳入雲的藏式古塔阿育王塔;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州府文廟和與之相對應的關公武廟;有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趙杲觀;有淨土祖庭白人巖禪寺和唐王李克用的陵墓……據統計,代縣歷史文化遺址、遺蹟共有4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點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點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點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點108處。區域內密集的旅遊景點集群和特定的景區格局為代縣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潛在的優勢和良好條件。
從中國人均GDP經濟數據顯示來看,2008年達到3000美元,2011年達到5000美元,2015年達到8016美元,2019年超過10000美元。按照世界各國的經驗,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文化旅遊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文化旅遊消費則會出現井噴。按照這個經驗分析,中國將形成龐大的文化旅遊消費市場。2019年,全國旅遊總收入6.0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是增長最快的產業。從代縣文化旅遊消費市場來看,雖沒有出現井噴式增長,但文化旅遊生活的消費需求逐年加強。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物質財富不斷增長,文化旅遊消費將是未來消費增加的熱點。做大文化旅遊產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隨著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代縣「一鐵獨大」的傳統工業格局被打破,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文化旅遊產業不僅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的鮮明特徵,而且能夠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是產業演變中能源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代縣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穩抓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加大對外宣傳營銷力度,全力打造「長城板塊、太行山板塊」旅遊新品牌,加強代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積極打造以楊家將故事、雁門關、古長城為主的烽火遺址探尋線,加強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大數據遊客服務中心和景區諮詢服務網點,提升旅遊便利化水平;推進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遺址、雁門關伏擊戰遺址等紅色景區建設,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逐步形成多點支撐的全域旅遊大格局,逐步把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遊產業優勢,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迅猛發展,使之成為發展綠色產業的新亮點。
代縣人民豐富的文化生活
資源型經濟轉型,核心是產業轉型。山西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標是要實現資源大省在發展形態、發展方式、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發展動力方面的根本轉變。要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就要打破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引導生產要素向非資源型產業流動。代縣抓住「綜改試驗」這一歷史機遇,把政策導向作為加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槓桿,在產業轉型、生態環保、城鄉統籌、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對外開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改革新政,引導助推出一批優質文化旅遊產業項目,爭取引進落戶一批知名文化旅遊企業,持續推進「旅遊+」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尋找美麗中華」全國旅遊城市定向系列賽、雁門關國際騎遊大會和奧跑中國等全國性體育賽事。大力發展「體育+旅遊」產業模式,打造通用機場、航空小鎮、峪河漂流、自駕車營地,全面推動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剪紙、刺繡、木雕、磚雕等傳統文化資源,傳承發展峨口撓閣、雁門民居建造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融合,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壯大一批有競爭優勢的傳統文化產業;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和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精品演藝項目,努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有機結合;鼓勵發展鄉村旅遊,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發展一批集觀光體驗、休閒康養、種植採摘的鄉村生態文化旅遊項目,推動楊忠武祠、六郎城、寶石灘的旅遊資源整合,建好農家樂、生態園,辦好「杏福來敲門」水杏節等活動,使文化旅遊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與增長動力。
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從2019年國家發改委提供的信息來看,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分領域看,享受型服務消費增速明顯較快,佔比持續提高,其中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增長12.6%,教育文化娛樂與醫療保健消費持續升溫,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與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均增長12.9%。2019年山西省實現旅遊總收入8026.92億元,同比增長19.29%。從代縣的情況看,2019年各景區景點接待遊客50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23%。而同時期五臺、平遙等旅遊縣,年綜合收入都在200億元以上。代縣的旅遊收入和其他歷史名城相比,差距巨大,文化消費市場仍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因此,做優文化旅遊產業是符合代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
代縣經濟發展目前還存在「一產單一、二產傳統、三產滯後」的結構性不足,「三產滯後」帶來的恰恰是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將文化旅遊產業融入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方式全局,鞏固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全縣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地位,以文化旅遊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來提升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之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增長板,招商引資的最前線,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歷史上的代縣就是吸納、整合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邊塞貿易的中轉站,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蘊構建了「自古代州名傳天下」的人文背景。這裡有內容豐富、情趣盎然的飲食文化;有布局嚴謹、工藝精巧的建築文化;有禮儀隆重、儒雅文明的民俗文化。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一帶的大小戰爭達1700多次,可以說,一部雁門關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軍事徵戰史、民族融合史、名將英烈史和邊塞文化史的縮寫,其文化的積澱、思緒的幽紛、精神的負重和遺址的蒼古,無不令入感到極大的震撼和深遠的啟迪。雁門文化在華夏文明產生和發展中所體現出的根源性、傳承性、厚重性和輻射性,是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基礎。
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是帶動和盤活文化旅遊產業的關鍵。在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過程中,代縣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旅遊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注重文化內涵,精心打造了一批既有雁門風骨、又有當地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推出具有代縣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將代縣豐富的文化資源、傳統工藝、特色產品轉化為文化旅遊產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了本地民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了外界對代縣的了解、欣賞和認同,從而提升了代縣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代縣帶來更多的商機,為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文化與旅遊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繁榮的重要載體和支撐。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遊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是旅遊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心資源。
旅遊景點往往凝固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旅遊過程本質上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感知文化、品味文化、鑑賞文化、體驗文化、享受文化的經歷,是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境界、淨化心靈的文化體驗。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既能展示當地蘊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又能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和影響力,還能催生旅遊衍生產品,帶動配套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天下第一關——雁門關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搭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快車,既有助於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又有助於傳承保護中華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與體育、科技、信息、服務等產業存在天然的關聯性。如果突破產業分立的限制,發展產業融合,一方面,有利於擴張文化旅遊產業邊界,開發文化旅遊新產品和新服務,創造新型業態;另一方面,圍繞市場需求,使文化旅遊符號價值、文化旅遊經營理念等向相關產業滲透,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衍生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與做活文化旅遊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產權市場等要素,為文化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規範文化類旅遊資源開發,提升旅遊開發的內涵,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景區、景點、歷史人文資源為題材,打造一批民俗村、影視村和農耕文化村等鄉村文化旅遊精品項目,構建以觀光接待型為基礎、以休閒度假型為重點、以文化體驗型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將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精品藝術搬上舞臺,讓遊客在休閒度假中領略雁門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雁門關為重點,利用影視、媒體、廣告、活動、網絡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報導,擴大營銷覆蓋面,提升外界對代縣旅遊整體品牌的認知度,吸引更多遊客來代縣觀光旅遊、消費體驗。同時,注意整合旅遊線路,加強與周邊旅遊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出「一條龍」旅遊路線,使代縣旅遊產業儘快融入周邊旅遊大市場,拓寬客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全力打造代縣文化旅遊支柱性產業。
責任編輯:孫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