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的文化復興之鐵礦資源大縣的轉型發展之路

2020-10-07 文化產業融媒體

本刊專稿 李九龍

代縣邊靖樓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鐵礦資源得天獨厚,這是代縣的稟賦和優勢。同時其產業結構畸重難解,這也是代縣的現實和困境。作為山西省著名的鐵礦資源富集地區,近年來,代縣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引擎,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同時也成為驅動經濟轉型的強大「助推劑」。從一個鐵礦資源大縣擺脫工業依賴資源的發展實踐來分析,把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不僅是代縣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也是代縣轉型發展的特色,更是代縣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是轉型的必然選擇

代縣已探明鐵礦儲量15.36億噸,佔山西省總量的42%,位居全省第一。涉鐵產業集群對代縣地方稅收的貢獻率一度達到82.5%,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和地方稅收的主體性稅源。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際精品文化旅遊縣、山西省重點旅遊縣,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使得代縣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更具優勢。在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代縣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因此,做大文化旅遊產業成為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代縣把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全縣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把產業結構的重點由「鐵礦黑色產業」調整為「旅遊綠色產業」,全面實施文化旅遊強縣戰略,以打造精品景區的開發思路,採取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模式,推進各景區景點開發建設。黑與綠,兩個反差巨大的顏色,正趨於完美統一。

相關資料顯示,代縣75%以上的財政總收入來源於鐵礦及其相關行業,涉鐵企業是代縣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形成了「一鐵獨大」的畸重產業格局。鐵對於代縣,猶如煤對於山西一樣,成為左右縣域經濟稅收的重要槓桿。作為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經濟地區,代縣縣域經濟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其經濟增長是建立在鐵礦採選業產能規模的不斷增長和鋼鐵市場形勢穩定看好的基礎之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去產能形勢下,代縣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在增長動力、資源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面臨很大的風險性、脆弱性和不確定性,長期積累的「一鐵獨大」的結構性矛盾和創新不足的素質性矛盾遠未從根本上解決,必須尋找新的增長引擎,探求新的發展方式。文化旅遊產業環境汙染小、資源消耗少、發展潛力大,與傳統產業相比優勢明顯。歷史經驗證明,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往往是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期,也是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機遇期。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良好底蘊

文化旅遊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旅遊生產和文化旅遊活動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基礎。代縣是全國127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趙國門戶,漢室要塞,大宋邊防,朱明重鎮」之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是「胡服騎射」的實踐地、「和親政策」的起源地、「雁門之變」的發生地、「克用復唐」的起兵地、「楊家將御遼」的鎮守地。早在遠古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歷史發展和社會更替過程中,由於其所具有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作用,代縣既是扼土守國的軍事重鎮,又是商賈通衢的經濟要地,更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融場所。長期的文化碰撞、交融、沉澱,凝結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宏博、源遠流長的古關文化、古道文化、古城文化、邊塞文化,特別是人文資源與人文環境底蘊豐厚、優勢凸顯,為民族大融合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縣有「中華第一關」,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的雁門關;有蜿蜒起伏、保存完整的內長城;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的萬裡長城第一樓邊靖樓;有挺拔秀美、高聳入雲的藏式古塔阿育王塔;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州府文廟和與之相對應的關公武廟;有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趙杲觀;有淨土祖庭白人巖禪寺和唐王李克用的陵墓……據統計,代縣歷史文化遺址、遺蹟共有4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點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點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點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點108處。區域內密集的旅遊景點集群和特定的景區格局為代縣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潛在的優勢和良好條件。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強勁動力

從中國人均GDP經濟數據顯示來看,2008年達到3000美元,2011年達到5000美元,2015年達到8016美元,2019年超過10000美元。按照世界各國的經驗,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文化旅遊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文化旅遊消費則會出現井噴。按照這個經驗分析,中國將形成龐大的文化旅遊消費市場。2019年,全國旅遊總收入6.0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是增長最快的產業。從代縣文化旅遊消費市場來看,雖沒有出現井噴式增長,但文化旅遊生活的消費需求逐年加強。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物質財富不斷增長,文化旅遊消費將是未來消費增加的熱點。做大文化旅遊產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文化旅遊產業順應時代發展理念要求

隨著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代縣「一鐵獨大」的傳統工業格局被打破,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文化旅遊產業不僅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的鮮明特徵,而且能夠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是產業演變中能源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代縣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穩抓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加大對外宣傳營銷力度,全力打造「長城板塊、太行山板塊」旅遊新品牌,加強代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積極打造以楊家將故事、雁門關、古長城為主的烽火遺址探尋線,加強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大數據遊客服務中心和景區諮詢服務網點,提升旅遊便利化水平;推進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遺址、雁門關伏擊戰遺址等紅色景區建設,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逐步形成多點支撐的全域旅遊大格局,逐步把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遊產業優勢,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迅猛發展,使之成為發展綠色產業的新亮點。

代縣人民豐富的文化生活

資源型經濟轉型,核心是產業轉型。山西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標是要實現資源大省在發展形態、發展方式、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發展動力方面的根本轉變。要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就要打破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引導生產要素向非資源型產業流動。代縣抓住「綜改試驗」這一歷史機遇,把政策導向作為加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槓桿,在產業轉型、生態環保、城鄉統籌、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對外開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改革新政,引導助推出一批優質文化旅遊產業項目,爭取引進落戶一批知名文化旅遊企業,持續推進「旅遊+」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尋找美麗中華」全國旅遊城市定向系列賽、雁門關國際騎遊大會和奧跑中國等全國性體育賽事。大力發展「體育+旅遊」產業模式,打造通用機場、航空小鎮、峪河漂流、自駕車營地,全面推動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剪紙、刺繡、木雕、磚雕等傳統文化資源,傳承發展峨口撓閣、雁門民居建造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融合,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壯大一批有競爭優勢的傳統文化產業;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和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精品演藝項目,努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有機結合;鼓勵發展鄉村旅遊,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發展一批集觀光體驗、休閒康養、種植採摘的鄉村生態文化旅遊項目,推動楊忠武祠、六郎城、寶石灘的旅遊資源整合,建好農家樂、生態園,辦好「杏福來敲門」水杏節等活動,使文化旅遊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與增長動力。

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從2019年國家發改委提供的信息來看,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分領域看,享受型服務消費增速明顯較快,佔比持續提高,其中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增長12.6%,教育文化娛樂與醫療保健消費持續升溫,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與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均增長12.9%。2019年山西省實現旅遊總收入8026.92億元,同比增長19.29%。從代縣的情況看,2019年各景區景點接待遊客50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23%。而同時期五臺、平遙等旅遊縣,年綜合收入都在200億元以上。代縣的旅遊收入和其他歷史名城相比,差距巨大,文化消費市場仍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因此,做優文化旅遊產業是符合代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

代縣經濟發展目前還存在「一產單一、二產傳統、三產滯後」的結構性不足,「三產滯後」帶來的恰恰是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將文化旅遊產業融入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方式全局,鞏固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全縣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地位,以文化旅遊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來提升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之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增長板,招商引資的最前線,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歷史上的代縣就是吸納、整合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邊塞貿易的中轉站,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蘊構建了「自古代州名傳天下」的人文背景。這裡有內容豐富、情趣盎然的飲食文化;有布局嚴謹、工藝精巧的建築文化;有禮儀隆重、儒雅文明的民俗文化。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一帶的大小戰爭達1700多次,可以說,一部雁門關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軍事徵戰史、民族融合史、名將英烈史和邊塞文化史的縮寫,其文化的積澱、思緒的幽紛、精神的負重和遺址的蒼古,無不令入感到極大的震撼和深遠的啟迪。雁門文化在華夏文明產生和發展中所體現出的根源性、傳承性、厚重性和輻射性,是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基礎。

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是帶動和盤活文化旅遊產業的關鍵。在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過程中,代縣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旅遊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注重文化內涵,精心打造了一批既有雁門風骨、又有當地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推出具有代縣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將代縣豐富的文化資源、傳統工藝、特色產品轉化為文化旅遊產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了本地民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了外界對代縣的了解、欣賞和認同,從而提升了代縣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代縣帶來更多的商機,為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為代縣的支柱型產業

文化與旅遊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繁榮的重要載體和支撐。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遊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是旅遊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心資源。

旅遊景點往往凝固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旅遊過程本質上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感知文化、品味文化、鑑賞文化、體驗文化、享受文化的經歷,是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境界、淨化心靈的文化體驗。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既能展示當地蘊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又能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和影響力,還能催生旅遊衍生產品,帶動配套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天下第一關——雁門關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搭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快車,既有助於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又有助於傳承保護中華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與體育、科技、信息、服務等產業存在天然的關聯性。如果突破產業分立的限制,發展產業融合,一方面,有利於擴張文化旅遊產業邊界,開發文化旅遊新產品和新服務,創造新型業態;另一方面,圍繞市場需求,使文化旅遊符號價值、文化旅遊經營理念等向相關產業滲透,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衍生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與做活文化旅遊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產權市場等要素,為文化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規範文化類旅遊資源開發,提升旅遊開發的內涵,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景區、景點、歷史人文資源為題材,打造一批民俗村、影視村和農耕文化村等鄉村文化旅遊精品項目,構建以觀光接待型為基礎、以休閒度假型為重點、以文化體驗型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將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精品藝術搬上舞臺,讓遊客在休閒度假中領略雁門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雁門關為重點,利用影視、媒體、廣告、活動、網絡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報導,擴大營銷覆蓋面,提升外界對代縣旅遊整體品牌的認知度,吸引更多遊客來代縣觀光旅遊、消費體驗。同時,注意整合旅遊線路,加強與周邊旅遊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出「一條龍」旅遊路線,使代縣旅遊產業儘快融入周邊旅遊大市場,拓寬客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全力打造代縣文化旅遊支柱性產業。


責任編輯:孫燕雲

相關焦點

  • 鐵礦枯竭到「綠色轉型」:海南昌江展山海黎鄉之美
    (中國減貧故事)鐵礦枯竭到「綠色轉型」:海南昌江展山海黎鄉之美中新社海南昌江11月24日電 題:鐵礦枯竭到「綠色轉型」:海南昌江展山海黎鄉之美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王曉斌今年5月1日,昌江縣政府打造「中國第一黎鄉」「黎花裡」文旅項目迎客,向外界展現山海黎鄉之美,讓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黎族鄉民品嘗到「旅遊飯」的滋味。王下鄉是昌江2007年以來向「綠色轉型」的縮影。作為海南典型的資源型市縣,昌江以高品位的「亞洲第一露天富鐵礦」——石碌鐵礦而聞名。歷經逾百年的開採,石碌鐵礦的露天鐵礦趨於枯竭。
  • 石家莊有座資源大縣,鐵礦儲量達竟12億噸,還被譽為「石材之鄉」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今天我們聊一下石家莊有座資源大縣,鐵礦儲量達竟12億噸,還被譽為「石材之鄉」。石家莊已經成為著名的熱門旅遊城市和宜居城市,投資環境和商業環境都很有前景,石家莊的科技實力在全國所有城市中首屈一指,石家莊也是中國最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眾所周知,石家莊依託鐵路樞紐地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石家莊所轄各縣城近年來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其中一個縣是著名的小縣城,境內有國家5A級紅色旅遊景點,不收門票,該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這個小縣城就是屏山縣。
  • 中華文化的復興 是民族的願景 更是時代的趨勢
    如何認知和把握傳統文學在新媒體背景下所面臨的創作與傳播的新環境及產生的新特點、新趨勢?《中山大學報》主管、青年詩人郝俊撰文分享了其思考觀點。   此外,本期文藝評論還包括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黃禮孩關於廣州攝影家陳銳軍舞蹈攝影作品特色的賞析文章,敬請垂注。
  • 石家莊有一座資源大縣,鐵礦儲量達12億噸,被譽為「石材之鄉」
    石家莊早些時候的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煤炭資源,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因而引起的風沙、霧霾等天氣狀況飽受詬病。但是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石家莊逐步恢復了生態治理,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以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
    原標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  個舊、易門、東川先後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後,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本地資源和優勢,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趙行偉 製圖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發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召喚。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攀枝花即將「逆襲」的縣,鐵礦資源高達21億,未來有望「劃區」
    攀枝花的區劃結構相對來說也非常簡單,只有3個市轄區和2個縣城,即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以及鹽邊縣。攀枝花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獨特魅力,攀枝花市在近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很大!,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即將逆襲的縣城,其境內埋藏著海量的鐵礦資源,前景被人們看好。
  • 拓展「大健康+網際網路」產業之路 闊步邁入新零售時代
    ,同時也標誌著海基集團「大健康+網際網路」產業拓展之路邁上新的徵程。海基集團依託廣藥集團的雄厚實力和「白雲山」的品牌優勢,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致力於大健康產品供、銷信息一體化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始終追求「誠信、尊重、感恩、共贏」的企業文化,不斷開拓創新;力爭為廣大消費者和經銷商打造更放心的產品、更公平的環境及更優質的服務。
  • 賦能優秀傳統文化 蹚出轉型發展新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等部署要求,以「英雄太行、傳統文化、人民節日」為策划起點,按照「國際標準、國家品牌、國內一流」的目標,通過辦好「左權民歌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變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型發展新路徑。
  • 「天坑」變「網紅」——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在湖北省黃石市境內,有一處景觀,形如一隻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這就是位於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礦冶大峽谷,被當地人稱為「天坑」。儘管被稱為「天坑」,但它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所挖。這裡曾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還是中國第一家真正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的一部分。
  • 南昌市依託歷史文化建築資源推進舊城復興
    歷史文化建築保護與利用的主要做法近年來,在城市建設特別是舊城改造、城市更新過程中,南昌市積極挖掘歷史文化遺存,守住城市根脈,不斷煥發城市更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為魂、民生為本、旅遊為體、產業為力」的舊城復興之路,以歷史文化建築為代表的文化遺存逐漸成為支撐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的重要載體。
  • 唐山有望再添「福將」,一縣有望「設區」,鐵礦儲量20億噸
    這一個城市,發展的也很好,過去的時候,拼接眾多的礦產資源,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城市。但是一個城市,只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的話,是沒有太多的前途的,畢竟資源也有枯竭的一天,就像東北的很多城市,沒有在發展的過程中及時轉型,到了現在,人口大量流失,城市的發展也越來越差了。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一個城市在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就需要早早地思索轉型的事情。
  • 永州的縣,可能「撤縣設市」,資源豐富,鐵礦儲量達1500萬噸
    文/匯潮旅遊說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人生不要猶豫,想去哪就去哪永州,雖說只是湖南的一個地級市,但是,這裡的發展前景可以說是無可限量的,這裡位置良好,可以說是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永州的境內,有著2個區,9個縣,在這9個縣之中,有這樣一個縣,非常有潛力「撤縣設市」。這裡的資源非常的豐富,這個縣就是道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道縣在永州是中部偏西的位置,這裡的位置還算可以,這裡的面積大約2448平方千米,GDP超過189億,這裡的經濟雖說不高不低,非常的平穩,但是,這裡的其他地方,讓這個縣城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 走在新時代的復興之路上|今天,一起為北鬥點讚!
    >您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件展品呢↓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模型攝影 | 餘冠辰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思格洛納斯後,全球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已成功應用於交通運輸、國土資源今天在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之際讓我們一起透過博物館的展出仰望星空感受天空的浩瀚感受新時代的復興之路上
  • 新常態下的房地產轉型之路
    隨著「新常態」對中國經濟的定調,全過程經歷了房地產業發展變化的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朱中一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市場也進入新常態。住房普遍短缺的時代已經過去,將從以往的支柱性產業發展為基礎性產業,進入到居民理性消費、企業理性開發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的時代。對於這樣的轉型來說,房地產業必然要經歷一陣「陣痛」。
  • 貴州一「鐵面無私」的縣,懷抱12964萬噸鐵礦,或將「有大動作」
    在2019年一年裡,這裡實現了1518億元的GDP總值,發展潛力無窮。在這個自治州下轄有9個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其中的一座「獨山縣」。獨山縣,隸屬於黔西南自治州的一座位於全省最南方位的一座縣級城市,是全省溝通廣西與廣東地區的關鍵節點,有著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就有了「貴州南大門」的稱號。
  • 黃河流域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走?
    面對這一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如何推動中原文化繁榮興盛?如何實現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高質量發展?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才能走好?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要樹立「大黃河」的理念,串珠成鏈,軸帶貫通,通過謀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文化遺址展示展示體驗區(仰韶文化、「五都薈洛」、大嵩山、大宋文化、殷商文化),古都古城風貌再現,以及沿黃生態廊道和沿黃旅遊風景道等,著力打造尋根之旅、愛國之旅、紅色之旅、創業之旅、互鑑之旅。
  • 陽建強: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 | 學術季
    導讀  9月20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和蘇州科技大學主辦、蘇州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承辦的學術季之「文化傳承·健康發展——第二屆水網地區城鄉發展與規劃國際會議(2020)」在線成功舉辦。
  • 高雄:一個海港城的文化復興之路
    於是,在高雄布局重化工業成為臺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一個重要決策。   隨著臺灣當局不斷吸引外資,加上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臺灣逐漸將經濟打造成一個「世界工廠」,西方國家看中臺灣人力資源的廉價,水上運輸的區位優勢,當時對環保等的要求並沒納入主要指標等,在重化工業發展的同時,高雄也成為臺灣很多電子、食品、製鞋等輕工業發展的主要基地之一。
  • 郴州一縣有望「立市」,擁有1.23億噸鐵礦,溫泉位於中南6省之首
    湖南省是中國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省份,也是湘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它的經濟實力在全國各省都很顯眼,省會長沙的經濟總量高達一萬億元,但是現在說起湖南省,除了長沙,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一些民族自治縣、自治州,湖南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很浪漫,此外,還有嶽陽、郴州等旅遊景點,今天說的是郴州一縣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