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依託歷史文化建築資源推進舊城復興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文物資源豐富。近年來,在城鄉建設特別是舊城改造、城市更新中,用好歷史文化建築,既努力做到守住城市根脈、傳承歷史文脈、延展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同時,又發揮他們一種活態城市遺產的功能,使他們始終融入城市生產生活,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綿柔的文化浸潤和豐厚的精神滋養。

南昌市歷史文化建築的基本狀態

目前,南昌市有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000餘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8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全市現有博物館(紀念館)17個,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0個、非國有博物館6個,國有單位館藏文物近2萬件套。

(一)歷史建築

根據《南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南昌市共有歷史建築140餘處,這些建築大多為私有產權性質,缺乏專人管理,且年久失修,有的已經破損甚至滅失;另外,在舊城改造過程中,有的建築受到損毀。經初步調查,目前南昌市現存歷史建築86處左右。

南昌市歷史建築具有以下特徵:

(1)建築布局出多樣化:傳統的天井式布局、近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覆蓋天井式布局和完全受西方影響的集中式布局均大量存在。

(2)建築結構多元化:傳統穿鬥式木結構、傳統山牆承檁磚木結構大量應用,磚柱木樑結構常見於各種建築內部,也有極少數現代結構方式承重牆木屋架。 除主體結構外,外牆門窗洞口過梁做法亦很豐富,包括木過梁、石過梁、半圓磚券洞、磚平券等。

(3)牆體做法有特色:外牆做法包括青磚或紅磚砌築的清水空鬥牆和現代清水眠砌牆、水泥砂漿抹灰和石灰砂漿抹灰、水刷石牆面、磚牆外掛木板、磚砌花格、傳統和西式板壁等,內牆做法包括傳統板壁、傳統木骨泥牆、磚牆抹灰、清水磚牆等。

(二)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南昌目前有三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1)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於2015年被公布為江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該街區範圍北至中山路,東至珠寶街,南至棉花街,西至船山路,行政轄區為南昌市西湖區廣潤門街道辦事處。

歷史上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南昌市舊城西南部,瀕臨贛江,自古水運發達。宋代在此設西南城門柴步門,明代改為廣潤門,門外沿河設有水路驛站南浦驛,是南昌主要的對外交通出入口,並由此形成南昌市傳統的商業中心。

街區東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原為1924年建造的江西大旅社。其西側至翠花街為1998年建造的萬壽宮商城。街區中部翠花街西側有鐵柱萬壽宮遺址,原為許遜祠,歷史可追溯到晉代。街區南、西界船山路是1928年拆除城牆建造的環城路的一部分,有明清南昌西南城門廣潤門遺址。街區北界中山路、東界翠花街,以及街區東北角附近的勝利路,均為南昌市重要的傳統商業街道。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是江西特有的祭拜許遜信俗的發源地之一,是南昌作為我國南北大通道傳統要點所長期具有的交通與商業重鎮地位的最後的歷史遺存,是南昌進入近代化進程後歷史城區變遷的見證之一,也是南昌不同信仰民族和諧共處的見證,保存有鐵柱萬壽宮遺址、相當數量的清末及近代建築遺產,以及穆斯林社區中心醋巷清真寺,對於延續江西省和南昌市的地方文化傳統,保護南昌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

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於2015年被公布為江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該街區位於南昌市西湖區,向西與撫河相望,街區範圍北至站前西路,南至前進支路北側,東至會堂東路西側,西至前進路、前進支路一線,包括繩金塔公園、十字街兩側地段。

街區因繩金塔而得名。繩金塔始建於唐天佑年間(公元904~907 年),現在的塔體重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1985年,國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繩金塔,修復工程於1987年完工。

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主要體現的是繩金塔文化和驛道文化。在古代南昌人民的心目中,繩金塔是鎮城之寶,繩金塔關乎著這座城市的吉祥和安康,它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其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形成了獨特的繩金塔文化。十字街緊鄰繩金塔,該街正對著南昌正南門——進賢門,是南昌城進出的交通要道,屬京廣驛路的一段。由於其作為南昌古城的交通要道,曾被譽為「南昌第一街」,繁華時代,眾多名人光臨並在此留下了軼事與傳說,所以具有豐富的驛道文化。

(3)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於2015年被公布為江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該街區位於南昌市歷史城區南部,向西與撫河相望,屬於南昌市南浦社區管轄,街區主要由進賢倉街、犁頭咀巷、地藏庵巷、禾草街和南昌倉組成。街區範圍北至禾草街,南至南昌倉街,東至地藏庵巷東側,西至犁頭咀巷西側。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主要體現的是碼頭文化和商貿文化。民國15年的《南昌市全圖》中,進賢倉街區濱臨撫河,周邊也有眾多碼頭、渡口。同時民國22年的業態也佐證了當時進賢倉街區承擔著一定的糧食貨物倉儲功能(進賢倉也因此得名)。也因此發展了許多其它如茶館、旅舍等商貿功能,進一步印證了進賢倉在歷史上為碼頭倉儲、商貿物流的地位。

(三)其他具有較典型意義的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

除了上述列入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錄的三個街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昌各縣區都有一批有著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開發價值的歷史建築和街區。比如,青雲譜區的洪都蘇式老建築、梅汝璈故居、青雲譜道院,灣裡區工業文明的遺蹟,新建區小平小道舊居與勞動車間、朱權墓與樂安王墓和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等。

(1)生米老街:

生米老街位於生米大橋西橋頭,建於明清時期,這條長約3公裡的老街,曾經店鋪林立,車水馬龍,是南昌乃至全省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販都把貨物經此進入南昌城和江西南部,歷經300餘年的傳承,是南昌別具風格的歷史文化街區。

生米老街的歷史文化主要體現在老宅和店鋪。這裡的老宅有個特點,無論是坐北朝南的還是坐南朝北的,都是依山而建,木質建築,裡面的雕刻非常精緻。生米老街兩旁店鋪林立,以前街上車水馬龍,周邊十裡八鄉的農民都到街上交易物品,就連南昌市區的商賈也從贛江乘渡船來這裡做買賣,近兩裡路長的鋪子是擠擠挨挨。明清時期,生米老街就已經是南昌影響較大的集市,詮釋著古南昌地標性街區的商業魅力,在最繁華民國的時期,這條街上的店鋪有200多間,從食品到文房四寶,再到旅店飯館一應俱全。這些老宅和店鋪大多數都保存完好。

(2)青山湖羅家鎮:

青山湖羅家鎮地處南昌城東,距中心城區僅5公裡,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現今遺存的謝埠萬壽宮、國民政府遺址、南行軍古廟、西洋天主教堂、慈母墓等文化遺蹟以及羅氏宗祠、謝埠戰役(解放南昌)、齊客過年、北劉轎舞等文化元素匯集了羅家千年古鎮獨有的地域文化,有很多列入省市非遺項目,比如,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有北劉轎舞(昌東工業區胡家北劉村)、齊客過年(羅家鎮樓付村)和雙龍戲珠3項,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有新屋上梁(秦坊村魏家)、結婚賀郎(秦坊村秦家)、南行軍廟會(秦坊村)等等,這些民俗文化都在羅家鎮得到很好的傳承保護。

(3)洪都老廠房:

青雲譜是一個老工業城區,這裡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枚海防飛彈、第一臺輪式拖拉機和第一輛摩託車,被稱為「江西工業的搖籃」。特別是青雲譜區的洪都老廠房,現今依然留存了大量的上世紀50-60年代的蘇式老建築,外觀還保留著原來的風貌,代表著那個特殊時期的時代記憶。很有現實意義。這些蘇式老建築是上世紀1953年至1961年間前蘇聯援建項目,基本為二層小斜頂,紅頂青磚,每一塊磚都有各自的批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目前還留存有十處成片的蘇式樓房,共有蘇式小洋樓107棟、蘇式職工樓44棟、蘇式幹部樓9棟,這些老建築見證了那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是南昌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建築保護與利用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在城市建設特別是舊城改造、城市更新過程中,南昌市積極挖掘歷史文化遺存,守住城市根脈,不斷煥發城市更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為魂、民生為本、旅遊為體、產業為力」的舊城復興之路,以歷史文化建築為代表的文化遺存逐漸成為支撐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的重要載體。

(一)挖掘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守住城市特有的文化根脈

文化是城市建設的靈魂和根基。南昌市堅持「拆、改、留」並舉,把對歷史文化遺存的摸排、普查和保護作為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的首要環節,系統挖掘梳理城市歷史文化底蘊。

一是系統摸清底數。組建由文史、古建築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專業歷史文化遺存普查隊伍,對全市歷史文化遺存開展全面普查。按照行業標準和「一物一檔」原則,對普查出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古蹟進行分類並登記造冊,對其歷史沿革進行梳理。二是做好數字建檔。堅持以傳承的理念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係,聘請專業機構,利用航拍、AR等技術對普查出來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場景、風貌還原,並尋找歷史建築的故事和歷史街區的傳說,記錄珍貴的口述史,通過文字、影像等形式保留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現場。三是挖掘文化內涵。注重挖掘文物古蹟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元素,努力提煉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為代表的「漢代文化」、以徐孺子為代表的「高士文化」、以許遜為代表的「萬壽宮文化」、以王勃為代表的「滕王閣文化」、以八一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打造了以「歲月千年」為內涵的歷史文化品牌和以八一起義為核心紅色文化品牌,不斷彰顯城市獨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二)活化利用城市遺蹟遺存,讓歷史建築活著留下來

活化利用文化資源就是推動遺產活化。南昌市從傳承歷史、激活文脈出發,對具有城市特有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的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等城市空間,本著「修舊如舊」原則,採取大項目驅動、小規模微改造等多種形式,推動歷史遺蹟遺存活化轉化,既保留了城市肌理,又實現了城市更新與發展。

一是活化建築遺產。每一棟歷史建築都是一座活態的博物館,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南昌市出臺專門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並引導各方力量共同發力,盤活散落的歷史建築資源,優先改造成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傳承城市文脈,講好南昌故事。比如,位於該市東湖區象山北路的南昌電影公司行政大樓舊址,為上世紀40年代建築,經過重新設計改造,注入文化內容後,更新為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成為紅色教育網紅打卡地。近期,八一公園內一棟歷史建築也正在進行改造,打造梁書美術館。今年8月,該館將開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市民和遊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到著名畫家梁書的國畫作品,感受藝術的薰陶。二是活化工業遺產。借鑑北京798、上海田子坊等地經驗,利用閒置工業老廠房資源,造文化產業園區。比如,699文化創意園、樟樹林文化生活公園、南昌古玩城、招商東湖意庫等園區,前身為江西華安針織廠、江西印刷集團、江西外貿儲運公司等單位廢棄或閒置的老舊工業廠房,經改造後,成為深受遊客和市民歡迎的文化生活空間。圍繞這種發展思路,該市正在積極開展規劃布局和招商引資,推動江紡老廠、洪都老工業區等工業遺址轉型升級,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三是活化歷史街區。對歷史遺存遺產的活化,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保護與發展歷史文化街區。近幾年,南昌市先後完成了勝利路民國風情步行街、三經五緯文化街區、中山路民國特色新街區的改造。目前,正在依託滕王閣、萬壽宮、繩金塔、百花洲等文化元素,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加緊推進榕門路文化產業特色街、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三)集中打造文化產業集群,不斷煥發城市更新活力

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通過植入文化、情懷、體驗等元素,將文旅項目建設、文化業態豐富、晝夜景觀布置等結合起來,推動歷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高端現代文化產業集群,實現了傳承文化、保留遺存與城市發展的平衡。一是抓產業集聚。依託文化資源和市場定位,通過街區、建築改造和項目引進,推進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走出了一條風貌重現、功能重塑、產業重構的轉型升級新路徑。比如,利用閒置老舊工業廠房打造的699文化創意園等數個文化產業園區,按照差異化發展思路,分別形成了文化創意、教育培訓、藝術品市場交易等文化集聚區;東湖區圍繞百花洲文化積澱和歷史文化景區規劃,引入美術館、高端咖啡館、運動娛樂精品店等業態,打造了集聚書畫藝術、美食美景、運動休閒於一體的城市慢生活圈和夜間經濟圈,聚集了人氣,促進了消費。二是抓業態培育。在充分發掘各類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轉化力度,推動文化與技術、文化與創意、文化與旅遊、文化與資本深度融合,提升品牌亮點。促進數位化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深度融合,打造了「生米老街」「滕王閣」「海昏侯」等系列VR產品;積極利用文物資源發展旅遊,打造了以八一館、、小平小道陳雲舊居陳列館等紅色文化遺蹟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旅遊線路,以滕王閣、八大山人紀念館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線路。同時,推動八大山人、海昏侯等文物資源向文創產品轉變,南昌瓷板畫、刺繡等非遺資源向非遺產品轉變。三是抓文化招商。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與發展基礎,加大文化招商引資力度,組織招商隊赴發達地區開展文化招商,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工業遺址的轉型升級與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推進八大山人梅湖景區等產業項目提質升級,引進以文化創意旅遊為核心的產業,通過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實現片區整體復興。

(四)建立完善配套政策體系,持續構築多重製度保障

南昌市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引領相統一,不斷加大政策保障引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力量,多方聯動,讓歷史建築及蘊含的文化元素成為塑造城市形象、涵養市民精神、驅動城市經濟的文化軟實力。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出臺《關於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歷史建築遺存活化利用、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工作作出了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二是強化底線思維。制定《南昌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把舊城復興戰略納入全市十三五規劃,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製度,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統籌兼顧,使文物保護語文脈傳承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規劃、文化發展規劃想配套、相銜接,切實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三是激發市場活力。出臺《南昌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復興和文脈傳承,藉助網際網路東風,推動文物資源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旅遊體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資源、渠道整合以及保護利用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合肥包河區推出「老城復興」計劃 罍街將推進到南二環
    》》》推薦閱讀:合肥「大通路龍蝦街」正式關停 大通西路改造工程將於6月底完工【命題】老城復興,與新城齊頭並進老城,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記憶,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建設品質和管理水平。如果說,濱湖新區是包河的形象和窗口,老城則是包河的根和魂。
  • 黃山黟縣依託文化遺產資源推進文旅項目建設
    面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旅遊業全面遇冷的情況下,黃山市黟縣在出臺一系列措施有序激發旅遊市場復甦的同時,緊緊依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狠抓文化旅遊項目開發,夯實旅遊發展基礎,為旅遊全面復甦積蓄能量。  加快推進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設。
  • 泉州加強歷史建築保護 利用舊城要改造 建築先甄別
    開展測繪建檔方面,以2020年6月底、12月底和2021年12月底三個時間節點為限,應分別完成30%以上、50%和所有已公布歷史建築的簡略測繪建檔。其中,需遷移與復建的歷史建築和瀕危歷史建築必須開展全面測繪,並選取重點部位進行典型測繪。需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的歷史建築應開展典型測繪。
  • 走進梁書美術館 做個文化深呼吸
    1.高雅藝術「種」到百姓家門口南昌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文物資源豐富。在城市建設道路上,南昌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為魂、民生為本、旅遊為體、產業為力」的舊城復興之路。南昌市文化強市戰略給八一公園內一處老建築帶來了新的生機以及新的使命——這就是「梁書美術館」。
  • 關於深度挖掘舊城古鎮文化旅遊資源的建議
    關於深度挖掘舊城古鎮文化旅遊資源的建議 www.gxbszx.gov.cn  2020-06-29 16:17  閱讀:22513次  作者:楊玉娜  編輯:吳黃蘭  來源:平果縣政協網
  • 南昌洪都夜巷文化商業街區全新亮相
    美食街全新亮相 眾多居民來捧場老樓、青磚、黑瓦、仿古招牌……走進南昌市青雲譜區新溪橋北二路,全新亮相後的一景一物都讓人驚喜,同時又像在訴說著上世紀蘇式建築的風情。2021年1月8日上午,南昌市青雲譜區洪都夜巷文化商業街區正式開街。燒烤、炒菜、糖水……記者發現這條商業街上美食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 市人大代表熱議老城市新活力:舊城改造要活用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
    舊城改造要「拆改建」相結合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廣州作為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類發展指數居全國前列,但部分舊城區仍存在空間不足、發展乏力、配套滯後等問題。同樣關注舊城改造的還有廣州市人大代表、富力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廣州市住宅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院長陳衛群。他認為,廣州市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眾多。但由於缺乏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有些已逐漸老化,應該適當修繕實現老建築的新價值。
  • 陳育貞 李慈穎:文化遺產保存的草根行動和裡鄰復興——宜蘭舊城案例
    因而,過去40年有許多地方精英和文史專家提出保存之議,宜蘭政府也於20世紀90年代後陸續開展保存計劃,唯多屬資源盤查與文化研究性質,或是僅以單棟建築為標的的調研修復。相對於進展遲緩的保存步調,整個宜蘭卻隨著北宜高速公路的開通而納入北臺灣一小時「等時生活圈」,從而促進了除舊布新的開發和建設,導致舊城傳統特質逐漸消失。這個現象衍生了四個問題。
  • (古村舊城·文化記憶如何留)歷史建築 如何養怎麼用
    破壞  住戶任意搭暗樓、開牆打洞,舊城改造推平不少古建  目前,武漢的老建築中有一部分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築等四個類別。此外,還有成片的老建築被劃為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歷史街區。
  • 用好歷史文化資源 推進文旅產業發展
    原標題:用好歷史文化資源 推進文旅產業發展   在城市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現代文化旅遊產業不可分割。
  • 南昌東湖區:文化賦能 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這是南昌『豫章十景』之一的『蘇圃春蔬』,去年重新修葺的,來這裡感受下南昌文化。」8月26日上午,在江西南昌工作的吳蕭高興地帶著媽媽在公園裡遊玩。環湖棧道、梁書美術館、佑民寺、南昌畫院……吳蕭一天安排的文化旅程行程滿滿。  這些文化景點共同特點即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百花洲文化旅遊藝術街區之內。
  • 區域|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的路徑探索——以北京市東城區的...
    作者:施芸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一直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難題,而新形勢下歷史街區保護最大的難點在於需要實現融合社會、文化、經濟和物質空間目標為一體的全面復興。這一綜合目標的持續推進,亟待政府思路的轉變。本文以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有機更新實踐為例,總結其全面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的有效路徑。
  • 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原標題:永慶坊:廣州舊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標 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來到廣州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
  • 建為歷保劉超:保護歷史建築,傳承中華文化,給力民族復興
    擦亮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明。已經強大起來了的中國人,都希望實現民族復興。民族復興的前提,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是文化復興。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強。如果沒有文化復興,奢談民族復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這個夢想很熟,似曾相識。承載文明和文化的文物,是文化復興之本。習近平總書記稱「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文物古蹟、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印記,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係,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難題。而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老城復興與歷史文脈的延續相得益彰。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該片區改造將以「秉承尊重鹽都歷史、植入現代繁華、優化城市功能」為規劃思路,以「複合、多元」為發展理念,實現街區復興。嚴格保護街區內西秦會館、王爺廟、桓侯宮、「還我河山」石刻、龍鳳山人防工程5處文物保護單位,以及14處重要歷史建築,對其周圍進行必要的環境風貌控制,嚴格控制街區建築高度,保護並延續「山水城」空間格局,提高街區與山水空間的滲透性,將「山、水、城」有機融合。
  • 東莞:借力「老字號」 盤活莞城舊城資源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莞城迎來發展機遇   日前,東莞市舉行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動員大會,明確提出力爭2016年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該會議指出,要利用這次申辦的契機,把全市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出來、保護起來,尤其是各個鎮街要把具有典型意義、文化意義、歷史意義的資源全面挖掘出來,保護好東莞的文化家底。
  • 淺談城市舊城改造規劃設計的必要性 廣東省建科建築設計院
    在當前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由於原有城市規劃越來越無法與城市發展需求相適應,再加之一些舊城區建築年久失修,這也使舊城改造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關鍵點。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建築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重視建築規劃設計,提高建築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此來推進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 有歷史 有情懷 有記憶 有故事 渝中全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
    1開展資源普查 完善保護規劃底數清、情況實、方向明是幹事創業的前提。為此,渝中區將從七個方面發力,實現保護普查全過程、保護體系全要素、保護規劃全覆蓋、保護手段全智能。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申報工作。
  • 鳳陽縣住建局積極推進歷史資源數位化工作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鳳陽縣早在1996年就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做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讓其更好延續文脈,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20年以來,縣住建局聯合縣文物部門積極推進我縣歷史建築摸排、確認、掛牌及測繪建檔相關工作,積極推進歷史建築資源數位化,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目前對已公布2批共11處歷史建築已完成掛牌相關工作,同時對已公布的歷史建築開展測繪建檔工作,及時整理、收集、記錄歷史建築資源信息。
  • 樂陵依託綠色金絲小棗和紅色文化資源推進文旅互動
    樂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房紹良說,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節奏加快,「詩和遠方」成為越來越多遊客期待的旅遊目的地。為此,樂陵市將棗林的自然風光與冀魯邊區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深度相融,推出文化旅遊精品,打造文化旅遊品牌,實現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將一個產業賦予文化內涵,能夠增強其生命力,膨脹其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