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素顏照」醜得驚人像土豆
我國重力分布圖
印象中,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藍色圓球。可近日,NASA(美國航天局)中文的微博上貼出了一張被網友稱為的照片,讓數萬網友看後大呼「毀三觀」(註:網絡名詞,泛指那些顛覆大多數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觀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圖中的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形狀像個土豆,醜陋至極。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從專家那了解到,「地球素顏照」系謠傳,其實是一張地球重力分布圖,凹凸顯示的是不同大小重力。至於圖中為何南京翹得較高,專家認為有誇張的原因,但我國沿海地區的重力確實比內陸要高一點點。
NASA中文爆料
卸了妝的地球像土豆,醜得驚人,毀了三觀
「從太空看,我們的地球幾乎是一個美麗的球體,但是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圓球。」近日,名為「NASA中文」的認證微博用戶發布了一條微博,微博的大意是地球的形狀可能不是常人認為的圓形而是其他形狀,微博的配圖中一個長相醜陋的地球成為最大亮點。「這貨就是地球!!就這熊樣!!!氣質美麗藍色的正球體呢??!」對於照片中長得跟土豆一樣的地球,很多網友都大呼沒想到地球竟會這麼「醜」,不少人看了以後都覺得地球簡直是「毀三觀」的存在。一個長滿「青春痘」的醜陋地球,顛覆了太多人心中的地球形象。一些網友將這張圖命名為《地球素顏照》開始不斷地轉發,截至記者發稿,相關內容的微博在網上被轉發了近百萬次。
此後又有網友貼出了歐空局官方網站上有關「醜陋的地球」的解釋:地球確實不是一個正球體,地球之所以長成這樣,是由於它不僅要繞著太陽公轉,同時還要自轉,地球的表面既有陸地,又有水,為了保持內部的引力平衡,各方「爭鬥」下,就長成了這個怪模樣。「官方」發聲,這讓不少網友無奈接受,地球長得就是這麼醜。
專家闢謠
這不是「素顏地球」,是重力分布圖
昨天,記者將網上熱傳的「醜陋的地球」告知了江蘇省地震局的馮主任,他認為這不是地球的形體照而是一張重力分布圖。據了解,這張照片是由歐空局(ESA)發射升空的一種重力衛星根據探測的數據由計算機生成的地球圖片,圖中外形凹凸不平酷似土豆的多彩地球圖片顯示的是全球不同地區的重力分布差異。黃色和紅色表明較強的引力作用,而藍色則表明引力作用較小。據了解,這種全球重力分布圖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內部質量的分布情況,對研究火山和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科學家將大有用處。隨後,也有網友稱,在翻譯了「NASA中文」轉發的文章原文後發現,並沒有說這是地球的素顏照,而是一張誇大比例的地球外觀圖,不同的顏色反映的是各區域的不同重力分布。隨後,「NASA中文」又重新轉發了這條微博,說這個「土豆地球」其實是一張地球重力分布圖。但流言早已在網上傳播開來。
A 地球究竟什麼造型?咬了一口的梨
馮主任告訴記者,從測量數據看地球南極略大,北極略小,整體呈梨形,而且是被人咬了一口的梨。早在17世紀末,牛頓研究了地球自轉對地球形態的影響,從理論上推測地球不是一個很圓的球形,而是一個赤道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0多公裡。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董平教授告訴記者,被「咬」的那一口在南極,測量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出24至30米,在南極中心區域有一塊凹了下去,像是被人咬了一口。
地球儀為何那麼圓呢?「地球赤道半徑6378千米,兩極半徑6357千米。20千米的差距在我們看來是很大,但和數千千米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董平說,如果再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差別就更難表現出來。而馮主任告訴記者,太陽系估計只有木星的一個衛星是比較標準的球體(因其表面全部覆蓋了冰層),其他行星都不是正圓。但在太陽系中,只要是一個行星大到一定程度,都可以在自身的引力下,慢慢地變成近似圓形。
只有那些小行星,由於其直徑非常小,不足以在自身的引力下成為圓形,就奇形怪狀了。比如前幾天嫦娥二號探測的「戰神」小行星,就長成長條形。
B「素顏」地球什麼樣?不再像玻璃球
網友提出的「地球素顏照」也引起不少人好奇,去除土壤和海水以及所有植被,地球還是圓的嗎?對此,董平教授解釋說,目前地球表面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是8000多米高,而最深的海底大峽谷也就是1萬多米,兩者相加也才2萬米左右。
所以,「卸了妝」的地球從形狀看變化微乎其微。而學地質學的果殼網友「Olivine」認為,「素顏」地球可能會變成火星的模樣,「火星確實比地球醜得多,主要是顏色變化蠻大的,不再像原來的藍色玻璃球了。
C重力圖上南京為何翹得高?沿海重力比內陸高
按圖片註解所說,重力分布圖上凸起越高重力值越大。南京所在的華東地區翹得特別高對當地人生活有影響嗎?董教授說,圖片顯示的是誇大了很多倍的效果,為了方便科學研究。我國大陸區域重力場由東向西逐次降低,東部區域重力高,青藏區域重力低。但即使如此,差異也非常小,全國重力值基本都在9.7到9.9之間,和全球重力平均值9.8幾乎沒區別。所以對人們的生活不會有太多影響,南京人尤其不用在意重力對咱身高的影響。記者 張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