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魅力共生

2020-12-09 中工網

來源:杭州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他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積澱十分深厚,擁有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3處世界文化遺產,三大遺產賦予了杭州多彩而深厚的韻味。可以說,在杭州,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

近年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化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始終注重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傳承,在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的綜保工程中全面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一系列實踐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社會發展共榮共生的「杭州模式」,對於加快建設世界名城、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實踐,開啟世界遺產免費開放的「西湖模式」

從2002年起,杭州啟動了連續十年的西湖綜保工程,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傳承歷史,突出文化;以民為本,還湖於民」的原則,著力保護環境和改善西湖水質,挖掘展示歷史文化內涵,控制建築總量和人口數量,提升原住民生活質量。經過十年實踐,恢復和修繕了歷史文化景點180多處,恢復西湖水面0.9平方公裡,拆除違法及有礙觀瞻建築58.5萬平方米,外遷單位265家、住家2791戶,景區人口減少7000多人;新增公共綠地100餘萬平方米;完成西湖疏浚工程以及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從1.65米增加到2.5米,水質極大改善;充分挖掘西湖的歷史人文史跡,恢復與整治180多個景區(點),使西湖的景點格局更為完善。通過綜合治理,最大化、最優化實現了西湖風景資源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西湖綜保工程先後獲得了「中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等國內、國際大獎。

在「以民為本、還湖於民」的理念指導下,自2002年以來,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西湖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旅遊景區,成為了國內「風景資源回歸大眾」的典範。沒有圍牆、不收門票的西湖儼然成為公眾的大客廳,杭州市民、中外遊客都成為了直接的受益者,這不僅體現了對公眾文化權利的尊重,也為杭州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申遺的目的是為了給後代更好地保存人類文明的碩果,在西湖申遺成功後,杭州不盲從「申遺經濟熱」,而是公開做出了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佔等承諾,真正做到了堅持遺產免費開放、與民共享的保護理念。

西湖免費開放的18年來,景區遊客接待量從原有的200多萬人次增加到了2850多萬人次,西湖免費開放成為了杭州旅遊業的導流入口。2002年杭州市的旅遊總人數為275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9年,全市共接待遊客達到2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36億元,已經是2002年的14倍多。杭州不受限於景區營收的小算盤,而是注重城市發展的大算盤,將景區變為城市產業鏈中的一粒紐扣,打造出「西湖模式」景區經營新理念,走出了一條旅遊與城市共融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今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考察時指出,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杭州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西溪溼地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以「雙西合璧、精彩蝶變」為目標,高水平打造城市最強功能、最靚名片、最美窗口。今年6月24日,杭州正式啟動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按照「一個機構統籌、一個政策管理、一個標準保護、一個公司運營」的原則,由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統一行使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一體化保護管理等職能,並組建西湖西溪旅遊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10月29日,杭州發布了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成果,從即日起綠堤景區對市民遊客免票開放,西溪免票開放區域由原來的2平方公裡,增加到5.79平方公裡,可免票進入的環西溪綠道由原來的6公裡,增加到9.2公裡,溼地公園進一步成為了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不斷探索,打造活態遺產保護利用的「運河樣板」

杭州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浙東運河的發端,大運河杭州段橫跨七個行政區域,總長共計110餘公裡,遺產點包括11個點段,遺產要素具有多樣性、複雜性。運河作為一處活態大型線性遺產,至今仍發揮交通航運、水利行洪、旅遊景觀等功能,是杭州的「城之命脈」。

為保護運河,從2002年開始,杭州連續10年實施運河綜保工程。按照「保護第一、生態優先、拓展旅遊、以民為本、綜合整治」原則,通過實施水體治理、路網建設、景觀整治、文化旅遊、民居建設五大工程,全面提升運河的生態、文化、旅遊、休閒功能,先後完成運河系列景觀的保護和恢復,極大地修復了人文生態,改善了運河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和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為大運河申遺作出了積極貢獻。以運河綜保為契機,運河杭州段留存的大量工業遺產建築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開闢了博物館、建立創意產業園,打造工業遺產旅遊品牌,使工業遺產實現鳳凰涅槃再利用。2006年12月3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考察運河綜保工程時,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突出了還河於民、造福於民的要求」。

隨著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運河遺產提出了更高的保護管理要求。為協調大運河沿線地區的保護與開發,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流域發展的關係,杭州市制定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首個地方性運河保護條例,為大運河杭州段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基於有效保護杭州大運河突出普遍價值及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現實需要,在全面深入研究評估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遺產區、緩衝區的分類、分段、分級管理要求,明確了遺產區、緩衝區具體的保護管理規定、規劃措施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要求,切實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運河已經成為了杭州城市的「金名片」,成為了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了「人民的運河」。

當前,杭州正在積極推動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著力打造體現中華特色、主題明確、內涵清晰的公眾文化標誌。同時運河二通道工程也在加快建設,實施該項目既能構建高等級航道網、發展綠色綜合交通,也是加強運河文化保護的客觀需要。項目建成後,杭州市區古運河段貨運功能將外移至運河二通道,只保留交通和旅遊的客運功能,加上古運河兩岸生態環境的打造提升,使得古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

深入思考,做好保護融入社會發展的「良渚答卷」

杭州良渚遺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聖地」,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1996年,良渚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做好良渚遺址的保護工作,杭州市設立高規格保護機構「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制定專門的地方性保護法規《杭州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建成良渚博物院,將「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經濟社會發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作為目標追求。在良渚大遺址綜保工程中,我們高度關注保護的可持續性,特別是原住民生產生活的可持續性,讓良渚原住民成為保護的最大受益者。既立足遺址本體的保護,又大力營造遺址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走出了一條科學保護、持續利用、民生和諧的新路子。

一是注重學術研究。以考古學為先導的學術研究是大遺址保護的基礎和靈魂,通過深耕文明,建立了「一體兩翼」、立體交叉的良渚學研究大格局。良渚遺址六次獲得「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一次獲得「世界考古十大發現」,《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等研究課題均有了可喜收穫,為良渚遺址保護和遺產價值提煉提供了翔實資料。

二是注重機制創新。杭州市和餘杭區兩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總計1000餘萬元,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大遺址保護補償機制,對因文物保護受到損失的農民、村集體和有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經濟補償。同時,通過對遺址區內相關村、社區的文物保護工作實績量化考核,採取「以獎代補」、轉移支付的方式撥付資金,支持他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改善,激發遺址保護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三是注重綜合保護。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面積達110平方公裡,目前正在實施二期工程,努力實現從「國家遺址公園」向「國家文化公園」的轉變。自2019年7月8日有限開園以來,共接待訪客50餘萬人次。通過建設良渚文化藝術走廊,把良渚遺址打造成「中華文明朝聖地、中華文化新名片」。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把良渚博物院打造成杭州城市地標性建築和重要旅遊景點。

通過旅遊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發展,杭州把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統一起來,與城鄉建設和環境改善統一起來,與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統一起來,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多贏」。

今後,杭州將繼續秉持「保護第一、綜合整治、以人為本、惠及民生」的理念,厚植杭州世界遺產群落文化品牌,讓「重要窗口」更富文化底蘊、彰顯杭州特色。

(本文根據作者在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上所作的主旨報告整理,有刪節)

(作者系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編輯:遲語洋

相關焦點

  • 文化遺產|「聯合國村」如何傳承「稻魚共生」
    2005年,受益於聯合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證,龍現村成為全國首個「GIAHS」保護實施地,逐漸也被媒體稱之為「聯合國村」。「傳統稻魚共生農業系統」資質證。其三,截止2018年2月,中國擁有15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居世界第一。關於農業文化遺產,政府層面主張「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口號提法都不錯,但關鍵是如何依據各地實際資源稟賦和發展潛質去貫徹落實。
  • 黑川紀章:共生城市和歷史與自然
    、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黑川紀章演講  在今天(5月2日)舉行的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世界文化名人對話:文化與城市性格高層論壇」上,應邀出席的東南大學名譽教授、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黑川紀章作題為《共生城市和歷史與自然》的演講。
  • 越過山,看見海,深入城市與原野,從傳統到現代,發現臺灣多元共生設計魅力
    近年來,城市空間設計中的多元、共生理念越來越受到業界和社會的關注。經受了多種文化滲透、融合及持續影響的臺灣設計,在當代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特質,設計界對文化融合、文化創意的思考更加成熟。2017年5月15日至20日,由設計家傳媒出版機構主辦,簡一大理石瓷磚承辦的中國設計精英之旅第26場(全國團)——2017臺灣多元共生設計考察之旅在臺灣成功舉辦。十多位來自長春、吉林、大連、佛山、南陽、梅州、汕頭等城市的設計精英,跨越臺灣地理的南北西東,感受臺灣的人文及自然生態,穿越歷史與現代,感受多元共生文化的魅力。
  • 魅力蘭州遊|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PART 01在黃河之濱白塔山下佇立著這樣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這裡薈萃了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於2010年7月8日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本館採用實物陳列、場景復原、多媒體等數位化現代手段,集展示、陳列、收藏、研究、保護為一體,是了解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窗口和平臺。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座落於蘭州金城關文化博覽園,為仿古式明清建築風格樣式。上有白塔聳立,山環翠繞;下臨黃河如帶,城列畫屏;東側是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橋」的百年黃河鐵橋,西側是素有金城鎖鑰、西域咽喉之稱的金城關遺址。
  • 【策論】一條街巷,半部歷史,歷史文化街區與新城市的「共生模式」
    數不盡的歷史街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管社會發展如何迅速,那些大大小小的歷史街巷都不急不躁,安安靜靜的遍布於每個城市的角角落落,展現自己獨有的韻味和魅力,待人們前來細細探究。近年來,國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隨著人們保護觀念的增強而不斷發展,更加往重歷史街區的成片保護,並由關注古建築保護到對包括居住、產業等近代建築的全面保護。
  • 「策論」一條街巷,半部歷史,歷史文化街區與新城市的共生模式
    數不盡的歷史街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管社會發展如何迅速,那些大大小小的歷史街巷都不急不躁,安安靜靜的遍布於每個城市的角角落落,展現自己獨有的韻味和魅力,待人們前來細細探究。居住性、商業性的歷史文化街區對地域歷史文化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現代社會生活和歷史人文環境的和諧共生,是對保護建築景觀的新發展模式。讓我們看看常州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帶來的影響。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在我國,這一實踐表現為使傳統承續與社會轉型從矛盾的對立面走向和諧共生的「共同體」,使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一體化機制。 一是探索「整體性保護」機制。我們從注重單體性遺產的獨立保護擴展到對文化景觀、歷史城鎮、城市遺產等文化聚落的整體性保護,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等文化景觀、文化空間保護的體系化,建立了系統、立體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製度和傳承人體系,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密切文脈庚續與城市發展、傳統守護與鄉村振興的紐帶關係,創新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協作機制。 二是探索「生產性保護」路徑。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概念深入人心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標誌  5月25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7年文化遺產日的主場城市定為洛陽,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全國將有1700多項活動同步開展,各地民眾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感受感受非遺魅力,讓非遺概念深入人心。  洛陽:感受非遺魅力
  • 08年就申請下世界文化遺產,檳城的文化魅力也是東南亞的縮影
    正是一段不短的殖民過往,使得喬治市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一個交點。兩百多年以來,馬來西亞的土著居民和遠渡重洋而來的中國人、印度人、英國人一道在這座美麗的熱帶島嶼生活著,他們在此堅持著本民族原有的習俗及信仰。也正是如此,喬治市形成了一個多元的文化氛圍。正是這樣的城市文化底蘊,喬治市2008年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一同成功申請下了世界文化遺產。
  •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稻魚共生文化博物館開工建設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稻魚共生文化博物館開工建設 2019年12月24日 14:13   來源:青田網
  • ...古老與現代交融的城市魅力 菲律賓駐華大使館代表團在我市參觀...
    12月12日,菲律賓共和國駐華大使館代表團一行前往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及華清宮進行參觀考察,同時試乘西安地鐵九號線,充分體驗西安古老與現代交融的城市魅力。    了解一座城,要從這座城的歷史文化開始。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裡,菲律賓駐華使節們仔細聆聽一件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此次陝西歷史博物館之旅,令我們受益匪淺。震撼之餘,更有一種對中華歷史的感悟。」
  • 包頭黨建文化主題公園——魅力城市新名片
    包頭黨建文化主題公園包頭黨建公園位於包頭市昆都侖區團結大街與民族西路交叉口西南50米,佔地面積為38000多平方米,是包頭市首個黨建文化主題公園。黨建文化主題公園結合「黨建」主題將整個公園劃分為光輝之門、偉大復興、紅色通道、光輝歷程、誓言廣場、紅色書吧、信念之窗、四季和塘、寄語長廊、山高水長、安康之路、紅星普照、力量之泉、國富民強、健康步道、開拓之門等16個主題景觀節點。通過設計,巧妙引入了「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現形式,將「黨建」這—神聖而又嚴肅的話題拉近尋常百姓生活,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 「文化+旅遊」: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出巨大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早在40年前,旅遊界就認識到文化和旅遊密切的關係。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各類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截至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文化+旅遊":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出巨大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早在40年前,旅遊界就認識到文化和旅遊密切的關係。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各類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截至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更新換代的開放模式,保護、傳承、弘揚世界文化遺產的腳步從未懈怠。
  • 青田擦亮「稻魚共生」金名片
    2005年6月,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在繼承傳統上下功夫,在發展「農業+文化+生態+旅遊」上下功夫,青田擦亮稻魚共生系統金名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如今,青田農民從事稻田養魚的意願提升了,稻魚共生面積從2015年的4.2萬畝上升至2020年的5.04萬畝,平均畝產水稻900斤、田魚70斤,其中核心示範基地1萬畝實現萬元畝產值。
  • 塞薩洛尼基的魅力文化
    塞薩洛尼基是希臘僅次於雅典的第二大城市 ,也是希臘馬其頓地區首府和最大城市, 文化的交融下有大量的拜佔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建築保存完好,在 1997 年被授予了「歐洲文化之都」的稱號。同時塞薩洛尼基也是希臘主要港口城市和工商業中心 ,如今塞薩洛尼基已發展成為巴爾幹半島的經濟貿易中心,以及 東南歐主要交通中心之一 。
  • 城市故事之西安: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交融之城
    西安的美美在自然風光裡,美在千年歷史的印記裡,美在獨樹一幟的魅力裡,很多人來到西安後,都會被西安的美所折服。這座歷經13個朝代的興衰的城市,猶如一座巨大的博物館,無論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兵馬俑、歷經滄海桑田的古城牆、還是曾經藏有天竺經書的大雁塔,古人留下的一磚一瓦,無不揭示著歷史的底蘊。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標性建築,它是城市形象的表達符號和名片,既是一個城市經濟繁榮程度的晴雨表,更是居民對於一個城市的精神寄託。
  • 歐洲文化遺產:面向城市建造者、城市實踐者和文化遺產愛好者的政策研究
    歷史城市如何轉變為有韌性、可持續和有創意的城市?
  • 15座西班牙歷史文化名城 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大盤點
    ,3項自然遺產,2項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被收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其中1項與法國共有,1項與葡萄牙共有,1項與斯洛維尼亞共有。城市裡仍然保留著基督教文化色彩,建於15世紀的阿爾卡薩城堡也是城市的亮點。1985年,整座古城同周邊的教堂一起,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如何到達:阿維拉距離馬德裡100公裡,可從馬德裡驅車至A6高速公路然後轉至AP51高速公路。巴拉哈 (Barajas) 機場距離阿維拉僅一個小時的路程。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遺產創造存續的社會環境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批判性、創造性地接續歷史遺留下的物質資產與精神資產,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辯證的歷史視野與精神指向,是現代社會轉型走向深入和成熟的表現。    在我國,這一實踐表現為使傳統承續與社會轉型從矛盾的對立面走向和諧共生的「共同體」,使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一體化機制。    一是探索「整體性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