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他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積澱十分深厚,擁有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3處世界文化遺產,三大遺產賦予了杭州多彩而深厚的韻味。可以說,在杭州,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
近年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化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始終注重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傳承,在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的綜保工程中全面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一系列實踐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社會發展共榮共生的「杭州模式」,對於加快建設世界名城、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實踐,開啟世界遺產免費開放的「西湖模式」
從2002年起,杭州啟動了連續十年的西湖綜保工程,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傳承歷史,突出文化;以民為本,還湖於民」的原則,著力保護環境和改善西湖水質,挖掘展示歷史文化內涵,控制建築總量和人口數量,提升原住民生活質量。經過十年實踐,恢復和修繕了歷史文化景點180多處,恢復西湖水面0.9平方公裡,拆除違法及有礙觀瞻建築58.5萬平方米,外遷單位265家、住家2791戶,景區人口減少7000多人;新增公共綠地100餘萬平方米;完成西湖疏浚工程以及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從1.65米增加到2.5米,水質極大改善;充分挖掘西湖的歷史人文史跡,恢復與整治180多個景區(點),使西湖的景點格局更為完善。通過綜合治理,最大化、最優化實現了西湖風景資源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西湖綜保工程先後獲得了「中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等國內、國際大獎。
在「以民為本、還湖於民」的理念指導下,自2002年以來,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西湖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旅遊景區,成為了國內「風景資源回歸大眾」的典範。沒有圍牆、不收門票的西湖儼然成為公眾的大客廳,杭州市民、中外遊客都成為了直接的受益者,這不僅體現了對公眾文化權利的尊重,也為杭州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申遺的目的是為了給後代更好地保存人類文明的碩果,在西湖申遺成功後,杭州不盲從「申遺經濟熱」,而是公開做出了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佔等承諾,真正做到了堅持遺產免費開放、與民共享的保護理念。
西湖免費開放的18年來,景區遊客接待量從原有的200多萬人次增加到了2850多萬人次,西湖免費開放成為了杭州旅遊業的導流入口。2002年杭州市的旅遊總人數為275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9年,全市共接待遊客達到2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36億元,已經是2002年的14倍多。杭州不受限於景區營收的小算盤,而是注重城市發展的大算盤,將景區變為城市產業鏈中的一粒紐扣,打造出「西湖模式」景區經營新理念,走出了一條旅遊與城市共融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今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考察時指出,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杭州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西溪溼地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以「雙西合璧、精彩蝶變」為目標,高水平打造城市最強功能、最靚名片、最美窗口。今年6月24日,杭州正式啟動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按照「一個機構統籌、一個政策管理、一個標準保護、一個公司運營」的原則,由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統一行使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一體化保護管理等職能,並組建西湖西溪旅遊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10月29日,杭州發布了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成果,從即日起綠堤景區對市民遊客免票開放,西溪免票開放區域由原來的2平方公裡,增加到5.79平方公裡,可免票進入的環西溪綠道由原來的6公裡,增加到9.2公裡,溼地公園進一步成為了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不斷探索,打造活態遺產保護利用的「運河樣板」
杭州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浙東運河的發端,大運河杭州段橫跨七個行政區域,總長共計110餘公裡,遺產點包括11個點段,遺產要素具有多樣性、複雜性。運河作為一處活態大型線性遺產,至今仍發揮交通航運、水利行洪、旅遊景觀等功能,是杭州的「城之命脈」。
為保護運河,從2002年開始,杭州連續10年實施運河綜保工程。按照「保護第一、生態優先、拓展旅遊、以民為本、綜合整治」原則,通過實施水體治理、路網建設、景觀整治、文化旅遊、民居建設五大工程,全面提升運河的生態、文化、旅遊、休閒功能,先後完成運河系列景觀的保護和恢復,極大地修復了人文生態,改善了運河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和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為大運河申遺作出了積極貢獻。以運河綜保為契機,運河杭州段留存的大量工業遺產建築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開闢了博物館、建立創意產業園,打造工業遺產旅遊品牌,使工業遺產實現鳳凰涅槃再利用。2006年12月3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考察運河綜保工程時,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突出了還河於民、造福於民的要求」。
隨著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運河遺產提出了更高的保護管理要求。為協調大運河沿線地區的保護與開發,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流域發展的關係,杭州市制定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首個地方性運河保護條例,為大運河杭州段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基於有效保護杭州大運河突出普遍價值及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現實需要,在全面深入研究評估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遺產區、緩衝區的分類、分段、分級管理要求,明確了遺產區、緩衝區具體的保護管理規定、規劃措施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要求,切實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運河已經成為了杭州城市的「金名片」,成為了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了「人民的運河」。
當前,杭州正在積極推動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著力打造體現中華特色、主題明確、內涵清晰的公眾文化標誌。同時運河二通道工程也在加快建設,實施該項目既能構建高等級航道網、發展綠色綜合交通,也是加強運河文化保護的客觀需要。項目建成後,杭州市區古運河段貨運功能將外移至運河二通道,只保留交通和旅遊的客運功能,加上古運河兩岸生態環境的打造提升,使得古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
深入思考,做好保護融入社會發展的「良渚答卷」
杭州良渚遺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聖地」,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1996年,良渚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做好良渚遺址的保護工作,杭州市設立高規格保護機構「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制定專門的地方性保護法規《杭州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建成良渚博物院,將「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經濟社會發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作為目標追求。在良渚大遺址綜保工程中,我們高度關注保護的可持續性,特別是原住民生產生活的可持續性,讓良渚原住民成為保護的最大受益者。既立足遺址本體的保護,又大力營造遺址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走出了一條科學保護、持續利用、民生和諧的新路子。
一是注重學術研究。以考古學為先導的學術研究是大遺址保護的基礎和靈魂,通過深耕文明,建立了「一體兩翼」、立體交叉的良渚學研究大格局。良渚遺址六次獲得「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一次獲得「世界考古十大發現」,《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等研究課題均有了可喜收穫,為良渚遺址保護和遺產價值提煉提供了翔實資料。
二是注重機制創新。杭州市和餘杭區兩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總計1000餘萬元,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大遺址保護補償機制,對因文物保護受到損失的農民、村集體和有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經濟補償。同時,通過對遺址區內相關村、社區的文物保護工作實績量化考核,採取「以獎代補」、轉移支付的方式撥付資金,支持他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改善,激發遺址保護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三是注重綜合保護。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面積達110平方公裡,目前正在實施二期工程,努力實現從「國家遺址公園」向「國家文化公園」的轉變。自2019年7月8日有限開園以來,共接待訪客50餘萬人次。通過建設良渚文化藝術走廊,把良渚遺址打造成「中華文明朝聖地、中華文化新名片」。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把良渚博物院打造成杭州城市地標性建築和重要旅遊景點。
通過旅遊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發展,杭州把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統一起來,與城鄉建設和環境改善統一起來,與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統一起來,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多贏」。
今後,杭州將繼續秉持「保護第一、綜合整治、以人為本、惠及民生」的理念,厚植杭州世界遺產群落文化品牌,讓「重要窗口」更富文化底蘊、彰顯杭州特色。
(本文根據作者在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上所作的主旨報告整理,有刪節)
(作者系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編輯:遲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