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村漢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

2020-12-10 福州新聞網

  漢城遺風 陳美中 攝

  萬歲瓦當

  西漢陶匏壺

  文物名片

  城村漢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於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經過60年來的考古勘探與重點發掘,發現城牆、城門、宮殿、作坊、墓葬等遺蹟,出土陶器、磚瓦、鐵器、銅器等大量文物。為內城外廓、廓外有郊的分布遺存,佔地面積14.6平方公裡。其中,王城(內城、宮城)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

  這一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作為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主要項目,入列《世界遺產名錄》;2013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除發現與中原相似的鐵器外,城村漢城還發現了一些成分與中原及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而是用一種特殊冶煉方法煉製的鋼質鐵器,這說明閩越的鋼鐵器冶煉和製造技術已經超越中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前世傳奇

  為閩越文化補白潤色

  講述人 梅華全(福建博物院文博研究館員)

  對於閩越人的居處方式,《漢書·嚴助傳》中的淮南王安曾經斷言,「臣聞(閩)越非有城郭邑裡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言辭之中充滿著蔑視。城村漢城蜿蜒曲折的城牆和巍峨的宮殿建築,為漢代閩越建築史填補了空白,也給歷史上對閩越文化的無知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城村漢城的發現和發掘,糾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明代《嘉靖建陽縣誌》記載:「閩王城,在崇文裡,地名城村……按舊志王審知築城建寨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建陽縣條也認為:「閩王城,縣北三十裡,相傳王審知所築。」從城址中出土的器物斷代,城村遺址的遺物明顯屬於漢代,和五代王審知無關。

  根據器物的特點,它們與周邊廣東、浙江等地漢墓出土的越族文物特徵相似,再從城村古城門樓上鑲嵌的「古粵」匾額,可以明確地斷定這是漢代閩越國的一座古城。這就從年代和族屬上明確了歸屬,糾正了《嘉靖建陽縣誌》和《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錯誤。

  其城市和宮殿建築設計成就,顛覆了歷史的記載。城村漢城從1958年發現後,再到1980年重新勘探和實測,證實它是一座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城牆長約860米,東西寬約550米,周長2896米,王城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依山傍水,營建於丘陵坡地之上的漢代古城。

  在城牆和宮殿基址營築上,它沿襲了我國春秋戰國以來的夯築法。在宮殿的設計上,採用四合院的建築形式。在高高的夯土臺上,採用深埋柱的方法構建梁架結構,保證了建築框架的穩固;在地板的構築上,採用了花紋鋪地磚和在木地梁上鋪設地板的方法,避免了山地建築的潮溼;在屋面上,鋪設了大型板瓦和帶有花紋的瓦當;在屋內牆壁的白灰面上,還有紅、黑色的雲紋彩繪等裝飾。宮殿內錯落有致的主殿和迴廊排列,鋪設講究的天井、粗碩環回的下水管道,都證明建築極其豪華講究。

  閩越族具有獨特個性和強烈進取心。漢城出土的文物豐富多彩,數量眾多。在出土的陶器中,除了大量的釜、罐、甕、瓿、匏壺、斂口缽、提桶等越式陶器外,還有三足鼎、三足盤、盂、盆等漢式陶器。特別是建築用陶中的板瓦、筒瓦、陶水管、花紋鋪地磚,以及瓦片和陶器上拍印和戳印的漢字,都帶有濃厚的中原文化特色。鐵器和銅器中,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如弓箭上的「河內工官」銘弩機,農具中的鍤、斧、钁等。

  由此可見,城村漢城的閩越文化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在大量汲取中原和周邊文化的形勢下形成的。正是這種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打造了閩越文化的豐富內涵。

  漢代是一個生產力以鐵器為特徵的時代,城村漢城出土的為數眾多的鐵製生產工具和兵器,反映出閩越雖然地處東南一隅,但已經和中原一樣步入了鐵器時代。在史料中我們看到:由於同漢庭交惡,呂后曾經禁止中原鐵器輸入南粵,導致南粵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發展受到遏制,甚至因受到閩越的攻擊而無力還擊。從漢城出土的大量鐵兵器,可以看到當時閩越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近年來,對漢城出土鐵器的科學測定數據證明,除發現與中原相似的鐵器外,城村漢城還發現了一些成分與中原及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而是用一種特殊冶煉方法煉製的鋼質鐵器,這說明閩越的鋼鐵器冶煉和製造技術已經超越中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在漢城元寶山等地發現的冶鐵遺址,也許正是閩越冶鐵生產技術存在的最好證明。

  城村漢城考古經歷一個甲子,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址的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籌備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但是,我們對地跨閩、浙、贛、粵四省的閩越國文化的研究應該僅僅是個開始,對城村漢城的研究也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無論是已經發掘清理或是尚待發掘的遺蹟、遺物,都等待著我們繼續去探討、去研究。

相關焦點

  • 「媒體看武夷」《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城村漢城遺址 江南漢代...
    3月23日,《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版面正版推出武夷山報導——《城村漢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全文如下:文物名片城村漢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於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經過60年來的考古勘探與重點發掘,發現城牆、城門、宮殿、作坊、墓葬等遺蹟,出土陶器、磚瓦、鐵器、銅器等大量文物。
  • 城村漢城遺址:開啟閩越文化之謎的鑰匙
    但因考古資料不足,閩越文化一直蒙著一層神秘面紗。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的發現,則為我們開啟了揭示閩越文化之謎的大門。>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從武夷山風景區驅車半小時便能一睹其真面目。信步邁入謎一般的古城遺址,只見它地處山間盆地,崇陽溪環繞其西面、北面和東面,潺潺而流。「經勘探和發掘可知,城村漢城遺址呈近似長方形,城牆南北長約860米、東西寬約550米、蜿蜒盤亙長達2896米,城址面積48萬平方米。」
  • 福建推進文物保護工作 讓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活起來
    江南第一城   華夏第一井   坐落在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的閩越王城遺址,穿越2200多年的歲月而來,為後人講述了一個古老王國的輝煌往事和厚重文化。   據《史記》記載,秦統一後,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設閩中郡。
  •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閩越風雲」陳列館項目啟動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於近日正式啟動了中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漢代諸侯王城——城村漢城遺址「閩越風雲」陳列館項目,該項目計劃於今年年底向公眾開放。「閩越風雲」陳列館以力爭入圍國家十大陳列精品展的標準進行籌展、設計和施工。
  • 長沙僅存的漢城遺址之謎:戍城還是陵邑?
    古長沙城十公裡外的這座曾經雄奇壯麗的孤城,是長沙僅存的漢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中,有人說它是戍城,名叫北津城。也有人說它是陵邑。然而它究竟叫什麼名字?它又承擔著什麼樣的歷史重任?
  • 「龍」城起源再添新證!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發布,「江南第一龍」出土!
    昨天,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暨中國龍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我市召開,崧澤文化高等級聚落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對外發布。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位專家對該遺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成果進行論證。副市長陳正春出席開幕會並致辭。
  • 屏山站漢代遺址考古重啟 去年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市考古隊已於近日進場,開始歷時兩三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  去年底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去年11月底至12月底,市文物部門為配合地鐵一號線屏山站施工,在屏山站工地內進行了一個月的考古調查勘探,獲得重要發現。
  • 漢代遼西郡郡城可能在凌海市大王家窩鋪(圖)
    但是關於遼西郡郡城及其所轄縣城的城址究竟在哪裡,卻一直沒有找到準確的答案,僅有一些猜測而已。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錦州發現了幾處漢城,而且與之相連還有一系列古烽火臺,這為尋找遼西郡郡城及其轄縣縣址帶來了線索和希望。  田地裡發現一座漢城城址  「這可是一座漢代城址啊,這次竟然被我們找到了!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6個,獲準立項的67個,值得一遊
    裡耶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老司城考古遺址公園 廣西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貴州可樂考古遺址公園 秦鹹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甘肅鎖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泥河灣考古遺址公園
  • 雄安新區文物考古進展順利 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完成
    中新社石家莊11月25日電 (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消息,今年以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廓清雄安新區南陽遺址的性質、範圍及其文化內涵。同時,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 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重慶市博物館、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均對遺址做過調查和試掘,為遺址的保護奠定了基礎。1998年至今,為配合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我院以白帝城遺址為重點開展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 漢代河間古國與郛堤城遺址
    隨著今年9月末黃驊郛堤城遺址公園的開放,遺址公園內的甕棺葬群進入公眾視野,引來人們尋古探秘的好奇。歷史深處還埋藏了多少文化的密碼而不為今人所知?大批甕棺的出現,呈現了哪些穿越兩千年的歷史記憶?們滄州東部甕棺曾大量出土郛堤城遺址公園內,已清理出來的甕棺葬有113座。這批甕棺葬發現發掘於2016年5月,位置在郛堤城遺址西北200米處。大量甕棺葬在滄州東部出土說明了什麼?是否與徐福東渡有關?與哪些古城關聯?
  • 老司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老司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2013-2014) 2017年08月14日 13:38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本書是對老司城遺址2013
  • 河北: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全部完成
    中國網11月27日訊 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消息,今年以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廓清雄安新區南陽遺址的性質、範圍及其文化內涵。同時,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 積極踐行「兩學一做」擼起袖子加油幹讓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活起來
    要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統籌推進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保護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文物管理水平。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福建文物大省的優勢,深入挖掘文物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統籌推進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促進文物工作與經濟發展、文化事業、旅遊產業相互促進。
  • 臨武正積極申報渡頭漢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代渡頭古城址清代五拱青石大橋  紅網臨武站1月16日訊(通訊員 唐盛歡 唐俊)1月16日,筆者從臨武縣文廣新局獲悉,臨武縣正在積極為兩千年前渡頭漢城遺址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渡頭古漢城遺址位於臨武縣汾市鎮渡頭村南面的雷公嶺半坡間,與渡頭村隔河對岸,以遺址為中心,往西、往北2km左右之內,有大片漢墓群遺址和窯場等古蹟。這個古城遺址說明,在秦漢渡頭一帶是人們居住密集之地。漢城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一處罕見的漢城遺址,對於研究兩漢時期中央王朝徵伐和控制南越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    渡頭漢城遺址規模大,設施齊全,文化內涵豐富。
  • 瓜州鎖陽城遺址外城、破城子遺址啟動首次考古勘探
    首次啟動考古勘探近日,瓜州縣文物局委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陝西龍騰勘探發掘隊對鎖陽城遺址和破城子遺址進行考古勘探。鎖陽城城址由內城、外城及羊馬城組成,內城、外城雙重城牆,外城與內城之間的「羊馬城」,以及牆體上的甕城、馬面、角墩等防禦設施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城市防禦體系,充分體現了河西走廊邊疆城市的防禦特徵,是人類在長距離交通和交流條件下的防禦和安全體系的突出例證。塔爾寺遺址是唐至西夏時期佛教在河西地區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遺存,也是唐玄奘西行取經路上講經說法的著名寺院。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卡通形象徵集公告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將於年底開園開放,為進一步塑造遺址公園文化旅遊形象、提升品牌影響力,充分展現遺址歷史文化魅力,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遺址公園卡通形象。徵集期結束後,主辦方將對應徵作品組織評選,確定一等獎1名,獎金15000元;二等獎2名,獎金6000元;優秀作品30名,獎勵價值300元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相關文創產品。請將作品文檔發送至電子郵箱:nchhhxtc@163.com,註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卡通形象徵集」,並寫明姓名、聯繫方式、通訊地址和郵編。
  •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北宋東京城的第一道城垣。據《宋史·地理志》和《東京夢華錄》等文獻記載:外城周長「四十八裡二百三十三步」,至宋神宗熙寧年間擴展至「周回五十裡一百六十五步」。宋時的外城「其高際天,堅壯雄偉」,但靖康年間的兵燹,使外城遭到了極大破壞,城門樓櫓皆被焚燒。到了明代,外城已「僅餘基址,備防河患」。
  • 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路線圖」明晰
    本報訊  日前,河北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與遺址保護專家諮詢會在北京召開。  崇禮太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臺嘴鄉,距北京市區140公裡,現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位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奧運村內,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意義重大。為做好遺址保護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崇禮區文廣新局等單位自2017年5月起,對太子城遺址開展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證實太子城遺址為一座長方形城址,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遺址出土了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嬪伽、鳳鳥、脊獸等建築構件以及戳印「內」「宮」「官」字青磚和刻「尚食局」款定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