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遺風 陳美中 攝
萬歲瓦當
西漢陶匏壺
文物名片
城村漢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於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經過60年來的考古勘探與重點發掘,發現城牆、城門、宮殿、作坊、墓葬等遺蹟,出土陶器、磚瓦、鐵器、銅器等大量文物。為內城外廓、廓外有郊的分布遺存,佔地面積14.6平方公裡。其中,王城(內城、宮城)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
這一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作為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主要項目,入列《世界遺產名錄》;2013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除發現與中原相似的鐵器外,城村漢城還發現了一些成分與中原及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而是用一種特殊冶煉方法煉製的鋼質鐵器,這說明閩越的鋼鐵器冶煉和製造技術已經超越中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前世傳奇
為閩越文化補白潤色
講述人 梅華全(福建博物院文博研究館員)
對於閩越人的居處方式,《漢書·嚴助傳》中的淮南王安曾經斷言,「臣聞(閩)越非有城郭邑裡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言辭之中充滿著蔑視。城村漢城蜿蜒曲折的城牆和巍峨的宮殿建築,為漢代閩越建築史填補了空白,也給歷史上對閩越文化的無知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城村漢城的發現和發掘,糾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明代《嘉靖建陽縣誌》記載:「閩王城,在崇文裡,地名城村……按舊志王審知築城建寨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建陽縣條也認為:「閩王城,縣北三十裡,相傳王審知所築。」從城址中出土的器物斷代,城村遺址的遺物明顯屬於漢代,和五代王審知無關。
根據器物的特點,它們與周邊廣東、浙江等地漢墓出土的越族文物特徵相似,再從城村古城門樓上鑲嵌的「古粵」匾額,可以明確地斷定這是漢代閩越國的一座古城。這就從年代和族屬上明確了歸屬,糾正了《嘉靖建陽縣誌》和《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錯誤。
其城市和宮殿建築設計成就,顛覆了歷史的記載。城村漢城從1958年發現後,再到1980年重新勘探和實測,證實它是一座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城牆長約860米,東西寬約550米,周長2896米,王城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依山傍水,營建於丘陵坡地之上的漢代古城。
在城牆和宮殿基址營築上,它沿襲了我國春秋戰國以來的夯築法。在宮殿的設計上,採用四合院的建築形式。在高高的夯土臺上,採用深埋柱的方法構建梁架結構,保證了建築框架的穩固;在地板的構築上,採用了花紋鋪地磚和在木地梁上鋪設地板的方法,避免了山地建築的潮溼;在屋面上,鋪設了大型板瓦和帶有花紋的瓦當;在屋內牆壁的白灰面上,還有紅、黑色的雲紋彩繪等裝飾。宮殿內錯落有致的主殿和迴廊排列,鋪設講究的天井、粗碩環回的下水管道,都證明建築極其豪華講究。
閩越族具有獨特個性和強烈進取心。漢城出土的文物豐富多彩,數量眾多。在出土的陶器中,除了大量的釜、罐、甕、瓿、匏壺、斂口缽、提桶等越式陶器外,還有三足鼎、三足盤、盂、盆等漢式陶器。特別是建築用陶中的板瓦、筒瓦、陶水管、花紋鋪地磚,以及瓦片和陶器上拍印和戳印的漢字,都帶有濃厚的中原文化特色。鐵器和銅器中,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如弓箭上的「河內工官」銘弩機,農具中的鍤、斧、钁等。
由此可見,城村漢城的閩越文化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在大量汲取中原和周邊文化的形勢下形成的。正是這種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打造了閩越文化的豐富內涵。
漢代是一個生產力以鐵器為特徵的時代,城村漢城出土的為數眾多的鐵製生產工具和兵器,反映出閩越雖然地處東南一隅,但已經和中原一樣步入了鐵器時代。在史料中我們看到:由於同漢庭交惡,呂后曾經禁止中原鐵器輸入南粵,導致南粵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發展受到遏制,甚至因受到閩越的攻擊而無力還擊。從漢城出土的大量鐵兵器,可以看到當時閩越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近年來,對漢城出土鐵器的科學測定數據證明,除發現與中原相似的鐵器外,城村漢城還發現了一些成分與中原及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而是用一種特殊冶煉方法煉製的鋼質鐵器,這說明閩越的鋼鐵器冶煉和製造技術已經超越中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在漢城元寶山等地發現的冶鐵遺址,也許正是閩越冶鐵生產技術存在的最好證明。
城村漢城考古經歷一個甲子,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址的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籌備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但是,我們對地跨閩、浙、贛、粵四省的閩越國文化的研究應該僅僅是個開始,對城村漢城的研究也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無論是已經發掘清理或是尚待發掘的遺蹟、遺物,都等待著我們繼續去探討、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