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玉指導「採茶戲進校園」活動試點班的學生排練採茶戲。通訊員廖 敏攝
11月24日,葛山農民劇團演員排練採茶戲《兩個柚子》。通訊員廖 敏攝
王薇薇 本報記者 李 穎
「水南腐竹越來越俏銷,咱們的口袋也越來越鼓了……」11月18日,在吉水縣水南鎮劇院,水南農民劇團的4名演員正在排演新編的採茶戲《水南腐竹情》。
這臺採茶戲以水南腐竹產業發展為背景,講述一對青年因腐竹結緣並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不少聞聲而來的村民看到演員同是村民,聽到源自本村生活的戲曲情節,感到十分親切,聽得興起不時鼓掌叫好、提提建議。
採茶戲表演曾是吉水城鄉群眾茶餘飯後熱衷的文藝活動,上世紀90年代後一度沉寂。這五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引導和鼓勵下,採茶戲又「活」起來。
農民自編自演草根劇團走向全國
吉水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起源於由歌舞小調演變而成的花鼓戲,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吉水採茶戲大多在農村演出,唱腔和表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用本地方言表演,內容樸實風趣,深受地方群眾歡迎並廣泛傳唱。
說起吉水採茶戲,不得不提當地頗有名氣的草根劇團——水南農民劇團。「2000年,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想建一個自己的劇團。」從小淋著雨都要看完採茶戲的團長楊天義笑稱自己是「戲痴」。水南鎮是一個大鎮,戲劇底蘊較為深厚,當他萌發建劇團的想法後,便整合了幾個戲班子,吸納了愛唱會演的當地村民,組成了水南農民劇團。如今,劇團演員也由成立時的16人發展到現今的38人。
像水南農民劇團這樣由群眾自發成立的業餘劇團,吉水縣共有23家,演員約260人。這些劇團都是自編自演,深入各地村組演出,成為繁榮基層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每年我們水南農民劇團在水南鎮劇院就要上演十幾場,每次過道上都擠滿了看戲的人。」楊天義開心地說。
「這幾年,政府對劇團建設越來越重視,指導創作演出,給予經費補助,並推薦劇團外出表演或參賽等,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機會和發展的平臺。」五年時間,楊天義最大的感受就是,隨著演出水平的提高,劇團走得越來越遠,走出了江西,走向了全國各地,登上了央視的舞臺。
這幾年,水南農民劇團先後參加了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華頌」全國戲曲邀請展等曲藝展演賽事並捧回大獎,特別是2019年,作為全省唯一一個農民劇團受邀登上中央電視臺11套《一鳴驚人》欄目表演戲曲《幫扶》等,榮獲「最佳組織獎」,為此縣裡還補貼了十幾萬元。
出臺政策引導地方戲曲傳承「有戲」
為發展地方戲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快文化強縣建設,2017年,吉水專門制定了振興吉水採茶戲實施意見,提出設立吉水縣採茶戲保護專項資金,扶持劇團劇目創作生產以及展演比賽、激活民營採茶劇團發展、加強採茶戲專業人才培養等內容。
「這個實施意見從制度層面保障推動了採茶戲的傳承與發展。」原吉水縣採茶劇團團長廖華玉對記者說。廖華玉是吉水採茶戲傳承與發展的「靈魂人物」,也是振興吉水採茶戲實施意見的起草者之一。
「演了一輩子戲,就是希望儘自己最大努力傳承好、發展好採茶戲。」幾十年來,廖華玉主演和導演了100多個大小劇目,如今雖然年事已高,他仍致力於傳承發展採茶戲。2017年、2019年,吉水先後成立了縣採茶戲傳承中心和採茶戲人才工作室,由廖華玉擔任領頭人,負責培養採茶戲人才、指導農民劇團、採茶戲進校園、編寫教材等工作。
在採茶戲人才工作室的排練廳,該縣吉陽百花採茶劇團正在排練古裝小戲《銅錢計》和現代小戲《小保管上任》。廖華玉一邊指導演員的動作與唱腔,一邊對記者說:「圍繞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文明新風等主題,縣裡不定期邀請縣內外戲曲行業專家現場教學傳藝,指導劇目創作創排,《兩個柚子》《魔鏡》《喜遷》等一批採茶戲精品,獲得不少省市專業獎項。」
為讓優秀採茶戲劇目深入基層、深入人心,吉水縣文廣新旅局通過政府採購的形式,組織縣採茶劇團和各地農民劇團優選《兩個柚子》等經典劇目,面向全縣18個鄉鎮開展巡迴演出,僅2019年巡演次數達300餘場,每到一處演出,都是人頭攢動,掌聲陣陣。為了不斷磨鍊提高業餘劇團專業水平,吉水還連續3年舉辦全縣採茶戲大賽,組織23家農民劇團同臺競演。
此外,各鄉鎮也積極建設劇場、百姓舞臺、非遺展示館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79個,改善採茶劇團生產演出條件,讓廣大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