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岸關係熱點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存廢備受關注。9月12日,ECFA實施屆滿10周年。對於不斷限縮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意在推動兩岸全面「脫鉤」的民進黨當局而言,ECFA是其極為罕見的一直力保的對象:蔡英文在參加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便表示將會「概括承受」;2020年,民進黨繼續執政後,民進黨當局「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更直接呼籲兩岸應該「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要停止ECFA。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會對ECFA存廢如此上心?原因很簡單,當家方知柴米貴。蔡英文和民進黨或許可以通過強打「反中拒統」牌、操弄「臺獨」意識形態激情獲得一時選舉的勝利,但面對與ECFA緊密相連的島內工商界、普通民眾,就必須回歸現實,理性務實對待ECFA。
失去ECFA,臺灣社會將蒙受巨額損失。誠如國臺辦發言人所指出的那樣,ECFA為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帶來諸多好處。僅以ECFA早期收穫清單為例,截止2020年3月底,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臺累計減免關稅約68.03億美元,遠超大陸對臺出口享受的減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臺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超過1000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臺灣電影被核准引進大陸。即便如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所強調的那樣,ECFA只影響臺總出口的5%,但在島內社會經濟遭遇新冠疫情重創、庶民經濟一片哀嚎亟待活水的情況下,失去ECFA將是臺灣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很難預料會有多少中小企業和民眾失業。
失去ECFA,臺灣將被徹底關上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大門,經濟陷入邊緣化困境。臺灣是一個典型的淺碟型經濟體,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迫切需要降低貿易壁壘、積極參與區域合作。馬英九執政時期,由於有「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礎,兩岸籤署ECFA後,臺灣隨即成功與新加坡、紐西蘭洽籤經濟合作協議,初步實現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及臺與其他經濟體洽籤經濟合作協議齊頭並進的良性循環。但遺憾的是,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被迫中止,不僅使臺灣的競爭力在不斷虛耗空轉中迅速流逝,更使得臺灣經濟面臨嚴酷邊緣化困境。
臺當局拒絕與大陸深化經濟制度化合作,但大陸不可能停下來等臺灣。大陸隨即與臺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籤署了FTA,並深度參與、推動RCEP談判。目前,涵蓋東協、日本與韓國等20多億人口的RCEP即將生效。對RCEP成員的貿易額佔臺對外貿易總額約六成、對外投資總額的六點五成。RCEP生效後,成員之間可享受貿易零關稅、生產供應鏈專業分工等紅利,但臺灣卻無緣參與,臺商可能被迫將生產基地外移到RCEP成員。
更需直言的是,以今天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而言,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會不顧及中國大陸的態度而選擇與臺灣進行經貿談判或者歡迎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大陸走向世界」是臺灣對外經濟合作的必然選擇,而失去了ECFA,臺灣將徹底失去參與區域合作的機會。或許民進黨當局會選擇死死抱緊美國大腿,「量全島之物力,結美利堅之歡心」,似乎只要堅決倒向美國、深度融入美國主導的產業鏈,臺灣就能「從美國走向世界」並實現與大陸的「全面脫鉤」。
但民進黨當局需要明白的是,姑且不論臺灣對大陸和美國出口依賴度的巨大差異,只需思考一下:當臺灣只剩下美國這唯一選擇時,貪婪成性的美國會開出怎樣的價碼,臺灣民眾又將付出何種沉重代價?!
更重要的是,失去ECFA,臺灣將失去大陸對兩岸關係的善意期待,臺海局勢將面臨極大風險。整體來講,ECFA屬於典型的互惠互利,但客觀而言,ECFA更多反映出大陸對臺灣產業和普通民眾的照顧。僅以ECFA早收清單為例,對臺石化、農產品等行業開放讓步力度超過任何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為什麼大陸沒有在兩岸經貿談判中斤斤計較?其關鍵還在於大陸將臺灣視為一家人,家庭內部事務自然可以有商有量,不必像外人一般錙銖必較。
但如果民進黨當局不知收斂,把大陸的善意視為軟弱,在「借勢謀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觸及「一個中國」政策紅線,ECFA便失去了存續的基礎。依據ECFA第16條規定,大陸可以單方面提出終止。而如果兩岸真走到那一步,就意味著大陸對臺灣、對兩岸關係前景的看法和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到時候,勢必要老帳新帳一起算!(作者:沐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