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失去ECFA對臺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0-12-16 國際在線

在今年兩岸關係熱點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存廢備受關注。9月12日,ECFA實施屆滿10周年。對於不斷限縮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意在推動兩岸全面「脫鉤」的民進黨當局而言,ECFA是其極為罕見的一直力保的對象:蔡英文在參加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便表示將會「概括承受」;2020年,民進黨繼續執政後,民進黨當局「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更直接呼籲兩岸應該「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要停止ECFA。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會對ECFA存廢如此上心?原因很簡單,當家方知柴米貴。蔡英文和民進黨或許可以通過強打「反中拒統」牌、操弄「臺獨」意識形態激情獲得一時選舉的勝利,但面對與ECFA緊密相連的島內工商界、普通民眾,就必須回歸現實,理性務實對待ECFA。

失去ECFA,臺灣社會將蒙受巨額損失。誠如國臺辦發言人所指出的那樣,ECFA為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帶來諸多好處。僅以ECFA早期收穫清單為例,截止2020年3月底,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臺累計減免關稅約68.03億美元,遠超大陸對臺出口享受的減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臺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超過1000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臺灣電影被核准引進大陸。即便如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所強調的那樣,ECFA只影響臺總出口的5%,但在島內社會經濟遭遇新冠疫情重創、庶民經濟一片哀嚎亟待活水的情況下,失去ECFA將是臺灣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很難預料會有多少中小企業和民眾失業。

失去ECFA,臺灣將被徹底關上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大門,經濟陷入邊緣化困境。臺灣是一個典型的淺碟型經濟體,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迫切需要降低貿易壁壘、積極參與區域合作。馬英九執政時期,由於有「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礎,兩岸籤署ECFA後,臺灣隨即成功與新加坡、紐西蘭洽籤經濟合作協議,初步實現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及臺與其他經濟體洽籤經濟合作協議齊頭並進的良性循環。但遺憾的是,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被迫中止,不僅使臺灣的競爭力在不斷虛耗空轉中迅速流逝,更使得臺灣經濟面臨嚴酷邊緣化困境。

臺當局拒絕與大陸深化經濟制度化合作,但大陸不可能停下來等臺灣。大陸隨即與臺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籤署了FTA,並深度參與、推動RCEP談判。目前,涵蓋東協、日本與韓國等20多億人口的RCEP即將生效。對RCEP成員的貿易額佔臺對外貿易總額約六成、對外投資總額的六點五成。RCEP生效後,成員之間可享受貿易零關稅、生產供應鏈專業分工等紅利,但臺灣卻無緣參與,臺商可能被迫將生產基地外移到RCEP成員。

更需直言的是,以今天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而言,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會不顧及中國大陸的態度而選擇與臺灣進行經貿談判或者歡迎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大陸走向世界」是臺灣對外經濟合作的必然選擇,而失去了ECFA,臺灣將徹底失去參與區域合作的機會。或許民進黨當局會選擇死死抱緊美國大腿,「量全島之物力,結美利堅之歡心」,似乎只要堅決倒向美國、深度融入美國主導的產業鏈,臺灣就能「從美國走向世界」並實現與大陸的「全面脫鉤」。

但民進黨當局需要明白的是,姑且不論臺灣對大陸和美國出口依賴度的巨大差異,只需思考一下:當臺灣只剩下美國這唯一選擇時,貪婪成性的美國會開出怎樣的價碼,臺灣民眾又將付出何種沉重代價?!

更重要的是,失去ECFA,臺灣將失去大陸對兩岸關係的善意期待,臺海局勢將面臨極大風險。整體來講,ECFA屬於典型的互惠互利,但客觀而言,ECFA更多反映出大陸對臺灣產業和普通民眾的照顧。僅以ECFA早收清單為例,對臺石化、農產品等行業開放讓步力度超過任何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為什麼大陸沒有在兩岸經貿談判中斤斤計較?其關鍵還在於大陸將臺灣視為一家人,家庭內部事務自然可以有商有量,不必像外人一般錙銖必較。

但如果民進黨當局不知收斂,把大陸的善意視為軟弱,在「借勢謀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觸及「一個中國」政策紅線,ECFA便失去了存續的基礎。依據ECFA第16條規定,大陸可以單方面提出終止。而如果兩岸真走到那一步,就意味著大陸對臺灣、對兩岸關係前景的看法和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到時候,勢必要老帳新帳一起算!(作者:沐穹)

相關焦點

  • ECFA對臺灣意味著什麼?(兩岸關係)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2020年6月29日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籤署十周年的日子。十年了,ECFA對臺灣究竟意味著什麼?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沐穹說,2010年6月29日,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重慶籤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協議籤署後,兩岸經濟的互利互惠合作進入了新時代。他說,縱觀十年的發展,ECFA對兩岸雙方來說可謂是互利雙贏,但就客觀分析上而言,臺灣社會的獲利更大。
  • 兩岸議題「雙英對決」網友投票: 期盼兩岸和平穩定..
    馬英九指出,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任內,是兩岸關係變化最大的階段。1992年李登輝總統主持第八次國統會全體委員會議,裁示通過「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文,成為11月海基、海協兩會以傳真函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的基礎。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深入認識「臺灣的世界級」
    6大知名設計師現場導覽解讀設計 建構且深化兩岸設計菁英交流平臺本次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2017『臺灣的世界級』建築走讀」遊學團讓兩岸設計菁英得以由深入交流的機會,除了在活動其中安排了許多『臺灣的世界級』建築及室內設計作品參訪外,主辦方將邀請到參訪作品的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親臨現場進行導覽交流,讓「走讀:走訪及閱讀」的精神得以更加具體實踐,讓來訪嘉賓對於臺灣有更深的了解及認識,建構且深化兩岸設計精英交流平臺
  • 全程「高壓」的6天5夜,他們到底在臺灣收穫了什麼?
    全程「高壓」的行程安排,讓設計師們忍不住跟我們吐槽:「只有學,沒有遊」「行程太滿啦」「感覺有點累」……但是,當我們在問卷中提問:好好住下一次的遊學活動,你還會來嗎?所有的設計師都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來!甚至還有設計師說:希望下次遊學時間可以更長一點。
  • 臺灣 • 聖路易 「臺客餐廳」一線牽起
    【聖路易時報訊】臺灣小吃、臺式料理一直是大家心嚮往之的特色美食,生於臺灣、長於臺灣,「臺客餐廳」的兩位主廚阿忠、阿光將大家的這個願望實現了
  • 「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見證兩岸70年的歷史記憶
    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合辦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溯源大時代縱深、守護遷台歷史,用實物、圖文、聲像珍藏一個個我家的兩岸故事,10月9日下午2點滿載動人的傳家篇章駛向上海,於閔行區寶龍藝術中心盛大開展。對許多遷臺長輩來說,上海是人生的關鍵口岸,當年他們在上海碼頭啟航,告別家鄉、跨越海峽,踏上新的土地開啟人生下半場。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兼顧傳統與創新‧一探臺灣設計的無限可能
    此次9月11-16日的「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2017『臺灣的世界級』建築走讀」遊學團,欣建築以三大主軸進行規劃
  • 「飽島」臺灣行#花蓮篇#
    這裡曾是原住民「打臘打蘭社」所在地,1937年更名為「多多良」,一看就是很日系的名字。後來南迴鐵路設站時將地名簡化為「多良」。轟隆隆,它來了~這裡聲稱是「全臺灣最美的車站」,陳先生吐槽這個景點是一群無聊的高中生,用了一學期時間,利用周末遊訪全臺灣三百多個火車站,最後選出他們公認最美麗的車站。
  • 臺旅會楊主任表示:臺灣酒店只有「星」沒有「花」
    Marketwired 2013年5 月9 日臺灣消息--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簡稱臺旅會)近日推廣「陸客優質團」行程,條件之一是大陸團客在臺旅遊的住宿安排「全程總夜數三分之一以上,應住宿於經臺旅會評鑑之星級旅館」。  臺旅會楊瑞宗主任強調:「臺灣酒店只有『星』,沒有『花』。」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老屋再生與旅居再造」穿越時空認識臺灣
    簡一大理石瓷磚「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2018建築走讀」將於12月16日至21日舉辦,本次走讀的行程由欣建築以「老屋再生與旅居再造」為主軸進行參訪點的策劃安排,將參觀多項老屋翻新重建的作品,不僅保留了珍貴的昔日歷史人文記憶,也重新為空間創造新的意義,又活絡了周邊的地域。
  • 【張旭】一夜鄉心兩岸同──那年對日抗戰,臺灣人沒有缺席!
    緣起2017年7月,我作為工作人員,參加了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海峽兩岸交流中心主辦、黑龍江省臺聯承辦的「臺胞學子2017臺灣史暑期研習營」,因此而見到了臺灣統派團體中華基金會及《遠望》雜誌的成員。他們得知我早在1989年5月就在《遠望》發表過文章,笑稱我為「老遠望」。
  • 「特約專欄|劉莞」在臺灣尋訪民國大師⊙劉莞
    在臺灣最珍貴的人文景觀之一,就是民國時期大師留下的痕跡。我在臺灣訪學期間,去觀覽了胡適、錢穆、林語堂等先生的紀念館、故居。孟子說「知人論世」,踏查歷史遺蹟可以讓人與先賢在某個時空內「相遇」。因為我的訪學單位是中研院,因此在地理位置上最近便的是胡適故居。胡適(1891—1962),是安徽績溪人。
  • 「兩岸觀察」臺灣通過「反滲透法」 那就看看大陸是怎麼「滲透...
    這意味著,臺灣同胞也可以和大陸同胞一樣,依法擁有用人單位和政府補貼,在醫療、養老、工傷、失業、生育等勞動能力損失條件下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同樣是2020年1月1日,修改後的《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也將實施。該法刪去了原來第八條、第十四條關於舉辦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實行審批、備案的規定,修改為:「臺灣同胞投資企業依法進行經營管理活動,其經營管理的自主權不受幹涉。」
  • 【專論】這四年,臺灣失去了什麼?|限縮兩岸交流:經濟停滯 民生凋敝
    而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不斷吹噓,臺灣經濟最好,但民眾卻無感;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中逐漸失去自信,成為了極度自卑自大的一方。2017年4月,民進黨出臺新規,限縮大陸人士赴臺,新規規定,大陸黨公職人員赴臺從過去只對「現任者」進行規範,改為「曾擔任者」也納入管理。與此同時,臺行政機構還把赴臺體檢以及從事醫療美容的陸客出入境許可證有效期,從6個月縮減為3個月。
  • 美國要賣F-16V,對臺灣意味著什麼?
    這是近30年以來,美國再次向臺灣出售「先進戰鬥機」。民進黨當局和一眾綠媒,為此倍感振奮。只不過,在歡騰之餘,他們真的明白這對臺灣來說意味著什麼嗎?從軍事上說,F-16,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早在1992年,美國就賣了150架F-16A/B型號給臺灣,打打摔摔到今天,還是臺空軍的主力。
  • 臺灣人揮之不去的「次等公民」標籤
    還有,對即將到來的「祖國」──新中國──充滿憧憬。這確實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但樂觀的臺灣人並未預見那個新時代的真實樣貌。天真的臺灣自由公民們經歷了50年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民,在脫離帝國的那一刻,對於中國這個新的「祖國」到底抱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呢?
  • 「傳承·發展」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 首創兩岸文化大師雲端交流對話
    圖/梁忠儀你好臺灣網臺北12月28日消息(記者 張希達 通訊員 林麗萍)由北京市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書法家協會、臺灣中國文藝協會、臺北市中華書畫藝術協會聯合主辦、騰訊新聞、旺旺集團,共同支持的「傳承·發展」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二十周年書法交流活動,在北京勸業場及臺灣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兩地拉開帷幕,迎來了兩岸書法大師百餘位共同參與。
  • 白裡透紅,他是下一任臺灣「總統」 嗎?| 臺島透析
    可以預見,有他當總統,兩岸關係就能冰釋前嫌,走向緩和。臺灣人也能在大陸改革大潮中得到實惠。最近有媒對這位人氣旺進行了專訪。面對藍綠夾擊,他以牛頓的反作用力解析民調反彈,幕僚黃建興更以「黑洞大師」形容柯可吸納各種攻擊力量,「我悟出一個道理,壞人講壞人壞話沒有用,要好人講壞人壞話才有用,如果民眾覺得你是這個壞人,講的話殺傷力都不大。」他說,當藍綠支持度在下探,對他的攻擊力也下探,是藍綠2黨自己有問題,才會逼臺灣人民找出口。為何自認「墨綠」卻又說出「兩岸一家親」?
  • 最近兩岸的網友熱議「臺灣的經濟有多落後?」GDP輸大陸5省份
    最近有網友在網上發起話題,問「臺灣經濟到底多落後?」,引發熱烈反應。有人說臺灣GDP落後大陸5個省份,經濟成長停滯不前;話題傳回到臺灣,民眾反應兩極,但經濟學家強調,比較經濟發展不能看整個國內生產毛額,應該參考的是「人均」GDP,或者是薪資、就業和物價指數。
  • (臺灣特色美食中篇)常被提起的「古早味」到底是什麼味道
    (因為一開始我也不是很明白什麼是古早味,就上網查詢了一些資料。所以,以上兩段文字整理來源於網絡。)濃厚的古早味道是臺灣美食的一大特點,在街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小吃標榜著古早味的名號。所以,第六期【思羽已吃】的『中』篇,我們來介紹一些「古早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