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演歌」:在當代重獲生機的傳統民歌

2020-12-19 澎湃新聞

日本演歌是據稱誕生於明治時期(1868-1911)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專制政府對言論鉗制嚴重的時期曾一度代替報紙和街頭演講議政發聲。現在所說的演歌,主要指由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具有日本傳統音樂特點的五音階歌曲,有時配合臺詞演繹。從主題上來看,主要分為悲戀物、幸福夫婦物、股旅物、望鄉物、歌謠浪曲物、人生物等。演歌曾稱霸日本通俗樂壇,也曾因流行音樂(J-POP)的衝擊而暗淡,但眼下卻重新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聽眾,大有復歸之勢。

日本演歌歌手

紅白歌會:戰後日本音樂的起點

說起日本流行歌曲,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紅白歌會」。日本紅白歌會在每年陽曆新年前夜舉行,參賽者都是從當年歌壇中選拔出來的實力唱將,女歌手組成紅隊、男歌手組成白隊以對決形式進行比賽。它是代表日本最高水準的歌唱晚會。

紅白歌會作為一檔電視直播節目初次亮相是1953年。半個多世紀以來,紅白場上留下名曲無數,但它的前身卻鮮有人知。

二戰結束時,日本許多地方尚是一片焦土,軍國主義的狂飆偃息之後,文藝事業的復甦悄然無聲。這時日本放送協會(簡稱NHK)音樂部的兩個年輕人接到了「策劃與如今這個時代相符的音樂節目」的命令,這兩個年輕人分別叫三枝健剛和近藤積。三枝健剛提出的企劃是以普通人為主的聲樂類選秀節目,而近藤積的提案則是由專業歌手出演的音樂節目「紅白歌合戰」。

當時所有的文教相關事業都需經過聯合國軍司令部幕僚部下屬的日本民間情報局(CIE)的審核。「紅白歌合戰」的企劃書一經提出便被駁回,理由是「合戰」一詞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後雖查明是因為企劃書的英譯版將「合戰」翻譯成battle(戰鬥)而生出這段誤會,節目名稱還是改成了「紅白音楽試合」,即紅白音樂比賽。節目製作由此步入正軌。

1945年12月31日晚八點,第一節紅白音樂比賽通過廣播於東京放送會館一臺現場直播。由於節目名稱成了音樂比賽,並不僅限於唱歌,日本古琴、尺八、小提琴等樂器演奏與演唱相映成趣,演播廳傳來的歡呼喝彩亦清晰可聞,洋溢著前所未有的自由、活潑氣氛。這便是紅白歌會的前身——紅白音樂比賽。

1951年《舊金山媾和條約》籤訂,美軍佔領統治時代宣告終結,音樂家與歌手們開始謀求嶄新的舞臺,流行歌曲走出佔領軍俱樂部,歌謠迎來春天。1953年,以廣播為主、電視為輔的紅白歌會正式登場,標誌著電視開始成為日本大眾娛樂的一部分。1964年,終於有了彩色電視直播的紅白歌會。紅白歌會可謂見證和推動日本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平臺。

「紅白歌合戰」這個節目名稱曾因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而被駁回。

日本演歌的黃金時代

早期稱霸紅白歌會的歌曲大都是演歌。通俗樂壇上所說的演歌,一般指二戰以後經日本歌手改編、完善的傳統歌謠,富於情韻,朗朗上口,充滿自然的美感。

五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東北部青年到東京求職的大潮,經濟復甦的朝氣中也暗湧著鄉愁旅思。這一時期望鄉主題的演歌大受歡迎,誕生了如牛澤八郎的《啊,上野車站》、春日八郎的《別離一本杉》、《長崎女人》等名作。望鄉主題歌曲構建了一個模糊而真實的心靈之鄉,歌詞又朗朗上口,很快傳遍大街小巷。歌詞中所寫究竟是什麼地方已經不再重要,其營造的惆悵而溫馨的氛圍成為背井離鄉人們極大的安慰。

1959年皇太子明仁結婚時,電視爆發性地普及開來,當年起紅白歌會收視率隨之大增。據統計,到1962年初,紅白歌會收視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節目,直到今天,紅白歌會仍留有演歌的一席之地。

六十年代日本歌壇一大亮點便是多棲藝人,如高倉健、吉永小百合、倍賞千惠子、渥美清等既是電影演員又是歌手,紅白歌會的評委從知名作家到運動員也是臥虎藏龍,娛樂界一片欣欣向榮。

六十年代中後期是廣播娛樂節目的黃金時期。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浮華與虛無急需一種無傷大雅的宣洩渠道、深藏心底的故事亦需尋找一個情緒的代言。演歌完美演繹了這兩個角色。演歌頻道當時的盛況在今天看來多少有些不可思議。著名詞作家阿久悠在半自傳體散文集中回憶了這樣一個六十年代:歌謠節目臺詞本歌詞部分即便空著一頁稿紙,也沒有廣播電臺會覺得這是作家怠慢。在如此極端的供不應求中,演歌逐漸步入黃金時代。

1964年,花季妙齡的都春美以一曲清純而熱烈的《山茶花呀愛情花》(「アンコ椿は戀の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演歌新星。一年以後又以《淚水中的渡輪》(「涙の連絡船」)再登紅白歌會舞臺。這兩首歌后來成為都春美眾多作品中傳唱至今的經典之作,以兩種直白而熱烈的單相思故事顛覆了感情表達必須以含蓄為美的模式,把現實中難以直接傾訴的情感直接宣洩,日常冰封於平靜表情下的熱烈一湧而出,暢快淋漓。

都春美

受演歌影響的華語樂壇

演歌不僅具象化了日本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理解,也影響了華語樂壇。

1977年,千昌夫首唱的望鄉主題名曲《北國之春》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傳入國內,經蔣大為演繹的漢語版很快傳唱神州,甚至出了粵語版本。歌詞中的白樺、藍天、獨木橋構成了當時聽眾想像中日本鄉村的典型元素。與此幾乎同時,鄧麗君的許多歌借用了日本童謠或演歌名曲的曲調,重新填詞,營造了與原作近似又疏離的氛圍。隨著更多翻唱版本的出現,《北國之春》也成了華人社會流傳最廣的日本民謠之一。

八十年代,鄧麗君與都春美同臺獻藝,合唱的《大阪時雨》以兩種不同風格博得臺下陣陣掌聲。可以說,正是演歌深刻影響了鄧麗君,她的歌聲作為吹進大陸歌壇的第一縷薰風,其中演歌的基因自然也因此深植八十年代的中國流行歌曲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卡拉OK,最早活躍於六十年代日本音樂類節目舞臺,用於代替樂隊。在演歌的舞臺表演風靡後,卡拉OK通過音樂咖啡屋、旅館和飯店等很快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娛樂項目。當時演歌幾乎是卡拉OK的全部。到八十年代,卡拉OK的地位受到隨身聽的衝擊,但並沒有完全退出人們的日常娛樂,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網友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傳自己的卡拉OK翻唱。八十年代末,卡拉OK傳入中國,並迅速地流行起來。

鄧麗君

作為日本文化烙印的演歌

八十年代中後期,演歌的歌壇霸主地位開始讓位於流行音樂。

日本通俗歌曲的主流從演歌到現代意義上的流行歌,其中標誌性的過渡歌手便是著名電影演員山口百惠。雖然國內知曉山口百惠多始於電影《伊豆的舞女》和電視劇《血疑》,山口百惠最初卻是以歌手身份出道的,憑藉青春冷豔的形象以《迴轉木馬》、《妙齡》等歌掀起了新的潮流。從山口百惠開始,不經意間日本通俗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已經被改寫——女性在青春體驗中也是主動的、甚至是比男性更熱烈的。1978年,山口百惠的Playback Part2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震動歌壇。與演歌中永遠等待著戀人或丈夫的痴情女子不同,Playback Part2中的女子厭倦了對方的態度主動提出分手,並明言「別把我當傻瓜」,這樣的女性形象可以說在日本流行歌曲中前所未有。

八九十年代的演歌已成為娛樂場所取悅男性顧客的茶飯餘興,流連於燈紅酒綠、霓虹閃爍,透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倦意。這一時期演歌主題多為都市男女無疾而終的愛情、難究其因的淡淡惆悵。一九八零年,都春美人氣金曲《大阪時雨》中失戀的女子流連於往日約會的大阪繁華街區,惆悵中自責地將感情無法走向圓滿的全部罪責歸於自己,祈求大阪時雨將心上人再次帶回自己身邊。1987年,大川榮策的《江差、追分、風的街》則淡淡勾勒了獨自坐在道南小鎮江差町的小酒館裡、思慕昔日戀人的中年男子,飽含著對往日戀人的歉疚和對緣分難測的悵惘。時雨、悶酒、港口、離別成為演歌內容定式之一,如月欲圓還缺,浸透著日式美學所追求的「物哀」。

在今天的日本,演歌並未銷聲匿跡,相反大有復歸之勢,出現了一批多風格青年歌手如有「演歌王子」美稱的冰川清志(氷川きよし)、以「維他命嗓音」著稱的三山博(三山ひろし)等。他們以傳唱令人懷念的昭和金曲、繼承演歌美學的神髓並創作新演歌為使命,活躍於日本歌壇,給已經與當下生活不甚相關的老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時雨、悶酒、港口、離別等仍然是演歌的固定主題,散發出濃鬱的懷舊氣息,延續著通俗文化中難得的一縷詩意。演歌也有了新一批年輕聽眾,其中一部分具有極高天賦,登臺獻藝絲毫不輸專業歌手。

演歌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烙印,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千昌夫應邀再次發行《北國之春》唱片,此時,歌詞中的「北國」似乎不再是最初創作時所指的長野縣,而是一種對重建家園的召喚。一首歌所喚起的時代記憶和青春迴響是不可思議的,相信演歌會繼續傳唱下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演歌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稱之為「演歌」?
    演歌原本就是演說の歌之意。後來,作為大眾歌謠的一種,演歌的定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嚴格意義上的演歌實際上是指1890年之後的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在演歌界有著不小成就的演歌名人也有很多,傳統演歌有「日本國寶」美稱的「昭和歌姬」美空雲雀先生,紅白歌合戰常客北島三郎,傳統演歌偶像森進一等。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出的流行演歌則由來自中國的有線女王テレサ·テン先生(鄧麗君),偶像明星等獨樹一幟。
  • 什麼是演歌?
    #演歌#演歌就是日本傳統歌曲演歌起源:起源於明治時代,並一度在日本流行。但隨著西方文化在日本影響力漸大,演歌的流行度已遠遠不及日本流行音樂演歌的歌詞和標題內容:則較常以「海」、「酒」、「眼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等為題材 ,來表達男女之情其中如美空雲雀「悲哀的酒」(悲しい酒),都春美「大阪時雨」(大阪しぐれ),大川榮策「山茶花之宿」(さざんかの宿),吉幾三「雪國」等為代表。
  • 風雪霧漫夢月夜 和腔聲中見風雅——演歌與日本文化
    長山洋子如果對Oricon榜(日本最具權威的唱片排行榜,相當於日本的billboard)稍有關注就會發現,幾乎每一期都會有一首有著「獨特」曲風的歌曲在眾多jpop中顯得有些「獨具一格」。這叫「演歌」。藤あや子不少人會發出疑問,這些有著特別唱腔,曲風也頗有傳統氣息的曲子,為什麼在當今的日本還擁有這麼多聽者?那就不得不要從日本的文化開始談起了。那麼什麼是演歌呢?
  • 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旅日華人挑戰日本演歌領域
    1994年東渡日本開啟遊學之旅,之後研習美容專業,在美容院就職。赴日後,隨著對日本文化的熟悉了解,範莉莉逐漸被日本傳統歌曲的演繹方式吸引。2011年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學習日文歌。2018年,她拜在日本著名作曲家荒井玉英門下學習,更為系統地學習了日本傳統文化和專業演唱技巧。在老師的鼓勵下,她參加了更多的歌唱比賽和演出,在一些大型歌唱比賽中均獲得了理想的成績,演唱技巧更加嫻熟,舞臺經驗也更加豐富。日本演歌韻味比較獨特,對發聲技巧和情感的拿捏要求頗高,如果不是從小時候學起就特別難,更何況一個外國人。
  • 平成最後的「紅白」,唱出「演歌」的落寂
    而在上世紀8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所演唱的日本歌曲《北國之春》更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演歌」(原唱千昌夫)。由於歷史上的關係,許多早期閩南話歌曲直接照搬了日本演歌的曲調,所以日本演歌在今天一些國人聽來,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何是滿滿的「閩南風」,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 送你一首日本經典演歌《冬戀》
    在這個很多地方稍冷還暖日子,送你一首飽含深情的日本經典演歌《みちづれ》(冬戀)。 《冬戀》是日本演歌歌手牧村三枝子在1978年10月21日發表的歌曲,由水木かおる填詞,遠藤實(遠藤実)譜曲。
  • 日本傳統藝術吸引「西洋面孔」
    無論是傳統樂器、戲劇、演歌、歌舞伎表演,還是和服製作和手工文身,眾多傳承百年的日本藝術形式正日薄西山。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對多年學徒生涯的鄙夷,讓藝術後繼無人。然而,一些外國人卻因為對東方文明的熱愛,趕來當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 阿根廷鐵路大動脈正重獲生機
    項目工程師加斯塔明薩說,在中企的幫助下,阿根廷鐵路大動脈正重獲生機。  中阿鐵路建設合作日益密切  貝鐵始建於1876年,從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向西和北方向延伸,覆蓋阿根廷中部和北部14個省份,對阿根廷經濟社會發展舉足輕重。但過去20多年來,由於阿根廷國家政策調整和經濟動蕩,貝鐵大部分路段漸漸陷於荒廢。
  • 《中華好民歌》北漂選手現場淚奔 泰式民歌獲贊好評
    原標題:《中華好民歌》北漂選手現場淚奔 泰式民歌獲贊好評    12月6日本周六晚22:00,河北衛視《中華好民歌》如約而至。節目中,6名新生代歌手放聲高歌,精彩演繹了本期「相思成歌」的主題。「這期選手每位都是長得漂亮歌又甜。」美聲天后柯以敏打趣說道:「能把老歌唱出自己的韻味,都不簡單。」
  • 藏藥非遺傳承人:藏藥「德子色曼」重獲生機
    中新社青海興海7月6日電 題:藏藥非遺傳承人:藏藥「德子色曼」重獲生機作者 魯丹陽 許祥虎「這是我們醫院頗具特色的木療療法,將塗抹了藥物的木塊放置在患處十五分鐘,可以治療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疾病
  • Steam沙盒模擬《Cloud Gardens》,讓廢墟重獲生機!
    《Cloud Gardens》中,玩家將從一小塊廢墟地開始,適當的播種,令其自由發展成為一塊重獲新生的獨特景觀。本作分為兩種模式,輕鬆沙盒模式中,玩家可自由發揮創造力,建造出美麗的場景;在 Campaign 模式中,玩家得通過 6 個章節的考驗,將斷壁殘垣覆蓋上充滿生機的植被,在自然與城市中取得平衡。
  • 阿壩壤塘:傳統藏文化重煥生機
    僅在阿壩州壤塘縣這個高原縣城,就已建成47個非遺傳習所,涵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陶藝、覺囊梵音、傳統服飾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觸碰和感受這些曾散落民間的傳統文化,令古老的文化重煥生機。
  • 從臺灣版《天烏烏》的「反客為主」看當代方言民歌的傳承發展 | 黃晨楠
    三、對如何促進方言民歌傳承與發展的簡單思考 方言民歌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是某一地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是當地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的記錄,又保存著方言的語言價值。故而,方言民歌是傳統藝術作品中的文化瑰寶。
  •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開頭旋律竟是來自這個傳統民歌!
    汕尾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林木群介紹,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屬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歌,早在宋代就開始傳唱;是廣東汕尾各地沿海的漢族民歌,主要在甌船漁民中傳唱。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在汕尾任教時,深入新港浮水鄉,記錄搜集了大量的漁歌並於1927年出版《疍歌》,從此汕尾漁歌開始被世界認識和所了解。
  • 日本傳統柴火重獲青睞 日媒:烤的比薩味道有特色
    而近年由於使用石窯烤制比薩餅和麵包的店鋪、使用薪材的取暖爐增加,以及可以用作防災燃料,薪材重受歡迎。據日本《東京新聞》6月12日報導,噼啪、噼啪。在烤制比薩餅的石窯中加入薪材,店中立即響起輕微的崩裂聲。這家義大利餐館約1年半前在東京都大田區開業,店內楢類薪材堆積如山。「這5、6年用石窯來烤制比薩餅的餐館越來越多。」
  • 建甌:北苑貢茶 重煥生機
    雖擁舊時之榮耀,但今日之北苑,不僅沒有因歲月流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通過打造生態品牌,將優質的生態茶園、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名企名匠的制茶工藝等作為北苑貢茶特有的品牌符號,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北苑貢茶堅持傳統的製作工藝,保證其「順心、香醇、回甘、韻活」的獨到巖味,演繹出了現代的北苑烏龍巖茶,先後獲得了各項榮譽:北苑貢茶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誌;入選第二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建甌閩北水仙喜獲國家銀質獎;東峰矮腳烏龍、建甌水仙茶獲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建甌市閩北水仙及矮腳烏龍茶獲得全國標準化管理。
  • 日本女子製造假尾指 助前黑幫成員"重獲新生"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日本黑幫成員傳統上會以切掉尾指作為贖罪,他們一旦脫離黑幫重新做人,卻往往因斷指而受到歧視,難以重投社會。專門製造義肢的福島有佳子成為他們的「救星」,她為這些前黑幫成員製造人工尾指,讓他們重過新生。  44歲的福島過去20年,已為數以百計前黑幫成員安裝人工尾指,令他們找到正職及伴侶,重過正常生活。
  • 金沙民歌協會演出傳統節目增年味
    表演現場 近日,金沙縣民歌協會成員在該縣鼓韻廣場載歌載舞,用精彩的表演歌頌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共度新春佳節。春節雖過,但「年味」猶在。民歌協會的老人們人老心不老,個個精神煥發。他們不畏嚴寒,各自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先後登臺表演了傳統錢杆舞、花燈舞、民歌及快板、順口溜等23個具有地方民族風情的文藝節目。據程金芬老人介紹,這支民歌協會由部分退休人員、街道及鄉村部分居民臨時組合,年齡最小的60歲、最大的80餘歲。
  • 薈萃民歌經典 展示民歌魅力
    9月12日晚,「向民歌致敬·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會」在廣西體育中心舉行,通過對民歌藝術節歷年來的經典民歌和原創歌曲的精彩演繹,讓觀眾一起在這場音樂盛典中聆聽、沉浸、享受時尚的、民族的、純粹的民歌。
  • 鳳舞經朝,浴火重生|北郵第十九屆「火舞演歌」歌手大賽圓滿結束!
    在這燈光與微笑構成的舞臺在這笑聲與歌聲匯成的海洋我們踩著悠揚的旋律展現著動人的歌喉這裡就是經濟管理學院第十九屆「火舞演歌」歌手大賽看到這裡你心動了嗎?心動了就跟隨我感受這場視聽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