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藝術吸引「西洋面孔」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出生在墨爾本的菲奧娜(Fiona Graham)過的日子,和多數旅日澳大利亞人並不一樣,因為她是日本藝妓文化誕生400年來的首位白人藝妓。

無論是傳統樂器、戲劇、演歌、歌舞伎表演,還是和服製作和手工文身,眾多傳承百年的日本藝術形式正日薄西山。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對多年學徒生涯的鄙夷,讓藝術後繼無人。然而,一些外國人卻因為對東方文明的熱愛,趕來當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桂三輝的雄心壯志是走遍世界,用英語推廣日本的落語藝術。

復興日本演歌的美國人

2015年8月的一個迷人夜晚,澀谷公會堂座無虛席。兩千多名觀眾多為女性,他們舉著印著偶像照片和支持口號的標語和扇子……這並非演唱會上的一幕,而是日本2015年演歌男孩節的現場。

演歌誕生於明治時代,當時嚴格的法律禁止不同政見者將對政府的不滿宣之於口,人們就將這些想法編成歌曲唱出來。時代在變,演歌也變了,如今演歌的主題主要是追憶往昔,歌詞圍繞著愛與失去,曲調落寞憂傷。雖然日本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都可用於演歌伴奏,但無法吸引熱愛西式音樂的日本年輕人。2000年前後,日本能聽到演歌的地方幾乎只剩下懷舊風格的居酒屋了。

歷史上,演歌歌手必須經過長期而苛刻的訓練,他們師從於著名的詞曲作家和退役歌手,想要出道,須克服種種困苦。如今,日本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選擇「慢工出細活兒」的成名之路,他們對自己的包裝更像偶像天團。支持他們的粉絲則以中老年婦女為主,其中摻雜著對演歌的熱愛,以及對年輕男性夾雜了母愛的狂熱。

福本和子(Kazuko Fukumoto)是32歲的「演歌王子」山內圭佑(Keisuke Yamauchi)的忠實粉絲。演歌男孩節當天,她特意從千葉縣趕來。「他長得英俊,唱歌又動聽。」她告訴《朝日新聞》報,「他就像我兒子,我想要傾己所有支持他。」

隨著演歌衰落,偶像化的外表甚至不足以讓歌手獲得成功,他們除了演唱演歌,還唱流行歌曲,甚至到搖滾樂隊中客串。

有趣的是,讓日本年輕一代對演歌刮目相看的,是一個外國人。美國小夥兒傑羅姆·懷特(Jerome White)是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80後,外祖父是非洲裔美國人,在二戰期間結識了一位日本姑娘,生下了女兒晴美,一家人在戰後回到美國。懷特幼年時父母離異,外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讓他從小就對日本文化有深刻的認同,對演歌的了解也來自外婆。懷特6歲開始唱歌,10歲時已經會唱多數著名演歌藝人的代表作了。

從匹茲堡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後,懷特前往日本,一邊當英語教師和電腦工程師,一邊尋找成為職業演歌歌手的途徑。他曾向外婆許諾,終有一天要登上代表日本最高水準的歌唱晚會——NHK電視臺「紅白歌會」的舞臺。遺憾的是,外婆沒有等到這一天。2005年,懷特的外婆去世了,3年後,懷特的單曲《Umiyuki》正式發布,很快成為日本歌曲熱搜榜的第四名。懷特成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黑人演歌歌手。2008年,他在第59屆紅白歌會上獻唱,並在同年獲得了日本唱片大賞的最佳新藝人獎。

懷特的演唱風格受到嘻哈音樂影響,他穿戴著球衣、球鞋和棒球帽演唱,而非傳統的和服。他歌曲中傳統的歌詞勾起老歌迷的懷舊之情,現代的形象則使年輕人重新對演歌產生了興趣,甚至帶來了演歌復興的小高潮。

「吉田兄弟」賦予了三味線更加現代化的形象,但這件樂器仍然沒有引起年輕人的興趣。

「我的外國學生比日本學生還要多」

西村真琴(Makoto Nishimura)位於東京目黑區的小公寓堪稱日本傳統樂器的展示庫:書櫃前掛著一把三味線,被優雅的和服面料包裹著,而歌舞伎表演用到的其他樂器,比如笛子、鼓和古箏並排擺放在書架周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稱,正如在歌舞伎表演中一樣,三味線處於最中心的位置上。

西村初次接觸三味線是在17歲,那時她還是高中生。母親帶她去見著名音樂教授菊岡廣明(Hiroaki Kikuoka)時,後者鼓勵她拿起三味線試一試。此後,西村師從菊岡學習三味線25年。菊岡甚至在西村邊工作邊照顧兩個孩子時,免費教授她作為獎勵,讓她非常感激。如今,西村開設了家庭課堂,將她掌握的歌舞伎配樂知識傳承給年輕人。

雖然一些現代音樂家比如「吉田兄弟」(Yoshida Brothers)賦予了三味線更加現代化的形象,但這件樂器仍然沒有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如今日本少數的三味線演奏師多數來自音樂世家,技藝是祖上世代相傳的,家族的年輕人從六七歲就開始學習。

西村發現,已經被日本年輕人忽視的三味線,卻吸引著很多外國人。來向她求學的第一批學生中,就有一名澳大利亞人。「這非常諷刺,」她在家庭課堂的網站上寫道,「我的外國學生比日本學生還要多。」

到了晚上和周末,西村的公寓中就會響起吹拉彈唱的樂聲。每年她會組織一次音樂會,讓學生們穿著華麗的和服給上百位觀眾演奏。為他們伴奏的都是職業音樂家。

未來20年中,西村認為自己的三味線學生會超過200人。如今,這些學生來自德國、巴西、法國、南非、英國、波蘭、加拿大和美國。

在西村看來,「日本人不會享受音樂,他們專注於完美的演出和不犯錯誤。職業音樂家不會一同練習,總是在演出前才合練一次。我卻喜歡和我的學生們一起演奏。」她表示,這種集體彈奏三味線的感覺,讓她回憶起三味線鼎盛時期的榮光,當時三味線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在幕府還是公共澡堂,彈奏三味線的藝人都不可或缺。

雖然西村付出了很多努力,對她和她的音樂的支持仍然少得可憐。在研究三味線36年,並且從東京大學藝術系獲得學位後,在日本大眾眼中,西村仍然只算是業餘藝術家。「業餘的音樂人是不被尊重的。不管你的技藝多精湛,那終歸是你個人的愛好而已。」

西村說,那些不懂音樂的人總是輕率地作出判斷和批評。「他們認為我在浪費時間,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去做點賺錢的事情。」

藝名紗幸的菲奧娜,是日本藝妓文化誕生400年來的首位白人藝妓。

享受藝妓生活的澳大利亞人

出生在墨爾本的菲奧娜(Fiona Graham)過的日子,和多數旅日澳大利亞人並不一樣,因為她是日本藝妓文化誕生400年來的首位白人藝妓。

菲奧娜擁有牛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因為痴迷藝妓文化,她經過漫長的訓練成為一名藝妓,藝名紗幸(Sayuki),意思是透明的快樂。

菲奧娜對日本的感性認識始於15歲時的學校旅行。她立刻愛上了日本,甚至轉學到這個東方國家繼續高中學業。從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她前往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藝妓的世界仍是她最感興趣的話題,她甚至著手拍攝與之相關的紀錄片。「作為紀錄片創作者,從藝妓群體的角度拍攝這部片子非常誘人。(現實中)從來沒有外國人成為藝妓,所以我的視角是獨特的。」她告訴澳大利亞《每日郵報》。

終於被一家藝妓訓練館接受後,菲奧娜開始學習藝妓的技藝、風俗和生活方式。她表示,雖然西方世界誤認為藝妓是以色侍人,但藝妓其實都是藝術家,用掌握的藝術技能娛樂和陪伴客人。大部分娛樂都在餐桌上,包括上流社會的茶道、飲酒禮儀、音樂表演、舞蹈和書法。就連藝妓穿在身上的和服都是藝術品。

「以表演為生的感覺實在太好了。」菲奧娜說。她接受過舞蹈、擊鼓和茶道的培訓,而吹笛、彈三味線和演唱是她的專長。僅竹笛一項,她就要接受4位老師的培訓,著力於4種不同的曲調。

日本藝妓的數量已經從上世紀20年代的8萬人,下降到如今的兩千人。在菲奧娜看來,這些女性從業者都是堅強且韌性十足的實業家。

菲奧娜的生活已經和藝妓文化密不可分,她為宴會表演,陪伴客人出遊,還開辦了一家二手和服商店。此外,她也訓練新人,如今她的藝妓館中有5位來自日本不同地區的女學徒。

菲奧娜還熱衷於將外國人介紹到藝妓的世界裡。通常,藝妓的茶室不接待陌生人,必須有熟客擔任介紹人才能進入。而菲奧娜打破了這個慣例,她希望在尊重藝妓規則的前提下,讓更多人一窺藝妓的美妙。

以傳播日本落語為己任的加拿大人

桂三輝(Katsura Sunshine)坐在倫敦一家劇院的舞臺中間,投入地表演「落語」——日本的一種傳統單口相聲。他天然的金髮與身上夜鶯色的和服相得益彰。

這位45歲加拿大男子的雄心壯志是走遍世界,用英語推廣日本的落語藝術。如今他已經走過了10多個國家,表演受到了當地觀眾的好評。

自落語由300多年前的江戶時期興起以來,桂三輝是首位在大阪出道的非日裔的落語藝術家。雖然他使用英語表演,但表達方式和一舉一動都是日式的。他最常用的梗,就是「日本人有47種方式說謝謝你」。

1999年剛到日本時,桂三輝最感興趣的是歌舞伎和能劇。2004年,在橫濱首次觀看落語表演,令他佩服不已。「那是一見鍾情的感覺。」他用流利的日語告訴《朝日新聞》。

2008年從大阪大學藝術系研究生畢業後,桂三輝成為桂(Katsura Sanshi)的第十個弟子,正式學習落語。苦練的3年中,他發現日本的敬語十分複雜,更艱巨的任務則是掌握大阪方言。但老師對他的要求絲毫不放鬆,並且告訴他:「想要成為職業的落語藝人,身為外國人不能成為你學藝不精的藉口。」

桂三輝認為,落語的娛樂性是全球性的,他希望組建一個由外國人組成的「落語家族」。「那將會非常有趣,我會讓世界變成我的舞臺。」他說。

相關焦點

  • 日本傳統藝術:花道
    所謂花道,指將四季的花草,樹木的枝條等插入花瓶來表現其美感,並觀賞的日本傳統藝術。由佛龕前的供花發展而來,一般作為客廳。壁龕的裝飾,插花要使花從正面看上去最美。傳統的插花藝術由象徵為天,地,人的三根主枝。(真,副,體)構成。一 插花方式。
  • 對話|日本西洋美術館館長:浮世繪、型紙如何影響了西方藝術
    在此之前,「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國際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馬淵明子女士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分享了孕育日本主義(Japonism)的浮世繪版畫、繪本、型紙,以及日本主義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
  • 日本神戶,西洋風情與本土文化融合,吸引遊人穿梭探究!
    日本的神戶比較安靜,不想東京那種可以靠繁華出名,也不想京都能靠古老出名,吸引遊人來此遊玩,大概是因為它融合各國的風情,在神戶你可以看多很多西洋建築的影子,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將別國風情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城市吧!
  • 【遊俠導讀】近日,日本一項傳統的繪畫藝術得到復興,並吸引了眾多...
    據美國獵奇新聞網站「odditycentral.com」報導,近日,日本一項傳統的繪畫藝術得到復興,並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使用該繪畫技術的畫家用真的活魚來作畫,畫出來的魚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作畫前,畫家先把魚洗乾淨。待魚身幹了後,便用別針把魚鰭固定在木板上,接著開始作畫。
  • 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東京新聞》7月18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重啟審議,決定將20世紀法國代表性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1887年-1965年)設計的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等7個國家總計17個設施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評價稱這些革命性的作品為現代建築奠定了基礎。
  • ...日本觀眾 國立西洋美術館 日本畫 日本經濟-上海頻道-東方網
    繼去年10月解放日報社攜手金山區政府在日本舉辦「金山農民畫在京都」畫展後,一場充滿江南水鄉氣息與中國傳統風韻的視覺盛宴再次登臨日本。6月5日,金山農民畫中的近百幅優秀作品受邀前往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進行為期三周的特展。
  • 讓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超越時代
    周澤中近日,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市杜鵑花藝術節拉開序幕,各類文藝演出78場、主題藝術展覽5個、高雅藝術講座5場,日漸掀起歲末年初文藝惠民高潮。值得品味的是,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民樂演奏家方錦龍將前來長沙,且各價位演出票均已售罄。
  • 日本與西洋的初遇之美,臺北故宮呈現神戶文物與「南蠻藝術」
    16世紀至19世紀的日本,雖然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長崎作為其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在不斷地吸納來自中國及西方國家的貿易與文化。而文化的交融,讓日本在繪畫、瓷器、浮世繪等方面產生了很大變化:如蘇州版畫對其浮世繪的影響,沈銓繪畫對其將軍幕府御用樣式的影響,以及「南蠻藝術」對於日本繪畫中西洋元素的融合。
  • 這些日本料理竟然還有西洋血統?
    日本料理中的「外來血統」,一個是中華料理,另一個就是西洋料理。西洋料理與日本料理的「混血」,就是洋食。 雖然日本與歐美的大規模文化交流歷史比較短暫,但西洋料理滲透進入日本飲食之後,融合、碰撞,很快產生出新的火花。
  • 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入選世遺名錄 系亞洲唯一柯布西耶建築
    據日本《東京新聞》7月18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重啟審議,決定將20世紀法國代表性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1887年-1965年)設計的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等
  • 全球好展 | 日本西洋美術收藏大亨松方幸次郎:梵谷的「臥室」曾經是他的
    2分鐘速覽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60周年紀念特展2019年適逢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創立60周年,為此推出「松方藏品」大展,將展至2019年9月23日。二戰結束後,巴黎返還給日本370餘件該藏品系列作品,這也間接促成了1959年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成立。我們可以看到松方藏品不論規模,還是質量都是亞洲首屈一指的。那麼,松方幸次郎是如何購藏到那麼多梵谷、莫奈、羅丹等藝術大師的傑作呢?
  • 日本近代的書籍裝幀:融匯日、中、西洋風格的黃金時代
    反觀近代日本的書籍,則融合了日、中、西洋三方的形式、技術與材料,不同的運用比例,賦予書籍各式各樣的面貌。明治維新之後,將西洋的制書習慣帶入日本制書傳統中的情形逐漸普遍,那個時代日本舉國上下都十分熱衷吸收歐美文化。
  • 日本傳統藝術形式指南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一直是迷戀和靈感的源泉,不僅在日本,而且在國際上。這部分是因為,除其他事項外,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欣賞他們簡單的美。從花道藝術到優雅的茶道,這裡是我們對日本傳統藝術形式的指南。
  • 日本傳統藝術的傑作——漆器
    「什麼是日本傳統藝術和工藝的代表」,對於這個問題,許多日本人的回答是「漆器」。 漆器是木製容器和塗有多層太平洋漆樹或黑樹等樹的樹脂塗料做成的器皿。這些物品會用各種技藝來進行裝飾。
  • 傾訴時光的魅力 COF珠寶西洋藝術館系列重現經典
    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由法國建築大師柯布西耶於1959年傾情設計,是日本唯一一間專門收藏西方藝術作品的美術館,徜徉於東京國立西洋藝術館中,15世紀文藝復興的風尚令人心動不已,源自日本的COF珠寶追溯至那個遙遠的年代,推出"西洋藝術館"系列,跨越時空,重現古希臘羅馬之美。
  • 藝術文化濃鬱的日本十大經典博物館
    日本文化獨特而神秘,豐富多元,因此博物館的類型也非常多,但作為對傳統藝術與文化極端熱愛的小編還是更專注於對歷史豐富、文化深遠、藝術氣息濃鬱的博物館更情有獨鍾。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逛一逛日本經典的十大博物館,旅行必備哦!
  • 【嶗山區博物館系列】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二)
    青島金石藝術博物館、青島琴島鋼琴藝術博物館、青島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青島華仁輸液文化博物館、青島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青島九水生態園林博物館、青島愛在古毯博物館、青島海玉嶗山綠石博物館、青島嶗山灣漁村民俗博物館、青島玉窯陶瓷藝術博物館、青島朗藝藝術博物館、二月二民俗技藝體驗博物館、等13家獲省文物局註冊認證的非國有博物館。
  • 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秘密
    許多來日本遊玩的朋友一定知道歌舞伎這個日本傳統的藝術吧,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是著名的傳統藝術,今天小三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歌舞伎的藝術。所謂的歌舞伎就是日本固有的戲劇表演,是由演戲、舞蹈、音樂三個部分組成的傳統藝術之一。
  • 東西方冷兵器碰撞,日本武士VS西洋騎士!
    日前,有冷兵器愛好者在網絡上上傳了一段日本武士VS西洋騎士的冷兵器交流片段。儘管雙方略有表演性質,但是這樣的交流還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在現代日本,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冷兵器技巧,但大多數是以武道形式存在。
  • 明治維新150年︱劉士永:近代日本西洋醫學改革的表與裡
    但是其實這些明治政府送去學習西方醫學技藝的人,在價值觀念仍然深受江戶儒學思想的影響,因此當時日本洋醫界也非常流行「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或「視病猶親」等等,這些出自於傳統中國醫家的格言。而這些赴德習醫的人後來更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執行西洋醫學的第一代。我用「武士刀與柳葉刀」作為書名的用意就在於說,他們手上拿的雖是西醫的手術刀,但心裏面執著的仍是幕府以來武士社會裡的儒學規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