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水
神話傳說 白龍探母
睢水入泗的地方,是唐宋時期的著名古鎮——宿遷小河口。小河口鎮因地處兩河相交之處,水陸交匯,商賈雲集,為宿遷古代的商貿巨鎮。清初順治十五年,黃河決口,衝淤小河,遂為平陸,小河口鎮遂在清代以後日益衰落,作為睢河支系,文化淵源卻是一脈相傳。
去年夏天,為了考證睢水歷史文化遺存,王曉風曾驅車實地考證小睢河,過睢寧、到宿州,一路看來,發現其流向和古睢水大致相同,尤其是小睢河兩岸的風物傳說、神話故事,都和古睢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順著小睢河西去,至安徽靈璧縣大廟鄉,王曉風走訪過程中,意外搜集到那裡仍然保存著與睢水河神相關的文化遺存,最為突出的是睢水流域廣為流傳的小白龍探母的神話。傳說當地一位陳姓讀書人,家中有一愛女因涉睢水過河而懷孕,生下一條白龍,麟角錚然,飛升上天。其女因之遭受非議,不容於父母和鄉鄰,投河自盡。斂葬之時,恰遇小白龍回家探母,發現母親被逼自盡,憤然以狂風暴雨摧毀村落。因當日為農曆五月二十五,當地即有「五月二十五,小白龍探母」的神話傳說。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五,當地都有民間盛會紀念,舉行祭祀白龍和龍母的儀式。類似的民間傳說在古睢水流經之地廣為流傳,宿遷地區亦有「小白龍探母」的說法,其故事情節基本相同。
留有遺詩 並非訛傳
歷史上,曾出現過與睢水河神有關的事件,這就是清朝著名權臣和珅的遺詩「他年睢汛合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之謎。有學者認為,本文開頭提到和珅的遺詩,是和珅預言自己死後仍然忠貞保國,將會成為睢水之神,並且會保佑國家治理睢汛,受到官方祭祀的香火。
清代著名學者梁章鉅在其著作《浪跡叢談》中有《睢工神》一篇記載:「小住袁浦(即淮安清江浦),有一河員來謁,意氣軒昂,語言無忌,且言親在睢口(即宿遷小河口)工次,目擊合龍時,實有河神顯應,眾目所睹,但不知此神何名耳。餘記得嘉慶初在京,日閱邸抄,是時和珅初伏法,先是拿問入獄時,作詩,賜盡後,衣帶間復得一詩云: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年睢汛合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事後,刑部奏聞,奉御批云: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然則睢工之神,其即和珅乎?和珅音於河神同,或其名已為之兆矣。」
梁章鉅是和珅事敗後的學者和朝中官員,其記載的和珅遺詩應該可信度極高。他在文章中不僅記述了和珅的遺詩內容,還記錄了當時嘉慶皇帝對於這首詩的評價。按照封建禮法制度,梁章鉅是不敢假傳皇帝御批的,可見此事並非民間訛傳。
將和珅遺詩和宿遷的睢水河工直接聯繫起來,尤其令人稱奇。按理說,到了嘉慶年間,睢水早已淤墊百年,和珅即使成神也和睢水無關。但清代河防制度中,徐州以下的黃河南岸隸屬於淮徐道睢南廳,其工汛簡稱睢汛,加之黃河宿遷以南段仍然保留睢口地名,諸多事項恰與和珅的遺詩吻合。《南河成案續編》和地方歷史資料中,都有嘉慶年河決宿遷睢口的記載。
和珅妄想 成了笑柄
古代生產力低下,河員搶修河防,往往是一半盡心力,另一半憑天意,故而祭祀河神就成為河防的重要環節。如是機緣巧合,成功將決口合龍,就會歸結為河神佑護。那麼,和珅身在遙遠的京師,怎麼會把自己和千裡之外的宿遷睢口聯繫起來的呢?有的學者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是:乾隆六次南巡,鑾駕往返十二次,宿遷都是行宮駐蹕的重地,而乾隆南巡重要目的就是巡閱河工。宿遷睢口工段上承駱馬湖六塘河,下啟淮河洪澤湖,無疑是牽涉到國家漕運與河道的重地。和珅作為隨蹕重臣,自然知道睢工的重要性,因此,就有了「他年睢汛合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的遺詩。
其實,和珅欲化身為睢工河神的記載,並非只有梁章鉅這一個記載。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江蘇通志》主纂繆全孫也有相同的記載,其文末曰:「後刑部奏聞,御批云: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二十四日睢口合龍,有雲和相即睢口河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