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5月1日試開園】3月24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遊客服務展示中心及其配套工程基本的外部結構已基本完成。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計劃於2020年5月1日試開園,旨在打造一個集遺址保護、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生態休閒為一體的世界級大遺址公園旅遊目的地。該項目總投資約19.26億元,總佔地面積為379.91畝,其中博物館178.2畝,遊客服務展示中心及其配套設施201.71畝。遺址公園一期工程主要包括「一館」(遺址博物館)、「一心」(遊客服務展示中心及配套設施)、「一園」(劉賀墓園保護展示工程)、「一道」(海昏大道)、「一步」(遺址公園內部遊步道)5項工程和遺址博物館周邊環境整治、智慧公園(安防)2項配套工程。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效果圖(圖片來源: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
【多家單位聯合推出「文物不言 等待覆蘇後的傾聽」明星公益計劃】3月26日,由中國文物報社與湖北省博物館共同主辦,假日博物館、CAA CHINA、網易新聞三家單位協辦的明星公益計劃——「文物不言 等待覆蘇後的傾聽」正式推出。該活動以博物館藏品為切入點,通過文物背後的故事的解讀,將其承載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與精神傳遞給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以中華人文精神為身處疫情中的人們帶去動力。本次明星公益計劃上線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6件文物,分為6期視頻,每期3-4分鐘。
「文物不言 等待覆蘇後的傾聽」明星公益計劃宣傳海報
【貴州省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3月26日,貴州省博物館正式恢復對外開放目前,貴州省博物館博恢復開放的區域為1號、2號、3號基本陳列展廳和6號、7號臨時展廳,文創商店分區域分時段開放,少年數字館、4D影院及非遺劇場暫不開放,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16:00停止入場)。疫情期間,貴州省博物館實行實名預約參觀,每日限額1000人;暫停現場取票,未線上預約者不能進入博物館,並暫停定時免費講解及團隊預約與接待。入館前,觀眾需出示預約成功的二維碼、本人預約登記時使用的有效身份證件原件、掃描「貴州健康碼」、檢測體溫、登記基本信息、佩戴口罩、安檢物品,持綠色、黃色健康碼的觀眾方可入館;港澳臺及國外觀眾需要填寫《健康承諾書》,檢測體溫、安檢物品、佩戴口罩入館。
貴州省博物館館體建築(圖片來源:貴州省博物館)
【西藏美術館開工建設】3月23日,西藏美術館建設項目在原拉薩水泥廠舊址正式開工。西藏美術館是西藏自治區級美術館,項目建設以國家重點美術館為目標,力爭建成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教育、推廣等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國際化、數位化綜合美術館。拉薩老水泥廠是西藏第一家水泥生產企業,是20世紀60年代的產物,承載了西藏工業文化和紅色文化記憶。西藏美術館項目總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表示,這是中國省區級美術館範圍內,唯一採用工業遺產改造的美術館,在最大程度保留水泥廠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布局,滿足現代大型美術館的複雜功能要求,並融入西藏地域文化特點。
【法國藝術家們在推特上集體描繪疫情期間居家場景】近期,法國藝術家們在推特上創作集體藝術作品「新冠房子」(#CoronaMaison)。在一個房間和一個樓梯組成的空白模板上,每位藝術家各自描繪自己理想中的新冠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環境。作品始於插畫家佩雷諾普·巴基約(Pélénope Bagieu)的倡議,她在推特上提議進行一場「藝術創作接龍」(cadavre exquis),以打發居家時光。每位參與的藝術家在模板上進行創作,描畫出自己理想的居家隔離房間的室內陳設,但隨後將自己的作品遮蓋起來,並讓其他藝術家繼續接力創作。最後所有房間會結合起來,形成一座巨大的「新冠房子」,從中可以領略到每位藝術家獨特的風格。不久前,日本藝術家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據說能壓制疫情的三足美人魚(アマビエ),此次法國藝術家集體創作不失為藝術界又一次暖心的打氣。
一位藝術家描繪的居家畫室Image credit: @superalienninja on Twitter
·展覽資訊 / Exhibitions
【中國】深圳美術館:3月24日,深圳美術館正式恢復開放,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而舉辦的展覽「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的深圳圖景」也於當天開幕。該展覽以深圳美術館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展覽為依託,分為「春風送暖入屠蘇」「寶劍鋒從磨礪出」「欣欣此生意」三個篇章,精選深圳美術館相關藏品,以國畫、版畫、攝影等多種形式向觀眾展現了深圳改革開放的發展奇蹟。此次展覽中藝術家們以獨特的視角將深圳改革的歷程定格,讓觀眾通過藝術作品略窺城市景觀的建設歷程及滄桑變化。
「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的深圳圖景」展覽海報
【中國】廣州博物館:3月18日,廣州博物館正式恢復開放。同時,「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將延期至5月6日(暫定)。該展覽按照「吉金有聲 記名載史」「鏡中乾坤 託物寄情「朱白之間 印下眾生」「方圓興衰 古泉吉語」四個部分,展出廣州博物館藏吉金、銅鏡、璽印、古錢四類精品有銘銅器,以及廣東大觀博物館提供的7件代表性器物,共計208件(套),旨在邀請觀眾走近銅器,觀器識字,一同領悟古代中國先民思想和風俗。
「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展覽現場
【中國】紹興博物館:紹興博物館已於3月12日恢復對外開放,由紹興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衣襲華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覽將延期至4月6日。旗袍,是近代上海都市婦女的形象招牌。它脫胎於旗女之袍,原是滿族人民創造的日常服式,後幾經變化,擺脫舊式樣,盡顯女性體態曲線之美,成為時尚領域卓爾不群的一道風景。該展覽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不同面料、工藝及款式的48件旗袍,18件首飾與梳妝工具,並輔以各時期旗袍歷史照片
與整體氛圍場景的營造,向觀眾展現海派旗袍的起源、發展和傳承,呈現一件件旗袍背後的時代特徵與世俗風情。
展覽「衣襲華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覽現場
【中國】瀋陽故宮博物院:3月17日,瀋陽故宮恢復對外開放。為滿足廣大觀眾的觀展需求,原定於3月中旬結束的「皇帝賀歲——清宮年事文物特展」將延期至4月中旬。農曆新年過後,觀眾可來瀋陽故宮通過60餘件館藏精品文物回顧清入關前開創基業時期和入關後國力鼎盛時期,皇家過年的禮儀與習俗。
「皇帝賀歲——清宮年事文物特展」展覽現場
·行業發布 /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博物館照明「國標」面向全國博物館問卷調研】近日,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主編的國家標準 GB/T 23863《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以下簡稱「《規範》」)開始針對全國各類博物館的光環境開展調研。鑑於當下防疫形勢,為響應中央防疫工作指示,本次特採用線上調研方式了解博物館光環境現狀。此次《規範》修訂工作已於2019年10月正式啟動,調研工作將持續至2020年6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誠邀廣大博物館管理人員參與本次調研,調研數據將僅用於支撐《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編制工作。
博物館日報聯繫郵箱:
museumdaily@iartmuseum.org
《新華·博物館日報》欄目由新華網客戶端、國際博物館信息中心和《藝術博物館》雜誌聯合出品,目前分為「熱點新聞」「展覽資訊」「行業發布」三大板塊,致力於打造全球博物館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國內新聞主要面向公眾讀者,以提供博物館界熱點新聞、文化藝術領域動態和重要展覽資訊等內容為主,同時發布行業新政策、新動向。國際新聞主要集中發布全球博物館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側重於服務文化管理者和博物館從業人員。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