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近地小行星Ryugu星短暫著陸

2020-12-14 西瑪帶你看世界

當日本航空宇宙探索機構的「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近地小行星Ryugu星上短暫著陸時,科學家們注意到小行星表面有兩種不同顏色的物質。

一種紅,另一種藍。現在,根據對宇宙飛船捕捉到的觀測結果的新分析,科學家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一樣,Ryugu在其歷史上的某一時刻很接近太陽。

隼鳥2號在2019年2月登陸小行星Ryugu星之前拍攝了這張照片。

這次著陸事件還導致飛船的推進器噴出了一層物質。它擾亂了小行星表面一層類似小行星表面微紅色物質的深色細顆粒物質。這與小行星隕石坑的位置相比較。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副教授、該研究作者友松·莫羅塔(Tomokatsu Morota)和他的同事稱正是在那個時候,「推進器在著陸後立即升起的紅色、黑色的細顆粒是由太陽能加熱產生的。」

「我們還發現,根據已確定的隕石坑和較紅物質之間的地層關係,這些結果表明,太陽加熱造成的地表變化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Ryugu」在太陽附近經歷了一次軌道漂移。

這項研究發表在周四的《科學》雜誌上。

科學家們在向一顆近地小行星發射了一顆小炮彈後了解到了什麼

小行星不會就這麼亂跑,直奔太陽而去。它們的運動受行星軌道的控制。

Morota說:「一般來說,近地小行星被認為是通過與木星和土星的軌道共振從小行星主帶運至近地軌道。」「我們認為,當Ryugu從主帶被運送到近地軌道時,它在太陽附近經歷了一次軌道短途旅行。」

位於巴黎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派屈克·米歇爾說,一旦「Ryugu」成為一顆近地小行星,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

米歇爾指出道:「當一顆小行星變成近地小行星時,與行星的近距離接觸會擾亂它們的軌道,它們會在與太陽的平均距離上經歷一種隨機行走。」「在Ryugu星的例子中,行星的擾動導致它在某一時刻更接近太陽,然後回到當前的軌道。」

米歇爾補充說,小行星不會經歷典型的進化。它們獨特的軌跡是由行星控制的。

幸運的是,返回地球的樣本包含了來自小行星表面的混合物質——包括小行星向太陽漂移的證據。

樣本中可能包含一些關於Ryugu星歷史的線索,否則很難理解。

最新的圖片顯示,Ryugu是一顆奇特的無塵小行星

米歇爾說:「不幸的是,我們無法通過從這顆小行星目前的軌道開始計算,來追溯它的演化過程,並及時計算出它的時間。」「這對於像Ryugu星這樣的小行星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與行星的距離很近,進化非常混亂。」

這不僅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Ryugu,還有助於他們了解太陽系歷史的其他方面。

Morota說:「這些分子是如何通過太陽加熱而發生化學變化的,這對於了解有機分子的化學演化很重要,因為有機分子可能是被運送到早期地球的。」

自從訪問了Ryugu之後,隼鳥二號已經帶回了大量的數據,以便科學家們在樣本返回地球之前進行研究和分析。

Ryugu是一顆直徑約3000英尺的黑色旋轉的頂部狀小行星。地面上布滿了卵石。而且非常乾燥。

太空飛行器拍攝到的照片顯示,黑暗和粗糙的巖石分布均勻,也有明亮和光滑的巖石。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上有兩種物質,因為它可能是由其母星撞擊後殘留的碎石形成的。

美國宇航局計劃從一顆小行星上收集第一個樣本,並找到了它的目標

這些巖石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是原始的隕石。有些巖石含有一種被稱為包裹體的小而有顏色的物質,它可能含有像橄欖石這樣的礦物質。這也在碳質球粒隕石中發現。

研究人員還確定,這顆小行星主要由多孔材料構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很少發現富含碳的隕石;我們的大氣層保護它們,使它們分解成碎片。

通過向小行星發射太空飛行器獲得的這類信息,將與美國宇航局的奧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訪問另一顆碳質近地小行星Bennu時收集的數據進行比較。

米歇爾說:「我們通過『隼鳥二號』獲得的所有知識都無法通過地面觀測獲得。」「所以,對小行星的詳細描述絕對需要這些太空冒險!」

相關焦點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捕捉到了近地小行星Ryugu的近照
    日本隼鳥 2 號探測器,剛剛拍攝到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近地小行星 Ryugu(龍宮)的圖像。 在登陸之後,它將部署一個著陸器和三個漫遊車。在返回地球之前,它們會在小行星表面形成一個人造隕坑(鑽孔取樣)。隼鳥 2 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繼隼鳥 1 號之後的拓展任務,後者仍是當前唯一帶著太陽系小行星表面樣本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隼鳥 2 號抵近想像圖從設計和外觀上,隼鳥 2 號都很好地借鑑了它的前輩。不過為了提升飛行任務的可靠性,它的科學儀器也經過了大量的升級。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經過約6年的太空飛行,隼鳥2號探測器於5日在地球附近和回收艙分離。
  • 「隼鳥2號」即將著陸,並攜帶了貴重寶貝
    從日本宇航局官網獲悉,2014年發射並在龍宮小行星登陸的隼鳥2號太空艙已獲準在澳大利亞著陸。有數據顯示,該太空艙載有從近地小行星「龍宮」表面捕獲的珍貴塵埃,也將一道登陸地球。對於「隼鳥號」的壯舉,有不少國家宇航局對其發出了祝賀,面對「龍宮」表面的貴重寶貝,也有人對其「眼紅」,畢竟這些貴重寶貝對人類研究近地小行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起「隼鳥號」太空艙,可能很多人並不十分熟悉。今天筆者就對「隼鳥號」的基本資料做一個簡單介紹。
  • ...龍宮|月球|地球|隼鳥2號|探測器|日本|奧西裡斯-rex|jaxa|小行星
    北京時間12月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於東京時間6日3時(北京時間2時)左右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著陸。該回收艙攜帶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微量塵埃和巖石樣本,JAXA將對其展開後續研究。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將小行星樣品帶回地球
    12月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投下的一個裝有小行星「龍宮」上塵土樣本的返回艙,已經成功在地球著陸。 「隼鳥2號」情況簡介 「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是日本發射的「隼鳥」的後繼探測器,於2014年12月由H-2A運載火箭搭載從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其任務是探測小行星「龍宮」。 2018年6月,「隼鳥2號」抵達「龍宮」預定軌道。
  • 返回地球前,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都做了哪些事?
    北京時間12月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於東京時間6日3時(北京時間2時)左右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著陸。該回收艙攜帶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微量塵埃和巖石樣本,JAXA將對其展開後續研究。小行星常被用於專指太陽系內非彗星的小天體,一般被認為是由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微行星演變而來,是至今發現數量最多的太陽系天體。
  • 日本航天局從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中回收了小行星樣本
    日本航天局官員周日對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Hayabusa2)在一次史無前例的任務中收集的稀有小行星樣本抵達地球表示歡迎。在夜空中的一連串光線中,一個裝有從遙遠的小行星上採集的珍貴標本的膠囊到達了地球。科學家渴望已久的這些樣品的重量不超過0.1克,可以幫助闡明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
  • 日本「隼鳥2號」踏上歸途
    「隼鳥2號」項目經理津田裕一說,「我們希望它能為我們提供新的科學知識」。該探測器將把「碳和有機物質」帶回地球,這些物質將提供有關它們在太陽系周圍如何分布、為什麼會在小行星上出現、與地球有何關係的數據。鑽石形狀的「龍宮」直徑約900米,距地球約3億公裡。
  • 人類首次將地月系以外的石塊帶回地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 2 號...
    IT之家12月6日消息 發射六年之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 2 號回收艙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預計在今日中午前後完成回收任務。「隼鳥 2 號」昨日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 「龍宮」碎石的密封艙,該密封艙於 6 日凌晨 2 時 50 分被投放到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地帶。
  • 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盒被打開 首次觀察到「龍宮」的碎片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啟了最近返回的「隼鳥2號」樣本艙,發現裡面確實有來自深空的寶藏在等待。周一,該機構披露了從近地小行星 「龍宮」上收集到的首批材料圖像。「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追逐太空飛行器,它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圍繞龍宮度過了16個月。
  • 隼鳥2號展示了日本不可小覷的航天實力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2月22日,由日本研製發射的隼鳥2號探測器在龍宮小行星表面成功完成了首次著陸,並按照計劃在著陸後飛離了小行星表面。3月5日,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在youtube上發布了這次著陸過程的視頻畫面。
  • 「隼鳥2號」傳回了「龍宮」較清晰圖,此前還經歷了一場驚魂之旅
    在距離龍宮小行星1500公裡的位置上,隼鳥2號傳回了龍宮小行星一張比較清晰的圖片。按照計劃,「隼鳥2號」將在龍宮小行星上著陸,採集小行星上的巖石樣本並帶回地球,為科學家們提供最鮮活的研究素材。在目前已經發現的約74萬顆小行星中,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的直徑只有約1000公裡,大約相當於地球的十三分之一,而大部分小行星的直徑均在10公裡以下。小行星可能出現的位置從地球軌道內側一直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但絕大部分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有些小行星可能在運行過程中到達距離地球相當近的位置,存在潛在的與地球相撞可能,這類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
  • 澳洲沙漠驚現密封艙內載小行星砂石!日本隼鳥2號成功達成任務
    ▲日本小行星探測機「隼鳥2號」(Hayabusa 2)達成任務。(圖/翻攝自臉書「SpaceAustralia.com」) 文/中央社東京6日綜合外電報導 從日本小行星探測機「隼鳥2號」(Hayabusa 2)分離的裝有小行星砂石密封艙,於日本時間6日凌晨4時47分左右,在澳洲南部沙漠被發現,確認成功返回地球。
  • 小行星採礦可能不是夢 日本隼鳥2號抵達「龍宮」將採集巖石樣本
    回到2005年,日本宇宙飛船隼鳥號在2010年成功返回之前,試圖收集樣本的過程中撞到了小行星Itokawa。圖片來源:ESA/Rosetta/NAVCAM在此時刻,兩個新的任務正在接近它們的目標,美國NASA的OSIRIS-REx正在接近小行星Bennu,而日本的隼鳥2號是隼鳥號的後續,上周抵達了小行星Ryugu的軌道
  • 「隼鳥2號」撞擊小行星新論文發表:隕石坑如公交車般大小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報導,多虧了日本宇宙飛船「隼鳥2號」讓人類得益在另外一個世界留下巨大的印記。當地時間周四,發表在《科學》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詳細描述了由「隼鳥2號」太空撞擊發現的隕石。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小行星很可能是由更大、更堅固的小行星在大型撞擊事件後遺留的碎片形成的。因此,現在「龍宮」上發現的水痕很可能是富水母星在某次加熱事件後的乾涸遺蹟;(2)「龍宮」也可能是在經歷了災難性毀滅事件並重聚成礫石堆後才逐漸乾涸;(3)過去,「龍宮」在途經太陽時,有過幾次近距離自轉,這可能導致小行星溫度升高,表面變得乾燥。「隼鳥2號」上的設備能夠幫助科學家確定哪種觀點更符合事實。
  • 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攜帶有小行星樣本
    2號#這些樣品一旦降落到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的降落傘下,就離開了菱形小行星 Ryugu,它圍繞著地球和火星的太陽運行,長達1.8億英裡。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危險的小行星以及它們何時會撞擊地球。次級魅力Hayabusa 2是對2003年由日本發起的 Hayabusa任務的後續行動。Haibsa2是第一個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但由於收集機制的失敗,只有一些微小的塵埃返回了地球。
  • 日本隼鳥2號成功降落小行星 2020年帶回太陽系歷史
    在距離地球3.4億千米距離上,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著落在一個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收集了小行星的巖石樣本,預計在2020年隼鳥2號將攜帶樣本返回到地球,揭開太陽系早期歷史。隼鳥2號隼鳥2號是日本航天局(JAXA)開發的探測器,是隼鳥號的繼任者,隼鳥號在2010年成功帶回了小行星「絲川」的巖石樣本,而隼鳥2號目標是採集小行星「龍宮」(Ryugu)的巖石樣本。絲川和龍宮都屬於近地小行星,科學家想通過研究小行星的物質組成,探索太陽系的早期歷史。
  • 日本隼鳥2號帶100毫克小行星土返回地球,同樣採土差別這麼大?
    落到的隼鳥二號返回艙 我們都知道,嫦娥五號剛剛從月球獲取了2公斤月壤,正在回家的路上。隼鳥號自從2003年5月9日發射升空之後,一路上問題不斷,但還是跌跌撞撞地與絲川小行星會和。等到2005年11月20日和26日兩次嘗試著陸時,各種問題頻發,實際上兩次著陸都失敗。但樣品艙可能被助推器噴射而揚起的灰塵沾染,於是這些灰塵就被帶回了地球。說白了,隼鳥一號的任務,從本質上來說,是失敗了。
  • 帶著「寶藏」的隼鳥2號回收艙回來啦
    (攝於澳大利亞南部,2020年12月6日拍攝並公開)圖片來源:(c)AFP PHOTO / JAXA2014年12月,隼鳥2號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乘載H-IIA火箭升空後,於2019年2月在距離地球約3億千米的C型小行星「龍宮星」上成功著陸並開始收集樣本,力求通過分析帶回地球的僅約0.1克的樣品,從而加深人類對生命起源和宇宙構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