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合合
《三國演義》開篇講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古今中外的封建社會,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一直處於鼎盛時期,經過百年幾十年的歲月流轉,舊的統治階層腐敗崩潰,會逐漸形成新的利益集團一統天下,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也就是俗語中說的「江山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實在朝代更迭的亂世之中,基本上都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那麼它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能夠成為封建王朝的最大剋星,瓦解延續百年的江山呢?
農民起義的先河
秦朝末年,胡亥和趙高為了修建始皇陵和阿房宮,先後徵調了超過200萬的民夫,當時秦的總人口也不到2000萬,如此喪心病狂的徭役制度,搞得天下百姓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在民夫中擔任屯長的陳勝、吳廣,自知此次徵調定是前路難測朝不保夕,很大可能丟掉性命。
二人不願再做任人宰割的魚肉,於是秘密聯繫他人,殺掉看守的軍官,在大澤鄉扛起大旗,公開表示反對胡亥的暴虐統治,此後各郡縣受到欺壓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拉開了秦末亂世的序章,不久之後秦朝滅亡,又經過多年徵戰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陳勝吳廣起義初期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給受到壓迫的廣大貧苦百姓一個新的出路,原來不只有在統治者的欺壓下受苦受累,還可以通過起義推翻昏庸無能的統治者,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也讓成為懸在此後歷代君王頭上的一把利劍,告訴他們百姓並不會任人欺負,在走的無路的時候會奮起抵抗,使得統治階層及時反省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民間譁變會受到統治者重視的原因,稍有不慎就會引發農民起義,動搖根基。這種相互的作用後來被李世民形象地比喻為舟與水的關係,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農民起義爆發的緣由
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盛行,這是一種極為矛盾的生產方式,一方面各家各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自給自足的生存要求,對社會的發展和封建王朝的統治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小農經濟又是極為不穩定的,往往會受到朝廷賦稅的影響,如果為君者清明有為,願意為百姓思考。那麼各種苛捐雜稅就會比較少,百姓們在交完賦稅後還能夠生存下去,就會開創海晏河清的盛世,一旦統治者實行暴政,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不顧百姓死活,一味增加賦稅的話,就會成為沉重的枷鎖牢牢壓在百姓的身上,使得他們沒有喪失生存的希望。最關鍵的是,古代生產力落後,通過土地生產的糧食不多,但凡遇見乾旱洪澇等災害,也會導致良田顆粒無收,百姓們流離失所,奔赴異鄉乞討為生。所以那些改良生產工具的工匠們才會受到至高無上的嘉獎,成為百姓們眼中的「神明」。
為了維護統治,在農民和統治者的矛盾即將爆發的時候,也會有許多飽學的為官者為民請命,申請變法,主張降低賦稅,改革土地制度和耕種方式,緩解百姓們生存的壓力,但是往往會觸發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對,最後不了了之。所以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即便是堅韌頑強的農民們,在失望陰霾的籠罩下,就會在逆境中爆發怒吼,發動起義,反對昏庸無能的統治階層,爭取迎來嶄新的生活,這個過程是十分悲壯的,有無數的人為此丟掉自己的生命,在落後的封建社會中,人命就是如此的不堪,一文不值。
農民起義的力量
人在絕望中會爆發出無窮的力量,所以在農民起義運動中,這種怒吼會轉換成強大的戰鬥力,成為壓死封建統治階層最關鍵的一根稻草。當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往往就代表著這個朝代的統治已經進入末期,即使有開明的君王和臣子們的挽救,也無力回天,多年的民怨積累已到達頂峰,並且還會有心懷不軌的人趁亂而起,煽動其他地方的人揭竿而起,逐漸演變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瓦解統治階層。
從經濟上來說,小農經濟一旦崩潰,百姓們不再耕種作物而是佔據一方對抗朝廷之時,就標誌著封建王朝已經沒有了喪失了大多數的經濟來源,那麼其奢侈無度的生活就會被破壞,國庫就會空虛,沒有錢財進行一系列的治理,從而導致王朝的滅亡。在軍隊戰鬥力方面,當王朝末年百姓流離失所之後,軍隊也會成為腐敗的場所,各種軍工器械陳舊不堪,士兵們軍紀渙散,很難恢復強悍的戰鬥力,與起義軍交手就會落敗,使得王朝喪失最後的屏障,而新的利益集團就會在起義軍中尋求幫助,整頓兵馬,操練新軍,徵戰天下開創功業。
在思想方面,歷朝歷代推崇儒家思想,就是其根本的「禮數」,這樣就能時刻強調忠君,但是農民義氣爆發後,天子的地位急劇下降,人們不會再效忠於他,思想觀念薄弱,轉而尋求新的能人,助其成就霸業。
而這也是史學家們公認的農民起義的弊端,他們會是封建王朝的剋星,容易推翻舊的統治階層,但是卻由於局限性,只能尋求新的統治者,如此循環往復,所以看似王朝的更迭,也可以看作農民們的自我拯救過程,當原有王朝無法保障生活時,就會遭到打擊,建立新的王朝,這也是歷史的選擇。
總結:天下社稷,民貴君輕,封建君王只有時刻以百姓為主,才能保障王朝的興盛,但由於統治階層才能的不確定性,利國利民的策略很難繼承下去,所以就會爆發農民起義,成為推動朝代變更的決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