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最大剋星,亂世之中的農民起義,為何能夠瓦解百年江山?

2020-12-20 小牛絮叨

分分合合

《三國演義》開篇講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古今中外的封建社會,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一直處於鼎盛時期,經過百年幾十年的歲月流轉,舊的統治階層腐敗崩潰,會逐漸形成新的利益集團一統天下,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也就是俗語中說的「江山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實在朝代更迭的亂世之中,基本上都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那麼它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能夠成為封建王朝的最大剋星,瓦解延續百年的江山呢?

農民起義的先河

秦朝末年,胡亥和趙高為了修建始皇陵和阿房宮,先後徵調了超過200萬的民夫,當時秦的總人口也不到2000萬,如此喪心病狂的徭役制度,搞得天下百姓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在民夫中擔任屯長的陳勝、吳廣,自知此次徵調定是前路難測朝不保夕,很大可能丟掉性命。

二人不願再做任人宰割的魚肉,於是秘密聯繫他人,殺掉看守的軍官,在大澤鄉扛起大旗,公開表示反對胡亥的暴虐統治,此後各郡縣受到欺壓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拉開了秦末亂世的序章,不久之後秦朝滅亡,又經過多年徵戰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陳勝吳廣起義初期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給受到壓迫的廣大貧苦百姓一個新的出路,原來不只有在統治者的欺壓下受苦受累,還可以通過起義推翻昏庸無能的統治者,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也讓成為懸在此後歷代君王頭上的一把利劍,告訴他們百姓並不會任人欺負,在走的無路的時候會奮起抵抗,使得統治階層及時反省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民間譁變會受到統治者重視的原因,稍有不慎就會引發農民起義,動搖根基。這種相互的作用後來被李世民形象地比喻為舟與水的關係,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農民起義爆發的緣由

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盛行,這是一種極為矛盾的生產方式,一方面各家各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自給自足的生存要求,對社會的發展和封建王朝的統治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小農經濟又是極為不穩定的,往往會受到朝廷賦稅的影響,如果為君者清明有為,願意為百姓思考。那麼各種苛捐雜稅就會比較少,百姓們在交完賦稅後還能夠生存下去,就會開創海晏河清的盛世,一旦統治者實行暴政,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不顧百姓死活,一味增加賦稅的話,就會成為沉重的枷鎖牢牢壓在百姓的身上,使得他們沒有喪失生存的希望。最關鍵的是,古代生產力落後,通過土地生產的糧食不多,但凡遇見乾旱洪澇等災害,也會導致良田顆粒無收,百姓們流離失所,奔赴異鄉乞討為生。所以那些改良生產工具的工匠們才會受到至高無上的嘉獎,成為百姓們眼中的「神明」。

為了維護統治,在農民和統治者的矛盾即將爆發的時候,也會有許多飽學的為官者為民請命,申請變法,主張降低賦稅,改革土地制度和耕種方式,緩解百姓們生存的壓力,但是往往會觸發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對,最後不了了之。所以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即便是堅韌頑強的農民們,在失望陰霾的籠罩下,就會在逆境中爆發怒吼,發動起義,反對昏庸無能的統治階層,爭取迎來嶄新的生活,這個過程是十分悲壯的,有無數的人為此丟掉自己的生命,在落後的封建社會中,人命就是如此的不堪,一文不值。

農民起義的力量

人在絕望中會爆發出無窮的力量,所以在農民起義運動中,這種怒吼會轉換成強大的戰鬥力,成為壓死封建統治階層最關鍵的一根稻草。當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往往就代表著這個朝代的統治已經進入末期,即使有開明的君王和臣子們的挽救,也無力回天,多年的民怨積累已到達頂峰,並且還會有心懷不軌的人趁亂而起,煽動其他地方的人揭竿而起,逐漸演變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瓦解統治階層。

從經濟上來說,小農經濟一旦崩潰,百姓們不再耕種作物而是佔據一方對抗朝廷之時,就標誌著封建王朝已經沒有了喪失了大多數的經濟來源,那麼其奢侈無度的生活就會被破壞,國庫就會空虛,沒有錢財進行一系列的治理,從而導致王朝的滅亡。在軍隊戰鬥力方面,當王朝末年百姓流離失所之後,軍隊也會成為腐敗的場所,各種軍工器械陳舊不堪,士兵們軍紀渙散,很難恢復強悍的戰鬥力,與起義軍交手就會落敗,使得王朝喪失最後的屏障,而新的利益集團就會在起義軍中尋求幫助,整頓兵馬,操練新軍,徵戰天下開創功業。

在思想方面,歷朝歷代推崇儒家思想,就是其根本的「禮數」,這樣就能時刻強調忠君,但是農民義氣爆發後,天子的地位急劇下降,人們不會再效忠於他,思想觀念薄弱,轉而尋求新的能人,助其成就霸業。

而這也是史學家們公認的農民起義的弊端,他們會是封建王朝的剋星,容易推翻舊的統治階層,但是卻由於局限性,只能尋求新的統治者,如此循環往復,所以看似王朝的更迭,也可以看作農民們的自我拯救過程,當原有王朝無法保障生活時,就會遭到打擊,建立新的王朝,這也是歷史的選擇。

總結:天下社稷,民貴君輕,封建君王只有時刻以百姓為主,才能保障王朝的興盛,但由於統治階層才能的不確定性,利國利民的策略很難繼承下去,所以就會爆發農民起義,成為推動朝代變更的決定性力量。

相關焦點

  • 宋朝為何沒有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文/寂寞的紅酒農民起義,是我國古代困擾中原王朝的一個大問題。歷代中原王朝都對農民起義非常頭疼,因為在古代農民起義是常有的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爆發農民起義,而且很多都是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很多王朝就是被這種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推翻的。不過有意思的是,宋朝時期,我國境內農民起義數量非常頻繁、但起義的規模卻很小,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更是幾乎沒有。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宋朝為何沒有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首先,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人的生活質量是非常高的。
  • 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為何能夠獲得勝利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能夠從一介貧民轉變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正是藉助了當時農民起義的這個大浪潮。雖然我國古代社會中經常性的會發生各種農民起義,但是真正能夠成功的為數並不多,向朱元璋這樣能夠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政權的更是屈指可數。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與當時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的。
  • 同為亂世,為何劉邦李淵能一統江山,而曹操雄才大略卻僅割據一方
    因此秦始皇剛剛去世,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在秦的全境爆發,最終,讓秦陷入灰飛煙滅的局面,從農民起義爆發,到西漢的統治確立,這前後一共經歷了七年的時間。圖片:農民起義爆發劇照2、東漢戰亂東漢末年的戰亂,和秦末又有不同,此時東漢立國已經長達二百年左右,東漢帝國的剝削階級也膨脹到了一定的程度。
  • 歷代農民起義都是反抗剝削,為何遭到否定?
    歡迎點入予象才的文章,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歷代農民起義都是反抗剝削,為何遭到否定?」這些事久經流傳,漸漸被人懷疑:這些農民起義屢屢失敗,其原因是不是農民起義軍這個組織的根本就是有問題的呢?只包含歷代有影響力,且盛極一時的農民起義,歷代貫穿始終都有一些小的農民起義。這樣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真正的「草根皇帝」中國一共只有3位,分別是劉邦、劉秀、朱元璋。可見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很低,其內部就知道有很大的問題了。內部問題到底在哪?
  • 北宋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權,為何爆發農民起義,只能說農民日子難過
    「農民起義」這個貫穿中國封建社會的名詞,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歷史上,一個封建王朝的末期,因為官員的腐敗,統治者的無能,再加上天災作祟,農民朋友往往生活比較艱難,為了活下去,大批農民就團結起來跟政府作對,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農民起義。
  • 古代農民起義不斷,但是,為何勝利的很少?
    1、 農民起義的本質 其實農民起義這個詞彙僅僅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農民起義,存在著一個二元制的結構模式。 2、 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不過,在中國的歷史上,能夠拉起一陣農民起義軍的古代豪傑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他們並沒有幾個能夠真正建立起新的政權:比如唐朝的黃巢大軍雖然攻入了長安
  • 古代農民起義為何從秦朝開始,春秋戰國之前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是古代封建制王朝之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誠然,古代的農民起義大多都只能開個頭,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中的星星之火。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又比如太平天國起義。他們大多都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只並不妨礙他們的引導性作用。
  • 近代中國農民起義的點滴思考
    當時,中央將《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印行,作為全黨整風的學習文件。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部還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向全黨發出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敗在於進北京後忽略敵人,不講政策,脫離群眾,妄殺幹部,實為明末農民起義留給我們的一大教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代偉人毛澤東特別希望總結歷史上李自成和洪秀全兩次農民起義的教訓,也特別要求我們黨要吸取這兩次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
  • 江蘇文化日曆 | 中國近代最大規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天京的陷落標誌歷時14年之久、遍及18個省的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太平天國起義動搖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始的標誌是1851年金田起義,結束的標誌是1864年天京陷落,歷時13年。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鹹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標誌著運動失敗。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
  • 他是金榜題名的才子,為何加入黃巢起義?
    ——皮日休《橡媼嘆》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裘甫在浙東起義。唐懿宗鹹通九年,龐勳、許佶在桂林起義。在一切亂象的背後,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末期都要面臨的致命問題——土地兼併。大量土地和束縛其上的農民被掌握在各地的割據勢力手中,勉強維持著表面權威的朝廷,此時已沒有多餘的控制力和財力去撫恤在死亡線上掙扎著的底層人民了。
  • 魔咒丨周朝800年日本2000,為何沒有一個封建王朝國運超過300年?
    秦朝——亡於農民起義(舊貴族反撲)西漢——貴族篡權東漢——軍閥混戰、農民起義西晉——異族入侵隋朝——農民起義唐朝——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北宋——異族入侵元朝——農民起義明朝——農民起義、異族入侵清朝——資產階級革命、軍閥逼宮由此可見,封建王朝更迭的主要推手,是農民起義。
  • 古代社會人口承載力的極限與農民起義的爆發
    秦代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完成了大一統,經過春秋戰國長達幾百年的戰亂,秦統一之後人口大約只有兩千萬左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又使得人口出現大規模減少,漢代初期,相比於秦朝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千萬左右,經過西漢幾代皇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漢人口迅速增長。
  • 白蓮教起義成為幾百年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唐朝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大發展和大穩定時期,不僅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更有唐文華中的佛教經典,在繁榮的盛唐人口極度增長最終爆發了大起義。到了清朝,滿族入關,這個時候更加激化了白蓮教的分化,白連接在明朝比較安享太平,而且思想幾乎脫離了教義的神韻,而是一種底層階級的心聲,他們在清朝可得不到這樣的待遇,加上清政府的大力鎮壓,矛盾激化,白蓮教起義其實成為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 為何在中世紀的歐洲,農民起義不僅規模小,而且還無法建立政權?
    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農民起義,他們中有很多都對封建王朝造成很大的影響,有時能夠給封建王朝帶來難以複合的創傷,像唐朝的黃巢起義和明朝的李自成起義;有時則能夠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比如秦末的劉邦和元末的朱元璋。
  • 大一統王朝頻頻出現的「農民起義」,在先秦時代為何很少發生?
    那就是秦後封建王朝的滅亡多半和農民起義脫不開關係,但是先秦時代似乎很少出現農民等被統治階級的起義現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那麼,這樣的認知下,農民起義自然就是一件很荒誕的事兒,這些人不會想著改朝換代,頂多只是聚集起來反對一些苛刻的待遇而已。但是,這種認知在漢朝推翻秦朝的時候被打破了。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宋朝富有而繁榮,為何總是發生農民起義?
    為何兩宋社會動蕩不安,農民起義頻繁?宋朝富有而繁榮,為何總是發生農民起義?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宋真宗除了讓專門的大司農等農業專家進行培育改良,其自身也在皇宮之中進行試種。後來,宋真宗又引入了暹羅(現在的泰國)的良種水稻,對前來宋朝貿易的阿拉伯人也十分看重,他們帶來的胡蘿蔔等,也在宋朝進行大量的種植。
  • 明朝為何頻繁爆發農民起義?
    明朝為何農民起義不斷,明朝農民起義的主要思想又是什麼?大體而言,明朝的農民起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不是每一階段的農民起義都有具體的綱領,而是與其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下面每個階段各舉一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加以分析。
  • 日本皇室坐了2680年的江山,但中國皇室,為何每300年就被推翻?
    從時間來算的話,日本皇室從獲得江山到現在,已經坐了2680年的江山。中國雖然也實施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是中國皇室大約每隔300年,就會被人推翻,這是為何呢?中國皇室為什麼沒有像日本皇室一樣始終穩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