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2020-12-07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像掐斷了能量源一樣進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

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

(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

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

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

西歐直到8世紀,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此後一直到16世紀,歐洲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發生農民起義的次數用一雙手的手指都能數得過來,不超過七八次。而且,歐洲所謂的農民起義更像是一場帶點暴力性質的社會運動,規模小,破壞力輕微,更沒有帶著改朝換代的目的。如法國的一次起義,是為了恢復村社制度;諾曼第農民一次起義,起因是為了按自己的法規意願使用森林和水源。

難道是因為歐洲中世紀的農民更加溫良恭順嗎?

有歷史學者研究,其根源在於郡縣制和分封制。

中國的夏商周三代,實行的是分封制,沒有發生過規模級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創立了劃時代的郡縣制,不過15年,陳勝吳廣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掀起了秦末農民戰爭的颶風。

簡而言之,郡縣制下,皇權是一根最大最粗的抽血管,為了維持專制皇權,又派生了龐大的官僚體系,這個體系自發生長出了管網密布、犬牙交錯的抽血系統,一方面供養主心房,更多的則是供養自身。這些密密麻麻的、各種不同規格粗細的甚至包括毛細的管道全部插在社會最底層農民身上,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不管豐歉、無論平亂,無時不在汲取血液和養分,越到後來,汲取的欲望越強烈越變態。當農民失血過多,奄奄一息的時候,積壓的憤怒和怨恨就會讓他們鋌而走險,抽刀斬斷這些猙獰的管道,並順著這些管道,一直「殺到東京,奪了鳥位」。

中世紀歐洲實行的是分封制。歐洲的分封制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化的契約安排,國王與貴族(領主)、貴族與騎士、貴族與農奴之間都有一種古典契約關係,界定了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封建制下,貴族高高在上,農奴受苦受累,但是底層的負擔是恆定的、清晰的,不會一天天加碼。英國中世紀的地契表明,地租往往長達200多年不變。

中世紀的莊園都有自己的習慣法,稱為「莊園慣例」,這些慣例經歷史學者研究表明,並非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東西,其條款相當清晰精準,哪塊地一年交多少東西,都寫得清清楚楚,經過上百年的沿襲,雙方都了如指掌。這種莊園法甚至有專有機構來維護,即莊園法庭,如果有一方不遵守,可以起訴,雙方可以自由辯論,判決的依據不是領主的意志,而是習慣法。

由於莊園的農奴直接為領主創造財富,所以農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領主的保障機制的覆蓋,這正是現代國家的社會保障機制的由來。與人們的想像相反,中世紀農奴的基本權利是享有保障的,如領主不能隨便拿走農奴耕種的土地;享有一定的假期;提供基本的生產工具(牲畜車輛等);農奴家的主要勞力去世,領主有義務贍養他的家人;遇到天災,領主有責任進行救助。

當這一切失效時,農奴和莊園主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時,仍然有申訴和妥協的機制。農奴可以向上一級的領主或直接向國王請願,大家能坐到談判桌上協商解決。

正是由於上述的種種制度安排,中世紀雖然黑暗,但是底層民眾沒有起義造反的動力。

歐洲的中世紀到底算不算黑暗,現在也有很多不同觀點,例如莊園經濟促使的技術進步、城市自治、商品市場、行業協會、中世紀大學,這些現代文明的源頭都誕生在歐洲中世紀的所謂黑暗時期。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有空再聊。

相關焦點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黑暗時代:中世紀。(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
  • 中世紀只有「黑暗」嗎?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所以,被蠻族入侵後,歐洲就如同那個吃了毒蘋果的公主一樣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直到15世紀才再度甦醒。然而,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在大量的數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上,發現所謂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並沒有那麼「黑暗」,或者說,這是一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時期。而且這個「黑暗時代」恰恰是今天西方制度的形成期。
  • 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黑暗時代:中世紀。(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中世紀西歐普通農民極其貧困,房子不分房間由石牆,泥地,和茅草屋頂組成。房子裡最重要的家具就是床,通常只有一張,床還是需要代代相傳的重要資產。
  • 歐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大部分像是「村鬥」?
    眾所周知,農民起義在古代中國十分頻繁,可以說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農民起義的歷史,很多強大的王朝都倒在了農民起義的大軍下,進而引起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然而,對比一下古代的歐洲,農民起義的次數要少很多,而且規模大部分都很小。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暴力而骯髒,是誰把歐洲推向了地獄?雖背後有諸多因素,不過歐洲人當時所信奉的天主教也有很大的"功勞"。 中世紀黑暗,漩渦中的底層狀態 歐洲的中世紀,是歐洲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 歐洲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眾所周知,歐洲歷史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1.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代歷史2.羅馬帝國滅亡後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3.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為代表的近代歷史3.以一戰二戰為分割線的現代歷史其中,以中世紀的歷史的看法是歷來評價最低的,一般史書都會講歐洲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之後經過宗教改革擺脫教會的束縛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不要說普通農民,就連貴族有時候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比如9世紀的有些貴族想要「驕奢淫逸」,於是提高了地租,結果農民就開始造反了。公元841年至842年,薩克遜地區就發生了一次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編年史家寫道:「當地的達官貴人受到了……莫大的迫害和侮辱。」 這次起義的農民被稱為「古法之子」,因為他們想要恢復「往昔一樣的生活」。
  • 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裡,一個常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有成功的農民起義,而歐洲沒有?」 不幸的是,這是一個偽命題。正如高爾基所說,世界各地的傳統社會農民都沒有什麼差別,農民起義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加上環境的變化、鼠疫、戰爭等各種因素,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人們,災難不斷的增多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機遇與風險並存歐洲歷史的發展階段中,有兩個所謂的黑暗期:第一個黑暗期是邁錫尼文明到古希臘文明之間300多年的斷層;第二個黑暗時代就是中世紀時期。
  • 歐洲的中世紀非常幸福,國王、地主、農民各得其所
    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大致有三個等級:國王、封建主、農民。國王的權力並不大,唯一的權力就是:如果臣子們違反法律,他可以依法處置,或者沒收他的莊園。歐洲的國王不專制,也沒能力專制。爵位是任意的,並不固定,封臣與封主之間並沒有任何爵位的要求,一個男爵或子爵可以把土地封給一個公爵,叫公爵做他的封臣。甚至於國王也可以從公爵或子爵什麼的手裡接收封地,做他臣子的封臣。國王只是大一點兒的封主,有的國王甚至沒有封臣的領土大。封地的繼承也有規則。封臣死後,封地的繼承只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封主不能干涉。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
    中世紀的歐洲,城鎮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區只能看見森林和田野。有人煙的地方,除了一些莊園農奴居住茅草房外,就是那些坐落在險要地帶的城堡。這些城堡實際上就是當地的政權中心,領主和騎士就是這些城堡的主人。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強大的國家政權,封建領主各自割據一方,為了保護領土和擴張勢力,經常混戰。領主多是騎士出身,未接受教育。再加上當時教會踐踏、摧殘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遺產,只知宣揚神學,束縛人們的思想,以致整個社會長期陷入愚昧和迷信的狀態,部分史家稱之為「黑暗時代」。
  • 歐洲中世紀普通農民,到底住著什麼樣的房子?
    中世紀農民中世紀初期的農民,只有少數是自由的。《企鵝歐洲史3》中明確記載:「奴隸在1000年的歐洲社會中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公元11世紀以前,很多農奴住在領主提供的房子裡,少數自由民的住所,也是就地取材的簡陋「窩棚」——因為在這一時期,整個歐洲都面臨著糧食危機,莊園裡養不活更多的人,農民只能拼命耕種,根本沒有資源和能力搭建更好的房屋。
  • 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黑暗?黑麵包能當武器,風乾的肉更是堅硬
    如果說起中世紀的歐洲,最著名的也許就是黑暗料理了。因為在當時歐洲人往往並不是非常注重衛生,並且因為條件有限就造成了飲食上的奇葩。那麼在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麼黑暗呢?首先說主食,在歐洲中世紀人們最常食用的主食就是黑麵包了。
  •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城市能興起?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共同支撐
    在同時期的歐洲,各個封建國家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城市。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實際發展水平是怎樣的呢?又是如何興起的呢?一、 歐洲中世紀城市的實際水平首先說一下歐洲的中世紀。按照史學說法:我們把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拜佔庭帝國被土耳其滅亡(公元476年-15世紀)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直播名稱 黎明前的黑暗? 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 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歷代農民起義都是反抗剝削,為何遭到否定?
    歡迎點入予象才的文章,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歷代農民起義都是反抗剝削,為何遭到否定?」被否定的根源在哪裡農民起義歷代都有,它的出現,也就是給這個王朝的政權敲響了喪鐘,但我們可以發現,歷代的農民起義成功的很少見,所以我們常常在書上看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給**王朝予以沉痛的打擊。」
  •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嗎?
    歐洲的歷史劃分不像中國的朝代更替那樣清晰明了,但也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段:一是古典時期,希臘羅馬的歷史時期;第二階段是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直播名稱黎明前的黑暗?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歐洲漫長的中世紀被歐美歷史學家看作是黑暗時代,那是一個被神權和王權所統治的時代。翻看世界地圖我們不難發現整個歐洲和中國國土面積相當,但就是在這樣的國土面積中卻存在大大小小几十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有些信仰基督教,有些信仰天主教,有些信仰東正教。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一般來說,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像中世紀一樣,這三個時期中的每一個都缺乏硬性和快速的參數。中世紀早期早期的中世紀時代有時仍被稱為黑暗時代。它有時被稱為中世紀社會的「開花」,這得益於12世紀的知識分子復興,像亞培拉和託馬斯阿奎那 這樣著名的哲學家,以及巴黎,牛津和博洛尼亞等大學的建立。石頭城堡建築爆炸,歐洲一些最宏偉的大教堂建成。在物質文化和政治結構方面,中世紀時期看到了中世紀主義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