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
所以,被蠻族入侵後,歐洲就如同那個吃了毒蘋果的公主一樣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直到15世紀才再度甦醒。
然而,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在大量的數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上,發現所謂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並沒有那麼「黑暗」,或者說,這是一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時期。而且這個「黑暗時代」恰恰是今天西方制度的形成期。換句話說,要是沒有經歷中世紀,就沒有今天獨特的西方文化。
歷史並不是沿著「進步」這一條單一的線前進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帶來了無數的混亂、死亡和毀滅,出現了巨大的倒退,城市被付之一炬,歐洲淪為農村。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確實在各方面都落後於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和中國隋唐王朝。
但是人們很少注意到的是,所謂「禍兮福之所倚」,即使是在這種混亂和毀滅中,也孕育著新的生機。
首先,中世紀出現了羅馬帝國時期不可能出現的技術進步。
羅馬帝國實行奴隸制,奴隸制是不利於技術進步的,因為奴隸數量巨大,價格低廉。奴隸主不必費心去研究技術,節省勞力。羅馬帝國崩潰後,奴隸制也隨之崩潰,不再有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湧入西歐。每個莊園裡擁有木匠、鐵匠等各種工匠,這樣也有利於生產工具的改進。農奴也不同於奴隸,糧食打多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水漲船高,因此,農奴也有熱情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以上各種因素的匯合,就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首先是重犁的使用。羅馬時代,歐洲用的是輕犁,重犁能夠有效地深耕,把土壤翻起攪碎,能把雜草叢生、難以耕作的低洼荒地開墾成良田,擴大耕種面積。13、14世紀後,歐洲原來的荒地大量被開墾,糧食產量迅速提高。
此外,歐洲人還發明和改進了很多利用水力和風力的工具,比如水車和風車,其中有些技術,比如水車,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中世紀才大規模地應用。
更為主要的是,經濟的發展為商業復興和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羅馬教廷的專制、野蠻和黑暗不亞於其他專制政權,而這種黑暗正是建立在人們的貧窮基礎之上的。直到經濟發展之後,人們才有力量開始從愚昧中走出來。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
從中世紀後期開始,歐洲不論是物質文明還是政治文明都出現了迅速發展,發展的結果不是量變而是質變。而從13世紀起,中國的政治文明卻基本是反向發展,因此,雙方差距越來越大。
乾隆晚年,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到達中國。來到中國前,歐洲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富庶而強大的國家,如同馬可波羅說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綾羅綢緞。然而到了中國之後,他們卻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大部分普通人都遠比歐洲人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