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
與宗教息息相關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音樂也不例外。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聖歌,歌詞多是採自聖經,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樸實。
主要貢獻者
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聖·安布羅斯和教皇格裡高利一世。
聖·安布羅斯
公元390年左右,聖·安布羅斯當選米蘭大主教期間仿效東方的長老們,在他的教會裡建立起禮儀,規定教歷上每個節日所唱的歌曲。還在西方教會中既有的應答式詩篇誦唱和讚美詩,開西方教會音樂發展之先河,因而被譽為西方教會音樂之父。
聖·安布羅斯推行對聖歌的雙聲合唱,引入和聲,並準許非僧侶、教士的俗人參與演唱,使教會音樂得以發展和普及。
格裡高利一世
公元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一世為了統一教會儀式中的音樂,將教會禮儀歌曲、讚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經歌曲》,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後來就被人們稱做"格裡高利聖詠"。
格裡高利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格裡高利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
格裡高利聖詠原來是沒有記譜的,而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播。後來,由於聖詠數目的增多而需要給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輪廓,於是就逐漸產生了簡單的記譜。格裡高利聖詠追求一種肅穆、超脫的氣氛,排斥人世的激情。
格裡高利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