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狀況:
中世紀歐洲城市似乎並沒有排水系統,也沒有糞便回收的做法。當時不少城市裡的人,直接把糞便往窗外的大街上潑灑。沒有人回收糞便,這同樣也說明了當時歐洲人似乎不使用糞肥。北宋汴梁城本就有排水系統,但當時城裡為了糞肥,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行會。這大約就是「糞霸」的起源。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大體是以體液平衡學說為主。當時把所有的疾病都歸結於體液不平衡。所以才有那些很奇怪的治療方法。
飲食:
中世紀歐洲飲食有多悲催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絕對不合乎現代中國人的口味。烹飪上歐洲也有類似體液平衡的觀點。比如歐洲人認為幹硬的牛肉需要用煮,冷溼的魚肉需要烤或炸。雖然挨著海,但歐洲的鹽價很高,某系地方甚至比中國官營壟斷下的鹽價都高。比如北歐名產:臭青魚罐頭的出現就是因為節約食鹽。當時歐洲人生產比較多的是風乾肉。這東西就是把肉放在北風裡吹乾成木乃伊。風乾肉能保存很長時間,保存幾十年的也能吃(當時人並不在乎二惡英之類的)。食用風乾肉前,要先用刀子掛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層。然後在河水中浸泡一兩天,然後在煮熟食用。味道只能說吃不死人。古代羅馬軍隊出徵不喜歡吃肉而喜歡吃麵包,就是這個原因。當時歐洲調味料極少,香料就不說了,甜味主要靠蜂蜜。蜂蜜在歐洲價格極高,兩個領主為幾箱子蜂蜜打仗都不稀奇。
餐具
提起西方的餐具,第一印象就是刀叉了,但是刀叉出現在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卻是很晚的,當時貴族吃飯使用勺子或手,把飯菜撈到自己的盤子裡食用。餐叉是從拜佔庭傳播到義大利,而後傳到歐洲其他地區。
刀叉其實希臘人公元前就發明了,並且東西羅馬一直用。但直到東羅馬崩潰,文藝復興西歐及北邊的這些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才開始用刀叉。之前他們一直用手,擦嘴用袖口領子
如果乃穿越中世紀,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沒有鑄鐵。
鑄鐵也叫生鐵,是含碳量比較高的鐵。質地脆硬,一般用來製造農具之類的。西方高品位鐵礦石比較多,所以從古代剛開始發展鐵器時,西方就一直採用塊煉鐵。塊煉鐵的原理是用還原反應,把鐵中的氧元素和其他雜質置換出來,屬於低溫煉鐵技術。這種煉鐵技術能得到雜質比較少的熟鐵。這種熟鐵有一個缺點:內部空隙很多,顯微鏡下成蜂窩狀。西方鋼鐵冶煉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直在這項技術上較勁。包括後期的板甲,實際上也是用這種熟鐵,經過淬火滲碳而得到低碳鋼製造。所以一般的板甲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結實。同時也因為熟鐵易於加工,所以西方才能大量的製造板甲。
相比之下,中國鐵礦石品位不好(法國古羅馬時代煉鐵廠遺址中的礦渣都比中國的鐵礦石強),所以很早就出現了高溫煉鐵技術。這裡我不想說東西方那種技術更好,就說說鑄鐵的問題。農具對鐵器的要求,比起韌性彈性,更重視耐磨。比如您用熟鐵製造犁頭,很容易就會磨損。中國因為能夠大量製造生鐵,所以農業生產率比西方同期高許多,並以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技術**。比如輪作。一塊土地上按季節種植不同的糧食,這除了需要追肥(就是糞肥)外,還需要更好的耕作技術,否則農民根本忙不過來。西方則沒有這個條件,而且可能也有西方緯度高而的光照不足的原因。西方好像一直採用的是輪耕,也就是休耕法。.不過西方為了消化剩餘的農村勞動力和利用休耕的土地,發展出來農牧結合的技術。總體上說,沒有鑄鐵,西方古代的生活方式就和東方有很大的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