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世界藝術史的人都說,中世紀時的歐洲最為黑暗,因為那時的政權全被教會所把持,民主被壓抑,無人性,甚至還有過追求科學的布魯諾被教會燒死那樣極端的事,也由此而產生了後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從而拯救了整個西方,大至拯救了整個世界。
研究世界美術史的人也大都認為,中世紀時的歐洲美術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往往從古希臘、羅馬一下子就跳到了文藝復興時代,當中全被忽略,一點也不提。
於是,面對著羅馬之後到喬託之間的世界,我們都恍如迷霧,一無所知。然而我一直對那個溟濛的時代非常好奇,一直想撩開那層神秘的帷幕,看一看裡面究竟是個怎樣的世界?不管好醜,也得一見。因為那一段畢竟也是歷史,不容不計。
第一次實現這個想法是在羅馬尼亞,朋友帶我去看一座13世紀時的教堂,它深藏在西北靠近匈牙利的一個省的大山裡,沒有因為奧斯曼軍隊的入侵而被搗毀破壞。這是一座全用石亂壘成的小教堂,粗糲簡陋,然而卻存有一種古樸的風格,與周邊雄偉的山景非常相襯。
進入教堂之後,迎面的牆上是一幅畫在木板上的抱嬰聖母像,那是一位瘦削的女性,兩手僵硬地抄在胸前,抱著那位大智慧的聖者基督。按理說,女性和嬰兒都是非常可愛的形象,都應該被畫得非常討人喜愛,然而眼前的這位至高無上的女人卻是絲毫也不能引起人們的喜愛,她的表情木然,身材幹癟,一點也沒有女性的溫柔,也毫無女性的體徵,做作地舉著雙手,抱著那個木偶似的上帝的使者。這樣一座偶像,已經被煙燻火燎了若干年,背後的金箔也已經脫落,瞧著她,我不懂她究竟是根據什麼能夠獲得人們的膜拜?至少也應該獲得人們的喜愛才行。
這就是中世紀時的宗教偶像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或許是因為她是深山中的草根所作,民間的工藝粗糙簡陋,如同中國土地廟裡的神祗,造像藝術不是上乘所至?然而畢竟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壁畫滄桑古樸,有了一種雅然。
再一次大量地看到這些中世紀時的藝術,是在伊斯坦堡的索菲亞大教堂,這是始建於公元6世紀時的宏偉建築物,還保存著查士丁尼時期的風格,是典型的中世紀的產物,裡面雖然經過後來奧斯曼帝國的破壞,但後來還是復原了一些,仰看著那些高踞於天庭之上的神聖然而木然的偶像,我對中世紀時的藝術終於有了初淺的印象。
然而這一次,竟然在巴塞隆納的西班牙宮,這座既帶有巴洛克風格又具有現代氣派的展廳裡,一下子竟然看到無數的美術作品,這是全世界中世紀時最大的一批壁畫收藏,它包含了西哥特和羅馬時期的作品,這正是史書上所說的中世紀的黑暗時期。這使我宛若墜進了時間之井,就這樣一下子闖進了中世紀。
我專門地注意了這些羅列在展廳裡的偶像,更是特別注意到了那些神壇上的聖母形象。這些聖母像原來都是被供奉在神龕上,被人頂禮膜拜的,因此在材料上就不止是普通的繪畫了。她們一般都是用麻布或是木板做成底,在上面用蛋彩或是重彩顏料來細細繪製,然後再在畫的周圍或是畫上的一些重要部位進行裝飾,在畫上人物形象的背景上全部貼以真金箔,把人物的頭光做成立體的浮雕光圈,再貼飾黃金。有的畫上還要在聖母的衣袍的飾品上也做出浮雕,貼飾黃金或是鑲嵌寶石,以顯示其珍貴。在神像的四周,一般都會裝飾有極為考究的立體神龕,用名貴的木材來做出,雕出花紋和圖案,有的還裝出建築的形狀。
在這一切窮奢極侈裝飾著的畫面當中,一般都立著一位面容蒼白、姿勢僵硬的聖母,她的面容從不帶笑,即使懷抱著嬰兒,也不露出一絲笑容。或許這是為了顯示一個人的「原罪」,為了顯示人生之苦、基督救世的任務之繁重,更是為了顯示她這萬世之祖、母儀天下的踞傲?總之,在那一時期的偶像裡,我從沒有見到一個微笑著的聖母,也沒有見到一個豐滿的聖母。可能在初期的教義上,認為聖母既然貴而為神,就不應有人所具有的感情,也不應該同下民有所相似,並有所感情交流。她只應該踞傲在上,接受信徒們的膜拜,以自己的冷漠來顯示一種至高無上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