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中世紀非常幸福,國王、地主、農民各得其所

2020-12-11 歷史老師講歷史

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大致有三個等級:國王、封建主、農民。國王的權力並不大,唯一的權力就是:如果臣子們違反法律,他可以依法處置,或者沒收他的莊園。

歐洲的國王不專制,也沒能力專制。國王們要坐穩寶座,首先自己要遵守法律,只能娶一個老婆,而且不能離婚。國王的統治必須公正,如果隨意懲罰或者殺害百姓,臣子們就沒義務效忠,國王的結局會很悲慘。

國王與封建主都是地主,地主就是貴族,貴族們分為五個等級: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還有勳爵與騎士兩個特殊階層。貴族們既是封主,又是封臣。爵位是任意的,並不固定,封臣與封主之間並沒有任何爵位的要求,一個男爵或子爵可以把土地封給一個公爵,叫公爵做他的封臣。甚至於國王也可以從公爵或子爵什麼的手裡接收封地,做他臣子的封臣。國王只是大一點兒的封主,有的國王甚至沒有封臣的領土大。

封地的繼承也有規則。封臣死後,封地的繼承只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封主不能干涉。憑著各種婚姻和血緣關係,一些封臣得到了大量土地,最終尾大不掉。英法爆發百年戰爭,主要原因就是法國的諾曼第公爵的封地,比法國國王大得多。

封主與封臣之間,有軍事和納稅義務。如果封主要打仗,封臣必須為他作戰,如果封主被俘,封臣要為封主交納贖金;封臣要按時向封主交納一定數量的貢賦。封主必須做事公道,否則封臣可以不服從。如果封臣受到攻擊,封主必須提供保護。

農民們其實有很多權力。封建主不得隨意將他們趕走,如果要賣掉土地,必須連土地上的人民一起賣。農民老了不能幹活,莊園主就得養到他死去。農民們假期多,每周只要幹五天活,碰上大的節日或者春種秋收,莊園主還必須請他們大吃一頓。

相關焦點

  • 國王只能湊30個農民打仗,中世紀歐洲真那麼窮嗎?
    《企鵝歐洲史2》中有一組數據:「這些小單元的面積各不相同,但通常在100平方千米左右,相當於懷特島郡的四分之一,肯特郡的四十分之一……」而同時期的愛爾蘭地區,也是各種分裂,在中世紀早期至少存在100個以上的國王。但是,有些國王非常寒酸,領地內的臣民少得可憐。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西歐直到8世紀,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此後一直到16世紀,歐洲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發生農民起義的次數用一雙手的手指都能數得過來,不超過七八次。而且,歐洲所謂的農民起義更像是一場帶點暴力性質的社會運動,規模小,破壞力輕微,更沒有帶著改朝換代的目的。
  • 為什麼古代中國大規模修建城池,而中世紀的歐洲卻更多修建城堡?
    西方中世紀採用的則是領主式的統治模式,其實有點類似於中國分封制下的貴族統治模式,地方分別由大大小小的領主所統治,領主雖然也需要向國王負責,但卻擁有著高度的自治權。這種模式下,地方人口、土地、財產的得失僅僅關係到了領主的存亡,而對於國家損害其實並不大。
  •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城市能興起?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共同支撐
    在同時期的歐洲,各個封建國家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城市。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實際發展水平是怎樣的呢?又是如何興起的呢?一、 歐洲中世紀城市的實際水平首先說一下歐洲的中世紀。按照史學說法:我們把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拜佔庭帝國被土耳其滅亡(公元476年-15世紀)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圖:中世紀騎士裝備2.封建社會的農奴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農奴制度可以追溯到4世紀前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他下了一個敕令禁止農民離開土地。當然,中世紀農奴逃跑還是比較容易的。一個領主的管轄範圍很小,追逃能力有限,哪裡缺勞動力,哪裡的土地多,哪裡的領主條件好,農奴就可能逃到哪裡去。工商業城市興起後,農奴逃跑的去處更多了,領主們也沒有什麼辦法。所以聰明的領主就會對農奴好一些。
  • 歐洲中世紀普通農民,到底住著什麼樣的房子?
    中世紀農民中世紀初期的農民,只有少數是自由的。《企鵝歐洲史3》中明確記載:「奴隸在1000年的歐洲社會中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實際上,直到中世紀晚期,大多數歐洲農民的房子,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也許僅僅是擴大了面積、隔出了兩個小房間,或者有了一個小閣樓。下面,我們來看看,中世紀歐洲農民最常見的住房。
  • 歐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大部分像是「村鬥」?
    這樣,國王對貴族地盤內的農民並不直接管轄,農民被剝削嚴重時,鬥爭的對象也是封建領主,而不翻地高高在上的國王。也就是說,歐洲的農民起義,類似我們說的「反貪官不反皇帝」。比如,扎克雷起義時,農民起義軍的口號是「消滅一切貴族」,他們將百合花戴在軍旗上,表明自己擁護國王;瓦特·泰勒起義時,起義軍也對英王理查表示信任;1525年的德國農民起義,德國農民提出的口號是「承認一個君主,即羅馬帝國陛下,不承認其他任何君主」。對比中國明末的農民起義,李自成提出的口號則是:「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民不堪命。誕我聖主,體仁好生。」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暴力而骯髒,是誰把歐洲推向了地獄?雖背後有諸多因素,不過歐洲人當時所信奉的天主教也有很大的"功勞"。,導致政權散亂,在封建割據下,戰爭的爆發是家常便飯,政權分散在國王、貴族、騎士等封建主的手中,在他們的混亂統治下,構成了梯形等級制度,使得他們的權力有限複雜而分散。
  • 這是中世紀歐洲版「新白娘子傳奇」,還是西方的聊齋故事?
    這個女孩非常漂亮,身穿華麗的宮廷服飾,一看就出身高貴。但是,此時這名少女正在無助的哭泣,領主埃諾立刻上前詢問,想知道出了什麼事情。少女告訴他,自己名叫梅綠絲娜,本來是要坐船去嫁給法國國王的,沒想到發生了海難,她僥倖逃生流落至此。埃諾沒有把這名女子送到法王的宮廷,而是帶回了自己的領地。
  • 「小貴族」權力增加,國王權力被限制,波蘭形成議會君主制
    比如在波蘭國家統一後不久,國內發展速度最為明顯的就是農業經濟了,大量的荒地、山地和森林開始被開發成為了耕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群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此波蘭國的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但是由於當時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使得大多數的農民都只是依附農民,並沒有自己的土地。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其餘歐洲國家情況類似,語言的演變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和我們聽不懂粵語是一樣的,但粵語就是古代的普通話。我們在來看歐洲中世紀飲食,今天的西餐吃起來高雅富有情趣,看著刀叉牛排就讓人很有食慾。但在中世紀的歐洲飲食可不是這樣,麵包可以用來打不聽話的老公,老公不聽話一麵包棍子下去必然抱頭鼠竄。只有國王或者貴族才吃得起小麵包精麵粉所做。其餘的黑麵包很硬都是下層人的口糧。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在中世紀漫長的一千年時間裡,貴族領主們始終不用擔心吃喝問題,畢竟他們的領地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但是,普通農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從食物入手,看看中世紀農民的生活。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封建制度興起的時代,伴隨著新興的社會制度,歐洲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快速的階段。一、前往城市打工,通過打工來補貼生活,然而在歐洲中世紀,即便是一些較大規模的城市,也難以容納如此之多的農民務工,由於勞動力過剩,導致了務工人員的工資降低。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中世紀的歐洲,「屎尿」從天而降,地上汙水橫流
    今天的歐洲以禮儀聞名天下:男士都有紳士範,著裝考究,舉止文雅,謙虛、禮貌、含蓄、深沉;女人都帶貴族風,雍容華貴,鮮豔得體,精緻內斂,溫柔浪漫。但是你了解中世紀的歐洲嗎?今天我就顛覆大家的認知,給大家介紹一些中世紀歐洲的冷知識,絕對夠冷,絕對驚爆你的眼球!不信?你請往下看。
  • 你所不知道的中世紀歐洲城堡裡的秘密
    國王皇后攜王子公主、公爵騎士歡聚一堂,夜夜笙歌美酒狂歡,這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如煙花般絢麗的盛宴,實際生活中的城堡卻和你想像中的大相逕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歐洲城堡,探究城堡裡的秘密。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
  • 中世紀歐洲鐘樓史:教會與商人的時間掌控戰爭
    農耕時代歐洲絕大多數人——無論是領主、教士還是農民——的收入均來源於土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諸國繼承了羅馬帝國關於家庭份地和徵稅單位的統計方法,農民的勞作成果通過相對穩定的地租和勞役而非工資匯集到貴族手中。
  • 權力的遊戲,歐洲中世紀城堡衰落之謎
    城堡,是中世紀歐洲的標誌性建築,他們是騎士們的主戰場,也是貴族們的名利場。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城堡開始大規模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此時的城堡是標準的軍事建築,一切以僅是防禦為重。大約從13世紀中晚期開始,雖然仍有少量城堡為軍事目的而建造,但建造得越來越多的是具有較好居住功能的「城堡」,建造者更多考慮的是方便生活和炫耀身份,而不是提升軍事力量。
  • ——淺談歐洲中世紀的飲食文化
    一方面,因為歐洲中世紀的傳統種植業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沒有引進馬鈴薯以及大米的時期,穀物是最適合在歐洲大陸生長的農作物。另一方面,由於交通技術的落後,中世紀歐洲人很難獲得海外的優質作物,也無法批量種植,所以才導致了飲食結構相對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