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嘴裡那塊肉!」——淺談歐洲中世紀的飲食文化

2020-12-19 火焱文史

任何一種愛,都不比對美食的熱愛真切。——蕭伯納

經常有人說: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誠然,精美的食物可以讓我們放鬆身心,有機會去用舌尖感受美味所帶來的,味蕾上的愉悅。

然而,對於歐洲中世紀的老百姓來說,可能就沒我們這麼幸運了——他們不光很難體會到美食帶來的幸福感,甚至有些人一輩子的菜譜上,都只有寥寥幾樣素食。

貴族們雖然有錢能購買到豐盛且新鮮的食材,但他們卻不得不在一段周期裡禁止食肉。

究竟是為什麼?到底是誰在阻止人們對美食的嚮往呢?

也許本篇文章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中世紀食物的發展歷程

縱觀歷史,其實中世紀的飲食文化發展的很慢——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這接近1000年的時間裡,似乎人們的飲食結構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因為歐洲中世紀的傳統種植業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沒有引進馬鈴薯以及大米的時期,穀物是最適合在歐洲大陸生長的農作物。

另一方面,由於交通技術的落後,中世紀歐洲人很難獲得海外的優質作物,也無法批量種植,所以才導致了飲食結構相對單一。

這就造成了,在中世紀早期,穀物仍然統治著整個主食界,這種情況在1536年隨著土豆的引進才有所改善。

不過,雖然是單一的穀物類主食,但也分三六九等——大麥、燕麥和黑麥是給窮人吃的,而小麥則是統治階級的專屬。

儘管品種不同,但最終這些穀物都會被做成麵包、粥、稀粥以及義大利麵。而蠶豆、蔬菜以及之前所說的大麥,則作為下層階級的「窮三樣」,成為了低階穀類食品的重要補充。(大豆是在16世紀哥倫布登陸美洲後才被引進的。)

那麼除了這些穀物,中世紀人還吃啥呢?

首先,肉類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來源,但它們只會在貴族們的餐桌上出現。通常,人們會通過打獵或者養殖來獲得這些新鮮肉類。

不過,其實中世紀的肉類並選擇不多,肉店裡常賣的就是豬肉、雞肉、魚肉以及羊肉這「老四樣」。

牛肉很少見,因為人們需要牛來耕作,所以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殺牛的。鱈魚和鯡魚則是北方人的主要肉食;為了方便貯存,這些魚類還經常被做成魚乾、煙燻魚或醃魚。

後來,隨著經濟貿易的再次發展,中世紀晚期逐漸衍生出一種更精緻的烹飪方法,並在整個歐洲貴族中樹立了新的美食標準。

由於更多的香料被引進,在這一時期,果汁、葡萄酒、醋,以及黑胡椒、藏紅花和生薑等美食元素會經常出現在美味佳餚中。

另外,再加上糖和蜂蜜的推廣和使用,一舉奠定了歐洲人偏愛酸甜口味的飲食習慣。

當然,杏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在湯、燉菜、醬汁以及奶製品中作為增稠劑,受到了中世紀百姓的一致好評。

除了上述的肉類和調料外,蔬菜也很重要。

像胡蘿蔔、豌豆、花椰菜、球芽甘藍、蕪菁甘藍、歐防風、南瓜、刺苞菜薊以及捲心菜都是中世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品種。

此外,中世紀美食的另外「三座大山」也值得我們好好說道說道,它們分別是「麵包」、「橄欖」和葡萄酒。

麵包在諸如聖餐等宗教儀式中享有特別高的聲望,而橄欖油和葡萄酒則作為地中海沿岸的奢侈級農產品,價格非常昂貴,它們都是一般老百姓無法企及的食材。

然而,緩慢的運輸和落後的食品保存技術也讓食品貿易變得非常昂貴。正因為如此,貴族的食物其實比窮人的食物更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它們過分依賴香料和其它進口食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階層都希望打破自身的階級壁壘,獲得更優質的食材。這種思想經歷了12世紀廣泛的國際貿易以及對外戰爭後,逐漸蔓延到了中世紀城市的中上層社會。

但這也引起了大貴族們的一種恐慌——他們之前所掌控的食物來源很可能會被新湧現的富人階層搶走。

所以,貴族們為應對這種「虎口奪食」的做法,立即頒布了法令,明確規定了各個階層所對應的食物,限制了新富階層的炫耀性消費。

法令還特別規定了農民階級的食物水準,因為貴族們認為勞動和食物之間有相似之處;即體力勞動需要更粗、更便宜的糧食。

這也就對應了前文所講的,窮人的菜譜為何只有幾種簡單食物的原因。

好了,在了解過中世紀食物的發展歷程後,我們將從宗教、等級制度以及醫學三個方面,具體說說它們是如何影響中世紀飲食文化的。

宗教對食物選擇的影響

之前提到說,貴族們也被迫在一段時期內「吃糠喝稀」,很大一部原因是由於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曆法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在中世紀時期,大多數基督徒一年中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禁止吃肉。這幾乎涵蓋了所有動物農產品,包括雞蛋和乳製品。此外,所有公民都必須在吃聖餐前禁食,這些禁食有時幾乎會持續一整天。

而且東方和西方的教會都有明確的規定,宴會應與齋戒交替進行。

所以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星期五被列為了禁食日(這裡的禁食主要指禁食肉類),當然,在其他不同的日子和時期也會有禁食現象,例如宗教的節日大齋和復臨。

最讓人頭疼的是,在這些宗教規定中,肉和動物製品,如牛奶、奶酪、黃油和雞蛋,都是明確禁食的食物(不過魚肉是個例外,後邊會講)。

教會認為,禁食可以使身體蒙羞,使靈魂充滿活力。其目的不是把某些食物描繪成不潔的東西,而是想通過禁慾來教導人們自我克制的精神品質。

在特別嚴厲的禁食日,人們通常只能吃一頓飯。

不過,即使大多數人都尊重這樣的做法,但是飢餓和欲望還是讓一些人別出心裁地想出了應對方法——由於魚類並不在禁食名單中,所以人們開始發明出各種各樣的「魚類料理」。

他們把「魚」的定義延伸到了海洋和半水生動物,如鯨魚、藤壺鵝、河豚甚至海狸。

所以在某些禁食日舉行的宴會甚至會非常「精彩」——人們以各種巧妙的方式把海洋產品做成了美味大餐,而且一部分還被仿製成了其他肉類,頗有些我國素齋裡那些「紅燒獅子頭」的意味。(其實是拿豆製品做的)

魚肉會經常被塑造成鹿肉的樣子,而且人們還會利用空蛋殼、魚籽以及杏仁奶來製作「假雞蛋」。

對於這種變通的做法,代表東方的拜佔庭教會態度很強硬,他們不鼓勵神職人員在烹飪上"研究高雅藝術」,但他們的西方同行卻相對來說更為寬容。

例如,在某些情況下,本篤會修道院的奢華晚宴遠遠超過了其他修道院,有時甚至能提供多達16道菜。

就連中世紀最負盛名的神學家,託馬斯·阿奎那(約1225-1274年),也認為只要孩子、老人、朝聖者、工人和乞丐需要某種庇護,就應該為他們提供「禁食」特惠。

等級制度對美食的影響

中世紀社會的等級制度對於食物的獲取渠道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饑荒遍地、社會等級制度嚴格的荒蠻時代,糧食是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標誌。

根據中世紀意識形態的劃分,社會階層主要由三個領域組成:1.平民,即工人階級,他們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群體;2.神職人員,他們要求世俗和精神上的絕對霸權統治,並絕對凌駕於平民之上;3.貴族,即封建大地主,擁有龐大的財政和土地資源。

當然,在貴族和神職人員中,也有許多等級的劃分,從國王和教皇到公爵、主教及其下屬,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應的階層,並尊重統治階級的權威。

而且,政治權力不僅會通過社會規則表現出來,還會在飲食文化上體現——貴族們能以最新鮮的野味為食,配上各種異國香料,呈現出一種十分優雅和精緻的餐桌文化;但粗野的勞動者就只能以大麥麵包、鹹豬肉和豆子為食,他們不具備任何餐桌上的禮儀。

所以到了中世紀晚期,隨著財富的增加,中產階級商人有機會開始效仿貴族,並威脅要打破貴族和下層階級之間的一些象徵性壁壘。

而貴族們對此的回應通常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說教性的文獻,警告人們調整不適合自己階層的飲食會有多危險;另一種就是奢侈法,「穩準狠」地限制了平民宴會的奢侈消費。

醫學對美食的影響

除了上述的兩項原因外,中世紀的醫學對上層階級的飲食和健康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根據古羅馬哲學家蓋倫(Aelius Galenus)提出的四種身體狀態的理論,從古代晚期到17世紀,所有的食物都被劃分為從熱到冷,從潮溼到乾燥的範圍。

中世紀學者認為,人類的消化是一個類似於烹飪的過程——流入胃中食物被認為是廚師烹飪的準備工作;然後為了使食物適當地被「煮熟」,人們需要增加腹部的溫度來使營養物質得到充分吸收。

飯前,人們會用一種熱而乾燥的香料「開胃」,例如用糖或蜂蜜包裹的、香料點綴的甜點,還有類似姜、香菜、茴香以及孜然籽做成的菜品。當然,葡萄酒和加糖的牛奶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此外,水果如蘋果、梨,蔬菜包括萵苣、捲心菜、馬齒莧、香草,還有清淡的肉類和肉湯也都被認為是理想的「開胃菜」。

而且根據蓋倫的養生理論,最理想的食物是最符合人體環境的食物,即適度溫暖和溼潤的食物。食物最好也要切碎、研磨、搗碎和過濾,以保證人們不會錯過營養價值最高的部分。

上層社會的人還會更加講究,他們認為白葡萄酒比紅葡萄酒更涼,紅醋和白醋也有區別;不同動物的奶製品乾濕不同;以及,蛋黃是溫性的食物,蛋清卻是寒性的等等...

所以,中世紀的人在飲食文化上,既受到了宗教的限制,也受到了來自階級差異的控制,還同樣受困於對營養價值和健康的思考。不得不感慨,生在當代有多幸福,畢竟,沒人會搶走我嘴裡的肉!

相關焦點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淺談西歐中世紀 直播時間 2020年12月18日19:30-21:00 主講嘉賓 朱孝遠(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辦方
  • 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黑暗?黑麵包能當武器,風乾的肉更是堅硬
    如果說起中世紀的歐洲,最著名的也許就是黑暗料理了。因為在當時歐洲人往往並不是非常注重衛生,並且因為條件有限就造成了飲食上的奇葩。那麼在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麼黑暗呢?首先說主食,在歐洲中世紀人們最常食用的主食就是黑麵包了。
  •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
    現在西方的很多主要的食品在中古時尚還未傳入歐洲,如土豆、番薯、玉米、西紅柿等等,而在上古時甚至連豆子都沒有,除了主食小麥大麥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外(但是烹飪方法今古也差別很大),歐洲人的飲食結構今古是區別很大的。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淺談西歐中世紀直播時間2020年12月18日19:30-21:00主講嘉賓朱孝遠(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辦方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噹噹、博庫、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中世紀裡的「野食家」?上烤天鵝下燉海豚,歐洲飲食文化太奇葩!
    引言中國古代的美食那可是花樣繁多,口味豐富,令人們讚不絕口,還延伸出許多關於食物的詞語,如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等,更是描述出了那時候對食物加工的美味程度。那麼,在大洋彼岸,處於中世紀時候的人們又保持著怎樣的飲食習慣的呢?
  • 中世紀東西方飲食,歐洲吃豆子而中國在吃這個?網友:天生的會吃
    都說民以食為天,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關於飲食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共同話題,人們的智慧體現在對於食材的處理和烹飪上面,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也就形成了每一個地方所獨有的飲食文化,再加上口味和食材的差異,對於美食就見仁見智了。
  • 中世紀歐洲的奇葩怪事(上)
    醫療衛生狀況:中世紀歐洲城市似乎並沒有排水系統,也沒有糞便回收的做法。當時不少城市裡的人,直接把糞便往窗外的大街上潑灑。沒有人回收糞便,這同樣也說明了當時歐洲人似乎不使用糞肥。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大體是以體液平衡學說為主。當時把所有的疾病都歸結於體液不平衡。所以才有那些很奇怪的治療方法。飲食:中世紀歐洲飲食有多悲催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絕對不合乎現代中國人的口味。烹飪上歐洲也有類似體液平衡的觀點。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歐洲漫長的中世紀被歐美歷史學家看作是黑暗時代,那是一個被神權和王權所統治的時代。翻看世界地圖我們不難發現整個歐洲和中國國土面積相當,但就是在這樣的國土面積中卻存在大大小小几十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有些信仰基督教,有些信仰天主教,有些信仰東正教。
  • 歐洲中世紀關於食物的全部知識,都在這裡了
    歐洲糧食饑荒從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好轉,至少糧食產量能夠多多少少跟得上人口的增加。之後的十字軍東徵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讓很多來自於東方的香料或調味品來到了歐洲,從而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黑暗公元476年,伴隨著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日耳曼民族廢除,西羅馬帝國也在頃刻間轟然倒塌,同時消失的還有原本擁有豐富飲食文化以及高水平文明的民族。而在歐洲大陸上取而代之的卻是,被人稱為「蠻族」的一個個日耳曼國家。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中世紀農民 在中世紀的前期,也就是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0世紀之間,歐洲農業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多數地區一直都有糧食危機。古羅馬時期的飲食書《阿匹西尤》中,就有13個食譜提到了葫蘆科植物。南瓜不僅可以食用,而且變老之後挖去內瓤,堅硬的表皮還能當成容器使用,頗受歡迎。 其實,中世紀的農民還是有肉吃的。
  • 中世紀的歐洲人吃些什麼?喝些什麼?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世紀的歐洲人自然也是不在話下。食品的生產、加工和消費是中世紀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早期的動亂時期,生產完全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後來,隨著城鎮的發展和更穩定的定居點,出現了市場和糧食貿易的增長。
  • 西餐飲食文化介紹
    實際上,西方各國的餐飲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菜式也都不盡相同,例如法國人會認為他們做的是法國菜、英國人則認為他們做的菜是英國菜。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和其他東方人的概念。  就西方各國而言,由於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近,在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次民族大遷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滲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處。
  • 漢堡包竟來自蒙古騎兵下的那塊肉?
    說起漢堡,你難以想像,它竟然和蒙古騎兵屁股下的那塊牛肉有關係。首先環球姐在這要科普一點,傳統漢堡的那塊肉餅是碎肉做成的。現在去超市、菜市場,買一塊碎肉是分分鐘的事兒,so easy。但是在絞肉機還沒被發明之前,要獲得碎肉,可沒你變胖那樣簡單。
  • 歐洲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眾所周知,歐洲歷史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1.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代歷史2.羅馬帝國滅亡後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3.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為代表的近代歷史3.以一戰二戰為分割線的現代歷史其中,以中世紀的歷史的看法是歷來評價最低的,一般史書都會講歐洲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之後經過宗教改革擺脫教會的束縛
  • 魔獸9.0:雷文德斯與中世紀歐洲的花火,哥特文化的藝術升華
    序:雷文德斯在本次《暗影國度》中將作為最後一張地圖出現,也是第一個資料片的首個團隊副本[納斯利亞堡]的所在地,整張地圖充斥著濃鬱的哥德式風格,這些哥特文化和中世紀氛圍的揉合最終呈現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雷文德斯。那麼接下來,歡迎來到中世紀歐洲,而冥冥之中更有趣的是,歡迎來到中世紀法國!
  • 歐洲中世紀小酒館裡隱藏的秘密
    在黑燈瞎火的中世紀夜晚,小酒館才是夜生活的開始。二、中世紀小酒館提供基本的餐飲服務。酒家自釀的鮮啤麥芽酒是大眾的首選,而較貴的葡萄酒都是些富商和政客喜歡的酒,當時的小酒館已經有進口的葡萄酒,售價不菲只有皇室貴族才消費得起這樣的高價紅酒。
  • 【重返中世紀】中世紀人的餐桌,說出來嚇死你!
    老漢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堅持一切都要按照中世紀的原樣,包括裝潢、菜式甚至廚房器具。裡面沒有電燈,全靠蠟燭和爐火照明,桌椅是大條橡木板,喝的是粗陶口盅盛的自釀蜂蜜酒。菜式裡完全不見晚近由美洲引進的土豆和番茄,除了家常的肉類外,更有駝鹿和熊肉,只是價格自然不菲。熟悉歐洲飲食的人都知道,北歐人靠土豆,南歐人靠番茄,離了這兩樣他們簡直不能活。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的飲食文化
    對於全國來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其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多趣的,並且比較突出的也不少。我先說兩個吧。說到我國的北京首都,不得不說的當然就是——烤鴨咯。(先上圖片吧)從生活飲食的歷史文化來看,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叫「炙鴨」或「燒鴨」,在古時候,它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於生活飲食中烹飪法的一種,並且這種烹飪法,從我國歷史上來看,要在奴隸制社會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詩經·小雅·瓠葉》裡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放下那塊炸鮮奶,讓我來!
    有個玩得特好的小夥伴,一直給我安利長郡中學旁邊那條小巷子裡的炸鮮奶,之前她帶我吃過一次之後,我就迷上了炸鮮奶,所以這次又特意跑去那條賣炸鮮奶的小巷子,以解相思之苦。炸鮮奶的小攤子就處在巷子口,稍走幾步就能看到站在攤位前忙碌著的老闆。窄窄的一個攤子,擠滿了各種油炸小串串,炸東西的油鍋正冒著滾滾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