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普通農民,到底住著什麼樣的房子?

2020-12-13 七追風

很多人對於中世紀生活的印象,因為受到了影視劇的影響,往往最先想到城堡和莊園。那麼,眾多的普通農民,生活得怎麼樣呢?他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呢?

《孤國春秋》劇照:王宮外就是茅草房

在一部關於公元9至10世紀的電視劇中,表現了威塞克斯王國的都城溫徹斯特,它應該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城市之一了。然而在畫面中,我們能看到的溫徹斯特不僅道路狹窄,而且遍布著擁擠矮小的木質簡陋房屋,上面僅僅鋪著茅草而已。

生活在都城的市民都只能住這樣的房子,那普通農民該有多慘呢?我們先看看農民房屋的大致發展情況吧。

中世紀農民

中世紀初期的農民,只有少數是自由的。《企鵝歐洲史3》中明確記載:「奴隸在1000年的歐洲社會中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便到了11世紀末期,英格蘭部分地區還是有10%到30%的人口被歸為奴隸……」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底層農民實際上屬於「隸農」——法律上是自由民,但實際上和奴隸沒有太大區別。他們不管在生活上還是勞動上,都要聽從主人的命令,大部分人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財產。這些人,當然住在最簡陋的小屋之中。

《私人生活史2》中,記錄了卡洛林王朝時代,農奴們狀況:「唯一的缺點是,主人給農民們提供小屋,讓他們的活財產得到些許私人生活的空間。」這就是說,農奴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他所居住的地方是主人提供的。主人把農奴作為「活財產」,大發慈悲地給了他們遮風擋雨的地方。

在公元11世紀以前,很多農奴住在領主提供的房子裡,少數自由民的住所,也是就地取材的簡陋「窩棚」——因為在這一時期,整個歐洲都面臨著糧食危機,莊園裡養不活更多的人,農民只能拼命耕種,根本沒有資源和能力搭建更好的房屋。

為領主工作的農民

11世紀之後,歐洲農業發生了大的變化,鐵製農具開始普及,教會和領主也提倡開闢新的定居點。作為回報,農奴可以成為真正的自由人,租種新定居點的土地。於是,大量的農民開始擁有自己的小房子——雖然簡陋,但總算是屬於自己的家了。

19世紀初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專門有一段文字,描述在森林中開闢土地生活的農民夫妻:「那座小屋雖說潮溼而松垮,還不停傳來冬日北風的呼嘯之聲……(但)小屋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昏暗角落,讓主婦們寄託自己的夢想。」一座簡陋不堪的小屋,裡面幾乎沒有什麼家具,豬和牛也生活在其中,但依然讓農民們十分滿意。因為在之前,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甚至被迫一群人擠在一起生活。

只有當農民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後,才能逐漸擁有更多私人財產,農民的房子才會逐漸發展變化。然而實際上,直到中世紀晚期,大多數歐洲農民的房子,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也許僅僅是擴大了面積、隔出了兩個小房間,或者有了一個小閣樓。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世紀歐洲農民最常見的住房。

簡陋的長屋

對於農民來說,就地取材是建造房屋的基本原則,所以有些地區是低矮的石制房屋。建房者會撿來附近的石塊,大小不一。然後再混著某種黏土壘出四面牆,上面是木頭框架,房頂鋪上厚厚的茅草就可以了。還有很多農民,會選擇建造木製房屋,畢竟歐洲分布著大片的森林。

不管是石塊還是木頭,中世紀農民的房子,多數都是「長屋」(long domus)。《劍橋插圖中世紀史》的作者羅伯特·福西耶對長屋的簡單描述為:「在一個屋頂下,房子的兩端,既住人也住牲口,這兩種佔有者分享一個或兩個入口,每個入口通常被分別開在房子的長邊的中間位置。」

長屋的最大特色,就是「多功能」,所以又被稱為「混合房」。它沒有多餘的房間,大致會分為三四個功能區:其中一端為牲畜居住的地方,中間是帶有壁爐(或烤爐、火塘)的主生活區,另一端是擺放了柜子、箱子的儲藏區。當然,功能區的位置不一定如此劃分,有時候人們會睡在離牲畜較遠的地方。

必須要強調的是,中世紀大多數的鄉村房屋都是這樣的,就算是生活較為富裕的時期,也僅僅是在功能區之間用簡單的「牆」隔離一下。《私人生活史2》中,某位17世紀遊覽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的人表示:「在大多數房舍裡,你必須穿過餐廳或廚房到畜欄或牛棚,像布列塔尼和其他地區一樣,牲畜和人用同一個入口,並且睡覺隔得不遠……」

長屋內的生活

和牲畜共同生活,因為它們是農民最寶貴的財富。中世紀的大多數農民並不富裕,牛馬要耕地,羊、豬和禽類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農民首先要定期上繳給領主一部分,剩下的還可以賣了換錢)。寒冷的冬季缺乏糧食,有些牲畜就會提前宰殺醃製,幫助一家人熬過冬天。

農民們必須好好保護這些牲畜,不僅是防範盜賊,也要防範野獸的襲擊。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牲畜一直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和牲畜同住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乏燃料。寒冷的天氣是中世紀農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尤其是漫長溼冷的冬季,牲畜無法在外面太長時間,沒有火爐的室內也如同冰窖一樣。更可怕的是,中世紀的農民沒有太多燃料——森林往往都是屬於領主的,不經過允許不能砍伐破壞。

領主一般會允許農民撿拾柴火,但他們顯然沒有時間儲備太多,只能節省使用。所以,沒有太多牆壁阻隔的長屋,可以同時保證人和牲畜都不被凍死。

中世紀早期長屋的靈魂,其實就是位於房子中間的「火塘」。正常情況下,火塘是終日燃燒的,白天可以生火做飯,家裡的女性就在旁邊織布釀酒,晚上火塘則可以取暖。延續火塘作用的壁爐,同樣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配置——直到現在壁爐依然在歐洲很常見。

長屋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區域劃分,迫於生存壓力,中世紀的農民只能生活在這樣的房子中。

那麼,這些長屋到底多大面積?又能使用多久呢?

中世紀長屋遺址圖

中世紀的相關史料記載並不豐富,我們只能從考古學家的挖掘,來推斷當時長屋的情況了。在現英國東北部約克郡的一處考古遺址中,人們發掘一些深埋地下的中世紀的長屋廢墟。這些長屋都是長方形的,長大概40~90英尺(約12~27米),寬15~20英尺(約4.5~6米)。這是相對較大的長屋,發掘發現隔出了獨立的臥室,但房間肯定有壁爐。另外,這些長屋的屋頂框架是木製的,上面蓋著厚厚的茅草。而牆壁是用石灰石砌成的,有些房子的石頭地基上還有木柱子支撐。

在約克郡另一處考古遺址中,也發現了幾間長屋,其長度為50英尺(約15米),寬度為15英尺(約4.5米)。而一些年代更老的長屋,僅有約35英尺長(約10米)。所以,我們推斷出,長屋的大小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居住的人口和牲畜越多,人們就需要越大的空間。

但是,這些長屋的使用壽命並不長,至少從考古發掘來看,中世紀的農民會在原址上反覆修房子,《私人生活史》的評價是:「在一處地方,三個世紀的時間裡修建了不下九間房子……好像沒有希望使用超過一代以上。」

影視劇裡的長屋

這很好理解,不僅是長屋本身的質量欠佳,中世紀農民也會隨著家庭人口和牲畜數量的增加,重新蓋更大的房子。

對於農民來說,那些帶可居住閣樓,以及單獨牲畜空間的房子,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出現。

長屋是普通農民最常見的住所,貴族和領主住在城堡或者是大莊園裡。而中世紀的城市中,則有豪宅也有簡陋的木屋,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最後要說明的是,中世紀的某些農村,也存在臥室、廚房、糧倉、畜欄等完全獨立的木製房屋,它們通常佔地更大,形成一個「凹」字形——其實就是小農場,屬於大地主的住宅。所以,這樣的房屋是無法代表絕大多數的農民的。

歐洲中世紀的農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當然也就直接體現在了他們的住房上。莊園制經濟的自給自足,長時間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農民在繳納地租稅賦之後,已經無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較為簡陋的長屋,才會長時間成為普通農民的棲身之所。

相關焦點

  • 歐洲中世紀的普通人,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在歐洲中世紀,服裝代表著身份。所以我們必須把不同階級的人分開討論,才能顯得更有條理一些。當然,貴族們的服裝不僅奢華而且數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況,這裡就不再單獨討論了。為領主工作的農民農民是中世紀歐洲的最主要的階層,他們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窮」。因為收入的絕大部分都交給了領主和教會,農民極少有私人財產。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
  • 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中世紀晚期,饑荒,瘟疫和戰爭無處不在,歐洲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347年到1350年,黑死病殺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 中世紀西歐普通農民極其貧困,房子不分房間,由石牆,泥地,和茅草屋頂組成。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在中世紀漫長的一千年時間裡,貴族領主們始終不用擔心吃喝問題,畢竟他們的領地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但是,普通農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從食物入手,看看中世紀農民的生活。
  •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
    當時的一種白麵包叫做司鐸麵包,還有一種加入牛奶並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發麵的精白小麵包,叫做皇后麵包。按法國革M家的說法,體現了教會和王權一體的醜惡。肉類: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當時的歐洲人吃肉很多,但不是現在我們印象中的牛排,而是豬肉。
  • 當一個歐洲中世紀僱傭兵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僱傭兵的傳統在歐洲由來已久,從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一世紀,這一古老職業在歐洲一直存在著。本文試圖對中世紀歐洲僱傭兵的生活與戰鬥,作一簡介。中世紀的歐洲是封建社會,國王是最大的領主,之後層層分封,從顯貴的公爵到普通的騎士,不一而足。當時沒有現在的常備軍制度,要打仗的話只能靠臨時徵召的封臣或者僱傭兵。而根據封建義務,封臣的服役地域和期限往往有限,所以對於中世紀的很多好戰的君王來說,僱傭兵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 歐洲的中世紀非常幸福,國王、地主、農民各得其所
    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大致有三個等級:國王、封建主、農民。國王的權力並不大,唯一的權力就是:如果臣子們違反法律,他可以依法處置,或者沒收他的莊園。歐洲的國王不專制,也沒能力專制。農民們其實有很多權力。封建主不得隨意將他們趕走,如果要賣掉土地,必須連土地上的人民一起賣。農民老了不能幹活,莊園主就得養到他死去。農民們假期多,每周只要幹五天活,碰上大的節日或者春種秋收,莊園主還必須請他們大吃一頓。
  • 國王只能湊30個農民打仗,中世紀歐洲真那麼窮嗎?
    於是,翻看了書架上《企鵝歐洲史2》,找一找那個時代的不列顛諸島,看看真實的情況到底怎麼樣。《企鵝歐洲史2》中有一組數據:「這些小單元的面積各不相同,但通常在100平方千米左右,相當於懷特島郡的四分之一,肯特郡的四十分之一……」而同時期的愛爾蘭地區,也是各種分裂,在中世紀早期至少存在100個以上的國王。但是,有些國王非常寒酸,領地內的臣民少得可憐。
  • 普通歐洲遊團隊住什麼樣的酒店?
    羅馬郊區的酒店普通歐洲遊是指旅行社組織的一萬多塊錢十天左右的行程,這是幾年前的經歷了,不過看了一下近兩年的朋友圈, 也差不多,人民幣這幾年也沒有太大的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在8比1左右,歐洲物價又高,所以就別指望這點團費在歐洲能住得好,不要拿泰國去比。行程十天住了十個地方,都不怎麼樣,幸好旅行社事先打了招呼,大家都還接受。
  • 如何耕作,住什麼樣的房子?
    住民宿吃農家飯,體驗農家風情成為一種時尚。介紹了這麼多朝鮮城市生活,當地農村是怎樣的呢?如何耕作,流行什麼樣的房子呢?朝鮮農村,主要以農業為主,村裡人做副業小生意等營生的不多。由於地形地勢影響,當地可耕種面積也不多。生產隊的形式,朝鮮農民一年忙活在田地裡,努力實現豐產增收。機械化普及的現在,我們身邊的農村耕作已經很方便了。
  • 走進謝霆鋒在香港的家,全家人都是大明星,住的房子卻很普通
    走進謝霆鋒在香港的家,全家人都是大明星,住的房子卻很普通 謝霆鋒是一個很厲害的明星,不僅是歌手,同時也是演員,而且還是廚師,如今的謝霆鋒雖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綜藝節目上,但依舊有著很多粉絲,就算是如今的00後,依舊對謝霆鋒非常熟悉,那麼這樣的一位明星,家裡的裝修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呢?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難怪有學者評價道歐洲就是一個天然的火藥桶,一點就燃。從英法百年戰爭到拿破崙霸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所有戰爭的策源地。那麼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和今天有什麼不同?首先中古時期的歐洲和人們今天印象中的歐洲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歐洲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所以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秩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世界面貌。
  • ▲中世紀的歐洲,「屎尿」從天而降,地上汙水橫流
    今天的歐洲以禮儀聞名天下:男士都有紳士範,著裝考究,舉止文雅,謙虛、禮貌、含蓄、深沉;女人都帶貴族風,雍容華貴,鮮豔得體,精緻內斂,溫柔浪漫。但是你了解中世紀的歐洲嗎?今天我就顛覆大家的認知,給大家介紹一些中世紀歐洲的冷知識,絕對夠冷,絕對驚爆你的眼球!不信?你請往下看。
  • 歐洲中世紀小酒館裡隱藏的秘密
    因為大部分人居住的房子陰暗潮溼且空間窄小,男女老少和動物共處一室沒有專門的客廳或會客間,一般人都不會邀請朋友或陌生人到家中去做客。辛勞一天的男人匯集在小酒館裡聚會放鬆,聊天高歌。而城門口附近的酒館相當於驛站,除了提供食物之外還提供住宿和娛樂服務,是往來商客住店歇腳和八卦皇室貴族秘密之地。幫派和政客在此交換情報和打探各種消息,秘密商人在此進行古董字畫珠寶等私密的生意交易。
  • 參觀張鈞甯住的豪宅,是臺灣一線女神人物,住的房子很普通
    參觀張鈞甯住的豪宅,是臺灣一線女神人物,住的房子很普通張鈞甯,在內地的名氣可能不是很大,但她在臺灣,幾乎沒有誰不認識她的,是臺灣一線女神人物。如今,張鈞甯的事業發展非常順利,這樣優秀的一個女明星,現實中住什麼樣的房子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參觀一下吧。走進張鈞甯的房子裝修,其實屬於很普通的房子,跟絕大多數普通家庭差不多,沒有做過多豪華的裝飾,而是側重於軟裝的搭配,用最少的裝修費用,打造出低調又奢華的家,彰顯了主人家的高貴氣質,客廳的裝修很有藝術感,牆面擺放了很多植物花盆,這一刻連氣息都是精緻的。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神奇寶貝:精靈球裡到底是什麼樣的?網友:我也好想住進去啊!
    神奇寶貝:精靈球裡到底是什麼樣的?網友:我也好想住進去啊!相信大家都看過《神奇寶貝》吧!裡面的很多精靈都非常可愛,而想收服精靈的話是需要精靈球的,有的精靈只要普通的精靈球就行了,而有的精靈則需要特殊的精靈球才能夠將其徹底收服。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圖:中世紀騎士裝備2.封建社會的農奴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農奴制度可以追溯到4世紀前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他下了一個敕令禁止農民離開土地。當然,中世紀農奴逃跑還是比較容易的。一個領主的管轄範圍很小,追逃能力有限,哪裡缺勞動力,哪裡的土地多,哪裡的領主條件好,農奴就可能逃到哪裡去。工商業城市興起後,農奴逃跑的去處更多了,領主們也沒有什麼辦法。所以聰明的領主就會對農奴好一些。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而就在歐洲中世紀的中晚期,歐洲曾經爆發過數次地域性的大規模饑荒,由於糧食嚴重歉收,歐洲中世紀的農民們被餓得面黃肌瘦,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溫飽需求。那麼看到這裡大家就不禁有些好奇了: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技術並不落後,為什麼還會發生嚴重的饑荒呢?有些學者認為,這和當時歐洲地區的「小冰期」有著明確的關係,但是氣候歸根究底只是誘發因素,並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