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特別鍾愛浮世繪?

2021-01-10 歷史研習社

文/極端熊

日本的浮世繪,是流行於日本17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期即江戶幕府時代的一種版畫(在薄木板上雕刻、上色的畫)。浮世繪作為一種廉價的繪畫藝術品,所針對的對象是日本廣大的底層民眾,因此其題材往往是藝伎、美人,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誤以為浮世繪是日本古代版的「黃色漫畫」。

但是,從浮世繪流傳範圍的廣度和藝術價值的高度等方面來說,單純地把浮世繪歸類為「黃色漫畫」是極不恰當的。其實浮世繪不但不是「黃色漫畫」,而是對世界美術史與東西方文化影響非常深遠的一種繪畫形式,尤其在當代更是被升華為一種別具特色的東方美學。

圖/浮世繪的第一題材——美女

01浮世繪產生的歷史背景

在1600年的關原合戰中,德川家康所率領的東軍戰勝了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結束了日本自室町幕府末期以降,近150年的亂世。日本開始進入了「天下泰平」的江戶時代。

其實在江戶時代到來之前,由於長期的社會大動亂,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大名、武士到普通的商人、農民無不認為,維護藩國勢力、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的唯一途徑就是暴力。大名武士利用暴力相互徵伐,靠武力維持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封建領主對藩屬地所轄人民的任意殺戮,也使得人民不斷地聯合起來用暴力對抗無道大名的血腥統治。

長此以往,戰國時期的日本社會瀰漫著殺戮與以崇尚武力的社會風氣,這些矛盾使得日本的社會生產凋敝,戰亂頻仍,血雨腥風籠罩了整個列島。

其實關原合戰的結束,只是使德川家康戰在軍事上戰勝了忠於豐臣秀吉的各路諸侯。而使日本真正意義上從「殺戮社會」轉向「天平盛世」的加速性事件是發生在1637年的「島原之亂」。為何這麼說呢?原因在於島原的起義迫使幕府派遣大軍前來鎮壓,起義者與前來鎮壓的武士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雙方均傷亡慘重。殘酷的大戰使島原、天草附近的人口大幅減少,田地也因此而成片的成為荒地,農業生產完全無法繼續。

圖/島原之亂

從以上的事件中,德川幕府逐漸意識到了,日本社會中兩大社會階級再如此劇烈的對抗下去,日本將始終無法跳出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怪圈,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天下泰平」。如果想切實的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幕府一方面要規範武士階級的行為準則,遏制其以殺戮為榮耀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也只要引導日本百姓樹立「善良平和」的價值觀,放棄對統治階級暴力抵抗的「下意識反應」,進而從根本上扭轉整個日本的社會風氣和道德尺度。

從元和元年(公元1615年)開始,為了統制武家,幕府頒布了《武家諸法度》,此法規範了武士的價值觀,將武士世界觀中原本位列第一的「武道」改為了「忠孝」,從此武士的道德標準發生了劇變,曾經以武力為榮的武士不再是以武力徵伐為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以為維護封建領主的統治秩序為第一要務。

同時,幕府又推出了針對百姓的《生類憐憫令》,對該法令的正確理解,應當是將軍有義務保護天下的一切生靈,不得濫殺無辜。普通百姓也不得將老人任意丟棄於荒野、或者隨意殺掉病人和路倒等。至此,在經歷了島原之亂的洗禮,以及對國內兩大階級的行為與道德關的重新規範,日本終於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近260餘年的「和平時代」——江戶時代,至此浮世繪得以產生、發展、壯大的社會土壤終於出現了。

02在繁榮社會中發展的浮世繪

當江戶時代的穩定與繁榮,促使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同時,日本的城市也開始日益繁榮起來,逐漸產生了「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浮世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並發展的,在安定的德川時代,江戶地區很快發展為全日本最繁華的大都市區,隨之而來的便是大量的娛樂產業如歌舞伎、居酒屋、相撲表演等休閒娛樂場所遍布江戶的大街小巷。早期浮世繪的主要描寫對象也多集中於這些「娛樂從業人員」和「城市娛樂場景」上。

圖/夜色中的江戶

但是如果僅通過浮世繪所表達的以上內容,就斷言浮世繪僅僅是花街柳巷的「風俗畫」,那就未免「小瞧」浮世繪藝術了。其實除了浮世繪眾所周知的描寫美女、藝伎的畫作以外,浮世繪的取材還著重地描繪過了以下幾種場景(內容)。

其一、秀麗優美的江戶時代自然風景

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神奈川沖浪裏》。在北齋的筆下,富士山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對於自然風光的刻畫更是有其獨到的傳神之處。再如,歌川廣重的《蒲原》,這幅畫生動的刻畫了東海道的風雪夜景。

在浮世繪畫家的筆下,各種類型的江戶時代的日本風景被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更重要的是這些畫作對於研究在沒有影像記錄的古代社會的歷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這些畫作中,歷史學家可以從這一幅幅的風景畫中,窺伺出當時日本社會的歷史風貌和社會文化氛圍。

浮世繪的代表「神作」《神奈川沖浪裏》

其二,刻畫抽象離奇的妖魔鬼怪形象

四面環水的海島、自然災害頻繁的地理環境、幽閉的森林和寂靜的溫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對日本的妖怪文化的出現產生了影響。加之來自於中國的道教、印度的佛教以及自身神道教等宗教在思想上對人們鬼怪觀念上的各種暗示,更使得這種文化根深蒂固的植根於日本人的腦海中。所以,日本素有「妖怪列島」、八百萬神明之住所的「美譽」。

這一文化現象的衝擊下浮世繪的作品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鬼怪題材。比如在小泉八雲的《怪談》中所描寫的各類妖怪,像「飛頭蠻」、「阿貞」「大蠅」等形象在浮世繪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相應的畫作,這些畫作不知名的畫家畫過,歌川廣重這樣的大咖也畫過。

其實文學的描述固然可以讓每一個讀者在自己的心目中獨立的想像出心目中專屬的文學形象。但是,在浮世繪畫作的有形視覺表述下,帶著特有的日式「恐怖感」的浮世繪畫作帶給讀者的視覺衝擊更加深了這些妖魔的恐怖。所以,浮世繪的另一大作用便是助力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傳播、增強了日本鬼怪文化的藝術張力。

描寫鬼怪的浮世繪畫作

其三、刻畫宏大的戰爭場面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日益強大,並逐漸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在日本羽翼逐漸豐滿後,其侵略的箭頭直指大清、朝鮮等亞洲近鄰。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曾經的「東亞老大」大清帝國,成為了亞洲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此後,日本又與當時的西方大國沙俄之間爆發了日俄戰爭並取得最終的勝利。

圖/日俄戰爭

在這兩次的戰爭中,日本畫家創作了大量的浮世繪風格的描寫戰爭場面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雖然不能稱得上是浮世繪的經典畫作,但是至少是極大的豐富了浮世繪的題材內容。至此,再僅僅說浮世繪是「風俗畫」就顯然是站不住腳了。

03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繪畫的影響

浮世繪作為一種源於東方的的繪畫藝術形式,在當時充斥著西方話語權的世界上能夠擁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較為廣泛的關注度,一方面是得益於日本與西方的廣泛民間接觸和頻繁的經貿往來,更主要的是對於西方自身的印象派畫作的深遠影響。

最初的的浮世繪畫作,是作為貴重的瓷器等商品的包裝紙,伴隨著所包裝的商品的流通,而與西方大眾邂逅的。在一向重視包裝文化的日本,浮世繪這種面相平民階層的的低價畫作,被用作貴重商品的包裝紙實數正常現象。在被西方人發現後,西方人逐漸發現了此類作品的藝術價值。浮世繪的繪畫風格對於19世紀產生的西方印象派繪畫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總結來說浮世繪對於西方的印象派繪畫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畫家都追求畫面的三維立體感和畫面景深的關係,而印象派的畫家們想要擺脫這種束縛,而浮世繪的二維空間的平面性創作理念正好彌補了西方繪畫的不足之處,使印象派的畫家可以將畫面組合還原到二維空間之中。

②在畫面的透視學方面,歐洲一直沿用的是「定點透視」,而浮世繪採用的是「散點透視」。印象派吸取了這樣的繪畫手法,使畫作不再具有景深的繪畫特色,帶給了我們更有觀賞性和暗示性的空間。

③線條的勾勒與平面的著色手法上,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巨大。印象派繼承了浮世繪的風格,改變以往的的手法,代替以先用線條勾勒,後用色彩描繪,形成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

④傳統的歐洲繪畫題材多半是宗教、神話、政治事件、人物和靜物。伴隨著浮世繪的傳入,西方繪畫的取材開始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出現了更多易於被大眾所接受的繪畫作品。

在印象派的畫家中,日本浮世繪對於西方印象派的代表性畫家馬奈和梵谷的影響較為明顯。

馬奈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畫家,其畫作風格充斥著時尚明快的藝術氣息,他對於歷史題材並不感興趣,其畫作的取材多為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其作品便受到浮世繪的影響,其代表作《佐拉肖像》其畫卷上的場景裡就有一副喜多川歌磨的畫作,這一細節可見日本浮世繪對於其的影響。

圖/《佐拉肖像》

荷蘭籍的美術大師梵谷,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作品是印象派的代表作。說到浮世繪對於梵谷的影響就不得不提他的經典作《星空》,在《星空》這幅名畫中,畫面上的旋渦狀星雲的靈感就是來自於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名作《神奈川從浪裡》的浪花圖案。

圖/《星空》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浮世繪對於西方印象派畫家的影響。其實當我們仔細觀察一些西方印象派的繪畫作品,用其與浮世繪的作品做一下簡單地對比,不得不說,其中借鑑的意味比較明顯。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東西方交流在這一時期的頻繁與暢通。

圖/《星空》與《神奈川沖浪裏》「融合

04關於浮世繪的幾點小科普

浮世繪的創世鼻祖是陵川師宣(1618-1694),明歷三年(1657年)在江戶發生大火災之後的重建過程中,伴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各類繪畫作品也開始湧現。據史料考證,最早使用「浮世繪」一詞是在陵川師宣的木板畫本《月次之旅》的序文中。

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安藤廣重被稱為日本「浮世繪三傑」,其三人的藝術造詣在眾多的浮世繪畫家中最高的,其他人或是曇花一現或是未達到他們的至高境界,所以研究「三傑」的作品,就可以大致了解浮世繪的發展歷程。

日本的浮世繪是在1658年到1792年間,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當做商品的包裝紙帶入歐洲,但是並沒有引起西方社會的重視。在時間進入19世紀中期被法國設計師菲利克斯·布拉克蒙傳播開來,並在1862年舉辦的倫敦國際展覽中,被私人收藏家拉瑟拖德阿爾考特爵士所展出並引起了西方社會對浮世繪的巨大興趣。

參考文獻

1.三谷博 磯田道史 《倒敘日本史02 幕末·江戶》商務印書館 2018年

2.小泉八雲 《怪談》 國家文化出版公司 2005年

3.宮竹正 《浮世繪的故事》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

4.李丕宇 《浮世繪的起源》山東藝術學院學報 2001年

5.楊洋 《淺析日本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繪畫的影響》 吉林藝術學院 2016 碩士論文

6.滑僑新《淺談日本浮世繪及其對印象派的影響》 美術教育研究

相關焦點

  • 訪浮世繪博物館
    日本人為何如此看重「浮世繪」?我一直心生疑惑。今年五月在長野縣旅行時找到了浮世繪博物館,讓我有點興奮;更讓我意外的是,這裡收藏的浮世繪畫作竟多達10萬件。  在館內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與風景的浮世繪畫作,看介紹知道浮世繪是在德川幕府時期興起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描繪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場面、山水風景和精彩演劇。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與中國的《清明上河圖》表現的題材有點相似。
  •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BY 黃阿忠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上海美術館選擇了日本浮世繪來擔當一次紀念性活動。《日本浮世繪名作展——江戶美人畫的魅力》這個畫展中的作品來自日本北海道道立美術館的藏品,共計138組(177件)。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長野縣松本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
    長野縣松本市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匯集了各種浮世繪作品。浮世繪是一種江戶時代盛行於民間的木板刻畫。以明亮的色彩描繪歌舞伎演員、日本各地風景畫等種種人間生活百態。日本首屈一指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是松本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
  • 梵谷與日本浮世繪
    梵谷非常喜歡日本的浮世繪,對於浮世繪上面明白鮮明的色彩喜歡異常,曾經多次臨摹浮世繪,對於他的印象派繪畫創作作品有這極大的影響。在沉迷浮世繪期間,他一共繪製臨摹了30幾幅浮世繪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還都是直接拿來「複製」的。梵谷在自己的自畫像上也有繪製浮世繪,可見他是多麼沉迷。
  • 專訪日本浮世繪博物館館長酒井信夫(組圖)
    開展前兩天,我們在中華世紀壇藝術博物館見到了展品提供人——日本浮世繪博物館館長、現年61歲的酒井信夫,一位高瘦的老先生。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這位以造紙業聞名的酒井家族的第十一代傳人,比起同樣研究浮世繪的父親來,他顯然不會那麼寂寥了,「我父親就是研究浮世繪的,當時研究浮世繪的人很少,人們會覺得研究這個東西很奇怪。現在浮世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研究的人越來越多了。」
  • 葛飾北齋|千禧年影響世界的唯一日本人,梵谷與浮世繪的緣分
    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而且梵谷和他的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那麼問題來了,在當時的社會為何日本的浮世繪傳入歐洲呢?從時間上來看這時候的中國還處於清朝那時由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本來該由中國承接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生意,紛紛轉移到日本,這些由日本出口的商品上,大量印有浮世繪的圖案,通過當時出口的包裝盒、插畫等媒介流通到日本,這些商品被西方畫家視若珍寶,他們開始大量引進和收藏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看日本浮世繪的人,該像個哲學家、聰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嗎?該學習俾斯麥的政略嗎?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對日本浮世繪你了解有多少?
    說到日本的浮世繪我們都會想到一張關於海浪的畫,這可以說是日本最有名的一幅畫,說到海浪這張畫我們就得聊一個糟老頭,這個糟老頭就是葛飾北齋,也許你不知道葛飾北齋,但是你肯定知道他的畫,但是如果你連葛飾北齋都不認識的話,你就稱不上了解日本藝術了!
  • 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 ▲ 作為時尚雜誌的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最為典型的繪畫藝術形式,幾乎所有的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強烈關注並有所反應,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日本獨有的風土人情。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中國風俗畫和刻本插畫對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的影響
    日本浮世繪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對於不太了解亞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提起日本文化,大約第一反應就是這些濃墨重彩的畫卷。浮世繪帶給西方人的不僅僅是視覺衝擊和藝術享受,更對近現代的西方現代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世紀後期,浮世繪被西方人視為追求創新的富有新鮮感的東方藝術的代表。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浮世繪|日本美術史|藝伎|鈴木春信|日本|版畫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浮世繪,可以有多美?它在19世紀風靡歐洲,讓莫奈、梵谷和眾多印象派大師為之傾倒,競相效仿。其中,梵谷可能是受浮世繪影響很深的人。他不僅臨摹過不下30幅浮世繪作品,並且以歌川廣重、溪齋英泉等日本畫家的浮世繪作品為參考,繪製出了東西方藝術相遇的經典之作。
  • 日本川崎新開浮世繪美術館
    【新華社微特稿】一座收藏大約4000件浮世繪作品的美術館3日在日本川崎開幕。川崎希望這座離東京羽田機場約20分鐘車程的美術館吸引更多人到訪川崎。這些作品不乏名作,例如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
  • 你能看懂日本浮世繪嗎?先明白「浮世」二字
    日本美術在其歷史發展中汲取了各國營養,雜糅成了帶有自己強烈特色的美術風格。《日本美術史》的作者、臺南藝術學院退休教授徐小虎曾說過「日本文化像一個牡蠣,張開外殼接受海中各種外物侵入,再將來自大陸的那些沙礫轉化成珍珠」。在日本美術史中浮世繪作為一定時期日本流行的美術風格,曾風靡於全日本,行銷至海外後更是讓歐美大國為這樣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藝術形式而震驚,從而成為日本美術的代表作品形式。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日本浮世繪代表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樣,極為廉價的、被平民百姓閱後即扔的浮世繪,就順手拿來像報紙一樣承擔貨物的包裝、填充。可以說「包裝紙」成了日本文化在歐洲大陸的啟蒙之始。△1869年全神貫注參觀日本文物商店的歐洲人到了19世紀後半葉,歐洲人在先後完成對中國趣味、伊斯蘭趣味、乃至印度、埃及等外來藝術的吸收後(所謂異國情調),把目光轉向了日本,開始流行起名為「日本主義」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