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BY 黃阿忠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上海美術館選擇了日本浮世繪來擔當一次紀念性活動。《日本浮世繪名作展——江戶美人畫的魅力》這個畫展中的作品來自日本北海道道立美術館的藏品,共計138組(177件)。
我們可以在江戶美人的髮髻與服飾上看到中國唐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那種審美上的關聯,使我們倍感親切,更有著貫穿古今的歷史感和深長意味。
浮世繪應該是日本的風俗畫,是鎌倉時代寫實主義故事體繪卷畫風和桃山至江戶時代的細密裝飾畫畫風的混合,同時也是江戶時代最重要的美術流派。浮世繪大多表現服飾華麗的下層社會婦女,以及藝妓的豔美風情。還有優美髮型,還有美人的日常場景和江戶時代的山川風貌。
早先,浮世繪以屏風畫形式作裝飾,而後,畫家採用木刻版畫形式製作。這樣,一方面提高城市市民對風俗畫的興趣,和適應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使浮世繪得到迅速的發展。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了同西方的交流。由於木版印刷易複製,又利流傳,浮世繪因此在歐洲出現。時正值歐洲印象主義興起,一批諸如莫奈、畢沙羅、雷諾瓦等青年藝術家一反蝸居畫室從事宗教歷史題材的創作和概念的複製,而是走到自然中尋找光色,掀起了一場色彩與形式的革命。這批印象派畫家對色彩、形式有特別的敏感。恰逢此時,西方的畫家發現了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的華彩、絢麗,既是自然的感受描繪,又是主觀合理的概括與提煉,它那二度空間和散點的構圖處理,以及畫面的線條勾勒和平面塗色所呈現的東方氣韻,使他們的眼睛一亮。東方人的個性理念,藝術趣味,無疑是西方畫家的新的視覺。
於是,日本浮世繪漸漸滲入了西方的油畫。19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西方畫家有了浮世繪的影響。法國畫家文森特·凡高嘗試運用浮世繪的線條、色彩於繪畫之中。我曾在阿姆斯特丹凡高美術館的三樓一個展廳中,看到一批至少有30多幅凡高臨摹的浮世繪作品。凡高用的是油畫,主觀凝慎的色彩和個性的線條,以及作品中所凸現的東方神韻,無疑是他學習和借鑑浮世繪後所得的。又比如勞特累克,這個一輩子描繪社會底層生活的藝術家,其作品明顯受到過浮世繪的影響。那年在上野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裡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展覽,他們將日本的浮世繪和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中葉的油畫做一個對比的展出。其中有勞特累克的作品,勞特累克筆下的歌妓、舞女,和邊上展出的那幅浮世繪的作品,那些人物的位置安排,構圖處理,動作的伸展幅度等,看上去何等相似。還有博納爾的浴女構圖給你的感覺,維約爾那室內牆上華麗典雅的色彩帶來的視覺,都或多或少有那麼一點浮世繪的影子。還有畢卡索、馬蒂斯等等畫家的作品,只要你細心地留意,也能發現日本浮世繪對他們的影響。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