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幾乎每個人都步入過!

2020-12-12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一些學道的人變得懶散,對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做,且不知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而老子之教導,是「和光同塵」,在生活中修行。

這樣對現實生計懶散的人不在少數,眼高手低,看不起吃苦的活,且以修行逃避現實。這也是歧路。

看看古書,王十八做僕人,修成大道,陳泥丸是個匠人,也修成大道,而石泰早先做大夫,後來做裁縫,同樣成了一代祖師。

張伯端《悟真篇》裡說:「志士若能修煉,何方在市居朝」

在市井裡,在官場上,都可以一邊做事,一邊修道,而得成就。

如今以修道而懶散不做事者,需要反思了。

過去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在變成「百無一用修行人」。

我見過很多學道修道的人,到頭來成了「廢人」一個,於自己,於家庭,於社會,都沒有責任心。

更談不上「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了。

對佛道文化大到痴迷的地步,甚至產生狂熱的宗教激情。

有的信佛,就攻擊道教,有的信道,就罵佛家,只認為自己學的是對的,自己所學是正道,其他都是旁門左道。

一個家庭中,有的人為信仰不同大打出手。

曾經有一家人,姐姐信佛,弟弟信基督,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打架,骨肉反目。

這都是痴,沒有智慧,非常危險,缺乏包容精神。

有的,痴迷於自己所學,對其他的學問、知識,不屑一顧。

須知,真正的修道文化,包含了真正的科學與哲學,而探討更高的境界。

境界越高,越具有包容性。

就好像到太空看地球,就會發現地球也不過是太空的滄海一粟,因為,觀察者的眼界寬廣了。

學道修道達到高境界,也是包容宇宙之心胸,遍觀大千之眼界,博愛眾生之慈悲,貫通有無之真知。

他的知識不限於有形世界的真理,還包括我們沒有認識的無形世界的真相。

痴迷中最可怕的是變得神神道道,家庭事務、親人關係全都一塌糊塗。

產生幻覺,這樣的事情很普遍,不用舉例子,很多人都有體驗和認知。

幻覺產生以後,認幻為真,耽誤平生的事情非常多。

幻覺也是精神病的前兆,需要警醒。

修煉中出現幻覺很正常,但認幻為真就失常。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不假方便,亦無漸次。

幻覺的結果,往往是使修煉者人不人,鬼不鬼,神不神,仙不仙地生活。

是極大的傲慢,看不起任何人,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得道者,或者是揭秘者,或者是成就最高者。

一些學者也犯此毛病,認為自己的著作是「最」什麼的。

一些修道者認為自己的門派是「最」什麼的。

有的人倒沒這麼狂,但傲慢,看不起他人。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沒有入門的人,可是我們做不到。

經常心裡懷有傲慢心,這在道法,就是「我慢」,是要清除的毛病。

就是精神錯亂,人的神智失常,有的需要住精神病院,有的在家裡看護。

有的人,表面上看,很正常,內心已經錯亂,只是靠一點點理性在支撐。

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就是這樣,其他方面很正常,但某一個方面,內心早已崩潰,只是靠一點點理性在支撐面子。

這種人,覺照則歸正,不覺照則危險橫生。

至於其他因修煉瘋狂者,看看十餘年前氣功熱時的社會資料,只怕膽戰心寒。

現在網絡上二十多歲好修道者,倒推十年,也不過十餘歲,還是個小孩子,自然記不得這些事情。

四十歲,三十多歲的修道愛好者,大多經歷過那個時代,親眼見過那些精神失常者。

我經常呼籲大家關注修行的安全、身心的健康,就是二十餘年來,我見過的因修煉而精神岀偏的人太多,算起來,可能是數以百計。

除了同情,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加上我所了解的網絡上的資料,更多。這應該引起好道者的警惕。

走火入魔。

一種是邪見,自以為得道,在社會上傳播邪見。

一種是狂亂惑世者;

一種是依仗神通妄為者。

其人所言所行,都與正統的道家真理相背。

但是,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不是個人的問題,個人的問題,歸在亂和狂中。

而魔,有相當的影響力。

就好比《西遊記》裡佔山為王的那些妖怪,都有一定的勢力和能力,但都錯誤地以為「吃一塊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

這就是見地的錯誤。當然,這是個比喻。

反觀內照,警醒自己,萬不可在這六大歧途上徘徊。

正信、正見、正修、正行

小道認為,道門之信仰,應具備四正,方可稱為正信,如此才能不落邪見,不入邪宗。

1、正信

即對道教有正確之基本定位,即問:學道所為何事?

《邱祖垂訓文》云:「吾教後輩門人,當自閒處揣心,出家所為何故?蓋為看破塵緣,輪迴苦惱,方才進道。」

2、正見

即對修道次第應有正確之認識,特別是:修道首要是什麼,從何處下手?

《真一經》云:「勸人修道,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見道。道不可得見,因心以見。道不可得聞,因心以聞。夫聞見於道,皆因以心。」

3、正修

即將正信與正見落實於日常之中。

修行有靜有動。澄心默坐,契悟玄機,是為靜修。應緣接物,積行累功,是為動修。

4、正行

即正確的行為。其實「正行」已經包含在「正修」中,但為強調「行」,故單獨列為一項。

修行不是空口說大話,不是喊口號,不是陽奉陰違,而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功夫。我輩學人應當將每時每刻都當作修行的機緣,善加利用,才能功行卓著,與道合真。

相關焦點

  • 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幾乎每個人都步入過!
    懶一些學道的人變得懶散,對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做,且不知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而老子之教導,是「和光同塵」,在生活中修行。這樣對現實生計懶散的人不在少數,眼高手低,看不起吃苦的活,且以修行逃避現實。這也是歧路。
  • 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你知道嗎?
    一些學道的人變得懶散,對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做,且不知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而道祖之教導,是「和光同塵」,在生活中修行。這樣對現實生計懶散的人不在少數,眼高手低,看不起吃苦的活,且以修行逃避現實。這也是歧路。看看古書,王十八做僕人,修成大道,陳泥丸是個匠人,也修成大道,而石泰早先做大夫,後來做裁縫,同樣成了一代祖師。
  • 修道之人容易步入哪六種歧途?
    懶一些學道的人變得懶散,對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做,且不知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而老子之教導,是「和光同塵」,在生活中修行。過去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在變成「百無一用修行人」。很多學道修道的人,到頭來成了「廢人」一個,於自己,於家庭,於社會,都沒有責任心。更談不上「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了。
  • 揭秘道教修行中的六種神通!
    但此至陽之氣,切不可輕易混過。此乃道氣,而非我身中之真氣。我之真氣乃子氣,先天一氣為母氣。先天初露,則神光發顯,自然會有意念開鎖、意念致動、意氣斷物、突破空間障礙等證驗。所謂:「神光發顯,自然能隔牆見物,預知前世。」這就是先天一氣的證驗,得此一氣,必開神通。薛道光曰:「丹法七十二品,欲學天仙,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唯金丹至道而已。
  • 學佛人|如何修行菩薩道?
    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許多學佛朋友都曾發菩提心,修菩薩業。然而六根難調,耽於六欲七情,故智慧難成,不得解脫。如何修行菩薩道呢?《未曾有因緣經》中佛講得很清楚:修六波羅蜜,習四無量心,便是調服六根的方便法門。那到底什麼是「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具體我們該如何做?
  • 凡塵中,每個人都在修行
    深山裡的人家,也許走上一天,都遇不到。遇到了就是幸運,跟老山民學圈煙,沒有紙,就用最柔軟的菸草葉子,圈的像個火腿腸似的。也曾遇到過小廟,正殿一間,扁房一間,一個鬍子拉碴頭髮都比我還長的修行人,扁房裡簡陋的簡單,一個土炕,灶上燒飯,炕上睡覺。他會喝我給他的酒,我說你是個出家人,不是不能喝酒嗎?他說我喝的不是酒,喝是你的雜念。
  • 學佛後,出現這2種徵兆,千萬小心,也許你走入了歧途!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一些佛弟子因為目標不明確,中間出現了很多違緣,慢慢走入了歧途,認為自己學習佛法沒有什麼效果,甚至說佛法是虛假的,非常可憐。那麼走入歧途的徵兆有哪些呢?歧途一:輕視聞思修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方面要對深廣的論典進行聞思,一方面要對於殊勝的修心法要產生高度的興趣。如果只是修行,沒有正見基礎,修行比較容易進入盲修瞎練的歧途;如果只是聞思,沒有修行,那麼我們聞思的結果又有什麼可靠性和必要性?
  • 什麼是修行?道教修行的先決條件都有哪些?學道之人應該知道
    所謂的「修」有改變、修正、修除、修理的意思,「行」就是言行,「修行」即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簡單來說就是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不做,不該想的不想。修行的先決條件包括: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修行並不是指整天誦經打坐,所謂修行,即是學道,悟道,行道,證道的一個過程。目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心趨於正道,最終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 佛前必發的4種願,學佛修行才能步入正軌,願願都是無盡的慈悲心
    佛前必發的4種願,學佛修行才能步入正軌,願願都是無盡的慈悲心。當今社會,不管是信佛的,還是不信佛的。有時間一般都會去寺廟燒香拜佛,不信佛的有時把佛當成神來拜,祈求許願希望家庭平安和睦,富貴長壽等,求的都是世間的「名聞利養」。
  • 「學道三年,道在天邊」,這些年修的道都去哪裡了?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直指一些學道人因為不生精進心而在修行中出現的諸多弊病:「學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們初學道的時候,對道門中的一切都充滿新鮮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著了道的屬性。道在眼前,看似觸手可得,卻又與己無甚大關係,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揭秘道教修行中的六種神通!
    但此至陽之氣,切不可輕易混過。此乃道氣,而非我身中之真氣。我之真氣乃子氣,先天一氣為母氣。先天初露,則神光發顯,自然會有意念開鎖、意念致動、意氣斷物、突破空間障礙等證驗。所謂:「神光發顯,自然能隔牆見物,預知前世。」這就是先天一氣的證驗,得此一氣,必開神通。薛道光曰:「丹法七十二品,欲學天仙,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唯金丹至道而已。
  • 適合現代人的修行之路,這樣就能入道!
    一、知行合一方能入道學佛修道有理入和行入,理論上知道了,就要落實到行動中去實踐,去驗證,去付出和奉獻。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證道。光知不去行,最後還是空的。萬事的成功都是體現在行動上。知道了菩薩行,就行菩薩行。道本就是一。
  • 出世修行與入世修行道性即人性本質都是修心
    學道修真者,初學時往往經歷各種昏惑、煩惱,但是只要堅心不退,依法修行,戰勝九難十魔,最後就如丘祖所說,煉就心如同一個水晶塔子,觀森羅萬象,無不瞭然於心。又如司馬承禎祖師在《坐忘論》中所講,經歷五時七候,直煉得形神俱妙。
  • 修行不一定吃素,但為什麼很多修行的人都選擇吃素?
    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佛家不吃此種五葷的原因之一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簡單來說就是——吃了熟的五葷,易起淫心;吃了生的五葷,易怒。不利於生清淨心。另一個原因是這五種食物吃了以後口中氣味,神厭鬼喜。佛陀說,「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故而,一直以來這是佛教徒都需遵守的戒律。道家不吃此種五葷的原因說法不一,多數認為其不利於修行。
  • 以調呼吸、念三字明入道,哪些人不宜修行?打坐時為何冒汗?
    一、如何理解入道?修行要有正確的究竟圓滿的見地,然後安於每個當下,就是在道中。入是進入、符合的意思,是當你發起了出離心並以此為出發點,去改變並覺悟、開悟了。1、修見地(在修佛知見的基礎上提起正念,比如楞嚴經);2、修證(念念入彌陀願海比如華嚴經);3、行願(比如普賢行願品。
  • 美媒:美反種族歧視運動已步入歧途
    美媒:美反種族歧視運動已步入歧途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16日發布題為《麥卡錫主義回來了。成千上萬人僅僅因影射或偶然關聯失去工作。狂熱也蔓延到州政府和私營部門。州政府頒布「效忠誓詞」,要求所有政府僱用人員——包括大學終身教職員工——放棄「激進信仰」,否則就會丟掉工作。很多人因拒絕宣誓被解僱。好萊塢創建了臭名昭著的「黑名單」,禁止共產主義者在好萊塢製片公司工作。
  • 道教六種神通修行起來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深度好文)
    但此至陽之氣,切不可輕易混過。此乃道氣,而非我身中之真氣。我之真氣乃子氣,先天一氣為母氣。先天初露,則神光發顯,自然會有意念開鎖、意念致動、意氣斷物、突破空間障礙等證驗。所謂:「神光發顯,自然能隔牆見物,預知前世。」這就是先天一氣的證驗,得此一氣,必開神通。薛道光曰:「丹法七十二品,欲學天仙,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唯金丹至道而已。
  • 道場修行路線、過妄想關、六和敬、義工培福、誦經真實義真修實幹
    此二種心,是最關鍵的心病:前者是「常病,雖不至死,但終究必死」;後者是「死病,關鍵時刻拿不起來,必死無疑」。五、我們的妄想關一直沒有過,就算念了多少佛,有了多少福德,我們的妄想關,說實在的絕對沒有過:我們都是在妄想中過活,在妄想中用功而已。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看看你學對了嗎?很少人知道
    《俱舍論頌疏》講解(三十九)我們學《俱舍論》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其他的,若不修行,學這個論就沒用的,那怎麼叫修行呢?就是修改自己的毛病過失,然後行持清淨的善法,叫修行。我們學佛都想修行,那麼修行,對一切法不認識,什麼叫一切法?善法、惡法和無記法,這些法都不認識,那我們就不能修行,所以學論的目的為了要認識一切法,認識一切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行。把一切法都認識到了,然後斷惡修善,轉染成淨,這就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