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織田信長死後,織田家分崩離析,很多人奇怪,織田信長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怎麼沒能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以至於自己死後,家族基業被手下的豐臣秀吉給攫取了呢?其實,這和日本戰國的一個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戰國時期實行家督繼承制,對選定的繼承人,一般是嫡長子,會著力培養,至於非繼承人,要麼早早繼承其他姓氏成為分家要麼就出家。織田家也是如此,信忠的地位早早確定,官位一路爬升,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其它兒子或者繼承其他姓氏,或者受到壓制,並無充分的功勳和名望。

有人說,織田信長大可以像毛利搞兩川、德川家康搞御三家那樣,設立旁支輔弼宗家。實際上,信長晚年也有這個苗頭。比如,嫡子信忠掌管岐阜尾張美濃等基本盤,次子信雄(改姓北畠)掌管伊勢伊賀兩國,三子信孝(改姓神戶)任徵伐四國的總大將(顯然戰後也能獲得一兩國的賞賜)。這樣看起來,織田信忠、織田信雄以及織田信孝三人確實有毛利兩川的樣子。

但問題在於,這種旁支輔弼宗家的制度,宗家是根本,宗家如果出問題,整個制度也會崩潰,毛利兩川便是如此。毛利隆元英年早逝後,由當時尚在世的毛利元就指定隆元的長子輝元為家督,並親自撫養,毛利元就死後,年幼的毛利輝元根本沒有實力鎮住兩個實力雄厚、性格迥異的叔叔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

讀過日本戰國歷史的讀者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在那個時代,宗家和分家之間並不都是誠心臣服的,他們之間鬥爭激烈是常有的事情,集中體現在嫡長子和其它繼承人的鬥爭中,所以如果家主所培養的繼承人出現意外那可不得了,足以影響到整個家族的命運,比如前面所說的毛利家,還有就是武田家,信義作為法定繼承人自戕後,信玄不得不選擇信勝為下任家督,由勝賴作後見。武田家衰落乃至滅亡,根源於由此造成的內部分裂。

比起毛利家,織田家的情況更糟糕。織田信長培養的織田信忠很優秀,他在信忠身上花費了太多的心思,對其他的兒子就不是那麼上心了。信長有12個兒子,織田信正沒有多少事跡,關於他存在與否至今都是個謎,沒有什麼存在感,四子信雄和五子信孝都過繼出去了,沒有繼承權,六子秀勝是豐臣秀吉的養子,沒有繼承權,七子勝長小的時候被武田家俘虜,沒有機會培養,再往後的兒子當時都是十來歲的孩子。
所以,織田信長和織田信忠這對父子在本能寺雙雙殞命後,其他的兒子不是沒有繼承權,就是沒啥實力和威信,沒辦法,父親不給機會好好培養嘛,此時織田家的崩潰不過是時間問題。
織田信長死後,織田家分崩離析,這和信長培養接班人的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