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它黝黑髮亮的外牆,外牆上刻滿了各國有關玻璃工藝的文字:熔融、拋光、切割等。
博物館外牆太震撼啦!
爸爸告訴我:「博物館裡有12個與玻璃息息相關的問題,咱們來尋寶吧!」我們仔細搜尋,在牆上找到了第一個問題:玻璃工藝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看到答案,我們瞠目結舌,竟然公元前2500年就有玻璃了,比我想像中要早多了!人類的聰明智慧讓我嘆為觀止。你知道答案嗎?
《大酒杯》,1654年,德國,高264mm。
好喜歡酒杯上的哥特字體和絕美風景!
像不像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
走著走著,我聽到了最喜歡的《卡儂》,難道博物館裡也辦音樂會了嗎?我循聲找啊找,原來是通過敲擊玻璃杯來演奏。真神奇,玻璃杯也能當樂器用啊!真是一場視聽盛宴。月光美酒夜光杯🍷
每當談及玻璃,除了剔透、美麗,似乎易碎也是我們對它的共同印象,甚至有人說:「玻璃的宿命就是破碎。」 玻璃博物館裡就有兩件破碎的展品:第一件是《天使在等待》,它於2013年9月被兩個熊孩子扯壞了,改名《折》。那段熊孩子破壞作品的視頻至今還在循環播放;第二件是由30000個部件組成的玻璃迪士尼城堡,也是被倆熊孩子破壞的。他們嬉戲打鬧,撞上了城堡,「廢墟迪士尼」就此誕生。讓人嘆息不已!作品《折》
作品《玻璃城堡》,反面被損壞了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前身是上海玻璃儀器廠,這裡從熔爐車間到藝術空間,各種幾何圖形的交錯搭配、工業風的建築風格也讓我目不暇接。這次博物館之旅真是精彩紛呈。雖然破碎也是藝術,但我不希望博物館再增添一件破碎的展品,我們要在博物館保持禮儀,保護每一件展品!我和弟弟在玻璃博物館給大家拜年啦!
彩蛋🥚
外公看了我的作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自己對玻璃易碎的見解,我貼在下面大家共賞👇不愧是大文豪思想家外公👍
不過,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玻璃成了建築工程上無可替代的原材料。尤其是摩天大廈的觀光臺,大型商場的門面等等,都採用了玻璃新技術。其承受能力不亞於鋼筋混凝土,某種意義上打破了「宿命」的說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阿公喜歡😍 讀你的文章,看到你們進步我十分開心!
寫得太棒了,這是我給你打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