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承認錯誤,將收藏的古董藝術品帶回中國

2020-12-15 騰訊網

關注荷蘭,從關注一網荷蘭開始!

今天,荷蘭媒體NOS駐華記者Sjoerd den Daas報導了一名荷蘭收藏家將多年來收購的中國古董藝術品,歸還給中國的上海博物館的消息,報導的題目是:荷蘭收藏家將(購藏而證實是)掠奪得來的藝術品歸回中國:這是我的錯(Nederlandse verzamelaar brengt roofkunstterug naar China: Het is mijn fout)。

報導說,多年來,這種現象一直是中國人眼中的刺:被盜的中國古董藝術,有的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在歐洲卻可以自由交易。荷蘭藝術品收藏家Henk Nieuwenhuys不再想看到這些藝術品,原因是他發現了他購買得來的中國古董來路不明,現在,他將這些藏品帶回中國,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這名荷蘭收藏家有個中文名字倪漢克,跟中國很有淵源,曾因為捐贈中國古董而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嘉獎。

根據這位荷蘭收藏家的說法,他捐贈的這些中國古董價值超過了一百萬歐元。在上海博物館的地下室中,Henk Nieuwenhuys說:「你可以把這些古董珍品放在壁櫥裡,但立法變得越來越嚴格。我已經決定把這些珍品歸還給中國,我認為這是最好的事情:我不打算出售贓物,這是不正確的,我在入手的時候,沒有做足夠的研究,這是我的錯。」

或者他希望從中國人那裡得到什麼好處?他說:「當然我也有商業利益,但這不是我的考慮。我相信作為一個人你必須尊重法律和規則,我們必須確保中止這種非法的貿易。」

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裡,Henk Nieuwenhuys已經購買了數十件中國古董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墓葬。從漢代(公元前三世紀)的銅盆和酒桶,到宋代(中世紀早期)的瓷器花瓶。這都是在藝術品拍賣會、經銷商和展會上收集回來的。

收藏家說:「我試圖追查產品的來源,但是沒有成功,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昂貴的藝術品並非以正確的方式離開中國的。」

文章說,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的估計,自1840年以來,已有大約數千萬件中國古董以非法的方式從中國消失,來自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的文件已顯示了這樣的信息。特別在歐洲,這些(非法流出的)物品肯定仍然可以自由交易。

Henk Nieuwenhuys並不打算說當他發現他的藝術品是偷回來的時候,他有什麼反應。他說:「歐洲的拍賣行如同藝術品的妓女,只服務於金錢,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只考慮從賣家和買家那裡獲得佣金。你永遠不會看到他們在紐約拍賣文化遺產,因為那裡的規則是嚴格執行的。但是,在歐洲並沒有過多注意和監管,歐洲有歐洲的做法和關於原產地的規定,但他們經常違反法律。」

馬城的藝術博覽會TEFAF

報導說,2003年,由137個國家籤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盟約旨在阻止被掠奪的藝術品的交易,中國,美國和荷蘭等國已籤署此協議。雖然沒有提及對在此之前的年代被盜竊的藝術品的處理,但出售的時候必須證明,在地面上或地面下發現的物體在1970年之前已經合法離開了原產國。

Henk Nieuwenhuys說:「對於我購買的青銅器,我無法證明是以正確的方式離開中國的。在被盜文化遺產方面的確存在廣泛的貿易,即使在馬斯垂克的Tefaf,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藝術博覽會,被盜的藝術遺產也被出售。」

報導稱,Tefaf作出回應說,每年在博覽會上展出的一萬件物品中,有時會有一些物品被索還,因為是盜竊得來的。發言人表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一直採取適當措施,博覽會與荷蘭政府密切合作,以確保提供的展品和商品來源的真實和合理,文件是準確的,而每個參展商都有自己的責任。」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當然對Henk Nieuwenhuys捐贈的禮物很滿意,Nieuwenhuys十年前還向該博物館捐贈了一批中國的外銷瓷。楊志剛說:「上海博物館一直接受許多捐贈。捐贈者的幫助,對於將這些文物帶回中國至關重要。」

他希望其他收藏家能夠效仿這位荷蘭人,讓更多被盜的中國古董文物回娘家。

2010年3月份,Henk Nieuwenhuys向中國贈送其收藏的97件中國的外銷瓷器,在中國駐荷大使館網站上還可以看到報導,當時的駐荷大使張軍在大使館中接見了他。

重提章公肉身佛像

荷蘭NOS在報導這一消息的時候,特別以加注的形式重提荷蘭商人和收藏家Oscar van Overeem於1995年在香港購買的一尊肉身佛像,至今未能歸還中國福建村民的消息。為此,引發了中荷有關人等的跨國官司,這名荷蘭商人稱,已經將佛像轉手不知名人士,據說是一名華人。因此,這尊從福建鄉村消失的章公肉身佛像,至今下落不明。(黃錦鴻編譯)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 「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
    【上海博物館 「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2008年起,倪漢克先生曾先後三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其藝術珍藏總計一百五十餘件,年代自商代至明清,跨度近三千年,進一步充實了上海博物館的館藏並填補了相應門類的闕漏。
  • 現場|這位荷蘭人,把三代人的收藏託付給了上海博物館
    編輯 陸林漢(01:15) 今天(8月6日),「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將集中展示荷蘭收藏家倪漢克先生((Mr. Henk Nieuwenhuys)近年來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的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貴文物54件。
  • 臺灣古董大佬徐政夫告訴你,什麼樣的藝術品值得收藏
    教師的職業習慣影響著他,這種樂於分享的性格,令他成為臺灣重要收藏團體清玩雅集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溝通兩岸收藏家交流的重要人物。長久以來,徐政夫在對岸遙望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從藝術品拍賣業破殼而出,直至今天私人美術館林立,變遷中的一幕幕,常令他思緒萬千。藝術品的價格遠不是變化唯一的結果,但確是一個不錯的標誌。2014年,劉益謙以2.78億元人民幣在香港佳士得購得永樂唐卡。
  • 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收藏文化研究院成立 將致力「文物」藝術品較真
    8月4日,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收藏文化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著河南省收藏家協會邁入了「文物」藝術品較真,敢在藏真上較勁,敢向收藏、鑑定亂象出擊的門檻。據了解,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收藏文化研究院將高舉傳承中華古今優秀文化的大旗,順應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要求,在收藏文化的不同領域,如名人書畫、古典家具、玉器瓷器、青銅器、牌匾文化、古玩雜項等方面搭建平臺,並通過這個平臺,測評藏品文化價值,激活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收藏興趣,努力成為傳承、服務於大眾收藏文化事業的踐行者。
  • 古董藝術品市場上沒有人買的時候,才是買進的好時侯
    古董藝術品在市場上沒有人關注沒有人要的時候,可以在裡面挑選好的買下收藏,才是收藏之道。上世紀六十年代買山河一片紅郵票只有8分一枚,現在一百多萬一枚。七八十年代買民國金本位銀幣2元一個,現在一千萬一個。九十年代初買弘一書法對聯每對一千元,現在五六百萬一幅張大千畫以經過億了。
  • 他是「中國古董教父」,家中的收藏富可敵國,1980年裝修的華美大宅...
    …「中國古董教父」中國藝術品,陪伴了他的一生,也滋養了他的一生,安思遠說過:「中國藝術給了我一切。」「我首先是一個古董商,然後是一個收藏家。」他終生未娶,只對文物收藏情有獨鍾,與藝術品朝夕相伴,卓然獨立,他對中國文物的愛深邃真誠,並由己及人,兼濟天下,為世人書寫了藝術人生的典範。
  • 上海展出荷蘭藏家文物、甘肅發現新巖畫、紐約各博物館重開
    上博展出荷蘭藏家捐贈文物 「荷浦珠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集中展示荷蘭收藏家倪漢克近年來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的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貴文物54件。展覽名稱借成語「合浦珠還」之諧音,寓意倪漢克與上海博物館因文物的歸去來兮而結下深厚情誼。
  • 中國藝術品亮相巴黎古董雙年展
    9月18日,在法國巴黎第26屆古董雙年展上,中國唐代唐三彩女俑與映射在玻璃上的展廳背景相映成趣。匯集世界頂級藝術品收藏的第26屆法國巴黎古董雙年展於14日至23日在巴黎大皇宮舉行。來自法國以及世界各地的150家參展商在雙年展期間向公眾呈現15類不同的珍品,涵蓋繪畫、雕塑、古書、手稿、家具、珠寶等在內逾千件展品,其中部分展品是首次公開露面。而隨著亞洲古董市場的持續升溫,古董雙年展將其目光投向亞洲,眾多來自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品亮相併引起廣泛關注。
  • 安思遠和他的古董世界:一個美國人,卻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
    安思遠是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收藏家之一。他的離去,以及萬眾屬目的「錦瑟年華--安思遠私人珍藏」系列拍賣於2015年3月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落下帷幕,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遠去。即:西方人保管中國文物的時代隨著多位世界級大收藏家的離去,已到了該終結的時候了。而中國本土的收藏家,在世界範圍內,業已成為中國藝術品收藏的主流。
  • 中國古董收藏第一人安思遠:身為美國人,家中隨便一件就上千萬
    他是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泰山北鬥,被稱為「中國古董第一教父」,他對明式家具收藏頗具建樹,又被成為「明代之王」。他是西方藝術界公認的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學者,最具權威的國際亞洲古典藝術專家他就是——安思遠
  • 2019 TEFAF歐洲藝術博覽會私邀探秘:世界最頂級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展會匯聚全世界最頂級的藝術/珠寶及古董展商及最有份量的收藏家。TEFAF作為世界最高規格的藝術品盛事,提供獨一無二的機會觀賞和購買巨匠的傳世之作,以及那些代表了7000多年輝煌藝術史的精品。他是全球頂級經銷商的重要聚集地,同時也是國際藝術品市場的主要商業和學術熱點。
  • 2021年藝術品市場如何破圈?中國(杭州)藝術品投資收藏論壇給你答案
    本次論壇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浙江浙報美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美術報承辦,光明日報出版社、中華文化促進會古玩城聯盟、浙江省收藏協會、浙江省文化藝術品投資行業協會、杭州市收藏協會、寧波市收藏家協會、紹興市收藏家協會、名課文化紹興分公司、聯合利國文交所、大河美術協辦。
  • 活躍在舊金山灣區著名的華人收藏家
    隨著中國經濟騰飛,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回流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到「金山」來尋寳的人越來越多,「盛世藏寳」中國風已吹到舊金山灣區,勢不可擋。下面是活躍在灣區的華人收藏家名錄(按年齡為序)(1)周銳先生(1906-2006)中國陶瓷收藏家、僑領  活躍在灣區的華人收藏家有周銳先生, 是中國陶瓷收藏家,僑領。
  • 「中國古董教父」 安思遠的古玉情結!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安思遠(Robert·Hatfield· Ellsworth),紐約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原蘇富比教育學院中國區首席代表、資深藝術品市場顧問。
  • BBC:在倫敦古董市場上能撿到「漏」嗎?
    她說,英國應該是歐洲最大的中國古董集散地。原因多種,且有歷史淵源。17世紀末期英國與荷蘭成為最早跟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歐洲國家。當時就有很多中國藝術珍品由此傳到歐洲,包括瓷器和其他藝術品。雖然法國也有不少,但從規模上看沒有英國大。另外中國古董和藝術品後來從香港也源源不斷地繼續流向英國。
  • 活著的古董與古堡
    雖然國內也有許多保護建築的存在,可是我卻認為中國建設最大的問題依然不是建得太少,而是拆得太多。但我的一個朋友常說,中國那些尚留存的古建築,好似有一道看不見的圍牆將其與大眾的生活隔開,總是被「圈禁」著,冰冷地獨立於世,難以與世人的生活發生真正的聯繫。
  • 「文物」就是「古董」嗎?
    到了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國家正式批准註冊成立了第一家拍賣公司,即上海朵雲軒藝術品拍賣公司。這是一件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國家正式承認民間的收藏活動。換一種說法就是國家允許私人收藏古董(古玩)了。請讀者注意:本文強調民間收藏的是「古董」而不是「文物」。
  • 「中國古董教父」遺囑曝光 給兩名女服務員留10萬美元小費
    85歲的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去年8月去世,他是一名亞洲藝術品收藏家,一生痴迷中國藝術,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因為在明式家具收藏研究上的建樹,他被稱為「明朝之王」。他甚至不知道兩名女服務員的姓氏,只知道她們都叫莫林。
  • 被中國喚醒後的日本古董市場
    今年春拍,在紐約亮相的藤田美術館以及「臨宇山人」的藏品拍賣,證實了日本還擁有更多值得收藏或投資的中國古董,可此類寶物真的能夠在古董市場或者某位藏家的變賣物品清單上輕鬆尋得麼?畢竟,無論日本還是歐洲,中國古董並非取之不盡,當造假事件浮出水面,中國藏家又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