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一個傳奇性的地點,也是讓許多文人武將心生嚮往的地方。20萬水軍浩浩蕩蕩,毀於諸葛亮借來的一場東風。這當然是小說中描寫的場景,真實發生的故事,想來是更加震人心魄的,那將是二十幾萬戰士的血肉相搏,戰爭的結果也不是由仙術借來的東風決定的,而是周郎英武,黃蓋謀略,是英雄逐鹿,成王敗寇。
蘇軾很喜歡這個地方,在這裡寫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名篇,如課本上的《赤壁賦》,又分為前後兩篇文章,「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此地的戰略重要性和曾經在此發生過的傳奇故事。真實的生活不會因為被寫成了小說而流傳千古,而是因為其自身足夠精彩,足夠厚重,承載著深重的歷史和精神。
蘇軾的詞更加著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時至如今,在敲下這些字的時候,我的心中仍舊有著熱流湧過,嚮往著那豪傑輩出,英雄相惜並逐天下的戰火紛飛。歷史中經歷千年之久還能夠如此打動人心的力量,無非如此了。
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人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他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是自屈原以來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關於他的詩風,他自己的形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針對的是創作的狀態和風格。而杜甫的詩中有一句評價李白詩歌整體意境,比之李白自己的評價更加客觀一些。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兩位都是魏晉南北朝的人物,以詩文著名,杜甫用這兩人形容李白,可謂準確至極。李白的詩飄逸浪漫,細分的話又有兩種風格,一種豪邁,一種清新,正好與文中的兩位人物對應。
魏晉南北朝的人物裡,李白覺得自己最像誰呢?想必大家都知道,李白喜歡姓謝的一家,也希望自己能夠活得像謝家人一樣,然而希望終究是希望,李白最後也沒有做到「為君談笑靜胡沙」,反而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站錯了隊伍,捲入政治鬥爭中以至於流放夜郎。
在李白還年輕的時候,曾經壯遊四方,在開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李白遊歷到了雲夢,曾經的宰相許圉師因為欣賞他的才華,將自己的孫女許配給他,李白也在此地過了十年的安生日子,希望憑藉著老丈人的政治影響力,讓自己走上仕途,中途還給當時的荊州長史韓朝宗寫過《與韓荊州書》,其中出了不少名句,諸如「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之類,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下。
就在這十年之間,李白來到了當時的赤壁。寫下了這一首《赤壁歌送別》
赤壁歌送別唐代: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這首詩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剛剛讀完就斷定這是李白的作品。
因為是一首送別詩,後邊的兩句主題轉移到了送別上,關於赤壁的描寫,只需要重點關注前兩句。
兩個人中之龍在這裡決一雌雄,最後的結果是赤壁下的樓船掃地而空。
一場大火蔓延江面,照亮了整塊的天空、雲海和江水。想當年周郎就是在這裡打破曹操,立下了三分基礎,萬世功勳啊。
語言的豪雄自不必說,這其中帶出的一個關於赤壁之戰的爭議非常有趣,在這裡提一下。
杜牧也曾經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首詩關於赤壁之戰周瑜能夠戰勝曹操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有著不一樣的觀點。
李白的詩強調周瑜,是周郎在此大破曹軍,而杜牧卻將勝利的原因歸給上天賜下的一陣東風,最後的譬喻用的也是兩位傾國傾城的江南女子,兩人的史觀和世界觀高下立判。
李白畢竟是詩仙,他欣賞英雄,也識英雄,所以知道赤壁之戰是一場英雄的對決,無論勝負,總是周瑜、曹公之間的碰撞,是硬碰硬,是英雄對英雄,是男人的浪漫。
而杜牧不一樣,生在晚唐的富貴之家,一生的很多時間混跡青樓,這就導致無論他的內容多麼剛猛,終究還是會參雜進一縷繞指柔。這一首赤壁詩中很多人覺得最後那個譬喻好,剛柔結合。我卻覺得不好,在這樣的議論詩中,沒有必要追求中庸的陰陽結合,會弱化赤壁的英雄氣,也會弱化詩人的豪氣。
當然,這也是詩仙之所以為詩仙,而晚唐的杜牧只能歸於「小李杜」之中。
關於這兩首詩大家有什麼觀點嗎,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