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歷史悠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安州,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欽州市就屬象郡轄地。
民國年間改為欽縣,欽州曾幾度易主,首先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又復隸廣東省。1965年再隸廣西,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區域很大,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1983年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轄2縣2區(靈山縣、浦北縣、欽南區、欽北區)。
2008年1月16日,國家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目標建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北部灣經濟區根據空間布局和岸線分區,規劃建設5個功能組團。其中欽(州)防(城港)組團,主要包括欽州、防城港市區和臨海工業區及沿海相關地區,發揮深水大港優勢,建設保稅港區,發展臨海重化工業和港口物流,成為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加工製造基地和物流基地。.
自廣西開始搞北部灣經濟區以來,作為核心區的欽州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得到很多國家級別政策,比如廣西自貿區欽州港片區、欽州保稅港區,還有中馬產業園區、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重大園區,這幾年來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地區生產總值等經濟指標增長速度高於全區平均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長,成功突破1300億元。2017年欽州地區生產總值1309.8億元,增長達8.8%,排名全區14個地市第7位,位居玉林、百色、梧州之後;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56.3億元,超越百色和梧州排名全區14個地市第5位,距離第四的玉林僅差300餘億元。
在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9.7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51.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24.72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結構為20.6:33.3:46.1。
圖片來源欽州市統計局
二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支點。自這條新通道設立以來,欽州成為了這條通道的海運重要支點,承接著來自川渝、雲貴等地物流運輸,已8條海鐵聯運班列開通運行,實現與中歐班列網絡的無縫對接。
欽州屬於沿海城市,是廣西三個沿海城市之一,在以前,欽州港沒有防城港的天然優勢,也沒有北海港的國家政策支持,所以在三個沿海城市的港口地位非常弱。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欽州市確立了建設「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城市,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發展新格局的新時代發展新目標。
除此之外,欽州港還在2009年12月7日,獲國務院批准列為整車進口口岸,成為全國第五個沿海整車進口口岸。
三是欽州港貨物吞吐量和貨櫃量雙雙創歷史。欽州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孫中山先生當年的《建國方略》規劃中的將欽州港視為南方第二大港,僅次於廣州港。近年來,欽州港發展非常迅速。在2008年獲得國務院批准在欽州港設立中國第六個沿海保稅港區--欽州保稅港區,成為中國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稅港區。
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港口吞吐量累計完成8338萬噸,同比增長19.9%;完成貨櫃177萬標箱,同比增長28.8%。
201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億噸、,同比增長20%,貨櫃吞吐量達230萬標箱,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2019年吞吐量已經達11931萬噸,妥妥地邁入了全國30強。
2020年第一季度,欽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2887.8萬噸,同比增長8%;貨櫃吞吐量68.8萬標箱,同比增長24%。在全國港口貨量普遍下跌的局面,欽州港港口吞吐量逆勢雙增長,西部陸海新通道集聚態勢凸顯。
廣西欽州港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大力拓寬南向海上通道,提升港口貨物吞吐能力。
在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區、保稅港區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重國家級政策支持下,欽州發展的成績驚人,GDP穩步增長,在未來幾年內,欽州GDP估計會趕超玉林,成為全區第四大城市。
只要欽州把握好「一帶一路」、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等建設機遇,深度參與中國-東協經濟合作,繼續全面實施「港城聯動、產業興區」發展戰略,重點建設石化和裝備製造兩大千億元產業集群,抓好糧油、造紙、能源等百億元產業,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加快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新格局,把欽州打造成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示範核心城市,從而帶動廣西由落後發展成沿海發達省份。
本文為駱駝視野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內容和素材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
歡迎關注我,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