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旅遊服務功能,深化文旅融合,打好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五張牌」,構建長江三峽國際旅遊、都市旅遊、世界溫泉谷等項目集群,力爭旅遊總收入增長30%。
2018年伊始,重慶憑藉獨具特色的城市顏值和氣質,迅速成為國內外最熱門的文化旅遊目的地之一。
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發展,加快實施《關於加快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關於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並召開了首屆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10月,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全市文化旅遊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關鍵性的第一步。在這塊「新的牌子」的聚合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正式拔錨啟航。
今年的重慶旅遊將如何走?
依託146處溫泉礦點打造「世界溫泉谷」
看夜景、吃美食、坐輕軌、乘索道、逛古鎮……這是如今不少來重慶旅遊的遊客最常選擇的旅遊方式,在未來,重慶還將打出自己的新特色招牌——「氣候養生」。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慶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
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溫泉水滑洗凝脂,早在2012年就被評為全球首個「世界溫泉之都」的重慶,將依託自身的146處溫泉礦點,打造「世界溫泉谷」。
什麼是「世界溫泉谷」?
顧名思義就是做大做強重慶的溫泉牌,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溫泉康養項目,告別「泡溫泉」僅僅就是「泡」的傳統方式,將中醫和西方養生的理念結合起來,讓溫泉成為人們健康旅遊的新方式。而這不是特指某一個溫泉項目,更多的是將全市尤其是主城的溫泉資源來一個集成式的提升。
同時,我市還將打造氣候四季康養項目集群,以四季康養為目標,打造中高端全產業鏈氣候康養服務國際品牌體系和氣候康養項目集群,建設國際知名的氣候養生旅遊示範區和目的地。
紅葉景觀提檔升級一張船票遊遍三峽
我市將對三峽旅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營銷,加快推進長江遊輪「一票通」。未來,遊客只需買一張船票就可以在三峽沿岸進行深度遊。
據了解,我市將以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三大板塊,打造三大特色區域旅遊目的地。並強化區域的聯動精準發力,將景區連成線路,把珍珠串成項鍊。
在打造大三峽黃金旅遊目的地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三峽旅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營銷,科學編制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的環線建設規劃。
同時,還將加快推進長江郵輪「一票通」,即遊客買一張遊輪的船票,可以在任意站點下船、上船,也就是通票。
這樣就可以使遊客在沿江上下岸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深度遊、體驗遊、休閒遊。三峽沿線紅葉景觀也要提檔升級,逐步實現從早春到深秋都可賞紅葉的目標。
此外,相關負責人還強調我市還將加快推進以旅遊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陸上儘快完善環線內外快速通道,包括高鐵、高速公路、景區連接路,全力實現景景通、城景通。
在水上,萬州、雲陽、奉節、巫山等大力發展遊艇經濟,發展豪華郵輪、內河小型觀光遊船系列產品,重點抓好萬州的三峽旅遊集散中心、雲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巫山神女峰等旅遊專用碼頭的提檔升級。
在空中,萬州機場加強與華東、華北和沿海城市的合作,力爭再增開省會城市的航班。大三峽板塊加快推進形成大三峽的環線、邊界區域的環線、相鄰區縣景區之間地面公路環線和空中遊覽的環線。各區縣景區周邊小環線,切實增強可進入性,變一線遊為一片遊。
規劃「兩江四岸」旅遊線路打造「兩江匯」精品燈光秀
未來,我市將突出「山、水、城、橋」四大元素,著力打造「立體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橋都」等重慶夜景名片。力爭到2022年,「重慶賞燈」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城市主題品牌。
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我市將以朝天門廣場、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彈子石中央商住區為重點,將兩江交匯區域燈光建成特色鮮明、感染力強的精品燈光秀,充分展示現代化大都市山魂之雄、水韻之靈、人文之美。
打造城市夜景旅遊精品線路,策劃推出鵝嶺公園「兩江亭」、南山「一棵樹」、鴻恩寺公園「鴻恩閣」等山頂俯瞰觀景,朝天門、「呼歸石」、煙雨公園、重慶大劇院等江岸遠眺觀景以及夜遊兩江流動觀景線路。
與此同時,我市將重點開展主城區「兩江四岸」景觀照明提檔提質,2019年建設雙碑大橋、嘉陵江大橋、高家花園複線橋等景觀照明,提升朝天門大橋、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等景觀照明。建設主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域景觀照明智能化集中控制系統,實行「一把閘刀」管理,有效提升主城區景觀照明整體性。
2020年至2021年,逐步實施主城區景觀照明提升、完善,突出山城江城不夜城特色,營造璀璨雅致、動靜相宜的立體山水都市夜景,到2022年,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城市夜景。
讓重慶美景「開口」講好重慶故事
我市將推進旅遊與文化融合,深度挖掘和整理人文資源,打造以世界文化遺產、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傳統風貌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託的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文化旅遊產品系列,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區景點、融入城市街區及休閒空間,強化文化記憶,營造文化氛圍,彰顯城市文化魅力,把重慶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歷史文化名城。
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我市將支持和鼓勵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及歷史文化遺存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景點。加快抗戰陪都影視文化城等景區建設,深度挖掘抗戰時期的「政要機構」「外交使館」「名人舊居」「兵工基地」等歷史文化資源,升級中山四路——李子壩——紅巖村——歌樂山等精品旅遊線路。深度開發紅色旅遊資源,提升和豐富景區景點內涵,拓展服務功能,做大「紅巖聯線」旅遊品牌,打造英雄城市品牌。
要講好城市故事,深挖城市底蘊是首要工作。
建築和景觀是不會自己說話的,把它們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出來,真正走入人心。
「現在很多人說『打卡』遊重慶,可是,到了重慶真的只能拍一下就走嗎?如果給每個視頻、每張照片都賦予故事,那麼不只是遊客可以獲得『小心心』,重慶這座城市的底蘊,也將吸引更多遊客全身心地來慢慢賞個夠。」
走進重慶美麗鄉村欣賞多彩的民俗風情
幅員8萬多平方公裡多的重慶,50多個民族在這裡和諧共處,數千年時光裡,不同民族的獨特風俗,在巴山渝水之間傳承發展,綿延至今。
據了解,重慶市是我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轄有包括彭水、石柱、秀山、酉陽等在內的4個自治縣。同時,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重慶已經有全部56個民族。
56個民族聚居,為重慶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千百年來,重慶地區形成了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遊戲、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範疇,處處留下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印痕。
比如人們鮮有耳聞的「角角調」,就是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為了把閹割師傅、修補師傅進山的信息傳遞給大山裡需要閹割牲畜、需要修補的居民而發明的樂器,主要由羊子角製作而成,聲音清脆悅耳。
而萬盛苗族踩山會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傳統節日,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蘆笙,聚集在山坪上,舉辦一年一度的傳統慶典活動。踩山會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問一答,亦莊亦諧,極富情趣。
「如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完全可以讓遊客足不出重慶就能感受56個民族的風情。」相關負責人說,打好鄉村旅遊牌,重慶完全有底氣。
上遊新聞記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