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精益求精,向祖國交出滿意的答卷」——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竣工前夕建設工地見聞
新華社記者孔祥鑫、李嘉瑞
6月30日,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前「竣工倒計時牌」上的數字跳動到「0」,這座被譽為京南「金鳳凰」的大型機場本期投入運行的主體工程如期竣工,為迎接9月底正式通航的歷史時刻打下堅實基礎。
從2014年12月飛行區工程破土動工到2015年9月航站樓核心區工程全面開工,再到今年6月底前主體工程完成竣工驗收,數萬名建設者日夜兼程,揮汗如雨,成為這座偉大工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竣工前夕,記者走訪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工地,領略在竣工衝刺階段依然堅守崗位的建設者的風採。
「『跑斷腿』,確保管線工程萬無一失」
6月29日下午,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王帥奔波在新機場內市政交通5標段全場,檢查他所負責的市政項目的管線施工情況。兩條路之間相距不到1公裡,但王帥已經記不清楚往返了多少次。
作為土建工程師的王帥和他的團隊,負責地下管線施工的道路總長約6公裡。「地下管線龐雜,每一個細節都需要關注到。」王帥說。
2016年10月開工以來,往返於施工道路,檢查指導施工進程成為王帥的常態,他被工友們戲稱為「跑斷腿」的工程師。「因為市政項目涉及的管線很多,要隨時停下來檢查、協調,不能乘車,騎車也不方便,全靠雙腿步行。」王帥說。
為了管線工程萬無一失,王帥已經習慣了這種「在路上」的感覺。「我感覺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王帥說。在竣工的前一天,這位23歲的小夥子整整走了4萬多步。未來他還會為了更多的國家重大工程行走「在路上」。
「創作『中國風』,只為不留遺憾」
在竣工驗收前夕,團隊的其他成員已經陸續撤離,但來自北京建工集團44歲的畫工師傅徐海濤仍然留在工地上,繼續精心修補著自己的作品。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五指廊盡頭,各有一座「空中花園」,分別名叫絲園、茶園、瓷園、田園、中國園。其中位於中南指廊的中國園,是一座中國傳統古建築風格的室外庭院。徐海濤和他的團隊,就負責中國園古建上的油漆彩畫工作。
在徐海濤看來,自己的工作並不是施工,而是「創作」。一個「萬字符」,要描5層漆,每一層漆都要風乾之後,才能再描下一遍。最後,還要貼上金紙。在中國園內,一共有大約1000個這樣的「萬字符」,每一個都要靠畫工師傅親手畫上去。
徐海濤所做的是「蘇式彩畫」,符合中國園的建築特點。「園內所有的裝飾圖案都沒有圖紙,所有的圖案都在心中,要按照所畫位置的材質、面積、功能來確定圖案。」徐海濤說。
儘管已經基本完工,但徐海濤依然不願意撤場。看到需要修補的「博古」圖案,他立刻拿起畫筆、登上架子。「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完美一點兒,能夠不留遺憾。」徐海濤說。
「越到最後,越要關注細節」
「從『竣工倒計時牌』前經過了不知多少次,每看一眼倒計時牌,就是對自己的一次鞭策。」李建華及其率領的團隊建設的主航站樓前,一座藍白相間的竣工倒計時牌見證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誕生。
作為北京城建集團新機場航站樓工程項目經理,李建華在竣工驗收的前一天仍然在航站樓內各處檢查,尤其是不同材料間的每一處接縫都要仔細查看。
「這道縫,要想辦法處理一下,不能讓行李箱的輪子卡住,也不能進灰。」他走到航站樓內的值機島前,指著地板和行李傳送帶之間的一條細縫說。
李建華檢查的這個區域屬於航站樓核心區的11標段。該標段精裝修項目負責人李勇說,最後這幾天反而更忙,每一個接縫都要查看。
精裝修團隊把縫隙間臨時加上毛刷後,這個問題暫時解決了,但李建華仍然不夠滿意,他還要和設計方溝通,商量如何把縫隙徹底封閉來杜絕隱患。「越到最後,越要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李建華說,「我們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向祖國交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