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底線與極限——喜馬拉雅山地背景中的印度和中國

2020-12-12 觀察者網

【中印首腦會晤,兩國關係在洞朗對峙後明顯緩和。部分西方媒體在關注會晤的同時,仍不忘「挑撥」中印關係。而張文木教授早已指出,「印度之於中國,其間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兩國的政治意義超過它的軍事意義」。「從政治上看,中印之間卻存在合則兩利,鬥則兩傷的結果。雙方合作會形成雙方東西相互間戰略呼應之勢,衝突則會造成雙方力量的相互內耗和牽制。」

本文節選自《北半球三大洲地緣政治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原載於《太平洋學報》。】

莫迪抵達武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之於中國,其間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兩國的政治意義超過它的軍事意義。

從軍事上看,印度擔心的是通往印度的兩個陸道的安全,西面通道的制高點是它西北面的阿克賽欽,東面通道的制高點就是中國藏南地區的察禺至墨脫一線,除此,幾乎沒有可供大部隊順利北上或南下的道路。1962年印度侵犯我們,就是想控制這些關鍵地帶。

印度地形的特點是北面易進難出,南面印度北上困難而就地固守容易。在人類還沒有征服大海的中世紀,從北面南入印度的外部勢力進去如不能當統治者就只有做奴隸,二者必居其一。明乎此,當年希特勒和羅斯福都想用印度誘使史達林與之為盟[29],為史達林所拒絕的原因。這個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印度洋研究是有借鑑意義的。有些同志只看到南進容易的優勢,卻忽視了不易收回的劣勢。軍事進攻猶如拉皮筋,不怕拉長,最怕的是收不回來。退不回來的進攻一定是最失敗的進攻。

除史達林之外,在對印政策上,還有三個很有學問的人走到印度邊上都止住了腳步。第一個是亞歷山大,他是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他從希臘一路打到印度河邊,他停了下來,沉思三天後決定打道回府。他知道進印度不難,但進去後若出不來那整個希臘就丟了。

第二個人就是成吉思汗,他曾在英國人、美國人和蘇聯人望而生畏的帕米爾高原上所向披靡,書載,1222年,被蒙軍打敗的花子剌模殘部在札蘭丁的帶領下「向申河(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岸邊逃去,企圖渡過申河,逃往印度。」[30]但當成吉思汗大軍追至印度河邊時卻停下了[31]。據《蒙兀兒史記》卷三《成吉思汗本紀下》:「秋九月(1223年)丙午朔,車駕回渡阿梅河(阿姆河)。路途訪道於丘處機,駐畢薛米思堅城東。冬十一月丙子朔,下詔班師。」[32]那天晚上成吉思汗跟丘處機談了一晚上。

丘處機跟他講了什麼?書上說給他講養生[33],其實是借講生命成長的原理講戰略哲學。治病如治國,用藥如用兵,戰略和養生同出一理;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是關於國家養生的學問。曹操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說的既是養生又是戰略。與曹操得隴不復望蜀的想法一樣,成吉思汗得了帕米爾就不再南望印度了。那幾晚的深談促使成吉思汗打道回府,回到新疆,接著就劍指中原。

第三個人是毛澤東。毛澤東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打過去又退回了呢?看看立體地圖就明白,我方的資源補給在當時很難保證,打下去會因資源不繼而守不住。基辛格看到這一點,他說:「中印邊界衝突中,軍事後勤條件對印度有利,因為喜馬拉雅山離中國的力量中心過於遙遠。」[34]

當時毛澤東考慮更多的不是佔據,而是守住,不是如何進攻,而是進攻後是否能撤回。毛澤東利用同期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巧妙地避免了美蘇的插手:1962年10月22日,甘迺迪決定封鎖古巴,古巴飛彈危機隨即爆發,當天,中方的自衛反擊從守勢轉入攻勢;11月20日,甘迺迪宣布結束封鎖,古巴飛彈危機結束,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零時發表聲明,宣布於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為什麼要選擇古巴飛彈危機?不像克裡米亞之於俄羅斯,藏南前線的地形不利于堅守,不能讓第三國尤其是美國和蘇聯介入並由此擴大和延長中印衝突的規模和時間。

軍事行動,首先考慮的不是怎樣開始而是怎麼結束,不應僅是打贏而是戰果如何消化。1905年(明治38年)三月,「奉天會戰」結束,日軍大勝,「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回國匯報戰果,長岡外史參謀次長去新橋車站接他。兒玉見了長岡劈頭就問和談之事有沒有眉目,當聽到長岡說還沒有眉目時就是一頓痛罵:「戰爭一旦開始,最大的課題就是怎樣結束。連這個你都不懂,你是幹什麼的?」[35] 日本總長這句話對於我們今天的戰略學者仍是至理名言。1895年和1905年兩次戰爭中,日本都贏在利益達到最大化時迅速結束戰爭。

曹操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曹操佔了漢中,發現守不住,資源經運秦嶺特別費力。他又把趕走了的張魯請回來,還拜封他為「鎮南將軍」。劉備看曹操佔漢中時斷定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36]劉備還是從資源和佔領關係上看問題,曹操資源過不來,撤回秦嶺之上,劉備順利地拿下漢中。

這段史實在《三國演義》中有描寫,可能給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當年在長徵路上,李德和王明等就說毛澤東不懂軍事,只看過《三國演義》。但是,像毛澤東這樣把《三國演義》看活的人並不多。我們看中印之間的地形,喜馬拉雅山相當於曹操眼中的秦嶺,漢中相當於藏南。從北面南進容易,研究一下毛澤東1962年西南一役,它與曹操「得隴不復望蜀」、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智慧,曲異而工同。其目的不僅僅是打贏,而是長期穩定大西南。因易攻不易守的地形所限,如果我們的戰線過於深入並被尼赫魯拖住,那形勢就會逆轉。但毛澤東指揮的出神入化,沒等印方緩過神來,戰事已於我們完勝而結束。當時毛澤東在全國布局上是在東部採取攻勢,在西南採取守勢,長守中有短攻(類似的還有珍寶島對蘇自衛反擊戰、西沙對南越自衛反擊戰等),短攻是為了長守的勝利。

今天看來,毛澤東的軍事藝術大張大合,但張合有度,畢諸葛「七擒」之功於一役,令後人扼腕讚嘆。到現在中印邊境相對穩定。如果當時我軍向前再推進幾十公裡並死守那裡,那面臨的後果就不是難以為繼而很可能就是全軍覆沒——當年紅四路軍在新疆面臨的就是這樣的遭遇,除非我們將全國的資源都集中用於西南方向。這對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同時又處在美國包圍和經濟制裁中的中國而言,是不可思議的。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的軍事哲學,其戰爭的規模和結果都根據目的受到嚴格的限制,若是將這場衝突打成一場無限的戰爭,我們就不好辦了。那樣,我們的進攻優勢就會轉為不惜代價死守的劣勢。在這場戰爭中,毛澤東著力不多,其結果卻是有聲有色,以至成了印度人的心病。2000年,筆者到印度去留學,關於北方安全,印度學者說得最多的就三個詞,「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中國」。印度學者一天到晚念叨,說明心有餘悸。

印度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政治影響,軍事上的影響倒在其次。軍事上中印雙方長短相抵,印方有防禦的地理優勢,卻沒有向中方進攻地理條件;而我方具有進攻的地理優勢,卻不具進攻後堅守前線的地理條件。但從政治上看,中印之間卻存在合則兩利,鬥則兩傷的結果。雙方合作會形成雙方東西相互間戰略呼應之勢,衝突則會造成雙方力量的相互內耗和牽制。前者有利於各自的外交目標的實現,分擔抵禦西方霸權主義的壓力,後者則會造成中印之間的力量損耗,使西方從中漁利。1959年中印邊境矛盾初現,1959年5月13日,毛澤東讓人轉告尼赫魯:

總的說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多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們相信也將是如此。 [37]

相關焦點

  • 張文木:美國東亞地緣戰略:底線和極限
    今日重新刊發張文木教授專文,闡述美國東亞地緣戰略的底線和極限。】本文刊發於《領導者》2007年6~7月第16-17期;載於張文木《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卷)第三節,參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249頁。
  • 印度最強「美械」山地部隊組建6年,如今首次山地軍演,直逼藏南
    當地時間10月5日,據印度軍方消息人士稱,由於眼下喜馬拉雅山脈即將進入冬季,印度陸軍正在藏南地區組織代號為「Him Vijay」的年度山地演習,以提高印度陸軍對當地氣候和環境的適應能力,而訓練的重點對象,則是印度剛剛組建不久的一支新銳力量——第17山地打擊軍。
  • 明明和印度更靠近,尼泊爾不選印度,選擇中國,是看重了啥?
    國家之間講究地域合作,組織貿易區和通商協定,來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但尼泊爾這個國家則就稍顯奇怪,它三面和印度接壤,一面和中國隔著喜馬拉雅山脈這樣的天險,按理講應該和印度更加親近,但從尼泊爾人的態度和這些年的經濟合作來看,明顯尼泊爾更加親近中國,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經濟和歷史的角度來看,
  • 張文木:中國戰略學界應告別「言必稱希臘」
    猜您喜歡:《張文木戰略文集》這部十卷本的文集是近二十多年我的戰略分析文章的集結,將時間跨度這麼大的文章按主題以文集的形式編纂出版,對我來說,既是榮譽更是挑戰:需要直面多年後變化了的形勢,看看多年的研究結論是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作品的生命力不在於其天女散花般的觀點——觀點誰都會有,而在於這些觀點紮根實踐和歷史的深度。
  • 印度山地部隊實力如何?
    印度地緣印度山地軍的主要對手是巴基斯坦和中國,與巴基斯坦在邊境實戰對抗或許印度會佔據一些優勢,畢竟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可以全世界不限購的買買買,客觀來講這些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程度都還算比較高。如果與中國實戰對抗先不談印度能不能打贏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山地軍後勤供給與青藏高原地形劣勢的問題,之後印度要全面革新武器裝備並縮小與中國武器至少2個代差才具備真正跟中國較量的基本能力。
  • 偉大的山界之王——喜馬拉雅山脈
    至4500-5000m以上年均溫度已降至0°C以下珠峰峰頂甚至會出現-50°C以下的極限溫度於是無數極高山上冰雪經年不化,累積形成冰川從而孕育出令人矚目的低緯度冰川群(從太空拍攝的不丹與中國邊界處冰川群;圖片源自@NASA)▼
  • 挑戰海拔4000+的百公裡越野,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明日開賽
    2020自然堂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龍血100魯朗環線FKT會告訴您。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是中國西藏首個高海拔百公裡越野賽,今年的賽事將於9月12日舉行,舉辦地仍是在西藏林芝的魯朗國際小鎮。
  • 越野 越自然 長城炮助力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
    越野,越自然——2020自然堂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將於9月12日-13日在林芝魯朗小鎮開跑。作為賽事首席贊助商,長城炮實力助陣,全程護航選手比賽,共同完成身體和心靈的朝拜之旅。據悉,這是自然堂舉辦的第二屆喜馬拉雅越野跑比賽,旨在鼓勵人們勇敢挑戰自我,喚醒熱血基因。本屆比賽是國際積分(ITRA)的專業越野跑賽事,將有上百名精英選手在高海拔、高難度的百公裡越野賽道展開角逐。
  • 極限挑戰 長安CS75PLUS山地競速險勝中國山地自行車第一人
    茂密的叢林中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在泥濘的山路邊,人們翹首以盼,只為親眼目睹即將上演的驚心一幕……為了一場始於微博的約戰,國內賽車圈知名美女特技車手華婷婷,與極限運動之王,山地車自行車速降大神李顯一,不遠千裡相約來到山地車運動聖地——南寧蘆仙山,看看到底在山地越野競速中,是自行車還是汽車更「野」,美女車手還是速降大神玩的更「溜」?
  • 張文木:烏克蘭事件的世界意義及其對中國的警示
    【內容提要】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和克裡米亞回歸俄羅斯,對歐洲的意義是確定了歐洲人主導的「新凡爾賽體制」東擴的極限和邊界。邊界歷來都是武力確定的。克裡米亞的結局對俄羅斯來說,意味著俄羅斯守住了生存底線——底線是俄羅斯未來復興的基礎和前提;對歐洲來說,意味著歐洲東擴已抵極限。
  • 挑戰海拔5013 米拉山口見證西藏自行車賽新極限
    圖為17日,在「2018首屆跨喜馬拉雅自行車極限賽」第二賽段的比賽中,來自行者加雪龍車隊的新疆車手土爾松江·布爾力克領先第二名18分鐘第一個衝過終點線。 張偉 攝   中新網林芝工布江達10月17日電 (張偉)5013米,這是17日進行的「2018首屆跨喜馬拉雅自行車極限賽」第二賽段終點米拉山口的海拔高度,此外,當天同樣可稱之為極限挑戰的還有長達125公裡的賽道距離。
  • 印度山地部隊真的是「世界第一」?實力可圈可點,原來真不容小視
    印度最近在邊界上頻頻增兵,不僅部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派出了大量的精銳士兵,其中不乏一些在世界上大名鼎鼎的「世界第一山地部隊」。那麼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要問了,印度的山地部隊難道真的有這麼厲害嗎?雙方都有損失,從這方面來看,說明印度的軍隊還是有一些山地作戰經驗的,位於巴基斯坦的邊界線有一部分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這種地勢十分險惡,而為此印度還專門訓練了一直20萬人規模的山地部隊來確保這些地區的安全。在經歷過了六十年代那場戰爭後,更是驗證了印度這部分軍隊的實力和訓練水平。
  • 夾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尼泊爾與我們有什麼歷史淵源?
    尼泊爾位於中國與印度之間,面積14.72萬平方公裡,比遼寧省稍大,人口接近3000萬。中國與尼泊爾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脈,兩國之間的發展,首先是修路。1960年代,中尼公路修通。中尼公路中國段,從拉薩到日喀則再到聶拉木縣的樟木口岸,是318國道的一部分,長736公裡。
  • 飛躍喜馬拉雅,走進尼泊爾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乘雲雨霏 陌上美國在萬山之宗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坐落著一個內陸山地國家-尼泊爾。細觀下來尼泊爾人幸福指數蠻高,以農耕為主人均GDP1000美金左右的經濟,來自印度洋的暖風和喜馬拉雅雪山融化的雪水、肥沃的土地,一年三季水稻,無汙染的菜蔬瓜果養育了尼泊爾人民,一百多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我們此行的所見與感悟。圖:航拍喜馬拉雅雲海雪山,若隱若現的雪峰雲朵猶如仙境一般,以下三圖橫屏看好些。
  • 張文木:俄羅斯國家興衰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結果這些叛亂和幹涉均被蘇維埃政權領導的蘇聯紅軍所擊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對這次持續兩年的大規模叛亂和幹涉鬥爭中取得的勝利,顯示並證明了俄羅斯國家力量有其可以保得住且極難撼動的「基線(baseline)」,即其範圍大體就是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以東到烏拉爾山以西,南至高加索以北。具體說就是東經28度至60度,北緯40以北的範圍。筆者把這個基線稱做一級底線。
  • 山地地形中的「低山、中山、高山和極高山」是如何劃分的?
    陸地地形我們都十分熟悉,依據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情況,我們把陸地地形劃分為五種基本地形形態,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其中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起伏較大,地表陡峻的地表形態。
  • 視頻丨2020年保亭縣熱帶雨林山地戶外極限運動(宣傳片)
    視頻丨2020年保亭縣熱帶雨林山地戶外極限運動富氧天地,綠色星球,酷野地帶,運動無極限,生命更精彩。是我國北緯18°唯一的熱帶山地雨林溫泉旅遊勝地,號稱「山地戶外運動的天堂」。在「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保亭致力打造一條集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帶、黎苗文化遺蹟、村落、農業採摘基地等資源為一體的鄉村戶外旅遊路線,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旅遊發展的新途徑。
  • 張文木:印度洋在世界變局中的地位及中國政策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文章全文近十一萬字,曾以《印度洋長策:目標2049》刊發於《學術前沿》2014年10月上(總第59期),後以《印度洋與中國政策——目標:2049》為題收錄於張文木:《印度與印度洋——基於中國緣政治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北印度海」張開又閉合,喜馬拉雅拔地而起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最重大的構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對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理解還存在諸多不同看法。
  • 寧波舉辦班夫山地電影節 「小眾」極限運動日趨走俏
    16 21:36: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烏克蘭教練Andrew Seed在蹦床上縱身跳躍 陳乾斌 攝  班夫中國合伙人張也告訴記者,「2010年班夫山地電影節正式進入中國,當時每個城市只有1000多名觀眾,但近年來隨著戶外運動在中國日趨走俏,觀影人數的增長率開始超過200%,近兩年也在50%以上。」